中国特色消费经济理论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消费的主导地位

谈谈消费的“生产”作用

开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弄清我们的经济目标,明确生产建设的计划安排从何出发,这是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工作。它对于当前的国民经济调整,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都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把这场讨论搞好。

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最终目的,也是国家全部经济活动的最高目标。对这样的经济目标,有的同志表示怀疑。他们认为,消费纯系消耗物质资料,是消极的,不能成为目标,而且消费多了,还会妨碍生产的发展,降低发展速度。这些同志不了解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尤其不了解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因此,为了坚持我们的经济目标,有必要谈谈消费的“生产”作用。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精辟地阐述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深刻地论述了消费的“生产”作用。据个人体会,马克思指出的消费的“生产”作用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消费为生产创造了主体”。

认为消费仅仅具有消耗物质资料的消极作用,那是不对的。马克思说:“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正如自然界中的元素和化学物质的消费是植物的生产一样。例如,吃喝是消费形式之一,人吃喝就生产自己的身体,这是明显的事。”《〈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3页。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劳动者是生产的主体,劳动力再生产是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劳动者的消费,生产就不可能存在。消费不足,劳动力的再生产萎缩,生产就不可能很快发展,甚至会下降、倒退。

第二,“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

这里所谓“生产者的素质”,既包括劳动者的技能,又包括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费不但能生产出劳动者,还能生产出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关心并安排好劳动者的生活,群众才会积极搞好生产。有的地方劳动者的积极性不高,磨洋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之一是生活太差。有些地方狠抓了生活,解决了一大批生活上的问题,消除了劳动者的后顾之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为高涨,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现代化的大生产要求劳动者具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素质。劳动者没有这种素质,不仅不能进行生产,有时还会给生产造成损失。要使劳动者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不仅要有物质生活的消费,还要有科学文化生活的消费。只有开设学校,兴办科学事业,培养人才,才能不断生产出劳动者的现代科学素质。有的国家以巨额投资用于文化、科学、教育方面,其结果是培养了大量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促进了生产迅速发展。我们的生产发展不快,原因之一是缺乏现代科学技术人才。为了加速四个现代化,一定要重视劳动人民的科学文化生活,这种生活消费的生产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第三,“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为生产提供了对象和目的。

我们的生产动力是什么?是需要,是几亿人民的生活需要,这是比什么都强大的生产动力。我们的生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舍此没有第二个目的。人民需要的一切东西就是我们生产的对象。“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由此推动着生产不断前进。只要我们的生产始终坚持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它的前途就是无限的。生活资料生产的对象、动力和目的,是由消费提供的,这一点不难理解。至于生产资料生产的对象、动力和目的,也是消费提供的,则不易被人们所认识。生产资料生产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因为生活消费的需要。人民生活需要消费资料,而消费资料的生产又需要生产资料生产为它提供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这就是我们进行生产资料生产的唯一动机。我们的重工业一定要为农业和轻工业服务,为人民生活服务,以人民生活的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过去我们在这方面是有严重教训的,重工业基本上是自我服务的类型。1978年我国生铁和钢材的生产消费量中,用于农业及农业机械维修的比重,分别只为3.6%和15.5%;用于轻工市场的只为1.1%和11.7%。在用电量中,农业和轻工业分别只占11.5%和12.9%,而重工业则占53.6%。这些情况说明,重工业还没有纳入为农业、轻工业服务的轨道,还没有真正以人民生活的需要为动力和目的,所以调整重工业的内部结构不能不成为迫切的任务。

第四,“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或者说,消费“是使产品成为产品的最后行为”。

马克思说:“一条铁路,如果没有通车、不被磨损、不被消费,它只是可能性的铁路,不是现实的铁路”,“一件衣服由于穿的行为才现实地成为衣服;一间房屋无人居住,事实上就不成其为现实的房屋。”《〈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4页。马克思用这些通俗易懂的例子说明了这样一个深刻的道理:消费是“最后完成”产品的生产行为。有些工厂对其产品实行包修、包退和包换,就是承认消费的“生产”作用的表现。可是有些工厂,仅把产品出厂、出车间当作“最后完成”,不管消费如何。其结果,出了厂,进了仓库,堆积起来,不能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这些产品,没有被消费,即没有完成最后的生产行为,不能称之为现实的产品。

第五,消费会重新引起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的。在这里,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社会再生产过程到了消费阶段,既是完成了,又是没有完成。“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2页。。这就是说,因为消费的需要,又必须再进行生产、分配和交换。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就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历史,而消费始终是其中的推动力。

总之,消费绝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它同生产是统一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它不仅不妨碍生产的发展,还从许多方面促进生产的发展。把不断提高亿万劳动群众的消费水平作为我们的经济目标,是非常积极的,它一定能够促进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文原载:《经济研究》1979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