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私塾政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内容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的私塾政策为研究对象,主要梳理了1921—1966年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私塾政策及改造活动。同时作为一种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历史研究的铺垫,对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清末民初有关私塾改良的政策也进行了掠影式回顾。全书主体内容共分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建党初期的私塾认识及其实践。1921—1927年中国共产党对私塾并没有整体的认识和系统的政策,只有部分党员根据自己的私塾经历和私塾教育的现实状况,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现时”中心任务,提出了改造私塾的设想和建议,初步进行了一些私塾改造的实践。

第二部分:苏区时期严厉取缔私塾。中国共产党在苏区依托各级苏维埃政权,严厉取缔私塾,在禁止私塾的基础上,创办列宁小学,使儿童接受文化知识和革命教育。中国共产党推行的严厉取缔私塾的政策和种种措施,既是建设理想社会的应有之义,又符合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趋势,同时还有和国民党政权争夺教育话语权的意图。中国共产党在取缔私塾、建设列宁小学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暴露了对中国国情认识不足、对传统教育模式理解有偏差等问题。

第三部分:利用过程中加以改造。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各抗日根据地继承苏区时期禁止私塾的政策,严禁传授“四书五经”,推行小学教育正规化方针。抗战中后期,中国共产党不再一味取缔私塾,而是采取团结、改造方针,将很多私塾改造为民办小学,使之成为小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在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和冬学活动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私塾政策的重大变化,既是发动全民族抗战和争取民众拥护的需要,又是对中国国情以及传统教育文化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不过在团结、利用私塾方面也出现了对私塾改造不彻底等问题。

第四部分:改造过程中的继续利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一方面继续推行小学民办公助方针,将一些私塾改造为民办小学,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又认为允许私塾存在是由于新式小学的数量还远远不能满足适龄儿童入学的需要,等将来条件成熟后,再行禁止私塾的政策。

第五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允许私塾存在并对之改造的方针,改造的落脚点是取代。1951年年底绝大部分私塾转变为民办小学。1952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实施将小学经费全部包下来的政策,大部分民办小学转变为公立小学。1953年国家又提倡创办民办小学,有些地方新成立了一些私塾,但数量极少。

第六部分:20世纪60年代私塾的重新出现及其整顿。1961年,随着国民经济方针的重大调整,私塾在一些省份重新创办,数量急剧增加。1963年后随着国内阶级斗争空气的日益浓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展了私塾整顿活动,私塾的短暂勃兴很快又被压制下去,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私塾整体退出历史舞台。从近代中国学校发展的趋势和私塾教育与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性质的根本冲突而言,私塾退出中国教育舞台有其历史必然性。

第七部分:个案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私塾改造。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私塾政策,尤其为弥补学界对新中国成立后城市改造私塾研究的欠缺,特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私塾改造作为个案示例,专设一章,以探讨新中国成立后私塾改造政策的地域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