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野蛮成长:伟大是熬出来的,坚持就是胜利
在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中国的民营企业大概有一半的时间是在野蛮生长。伟大是熬出来的,“熬”就是看你能否坚持得住。不是指每一个细节都想到了,而是在特别痛苦的时候坚持住了,并把痛苦当营养来享受。冯仑曾说:“有时候挺撮火,有时候真的会很江湖、很野蛮的,但是也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变得很坚强,很有韧劲”。企业需要“野蛮生长”的精神,就是用创新和变革来超越周期,在创新和变革中去寻找未来的出路。
决策金典1 拥用足够强大的内心力量
内心力量是一个人坚强的源泉。建立内心力量的平台,一个人就会永远乐观,在任何的时候都不会悲哀,都不会因为失意而悲催。拥有强大内心力量的人,即使陷入多么困难的境地都能克服,即使面临多大的艰辛都能笑迎未来。内心富有才是真正富有;内心的力量才是最强有力的武器。
经商如同博弈,输赢都在变化莫测之中。赢,自然欢喜;输,又该如何应对?创业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风风雨雨都将遭遇。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必须拥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力量,在事业刚刚起步时能够敏锐的捕捉市场信息,大胆的做出快速反应;在企业发展陷入僵局时,能够坚守最初的梦想;在理想遭遇滑铁卢时,能够重整旗鼓、从头再来;在资本积累蒸蒸日上时,能够克制欲望、急流勇退。
冯仑曾说:“在中国做生意,尤其是做民营企业,必须拥有非常强大的内心力量,否则就没办法野蛮生长了……这种力量并不是只用一天就能练习出来的,它是被磨炼出来的。”冯仑能够带领万通闯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把东拼西凑的三万元起家费神奇般地变成上亿资产,不仅需要卓越的商业头脑,更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需要在任何时候你都得有不服输的坚强和韧性。
1991年,在海南大开发前夕,不安分的冯仑悄悄地离开北京,从老板牟其中手中“逃出”,来到海南寻找未知的宝藏。他和以后被称为“万通六兄弟”的易小迪、王功权、刘军、王启富一起几个人东拼西凑了3万元成立海南农业高技术联合开发投资公司,响应国家政策做农业项目。随后,通过产权改革,公司变革为万通集团公司,冯仑任董事长。趁着海南房地产业的热潮,冯仑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然而,海南房地产并非良性发展,而是呈现出泡沫状膨胀的危险势态。一旦国家政策有变,或者全球市场经济出现些许风吹草动,海南房地产商必将受到巨大的冲击。
冯仑和王功权六人初入商海,用冯仑的话说“差那么点经历”,自然在浮躁的大海南随波逐流。他们曾经用五百万在北海最豪华的酒店三楼买下了一块地皮,几个小时后就在该酒店的六楼以一千一百万的价格把这块地卖出。六百万的收益不过几个小时、几句话和两个饭局就搞定了。钱赚得如此容易,让海南商人都沉浸在迷幻的气息中。若干年后,冯仑回忆海南泡沫带来的感觉,他直言“很High,快乐和陶醉。人对整个秩序感知混乱和角色错位的时候就会这样,好像神经病和喝醉了酒的人”。
1992年底,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注册资金已经改写为5000万,拥有1亿元的投资能力。当初的皮包公司现在已经成了实力雄厚的地产集团,钱赚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痛快。然而,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也在这个时候出台。海南房地产业的泡沫在宏观调控的冲击下迅速破碎,大批公司倒闭,有人自杀、有人坐牢、有人一贫如洗、有人流亡海外。那些当年名声显赫的海南公司,那些被人津津乐道的辉煌岁月,像海市蜃楼,一瞬间都不见了。此后数年,海南的景观被外界戏谑为“天涯、海角、烂尾楼”。冯仑并没有留恋大海南随处可得的金钱,而是在嗅到国家政策改变的气息之时,就敏锐地调整了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方向。他带领万通离开了海南,到更大的舞台上去折腾。1993年,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阜成门地铁附近起势,盖出了万通新世界广场。此时他们已经成功地将战略重地转移到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虽然没有像海南18000家房产公司那样在海南泡沫破碎时粉身碎骨,却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1995年到1996年,海南万通遇到了巨大的财务危机,或者说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遇到了一场大劫,熬过去万通会有不一样的精彩,熬不过去万通将走上海南其他地产公司的老路。公司在这样万分危急的时刻,领导人的领导力显得万分重要。这场危机逼迫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内部重组,冯仑不得不和仅剩下的万通六兄弟之一潘石屹相互搀扶着面对残酷的现实。
