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阴阳之理
一、阴阳者,天地之道
【原文】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五》
【白话解说】
阴阳是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分析和归纳万事万物的纲纪,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起源,也是一切事物生长和衰亡的根本原因。对于人来说,它是产生人体生命动力的大本营。因而治病养生必须要探求阴阳这个根本。
【养生提示】
上述原文体现了阴阳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提示阴阳存在于一切事物,也是产生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所在。不论养生或治病,都必须懂得阴阳之理。
【原文】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三》
【白话解说】
阴阳协调的关键,在于阳气的固密,只有阳气固密,阴气才能固守于体内。如果阴阳失去平衡协调,那就像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顺应阴阳规律而使阴阳调和,这是圣人最好的养生方法。如果阳气过亢,不能固密,阴气就会逐渐耗竭;如果阴阳平和清静,精气神气就能运行正常;如果阴阳离决而相互割裂,那么精气也就随之衰竭了。
【养生提示】
养生防病的关键在于调和人体阴阳,实现人体阴阳的平衡,阴阳调和则人体健康,阴阳不和则出现疾病,阴阳若离决则危及性命,故阴阳调和对养生至关重要。
二、人身之阴阳
【原文】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1],夏病在阳[2],春病在阴[3],秋病在阳[4],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素问·金匮真言论第四》
【白话解说】
以整个人体来分阴阳,则体表为阳,内里为阴;以躯干来分阴阳,则背部为阳,腹部为阴;以脏腑来分阴阳,则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六腑属阳。那么,要进一步了解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的道理,又是为了什么呢?比如冬病多发生在阴,夏病多发生在阳,春病多发生在阴,秋病多发生在阳,都是按照疾病所在的部位来进行针刺或砭石治疗的。所以说,胸腔在上为阳,心肺居于胸腔之中,为阳脏,其中阳中之阳为心,阳中之阴为肺;腹腔在下为阴,肾肝脾居于腹腔之中,为阴脏,其中阴中之阴为肾,阴中之阳为肝,阴中之至阴为脾。以上所说的都是人体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的对应关系,它们与自然的阴阳变化是相符合的。
[1]冬病在阴:冬病多在肾,肾为阴脏,故说冬病在阴。
[2]夏病在阳:夏病多在心,心为阳脏,故说夏病在阳。
[3]春病在阴:春病多在肝,肝为阴脏,故说春病在阴。
[4]秋病在阳:秋病多在肺,肺为阳脏,故说秋病在阳。
【养生提示】
本段阐述了人体各部位的阴阳属性划分,这是阴阳规律在医学上的运用。懂得这些,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做到养生。比如人体的五脏与四季阴阳相通,在相应的季节不注重养生,就会损伤相应的内脏,故在不同的季节要注意保养相应的脏腑。春季着重保养肝,夏季着重保养心,长夏着重保养脾,秋季着重保养肺,冬季着重保养肾,这样根据四时阴阳之变化来养生,五脏都很健康,人体就很难得病了。
【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1]。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2],刺之有理。谨度病端[3],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灵枢·寿夭刚柔第六》
【白话解说】
黄帝问少师说:我听说由于人体的禀赋不同,性情有刚柔之分,体质有强弱之别,身形也有高矮的不同,生理部位和病理变化都存在阴阳两方面的区别,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少师回答道:人体的生理部位和病理变化的性质都有阴阳之分,但阴阳不是绝对的概念,阴阳当中还有阴阳。只有了解了阴阳的规律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运用针刺的方法。同时还要了解疾病起始时的情况,才能采用适当的手法进行针刺,并且要认真地揣摩发病的原因与四时季节变化之间的相应关系。人体的阴阳,在内是合于五脏六腑,在外则合于筋骨皮肤,所以说人体内有阴阳,体表也有阴阳。在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1]方:道的意思,即道理、规律。
[2]得病所始:获知疾病起始的情况。
[3]谨度病端:认真揣度发病的起始原因。度,推测。
【养生提示】
人的形体有长短,体质有强弱,性情有刚柔,这些也都属于阴阳变化的范畴。同时阴阳又可以进一步划分阴阳,比如五脏六腑藏于身体内部,属阴,其中五脏和六腑相比较而言,五脏又为阴,六腑为阳;筋骨皮肤居于身体外部,属阳,其中筋骨和皮肤相比较而言,则筋骨为阴,皮肤为阳。熟悉这些阴阳道理,就能够很好地指导我们的养生,不会违背基本的阴阳变化之理。
【原文】
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
【白话解说】
四时之气相互联系,各有所守,各有所司,就像秤砣与秤杆一样,缺一不可。人体的阴阳之气,清静时就会生化安宁,变动时就会产生疾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养生提示】
清静养神可以使人体的阴阳之气运行顺畅,抗病力增强,不易生病。《内经》的这一“静胜躁”的基本观点,几乎为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所继承。如《医钞类编》说:“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神全,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衰老。”所谓凝神,即是心神集中专注,不散乱,不昏沉。这种凝神敛思的养神方法,并非无知、无欲、无理想、无抱负,毫无精神寄托的闲散空虚。因此,它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状态是截然不同的。从养生学角度而言,神贵凝而恶乱,思贵敛而恶散,凝神敛思是保持体内阴阳之气平和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