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康乾盛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南书房上演的皇权集中制

康熙帝亲政之后,除了每天听证处理日常事务之外,还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活动:废除了内三院天聪三年(1629),皇太极在盛京设立文馆,命人在内翻译汉字书籍及记注本朝得失。天聪十年(1636),将内馆改分为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为内三院。各院分别设大学士1人,掌领其事。顺治元年(1644),又增设学士。次年,又以翰林院官分隶内三院,分别称为内翰林国史院、内翰林秘书院和内翰林弘文院,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枢要机构。,重建了内阁和翰林院,并选择翰林入值内廷。除此之外,还设置了南书房。南书房看似只是一间面积不大的屋子,却在这里开启了皇权集中制的道路。

由于受到历史局限性和民族狭隘性的影响,清朝初期是满洲贵族大臣专权的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全部由满洲贵族和八旗首脑组成,凡军国大事均由议政王大臣会议一一裁定,汉人不得参与。为了打破这种专制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稳固朝廷政权、广纳贤士,康熙皇帝设立了南书房。

南书房原为皇帝的书房,是位于紫禁城乾清宫西南侧的一所不大的屋子,俗称南斋。根据《清实录》的记载,康熙十六年(1677),在经史文学上不断进取的康熙帝,产生了身边应常有内廷翰林侍值的想法,于是,便对内阁大学士提出:“朕不时观书写字,近侍内并无博学善书者,以致讲论不能应付。今欲于翰林内选择二员,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但伊等各供厥职,且住外城,不时宣召,难以即至。著于内城拨给闲房,停其升转,在内侍从数年之后,酌量优用。”随后,内阁大学士、学士奏称:“皇上勤书写,甚盛事,皆应钦奉上谕遵行。选择翰林,寻取善书之人,相应交与翰林院。”康熙帝表示同意,南书房便由此诞生了。这个原本冷清的地方,也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康熙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翰林院侍讲学士张英、内阁撰文中书高士奇以南书房侍从身份入侍内廷,清宫档案《南书房记注》从这一天开始记载,标志着南书房作为一个内廷机构正式设立。

南书房是专门为皇帝个人服务的内廷机构,明确规定“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皇帝选择品学兼优的翰林院汉族官员入值,凡被召入南书房,不论官职崇卑,概称“南书房翰林”、“南书房供奉”、“内廷供奉”。

起初,翰林入值南书房是单纯地作为文学侍从,随时应召侍读、侍讲,常侍皇帝左右。皇帝每外出巡幸便作为随从跟随,皇帝即兴作诗、发表议论等皆记注。康熙帝与南书房翰林讲解经史,除了加深学术修养外,重要的目的在于探讨治道。

比如,康熙帝在阅读完《资治通鉴》之后称:“千古治乱不能出其范围。”他评论汉朝对待功臣的政策,说:“汉高帝之待韩信,不能如汉光武、宋太祖之待功臣者,亦时势不同也。”从而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再后来,南书房便成了康熙帝的机要秘书机构,常代皇帝撰拟诏令、谕旨,参与机务。为了使南书房的集权制得到更好的发挥,康熙帝还设置了“南书房行走”一职。

康熙帝选拔南书房行走并不看其出身,而是“拣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充之”、“惟视学问之优,不尽为官职”。只要是才学甚好的人,都有可能被皇帝选中。出身寒微,曾以卖字为生,但能诗、善书法、精鉴赏的高士奇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南书房的设立使许多身份卑微的才子能参政议政

高士奇是浙江钱塘人,从小好学能文,但因家庭条件十分贫困,并未考取功名。流落到京城之后,靠替人写字、卖字为生。

一日,康熙身边的重臣纳兰明珠偶然间看到了高士奇所作书法,对其甚是赏识,便将其推荐给了同样喜好书法的康熙。康熙一向重视人才,便让其入内廷当了詹事府录事。能够得到纳兰明珠和皇帝的赏识,高士奇可谓是遇到了命中的贵人。那么,高士奇到底有多少学问,能有资格入选南书房,陪皇帝读书呢?