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离开海南,转战大城市后,开始涉足房地产之外的业务,资本扩张的非常快。通过杠杆收购和连环控股的方式,投资了武汉国投、华诚财务公司、天安保险、陕西证券、民生银行以及天津、南宁、兰州的三个信用社。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一时间成为最招人注意的民营企业。紧接着,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又在房地产、商业零售以及高科技等许多行业通过金融机构相互拆借等方式进行扩张。然而万通集团用于投资的资金都是以将近20%的年利率短期拆借来的,所以不管它的名声如何鼓噪,它的财务负担却在日益加重。按照20%的年利率来算,没有60%以上的毛利,投资肯定是亏得。如此,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陷入了恶性循环中:越投,口袋里的钱越紧,越紧就越加摧残手中的金融机构和向更多的人与机构去高息拆借,结果雪上加霜,饮鸩止渴,公司不堪重负,走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这种情况下,万通集团内部出现了巨大的分歧。部分高层沉迷于虚幻的规模扩展中,不愿意面对现实;有些高层则悲观地认为,万通集团的经营策略出现了巨大的失误,如果不顶着风险彻底改革,将没有任何未来;冯仑则认为,就万通的唯一方法就是卖东西还债。
卖东西还债,对于一个处在风口浪尖的企业来说,决策者是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的。出卖现有资产意味着企业陷入危机,意味着领导者的失策,意味着合作伙伴或者潜在的合作伙伴会对双方的合作有所顾虑,意味着企业上下会人心浮动。这个时候就是决策者强大的内心力量起作用的时候。冯仑必须首先说服自己看淡身份,然后说服公司其他高层的虚荣心,最后在舆论界的不理解中把辛辛苦苦积累来的资产卖掉,然后把回收的款项精心的划分,部分用来还债,部分用来维持公司的正常运行。无疑,其中的每一项事务的进展都是困难的,都需要巨大的智慧和勇气。然而,冯仑和他的团队做到了。武汉国投卖了,北京、天津和武汉场内证券回购的席位收回了,三个信用社归入当地城市合作银行,陕西证券卖了,天安保险抵债了,华诚财务公司破产了,东北华联也卖了。通过一系列的大踏步后撤行为,万通集团压缩了公司成本,基本甩掉了高利贷报复,获得了健康的投资和扩张能力,步入了稳健发展的轨道。
决策者是企业的掌舵者,是要与狂风暴雨短兵相接的人。所以,决策者强大的内心力量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在企业发展的任何阶段,决策者都应该是最睿智、最冷静、最有方法的带头人。纵观冯仑带领万通号乘风破浪的惊险历程,其强大的内心力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勇敢的为梦想提供实现的机会。
创业可以说是一场冒险。谁都不知道路的尽头究竟是什么?冯仑放弃了南德集团为他提供的前景良好的职位,依然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全是因为梦想。有梦想,就要全力以赴,否则梦想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
(2)灵敏的捕捉市场信息,及时进行革新。
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之所以能够在海南泡沫破碎中保全自身,完全得益于万通高层对市场趋势的灵敏和迅速做出反应的勇气。市场趋势瞬息万变,决策者如果没有大胆改变的魄力,将无法赶上市场经济的步伐。
(3)冷静面对危机,妥善处理压力。
最能体现冯仑强大内心力量的事件无疑是他力挽狂澜,救万通于水火之中。作为企业的风向标,决策者在任何时候都必须保持清醒和冷静,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人心,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决策金典2 从学者到商人的角色转换
1991年之前的冯仑是一位学者:1982年毕业于陕西省西北大学,获西北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1984年成为中央党校最年轻的法学硕士研究生;在此后的1984年至1991年期间,他先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1991年之后的冯仑是一位商人:1991年领导了万通的企业创建及发展工作;1993年领导创立了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又参与创建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该行的创业董事。从学者到商人的角色转变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惊险的过程。之前的学者身份和学者特有的思想观念,使冯仑牵绊太多,但是学者的清高、睿智和内涵也对冯仑的经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或者说,1991年之后的冯仑具有双重身份,即商人和学者,只是有所侧重而已。所以,今天,企业界称他为“商界思想家”,地产界称他为“学者型”的开发商。当有人问起冯仑对两种角色的看法时,他说:“不后悔自己的选择,也不曾感到遗憾,因为两种角色不能比。好比跑步的和唱歌的怎么比较?”跑步与唱歌自然不能比较,但是经常跑步的人来唱歌,肺活量自然占优势。冯仑以学者身份走进商海,注定他无法完完全全成为一名唯利是图的商人。注定他的商业理念中会夹杂着学者“兼济天下”的思想观念。
把冯仑从学者彻底推向商人角色要归功于海南,这个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还是满目荒凉的小岛。冯仑与海南的缘分并不是开始于1991年创办万通,而是三年前以被国务院体制改革委员会下属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委派,来海南筹建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
