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弥留之际”的诗意独白:话剧《弥留之际》排演与教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坐排:“剧本解读,向意义的深处探幽”

如果说,主创会、建组会是排练教学的启动仪式,是热身,那么,从坐排开始,就是真枪实弹的实战演习了。

建组会的当晚,剧组就快马加鞭进入了排练状态。晚饭后,剧组全体演员早早来到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围坐在研究所的圆桌前,等候导演、等候坐排对词,期待伴随排练走近曹禺。

面对这样一部难排的戏,沈阳师大表演系的学生能顺利担当吗,王延松会用怎样的招法让学生进入角色、完成演出任务呢……一个个疑惑在我心中盘绕。

自坐排开始,我的一个个疑虑不断在排练中不攻自破。

由于这次教学排练的主体是学生,他们的排练和职业剧团排戏迥然不同。因为有之前在学校排演的两部戏的尝试和实践,王延松对于在学校给学生导戏已经很有招法,他已经谙熟于如何快速高效地引领学生进入戏剧情境和角色。针对学生演戏自身的特点,特别是阅历浅、理解力相对薄弱及其学生腔等问题,王延松首先和他们一起“牵着台词往生活里面走”,帮助学生理解台词、尽快进入角色、明确演出任务。

第一步,无疑是案头剧本解读。

王延松一直很看重案头解读,特别是在学校排戏,每次进排练场之前都会用多种途径周密安排学生案头的前期准备,这次也一样。他认为,话剧艺术要从理解力开始,从阅读剧本开始,阅读会让学生进步。针对学生状况,结合演出任务和学生一起不断深入解析剧本往往是王延松步入排练的第一步。解析剧本无疑从解读台词入手。演员开始的时候要通过台词接近角色,因此,如何尽量在短时间把台词变成自己角色的一部分尤为重要。

王延松一直在探索更有效的路径和方法,他十分重视教会他们透过台词去感受、构想,并且在感受和构想当中说台词。他认为:

 

台词只是表演任务的一个部分,当然,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因为话剧首先得要会说话,但是又不完全是这些。演人就是演人性,我说要“牵着台词往生活里面走”,这是我的着眼点,而生活就是具体的真切的人性内容。

开掘人性里美好的情愫,甚至也要开掘人性的负面因素。这就必须要准确寻找到每个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定位,还有台词里面的种种味道。具体说,在这部戏里,我们必须得把曹禺之外的郑秀、方瑞和李玉茹几个形象排得人各有貌,才能与曹禺搭出好戏来。

在案头对词阶段,王延松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入剧作,领悟各自的演出任务。他带领学生的坐排大致经过了这样一个有效的步骤:我姑且称为“对词三部曲”: “建立形象”——“捕捉语言形象”——“牵着台词往生活里面走”。

坐排是一个看似漫长而琐细的过程,也是角色的种子在演员心中慢慢成长的过程。这期间,戏的远景在解读中更加清晰,很多混乱的思绪被清理、整合。导演和演员敏感而温厚地注视着各自内心和创作状态的不断变化,角色形象在不断蔓延的成长和变化中被找寻并得以确立……剧本显现了日趋活跃的生命力。

王延松这种通过台词向剧作意义深处探究、向人性深处探究的文本解读,从排演状况来看,收到了良好效果。

精深、细致的文本解读,深度挖掘文本深层内涵,恰恰是王延松的强项。新解读曹禺“三部曲”《雷雨》、《日出》、《原野》自不必说,学界已有公论。笔者第一次近距离深切感受王延松超强的解读能力是在2009年春,在沈阳师范大学《莱昂瑟与莱娜》的排练中,也是坐排,也是在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也是在研究所的圆桌前——春日的阳光散淡地流淌着,一切那么簇新,生机勃勃。在一个美好的春日,王延松在向剧组演员解读剧本,他的嗓音洪亮,言语中的莱昂瑟、莱昂瑟王国里国王哲学的精辟解说……让笔者好不沉醉。这部难解的表现主义文本经由王延松的精妙解读,不断流淌着迷人的诗意之美和哲学之美。

哲学就是爱和智慧。艺术中的哲学是何等迷人。

排练《弥留之际》的那些日子,在延松剧场艺术研究所,我再次感受到了这种诗性的哲学,再次感受了迷人的诗意之美。尽管那时是秋日,很快又迎来了寒冬,但研究所和排练场未曾有些许的寂寥,相反,因为戏剧的魅力、曹禺的魅力、王延松和演员们的魅力,之后不足百日的排练,可谓热力四射,光彩照人。

无数次,每当王延松如此细致入微地说戏,整个排练场都会鸦雀无声,王延松陶醉在文本里,而整个剧组沉醉在他的言辞中……思想的羽翼被鼓动着,隐形的翅膀翩翩起舞的曼妙和快意,那份三伏天畅饮冰水的舒爽,那种思想在冲浪中放浪形骸的畅快,不亦乐乎!跟随王延松排戏,在王延松的排练场,不被他的说戏感染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