据清光绪《平湖县志》《高士奇传》记载:高士奇擅长图书编纂,写得一手“二王小楷”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因父子两人在书法艺术史上的杰出成就而并称“二王”。其中《乐毅论》《黄庭经》为王羲之小楷代表作,《洛神赋十三行》为王献之小楷代表作。;不仅会作诗写论,还懂得收藏。可见,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学者。

在当时,很多文人雅士都以能够成为“南书房行走”而作为荣耀。然而,每一位侍奉皇帝读书的“南书房行走”,其当值之路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就拿高士奇做个比方吧。相传高士奇为了得到皇帝的恩宠,到南书房值班时常揣着几颗金豆子,一有机会便以金豆子作为报酬向乾清宫的太监打探,皇上最近读的什么书,读的是哪几页,回去之后便找来皇上正读的书,先读个滚瓜烂熟,以便在皇上问起时,可以做到对答如流。所以,在皇上眼中,这位南书房行走的学问一直是那么渊博。

高士奇的做法虽然有投机取巧的成分,但这也足以说明一点:康熙帝挑选南书房行走是将学识看得十分重要的。而且,这些南书房行走绝大多数是汉人,这说明康熙帝作为满洲贵族的政治代表,能够接受汉族文化,赏识儒家学说;南书房行走的设立又是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消除汉族人反清意识,从而使之为清朝服务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笼络汉族官僚、士大夫的一种手段。

清军入关后,多尔衮很注意团结汉族地主,但是,他更喜欢任用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对江南士大夫多有排斥和打击,这使得江南士大夫对清朝统治怨声载道。后来,发生“三藩”叛乱时,各地纷纷响应,这使得康熙深为震动。

于是,康熙在对南书房行走的选拔中,有意对江南官僚、士大夫给予较多的关怀。南书房也成了江南汉族官僚、士大夫向皇帝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的正常渠道,继而利于加强皇权、联合汉族地主阶级,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的权力。

因此,在当时的形势下设置南书房,也实为明智之举。它是康熙实施高度中央集权的重要步骤,也为建立稳定的清朝统治进行文化上、政治上的准备,为形成其治国理念奠定了基础。


皇帝的秘书——南书房行走

在清史读物和清宫影视作品中,常能见到“南书房行走”这个有点古怪的官名。那么,这个所谓的南书房行走,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职务呢?

实际上,“南书房行走”不是一个官位,而是前清时代的一个“差使”,这个差使是由当时的御用知识分子——翰林来担任的。南书房在翰林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之“南书房行走”。

所谓“行走”,是指本来有官职而被派到其他机构中办事;顾名思义,南书房行走,就是指原来有翰林一职,而被派到南书房中去执勤。

康熙皇帝选拔南书房行走的方式十分严格。如选拔张英之时,“召入对,上心识之。自是再四咨询,对者无异词”,因此才得以入选。

南书房行走虽然身居高位,但因为担任着伴读的职务,又是康熙帝加强皇权的工具,所以非常辛苦。而且,南书房是御用机要秘书机构,因此事事都要十分保密。如各地有上报康熙帝的密缮小折子,都要交与南书房管理宫报的首领,由其秘密送达御前。因此,身为南书房行走,在供职时也要处处小心谨慎。

如此看来,这个所谓的南书房行走似乎并不是什么美差。但是,因为这个职务能够直接接近皇帝,而且对于皇帝的决策有一定影响力,所以,在翰林们看来,能够成为南书房行走是对自己一生学术的肯定与褒扬,是十分引以为荣的事情。清初不少著名文人学者入值过南书房,诸如王士桢、查慎行、方苞等。

可以说,在康熙朝,南书房行走是十分抢手的职位。直到雍正朝设立了军机处之后,南书房逐渐失去了中枢机要秘书机构的作用,南书房侍从也就成了专门侍奉皇帝读书消遣、专司文辞书画的文学侍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