1988年,随着海南建省,10万有志青年渡过琼州海峡,前来天涯海角寻宝。冯仑也来了,他的头衔是海南筹建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29岁的冯仑,头发比较长,穿着大裤衩、拖拉着拖鞋,一幅少年轻狂的模样。在海南日渐繁华的大街上晃荡着,他突然非常想大干一场,以他最拿手的做研究的方式参与到国家改革中来,在体制内拼出一片天地。海南大开发的政策炒得沸沸扬扬,但国家财政实力毕竟有限。冯仑这个准备大干一场的副所长得到的政府支持只有5万元钱、一辆车、一台电脑和一万台彩电批文。
做研究缺少研究经费,就好比游轮没有油,绝对无法远行。但是,这点儿困难无法阻挡冯仑的脚步。很快,他就把一万台彩电的批文卖到了20万元的高价。就这样研究经费到手了。一切具备,接下来就是寻找研究项目。年轻的冯仑豪情万丈,29岁的他想大干一场,以做研究的方式参与改革。
然而,不知道是海南不欢迎学者,还是命运不希望冯仑成为踏踏实实搞研究的人。一年之后,海南发展改革研究所就因为各种原因突然解散了。冯仑从一名端着铁饭碗的国家公务员,成为没有单位、没有工资的闲人。无奈之下,他只好再次回到北京。经过这一劫,冯仑学者报国的雄心依旧在,回到北京的他立即向以往工作过的研究所投简历,然而等待他的是机关研究院紧闭的大门。
为了维持生计,冯仑最初的梦想开始动摇,第一次把眼光放在不一样的地方。在冯仑四处求职之时,牟其中接待了他,给他南德集团总办主任兼任西北办主任的职务。到了南德集团,冯仑刚开始并没有全面的接触商业,只是在负责企业内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冯仑对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非常重视,再加上他本来的勤奋积极,很快他就成为牟其中的得力助手。南德集团的大事小事他都一把抓起,甚至在牟其中母亲的丧礼上,为亡人穿寿衣的事情他都要亲力亲为。这时的冯仑已经不再是国家公职人员,也没有了学者的身份。但是,他学者的观念虽然有所动摇,但仍然没有彻底改变,他还是想回到国家机关去从事研究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心理压力很大,来回晃。到底是做生意还是做学者?”在意识到重回体制内彻底无望时,他的学者情节仍然没有改变。他甚至想通过办一个帮人出书和写文章的公司来延续他的学者之路。
然而,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在接触商界的一年时间里,在牟其中的耳濡目染下,冯仑已有的学者情节已经慢慢的消褪,他开始偏向于经商,开始想在变化莫测又浩瀚无边的商海过把瘾。当然,继续留在南德集团是不能满足他过把瘾的愿望的,在这里不管他做了多少、做得多好,他终究只是一个帮手、一个打工者。于是,他决定逃离,背负道义上的骂名,他也要去商场闯一闯。这时候的冯仑已经开始向商人转变。
1991年,冯仑创业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而牟其中对他也越来越倚重。辞职,牟其中肯定不会批准,只能采取迂回策略。冯仑开始装病,在病假期间悄悄离开牟其中。梦想从哪里破灭,新的梦想就要从哪里起航。冯仑再次来到海南,阔别三年后的海南和他都已经很不一样。1988年,海南为建省而热,冯仑以体面的学者身份,带着有志青年的满腔热血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而来;1991年,海南处于大开发的前夜,冯仑以商人身份,带着淘金者的侥幸心理和对未来的不确定而来。
那年,和冯仑一起来海南闯荡的还有研究所的同事易小迪、南德集团的同事王功权、刘军、王启富几人。大家都没有资金和靠山,有的只是一颗想要腾飞的心和东拼西凑攒起的3万元起家费。他们对该做什么并没有明确的认识,因为当时企业需要挂靠单位的政策,就注册了一个农业高技术公司,叫海南农业高技术联合开发投资公司。注册完公司,他们兜里只剩几百元钱。
把玉米种子和包含了抗虫害技术的化肥搅拌在一起做“种衣剂”、用无土栽培技术培植香蕉苗,然而这些能够在当时占全国百分之八十有余的农村人口致富的项目并没有让他们赚来第一桶金,反而把本钱都赔了进去。在海南迅速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冯仑已经完成了学者到商人角色的转变,开始以商人的观念来思考问题。他果断地卖掉了不赚钱的农业项目,转而将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火热的房地产项目中,海南农业高技术联合开发投资公司也因此更名为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趁着海南房地产业火热发展的东风,迅速发展成为最招人注意的民营企业,冯仑也成为成功商人的代表。
其实,不管现在的冯仑在商界怎样的成功、怎样的被人膜拜,他的学者气质仍然还在。或者可以说,正是由于冯仑身上的学者气质,他才能在经商这条道路上走得这么远。首先,学者与生俱来的清高品质保证了冯仑能够稳稳当当的做生意。冯仑做生意坚决不找靠山。他曾说:“我们当初就确定了不搞权力寻租那一套,所以你看到我们的企业可能赚钱慢一些,但是都很稳,六个人没有一个人出事。”其次,学者出身的冯仑身上并没有那么多的铜臭味。这让他没有沉迷在海南房地产业虚幻的泡沫式增长中,而是在危机来临之前及时脱身,保全了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第三,学者都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冯仑早在1992年就写下《披荆斩棘共赴未来》,后又把文章中的精髓“以天下为己任,以企业为本位、创造财富,完善自我”等作为万通的企业文化。这一切让冯仑在人们心目中不仅仅只是商人,而成了大师级商业领袖。
决策金典3 把欲望能控制在自己驾驭的领域内
冯仑常说,“以平常心做寻常事。”经营者有一颗平常心,主要是不急功近利,稳扎稳打,能够节制欲望,从而决策科学、正确,让企业实现稳健发展。
不过,太多的事实表明,企业领导人位高权重,能够把欲望控制在自己驾驭的领域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冯仑带领万通历经20多年商海沉浮,始终没有倒下,有哪些秘诀呢?
