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康乾盛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以农为本与轻徭薄赋的惠民政策

《元史·食货志》中曾有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当初,明朝之所以会灭亡,就是因为广大农民没有饭吃,不得不揭竿而起。康熙帝深知农业对于稳固朝政的重要性,也十分心系百姓的安乐。他最希望的便是:“寰宇之内,亦勤亦俭,衣食丰饶,安和富寿。”

为了实现这样的安乐景象,康熙很重视农桑,并为了贯彻以农为本的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

在古代,祭祀这样的活动是被看得很重要的,尤其对于皇家来讲更是如此。几乎每年都要进行祭天祭天起源于上古时期,在华夏先民眼中,天地哺育众生,是最高的神。因此,祭天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也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祭坛一般为圆形,称为“圜丘”,寓意天圆地方。在仪式上须诵读祭文、奏雅乐,并焚烧祭品,以表达对上天的感恩,并祈求上天的赐福和保佑。、祭地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犹如慈爱的母亲。于是,汉代时,人们便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一般来讲,习惯将夏至作为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除此之外,祭地礼仪还有祭山神、祭土神、谷神、社稷等。、宗庙之祭宗庙,指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居所。在帝王制的统治时期,宗庙的建造是有明确规定的: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祀时行“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和“肃拜”九拜礼。宗庙之祭除了祭祀祖先还要祭祀先代帝王。《礼记·曲礼》记述,凡是于民有功的先帝都要祭祀。等活动,以祈求上天、厚土的赐福和先祖的庇佑。而康熙帝同样将举行祭祀当成施行“以农为本”政策中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来办,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行“亲耕礼”。

北京天坛

所谓的“亲耕礼”,即是指皇帝亲身或派遣官员示范、进行耕种。

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帝首次亲自到先农坛祀神耤田。早晨8点,康熙帝身着礼服起驾赶往先农坛。到达先农坛之后,先到具服殿更换龙袍。上午10点,开始祭祀先农之神。下午2点,亲耕礼开始。康熙帝在导驾官和太常卿的引导下走到亲耕的位置,然后鸿胪寺官喊了一句:“进耒耜(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户部尚书便跪着进了耒耜。之后顺天府尹纪振疆又跪着进了牛鞭。接着,礼部、銮仪卫和太常寺堂官协助康熙帝持耒耜,耕地三推(一个来回为一推)。户部侍郎则跟在康熙身后播种,耆老随后覆土。

亲耕对大部分皇帝来说,都要提前练习。为此,光绪帝就曾经先后五次在丰泽园(今中南海)演习亲耕礼。而嘉庆帝到先农坛躬耕时,则遭遇了耕牛不驯服、耕不下去的尴尬事。结果御前侍卫十余人勉强驱驾,才勉强耕完三推。但是康熙帝却与其他的帝王有些不同,他不仅会耕地,而且还比较熟练。

康熙四十一年(1702),康熙帝到京畿南博野(今河北省博野县)视察农耕时,曾在一块田地上耕地一亩,在场观看的多达万人。这件事说明康熙帝不仅重视农桑,还会干一点儿农活,这对一个帝王来说是很难得的。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当年,康熙帝在先农坛亲耕完毕之后,户部尚书和顺天府尹便跪着从康熙帝手里接过耒耜和牛鞭。之后,康熙帝便登上了观耕台,观看其他受命的亲王和大臣们进行耕种。待到所有人耕种完毕,亲耕礼便宣告结束,康熙帝才起驾回到宫中。

那次亲自到先农坛,祀先农神、行亲耕礼,是康熙一生唯一的一次。但是,在他在位的61年中,曾先后55次遣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这是康熙皇帝敬农、重农的有力证明。

康熙不仅敬农、重农,还十分地恤农、悯农。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第二次南巡时,江南人向他进献了一部《耕织图》,图中以诗画并茂的形式介绍了耕织的技术。康熙看过之后,十分喜欢,觉得这正好就是他求之不得的好教材,可以用来直观形象地教育官吏重农爱农和学习基本的农桑知识。

《耕织图》之“耕图”

于是,一回到皇宫,皇帝便命宫廷画师焦秉贞焦秉贞,字尔正,山东济宁人,是耶稣会士汤若望的门生。通天文地理,会测算,又擅作画,画风兼备中西画法之所长,讲求明暗与透视等技巧。官任钦天监五官,奉职于内廷待诏。重绘《耕织图》。新的《耕织图》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绘成,其中包括绘画耕图23幅,织图23幅,共46幅。这46幅图画精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稻作和蚕桑的生产过程,再现了生产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过程,是一本十分形象生动的农桑教科书。

康熙帝还亲自为《耕织图》作了序,并为每一幅图题了诗。诗文中,康熙帝并没有过多地介绍农桑知识,而是感慨农夫织女的万般辛劳,告诫人们尊农敬农。康熙帝对《耕织图》如此用心,充分表达出了康熙帝对农民、农业的关心、爱惜和怜悯。《耕织图》的绘制和普及也是一件功不可没的幸事。

除此之外,康熙帝还是一个务农、爱农之人。他很喜欢咨询和了解与农桑有关的耕种之道和民风歌谣。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康熙帝还创造条件亲自耕田、养蚕。

西苑(今中南海和北海)一直都是皇家苑囿。康熙帝在西苑建立了丰泽园,并在园中开辟了试验田。他利用这块农田培育稻子的优良品种,先后种植的稻子有几十个品种,还培育出了有名的“御稻米”。

为了发展农业,维持民生,康熙帝还下令废除了圈地令,不允许官兵再圈占百姓土地。而且实行了诸多惠民政策,多次下令官员组织赈灾事宜,安置流民,对于隐瞒灾情、防救不力的官员则一律解职处治。康熙帝在位61年间,减免税粮、丁银、欠赋达500多次,普免全国钱粮总计约1.5亿两,其数量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轻徭薄赋,而不仅仅像历代帝王一样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口号。康熙帝也因此成为百姓口中为民、爱民、解民之忧的一代明君。


出自天子之手的新品种——御稻米

稻米是我们经常会吃到的食物,但我们却未必知道稻米的品种到底有多少。在这众多的稻米品种中,曾有一种“御稻米”,它不仅名字尊贵,而且还为种植技术的改进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其由来也十分与众不同。

相传,一天,康熙帝来到丰泽园自己亲自耕种的田地间察看稻米的长势,赫然发现稻田里有一棵稻秆比其他稻子高出了许多,而且别的稻子才刚抽穗,而这棵稻穗却已经成熟了。康熙觉得很是惊奇,便将这株稻穗拔下来留作种子。

第二年春天耕作的时候,康熙将其种在了园中,结果,这些稻穗在六月便成熟了。于是,康熙便这样一年又一年地种下去,终于培育出了早熟的新稻种。由于它生长在御苑田里,因此被称为“御稻米”。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帝建承德避暑山庄,在山庄甫田开辟了御瓜圃和御稻田。御瓜圃里种瓜豆菜蔬,御稻田又是试验庄稼田,继续种植“御稻米”,每到白露前便可收割。山庄稻田所收,除了皇上避暑时所用,还能剩余不少。而且,这种稻米较之一般稻米,不仅早熟,而且颜色微红,米粒长,气味香,口感好。

康熙帝看到早御稻在避暑山庄试种成功,便颁旨准许在北京玉泉山等地推广种植,后又推广到了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结束了长城内外沿线不种水稻的历史,也改变了江南一年一季的种植历史。津郊的水稻,在清朝得到大的发展,至今仍是北方重要的水稻产地。比如天津小站地区出产的“小站稻”就是十分有名的稻米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