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产业结构性质及其特点是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判定和经济发展质量衡量的重要显性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结果。因此,区域产业结构的研究与探索,对于区域的产业竞争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及市场形态演化等方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产业结构理论,尤其是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理论的发展,发轫于西方,引入我国后在实践中得到推进和深入,总体而言,其思想、理论与方法已相对规范和成熟。但是,经典理论和模型所依据的假设条件、适应背景等因素不断发生改变,尤其是模型内相关变量增减,同时其描述状态、应用环境及适应范围也发生变化,其分析思路和结论则相应改变。因此,产业理论与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研究对象需要更新。
伴随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能源约束条件的变更及众多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进程的作用,原有非均衡式经济增长模式显然不可持续。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以及微观层面的区域经济形态和生产方式等都亟待改变。众所周知,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体制结构转换、市场结构转换和空间结构转换的过程与节点之中。在此节点,具有庞大经济规模、较大人口规模及复杂社会关系的现阶段国情,决定当前我国高度依赖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样不能忽视经济增长质量;既要努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也应重视产业发展环境友好,实现产业结构及相关产业生产方式升级优化。在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背景下科学选择区域性主导产业,既具有产业研究的共性逻辑,同时又具有时间和空间特殊性。因此,不同视角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和发展等问题,仍然值得国内外学者开展持续深入研究。
从经济增长角度出发,深圳显然是我国极具特殊性的一个城市。深圳的经济发展历程对于中国的意义,不应局限为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奇迹的案例,更应重视其崛起的制度、文化与发展路径。就其30多年经济发展历程而言,深圳既具有一般性也有特殊性:在国家和省域的大背景下具有区域经济环境、经济发展周期等一般性,同时又具有特区城市、经济先发城市和制度改革实验城市等特殊性。因此,作为一个产业研究样本,深圳具有特殊性。此外,从相关统计数据的系统性、透明性和完整性而言,深圳也呈现出信息丰富、性状良好样本的研究价值。
深圳经过30余年改革开放,其经济发展成绩有目共睹,但就其发展的原因、性质和特点等问题的争议一直伴随。从宏观角度分析,对于目前中国的发展成绩与发展经验,国际上有“华盛顿共识”和“中国模式”存在性与有效性的怀疑 (黄亚生,2008);而微观层次,同样有对深圳发展持“特区奇迹”和“特区不特”的相反观点 ( 于光远,1993;鲁兵,2010)。从发展现状看,若对人均GDP和个人可支配收入等多个维度综合定位目前深圳的发展阶段,大体应将其划归工业化高级阶段 ( Chenery, 1975; J. Waelbroeck,1998),面对能否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观点亦未能一致。
深圳是我国开放战略的实践起点与探索原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实践的重要环节。与一般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功能和目的不同,深圳有其发展阶段和发展目的的独特性,这决定了深圳的产业结构变迁路径与主导产业选择思路与其他地区有所区别。深圳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功能定位的特殊性、城市结构的特殊性和区位优势的立体性,一方面促成深圳产业结构演进路径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方向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其发展速度等方面特殊性;相比中国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和内陆地区,深圳的产业发展路径又具有前瞻性和借鉴性。深圳既有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小村镇快速发展成区域中心城市的特殊性,又具有通过改革、开放和实践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一定共性。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持续推进,中国经济、政治以及相关人文环境面临“大转型”的背景,赋予本书选题较强的理论探索价值,同时也具有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书选择深圳产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对其发展脉络及其主导产业选择与结构调整为研究对象,逐步展开研究,以期达到几个研究目标:首先,系统梳理当前主导产业选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方法,为深圳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其次,依据深圳产业结构发展的历史沿革与个体特色,结合深圳的产业发展现状与发展阶段,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深圳主导产业选择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深圳主导产业选择的思路、方法和结论。最后,从区域发展战略、产业技术效率和环境友好等视角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