一家成长型企业在进入高速扩张的青春期之后,它的骚动和乱动也在不断地膨胀。为此,一定要注重扩张的质量,尤其是要控制好自己的欲望和心态。早在创业之初,冯仑就深深意识到这一点。
当时,万通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欲望膨胀引发公司业务多元化,过早进入一些体制不支持或者政策没有明朗的行业,结果给企业带来各种极其棘手乃至危险的问题。当时,万通在13个城市设立分公司,到哪儿都有大饭店住着,到哪儿打一个电话都有人送钱来,这对商业江湖上行走的人来说是很愉快的事情。对此,冯仑有些忘乎所以,他只顾自己的愉快,却忽略了公司的财务状况。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从1996年到1997年,冯仑及时调整思路,万通开始收缩调整业务。伴随着合伙人的再次重组,万通主动压缩各个城市的业务,不少业务人员全都跑了,“不断地卖”成为当时的工作主题。广西、西安、武汉、长春的项目卖了,各地公司的股份卖了,海南公司撤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半城市等等。当时,西安最好的奔驰是万通的,那时也卖了,抵债了,最后万通人就开始坐出租车,找朋友接济。
当然,这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业务缩减带来了其他方面的困难。由于不断地卖地,外界便传出“万通撑不住,要垮了”的说法。各界人士包括很多朋友都认为万通要垮了,关系很快冷淡起来。许多平时交情深厚的领导听说万通要“出事”,也都与冯仑注意保持距离。
就这样,冯仑放低姿态,控制了自己一心追求“大规模”的欲望,平常心地看待一切,万通总算活下来,成了“剩下”的企业。直到2002年,公司才基本化解了不确定的业务风险,把业务集中在房地产行业。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冯仑和万通在经历了痛苦的自我治愈后,终于重新上路,逐步走向稳定增长的阶段。
对于每一名经营者来说,能够把生意做大,是梦寐以求的事情。这不仅能够带来更多的利润,还标志着自己事业的最大成功。但是,冯仑却对此保持着一种警惕。他说:“作为企业,在生意顺利的时候,如果连续扩张后要切忌加大投入,绝对不能过分贪婪。”
实际上,在经营之处找不准方向,是许多经营者的一种通病,所幸,冯仑有一种经营控制上的自觉,并懂得反省,从而避免了更大的危机。商业世界本来就充满了各种欲望,而它也是前进的根本动力。问题在于,经营者必须懂得控制内心的欲望,有效掌控风险,避免给企业带来万劫不复的灾难。
2004年,在德隆遇到危机的时候,冯仑曾跟德隆老板交流过这个故事和心情。冯仑向他们建议,要战胜自己的面子问题,像很多明星,过惯了聚光灯之下的浮华生活,突然要粗茶淡饭,一时之间接受不了,最后抑郁而终。其实,粗茶淡饭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你懂人情还不够,还得懂自己,你得把自己当成个正常人。这里面也有一个面子问题,俗人就有虚荣心。万通差不多犯过所有民营企业都犯过的错误,唯一不同的是万通改正得早,先把面子扔掉,从而有了最好的结果。
一家公司要有平常心,在合理控制自己欲望的同时,还要多找平衡,比如过去、现在、未来的平衡,公司内外的平衡,资产和负债的平衡,新项目与旧项目的平衡等。平衡都找好了,那么公司就可以上一个台阶了。
其实,万通经历的过程特别符合所有新型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必经的发展路程。因为企业的发展曲线基本是一样的:一开始创业,特别难;接下来是突破瓶颈,总有一个项目或一笔资金能突破瓶颈;然后进入第一次高速扩张期。这样便带来很多问题:企业在扩张,可市场、外部环境可能会有变化。于是出现两种可能:一是憋死了,二是挺过来了。如果能挺过来,那便进入第二个稳定增长期。万通有幸是第二种,走的是“暴发→多元化→调整→专业化”道路。
不过,冯仑认为,贪心也要有一定道理,才能在房地产市场长久地存在。个别项目或者特殊阶段赚钱快、赚得多,要绷根弦,不要坐地起价,要涨价有道,产品一定要有相对优势。2007年房价涨得有点快,但是,在发展速度上一定要尊重商业周期,顺应行业规律,否则早晚会为一时的冒进付出更大的代价。
企业家、经理人管理一家企业,过去可能是几千万元、几亿元,现在有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的规模了,这时,你怎样管理欲望,进而实现稳健成长呢?
(1)平衡短期诱惑与长期利益。
冯仑曾在《找准与投资者对话的波段》一文中指出:“一位好的企业领导人应该坚持自己的企业战略,甚至当这个(长期)战略跟资本市场的(短期)偏好发生冲突时还能坚持,这是最不容易的。如果能够跑赢这些普通投资者,证明你的眼光高于普通投资者,这点是很难得的。”
(2)按照市场周期性循环来调整自己企业的发展步伐。
冯仑认为,让一个公司死掉最大的可能性不是来自于社会革命,也不是来自于技术进步,更不是自然灾害,而是商业周期波动,商业周期波动会淘汰一个行业中的大部分企业。现阶段市场正处于繁荣萧条交替的阶段,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无非是要具有反周期思维,按照市场周期性循环来调整自己企业的发展步伐。
总之,每天都有许多新公司成立,也有许多公司倒下去。失败的原因很多,但是往往与经营者不善于管理欲望有关。显然,让心始终保持在平静的状态,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对此,冯仑认为,大家要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任何事物。公司的事业是场马拉松,在一个弯道处,前后的次序都会有所变化,但最终跑到底的不是某一段跑得最快的人,最后的胜利正是属于那些最有毅力而又不跑错方向的人。
决策金典4 梦想首先得说出来,才能最终做出来
梦想是对美好未来的描述。梦想常常很丰满,而现实却总是骨感。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能感受到。许多人在现实与梦想的鸿沟前止步不行,于是他们成为芸芸众生。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凭借超出常人的情商冲破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围墙,于是他们成了被人膜拜的偶像。因此,做梦的人太多,能将梦想变成现实的人太少。俗话说:人生有梦,做梦踏实。如何才能放下对骨感现实的畏惧之心,脚踏实地的为梦想努力呢?冯仑告诉我们:“梦想首先得说出来,才能最终做出来。”
梦想最大的功用就是自我激励。因为它是梦想,离现实总还有距离,所以会推动你学习。为了实现既定的梦想,你会想方设法去学习。所以有梦想的人学习能力特别强,而且他不拒绝任何新东西。有梦想便会自我约束。你要达到这个目标很难,所有人都跟你竞争,你就得放弃很多东西才能够往前走。甚至,梦想有时候会逼着你舍弃当下确定的利益、选择未来和不确定的方向。
冯仑曾说:“我每天多工作一点儿,让我们写字楼做得更好一点儿、租金更高一点儿,这就有价值。后来决定做立体城市时,我觉得我在地球上矗立起这样的城市,让住在里面的人们更便捷、更环保、更幸福,我这个生命就挺有意义。虽然这个立体城市还不能马上矗立在我眼前,但每天我走它也走,我一直都没有接近它,但它老在前边吸引我,我就特有干劲儿;偶尔回头看,发现已经在寻梦的路上走出相当远的距离了。”
然而,成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现实不会因为谁一两天的行动就丰满起来。所以,坚持非常重要。“立志容易,守志难。”人生无形的垃圾桶中之所以被丢弃了无数的美好愿望,就是因为坚持最初的梦想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那么,就大胆地输出心中的梦想。将梦想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将梦想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用身边人的赞赏、鼓励和批评,用社会舆论的压力来时刻提醒自己:“该起床了,伟大的理想正召唤着你!”
如果说起冯仑的梦想,首先要讲“立体城市”概念。2009年12月8日,冯仑在哥本哈根“中国商界气候变化国际论坛”上阐述的新型城市建设计划——“立体城市”。所谓“立体城市就是在大约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采用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和复杂的智能管理体系,打造一个建筑面积600万至1000万平方米,可容纳15万至20万人口的高密度建筑群。建筑内拥有居住、工作、教育、医疗、休闲等大部分城市功能。”最奇妙的是建筑群内部高速电梯纵横交错,居民“足不出户”即可满足大部分工作生活等需要。
“立体城市”的计划听起来非常完美。南方周末、东方卫视联合主办的“中国梦践行者致敬盛典”曾评价冯仑的“立体城市”概念是“为解决中国大城市病开路”。然而,许多人不知道,在刚刚接触“立体城市”概念的时候,冯仑对它一无所知。翻阅了许多资料后,冯仑觉得这样的绿色房地产符合他“顺便赚钱”的生意理念,于是就将其当成了梦想。冯仑后来透漏:即使他把立体城市当成理想之后,仍旧在脑子里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他开始四处找资料、四处与人交谈,甚至跑到欧洲、美洲去考察。2009年,冯仑接触“立体城市”概念已经很长时间,由于这种城市建设的新颖性和复杂性,以及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性,冯仑和他的团队仍然不能做出十分完善的规划。但是,冯仑秉承其“梦想首先得说出来,才能最终做出来”的办事方式,大胆地将这个相法公诸于众。
2009年,“立体城市”的新城市规划概念在全世界房地产和城市规划界掀起了不小的波浪。提到城市和房子,业内人士都会拿出冯仑的理想谈论一番。当然,有人非常赞同冯仑的设想,他们愿意和冯仑一道把改造中国城市现状作为目标,比如新希望的刘永好、巨人的史玉柱和远大的张跃等人。但是,更多的是不理解、反对和嘲笑的声音。
有媒体直指冯仑的造城计划是乌托邦理想,对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执行力、财力以及立体城市的实用性都提出质疑:“万通立体之城公司的业务并不是盖房子,而是建立起一个城市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研发设计、融资管理、产业驱动、资产运营和城市管理五大核心部分组成。凭空打造一个城市系统难度颇大,除了盖房子是冯仑的老本行之外,挑战几乎无处不在:怎么吸引人们在这里生活,导入的产业应该垂直还是平铺式布局,有没有办法让30层以下在住人的同时上面的60层还在施工,高密度居住的时候人们会产生怎样的心理问题?此外,立体城项目,这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投入过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般企业很难支持。”
而针对“节约能源”,许多人也提出了质疑。“立体城市”提出的初衷是建立一个绿色舒适的宜居地上城市。但是,超高层建筑本身究竟节能还是耗能,争议实际上就非常大。建筑专家普遍认为,摩天大楼其实都不节能,像上海第一中心仅电梯就需要上百部。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就曾毫不客气地在公开场合说:“还说节约能源,我觉得他们(冯仑做立体城市)使劲地鼓捣是为了自己的生意。”
也许冯仑早就知道,“立体城市”的概念得不到太多的支持,因为人们对新事物总会建起一定的心理防线。但是,他还是大胆地把它说了出来,并且是在一场备受关注的盛会上说出来。他就是想让自己的梦想一经公布就处在风口浪尖上,这样他才能在压力下走得更远更长。所有梦想成为现实都会伴随着众多的质疑和嘲笑。这些负面声音,换个角度思考,其实是有益的。人只有在感到压力的时候,才会为挣脱压力而加倍努力。
冯仑把一个不为众人理解,甚至自己都没有清晰概念的梦想说了出来,在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和支持下,朝着梦想一步步的靠近。在冯仑的不断坚持下,业界人士已经开始慢慢地接受这个全新的概念。用冯仑的话说:“我已经讲了两年立体城市,一开始讲10遍别人都认为不行,现在我只要讲一遍,别人就认为可行。”
2013年,离冯仑提出“立体城市”概念已经四年过去了,离冯仑开始把“立体城市”当成理想来做已经不知道多少年了,他仍旧在坚持。这种坚持来自于他本身的韧性,也要归功于社会舆论对他的施压和提醒。终于,在2013年的春天,在经过无数风风雨雨之后,冯仑可以底气十足地告诉世界:“立体城市三年前是婴儿,还在摇篮里,一年前从摇篮里出来了,站起来了,但是只能扶着墙走路,今年不用扶墙能走了,但还晃悠,明年可以自己独立走路了。”
有梦想,就应该大声地喊出来。不管梦想有多遥远、有多不切实际,说出来是梦想开始实现的第一步。如果冯仑害怕“立体城市”的概念不被业界接受而把它深藏心中,它就只能是个美丽而又虚幻的梦,或者时间久了就会被忘记,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而把梦想说出来,一个人对未来就有了责任,就会在责任的驱使下产生无穷的动力。
决策金典5 创业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冯仑常说:“创业就是折腾。如果选择创业,就选择了折腾这种生活方式。一旦确定要走上创业的路,必须做好牺牲的准备。”为理想奋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豪气冲天。为了理想的实现,奔波、委屈、卑微都是必须的。牺牲稳定的生活、舒适的住宅和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机会,到头来并不是百分之百能获得成功,或许你还要为失败卖单,踏上新一轮的牺牲征程。创业伴随着折腾,圆梦就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1991年,冯仑踏上了经商之路,睡了11年的地铺,当了若干年的孙子,闯过了海南地产泡沫期,熬过了财务危机和资产危机,带着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一步步走向正规、走向发达。在这二十余年与风雨为伴的日子里,没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是绝对不行的。害怕失败,或者不愿意为失败卖单,一个人做起事情来就会畏头畏尾、优柔寡断。而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不会等人,在你瞻前顾后是最佳的赚钱机会早已成为别人的囊中之物。所以,创业要有敢想、敢做、敢坚持的魄力。
冯仑提出“立体城市”的概念算是他的二次创业。除了不太成熟的策划之外,他基本上什么都给不了这个新生儿。冯仑并不是太感性、太冲动,他对自己和公司的现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他就是敢做,敢为理想和未来“折腾”。
谈到“立体城市”的建设,冯仑也承认“立体城市有很大难度”。从人力、财力、理念的实施,到业界的接受上,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首先,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自1993成立起的二十余年里都是在做房地产实业,换句话就是从事买地、卖地、盖房和卖方的业务。其老本行是建造住宿楼和写字楼。而“立体城市”却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是盖房子,而是建立起一个复杂的城市操作系统。这对于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为项目带来灭顶之宅。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吸纳城市规划方面的顶级人才。
其次,在海南地产泡沫中成长起来的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原本就具有资金窘迫的先天不足,曾一度陷入财政危机,不得不靠出卖资产还债。虽说近些年凭借着公司高层的英明决策,公司资金运转已经明显好转,但是物业回报率仍然不理想。而“立体城市”计划需要一平方公里300亿元以上。据此粗略统计,只成都、西安、温州三地的整体投资额已达1010亿元。如此大量的资金投入,对资金窘迫的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来说又是一个巨大挑战。
第三,立体城市是产城一体、混合功能、步行城市、环境友好,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市。环保节能是其理念的核心部分。然而建设环保小区和低耗能的办公楼已经有一定的难度,建造环保节能的空中城市难度将更大。冯仑团队自然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竭尽全力降低立体城市的污染和耗能,但仍然没有十足的把握。
第四,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立体城市是全新的、复杂的城市规划概念。刚刚被提出时,业界人士普遍认为它是一个怪胎,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如果没有同行的鼎力加盟、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将寸步难行。所以,在立体城的发展过程中,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拆除人们心里的防火墙。
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立体城市”面临的挑战,业界人士清楚,冯仑的心中更清楚。他甚至坦言“从赚钱的角度看,立体城是一件冒险的事情”。并且不止一次地向媒体透露,他最初对立体城市的概念也没有十成的把握,什么风险都可能遇到,比如地震和经济波动都可能造成建设计划的流产。但是,冯仑还是带领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走上了这条路,因为他知道创业必定伴随着失败和牺牲。
“立体城市”计划适时起来的确困难重重。最初,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将北京附近的廊坊作为“立体城市”计划实施的第一站。最初两年里,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几乎把一般的精力都投放在“北京的后花园”。就在冯仑团队紧张地为动工做准备时,廊坊政府却给了他们一头冷水。原因可想而知,无非是对立体城市的不理解和不看好。把廊坊作为试验田的计划就这样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以夭折告终。
进军廊坊的失败并没有让冯仑团队退缩,他们在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开始寻找新的目标。第二次,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成都这块天府之国。成都有名的“粗粮古村”坐落在麓山国际大道南口,安静宁和,鲜花盛开,俨然一副钢筋水泥城外的世外桃源。冯仑希望能用它的立体城市将这里装点成别样的天堂。500亿的投资、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地理环境的优越性让成都立体城市项目的前景显得十分乐观。2010年7月29日,“立体城市,未来中国”的全球巡展落地成都。2011年,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又为此项目专门发行18亿元“立体之城发展基金”。冯仑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成都立体城市项目将马上动工。然而,理想丰满美好,现实总不愿配合。这个原本被看好的项目却屡出状况。规划虽然框架初现,但并未达到原先预期。一年多时间过去后,万通仍未获得成都项目的目标地块。由于进展缓慢,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还遇到信托资金到期的兑付风险。
成都项目的缓慢进展,甚至是毫无进展,让刚刚接手“立体城市”概念的业界人士再一次对其质疑连连。但是,冯仑并没有放弃尝试。他清楚好知道,梦想总是从看似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一千次的失败后还会有一千零一次成功的可能。立体城市项目在廊坊和成都的失败是探索者为成功付出的必要代价,也许下一次就是春暖花开的时候。继成都之后冯仑团队先后把目光投向了西安、温州等地,他们继续在“立体城市”这条路上探索着、进步着。相信总有一天,立体城市将带给中国乃至世界人民新的生活体验。
蚕蛹经历蜕变的阵痛才能成就美丽,天空接受暴雨的洗礼才能出现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创业与失败总是形影不离。走上创业之路就必须为失败做好心理准备,输不起的商人会在波涛汹涌的商海中溺亡。企业的决策者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有魄力、有智慧的决策者都是有以下特点:
(1)敢想。
创造财富依赖的是个人的思维和理念。任何梦想的实现都是从“有点想法”开始的。这些想法往往是创新的、生僻的。造梦者必须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众人质疑的眼光、去探索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2)敢做。
敢做就是敢于把梦想付诸行动。只有在路上的梦想才有实现的机会。这条路上注定将充满抗风暴雨,追梦者必须做好接受风雨洗礼的准备。
(3)敢坚持。
没有坚持,梦想永远只能在路上。只有走下去,梦想才有可能到达终点。创业,其实就是一场逐梦之旅,只有勇气是不行的。持之以恒的向梦想攀爬,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哪怕每天只前进一小步,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
决策金典6 把大道理留给自己,把小道理给留别人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者处于权利的金字塔顶端,拥有管理企业日常事物、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安排企业人事任用和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等众多权利。但是,绝对的权利,意味着绝对的义务。决策者总是团队成员目光的焦点,一言一行都影响着他是否能够得到团队成员的信赖和认可。作为群龙之首的决策者只有注重加强个人修养,以身作则,才能服众,进而建立威信,保证日后团队计划和命令有效彻底地执行。
由于企业决策者的工作具有特定性,其日常行为受到的约束非常少。这就会造成决策者不太注重自律,过分放纵自身的欲望,要求下属和要求自己完全按照两个标准。冯仑说:“伟大是管理自己,不是领导别人。”管理自己其实就是自律,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品质,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要想让下属都规规矩矩的工作,决策者必须首先管理好自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试想,倘若经常迟到早退,随意对员工爆粗口;或者遇到危机消极对待,把不良情绪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又或者在生意场上不注重衣着言行和交际原则,致使与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下属怎么会心甘情愿的遵守他制定的公司制度,又怎能与这样的决策者一起为企业的前途打拼?优秀的决策者必定是具有超强自我管控能力的人,能够把大道理都将给自己听。当企业的焦点运用“大道理”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下属就会见贤思齐,企业管理就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冯仑说,要当一个好的领导,大道理留给自己,小道理留给别人。大道理是伟大的人遵守的,凡是伟大的事不可能是令人舒服的。把别人不相信的大道理都搁在自己身上,于是你就不跟所有的人争。不争小利争前途,不争局部争全局,不争现在争未来。当一个人拥有未来,拥有管理领导的权力,就一定有一个伟大的未来在他手上。冯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和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一起成长的十几个春秋里,冯仑总是能严格的管控自己,管控自己的欲望,管控自己的日常行为,管控自己周边的人脉、社会关系。
2011年,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发展了近二十年时间,已经从只有几个合伙人的皮包公司发展成为大型的房地产实业。二十年前朝气蓬勃的热血青年,如今已经被岁月染花了头发和胡须。随着经济形势的日新月异,老一代开创者的思想和精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飞速发展的要求。于是,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着许多同时代成立的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换血”。
对于“野蛮生长”起来的民营企业,管理层的大换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为企业野蛮成长的过程,相当于第一代企业管理者重生的过程。他们和企业一起成长、一起发展,一起走过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企业不仅是他们辛苦培育出来的孩子,更是他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让他们离开企业,就相当于毁灭了他们的精神支柱。
在这些老一辈管理人员中,冯仑对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感情无疑是最深厚的。在这里,他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这里,他脱去了学者身份的束缚完完全全成为一名在商场博弈的商人;在这里,他实现了最初的梦想,学会了快意人生。交出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权,离开这里,对于冯仑来说是比在他心口划上几刀还要痛苦。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有相应的策略,任何人都不能改变,除非你对企业的发展不管不顾。
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层的“大换血”是势在必行,可是该怎样换血呢?是把单纯的内部调动,还是吸纳各个领域的顶级人才,还是将企业管理权交到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手中?在卸任之前,冯仑曾在公开场合说:“一直在考虑万通100年后的问题,考虑传承问题,考虑后发现,企业家有三样东西可以传承:一钱,二人,三价值观、治理结构、团队。如果只是把钱传下去,钱会被挥霍掉;如果只是做到“人”的传承,不确定性很大;而传承一个价值观、治理结构、团队的话,至少可以保持80分以上的水准。”所以,在新老交替问题上,万通考虑的是将一个好的价值观、治理结构、团队传承下去。因此,将公司管理交给50岁以下的年轻人是最佳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年过半百的冯仑必须卸任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职务。
人事变动的消息一出就在公司引起了轩然大波。且不说老一辈管理人员对公司的感情,就其实际利益而言,如果离开岗位意味着他们的收入将蒙受损失。反对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的公司氛围瞬间紧张起来。冯仑的智囊团希望冯仑能够站出来,为老一辈管理人员讲明其中的要害。但冯仑却认为,这样做没有任何意义。老一辈的管理人员在商场摸爬滚打几十年,“大换血”对公司的重要性自然非常清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根本没有必要。他们之所以采取不配合的态度,是因为无法说服自己。
冯仑1959年出生,到了2011年已经52岁,按照公司制度,他也是离休人员之一。其实,年过半百的冯仑依然精力旺盛,不论在业界还是在舆论界,其影响力只增不减。作为董事长的他如果向公司申请留任的话,肯定会得到批准。然而,冯仑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有人向他提出以上建议时,他马上提出反对。为了事情不会旁生枝节,在公司决议正式宣布的第二天,他就搬出了董事长办公室。
2011年,3月30日晚间,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第五届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公布决议,11名董事全票通过原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立担任新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原常务副总经理姚鹏担任副董事长,原财务总监云大俊担任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第二天一大早,冯仑就到公司办理职位交接工作。几个搬运工人进进出出,不一会儿就把冯仑在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近二十年的积累全部搬空。看到这一幕,许多人以为冯仑是在赌气,连忙上前劝阻,看到的却是冯仑的笑容满面。
搬完办公室,冯仑立即去财务处办理交接手续。在冯仑任董事长期间,按照公司制度规定,他有几张信用卡是公司发给董事长的福利,冯仑将其统统上交。当时为冯仑办理手续的会计员好心地对冯仑说,信用卡即使当时交上去也是等到公司的财务结算才结算的,冯仑可以先保留几天的。到结算日派下属送到财务处即可。但是,冯仑还是当天把信用卡就交了。事后,他说:“我从万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不做董事长了,不做董事长的第二天我就搬了办公室了,把信用卡交了,我也不花这钱了,从自律来说我这是自律。但是你说公司制度上来说,没有特别严格要求。如果我一个月半年继续再刷点卡,花了也就花了。”
正是冯仑的这份自觉,感染了其他管理人员。在冯仑之后,他们纷纷非常配合地交接工作后离开岗位,期间没有发生任何矛盾和摩擦。
只会对别人讲大道理的人,不管其讲得多么天花乱坠、冠冕堂皇,给别人传达的不过是一个毫无分量的语言符号。如果能将这些大道理运用在自己身上的人,给别人的就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古语说“身教胜于言传”,身先士卒是立身之魂、谋事之本、成事之基,是一门绝妙的领导艺术,能够起到非凡的作用。
古语道:“善治人者能自治”,好的决策者总把自己当成公司工作单位的一部分,不会有高高在上的感觉。他们能以公司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赢得员工爱戴和追捧。公司决策者,由于其工作的特定性,严格管控自己是非常困难的事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向冯仑那样,在教育被人之前,首先要求自己先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