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诗史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刘克庄《题系年录》

炎绍诸贤虑未精〔1〕,今追遗恨尚难平。区区王谢营南渡,草草江徐议北征〔2〕。往日中丞甘结好〔3〕,暮年都督始知兵〔4〕。可怜白发宗留守,力请銮舆幸旧京。(58册页36188)

笺说:

诗题云“系年录”,当指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按,刘克庄《宋史》无传,考林希逸撰《宋修史侍读工部尚书龙图阁学士正议大夫致仕莆田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赠银青光禄大夫后村先生刘公行状》(《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十四)与洪天锡撰《墓志铭》(《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九十五),后村曾两任实录院检讨官、国史院编修官之职,或即于其时读《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并作此诗。此诗所论为南渡初建都之议,后村赞同宗泽恢复汴京之论(“可怜白发宗留守,力请銮舆幸旧京”),此说在南渡之初应者寥寥,故诗云“炎绍诸贤虑未精,今追遗恨尚难平”也。又,《大宋宣和遗事》一书即以此诗为全书之结,以为“世之儒者,谓高宗失恢复中原之机会者有二焉:建炎之祸,失其机者,(黄)潜善、(汪)伯彦偷安于目前误之也;绍兴之后,失其机者,秦桧为虏用间误之也。失此二机,而中原之境土未复,君父之大仇未报,国家之大耻不能雪。此忠臣义士之所以扼腕,恨不能食贼臣之肉而寝其皮也欤!故刘后村有咏史诗一首”云云,其认同后村之说,颇能代表宋元易代之际社会舆论之意见。按,建炎初至建炎二年(1128)春正月,汴京留守宗泽共上疏十二封,反对留滞应天与南渡建康,而要求还都汴京(《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二“建炎二年春正月丁未”条),称“我京师祖宗二百年积累之基业,是天下大一统之本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建炎元年九月乙巳”条),然“泽每疏奏上以付中书省,黄潜善、汪伯彦皆笑以为狂”(《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建炎元年九月乙巳”)。尽管后来史家如吕中《大事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秋七月癸丑”附录引)以为此计可行,论之曰:“李纲请营南阳,宗泽请幸京城,汪、黄请幸东南。三者不同,言京城之策为上。况宗泽数月间城筑已增固,楼橹已修饰,垄濠已开浚,寨栅已罗列,义士已团结,蔡河、五丈河皆已通流,陕西、京东西、河东北盗贼皆已归附,又非靖康战守无备之比,失此一机,中原绝望矣。”但必须看到,当时汴京一地之处境实为“西南去宣司三千余里,东南去行在四千余里,外无应援,内乏粮储,势力孤绝望”之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六十五“绍兴三年五月己未”条);汴京此后陷入敌手,绍兴二年四月刘豫伪齐即建都于此;诸多事实皆表明当时南宋政府尚无捍卫汴京这类平原地区城市的力量(此后驻跸之地扬州的陷落,也再次说明了这一点)。寻绎宗泽的建都之议,不难发现其中并未提出可以付诸实际操作的措施,更多强调的是汴京的政治意义。后世赞同宗泽意见者多以“河北义旅数十万”为最重要的依赖条件。按,明清之际王夫之《宋论》卷十“高宗十三”条对义军问题的分析较为客观:“所谓豪杰义社者,固无能为也……义军之兴也,痛故国之沦亡,悲衣冠之灭裂,念生民之涂炭,恻怛发中,而不惜九族之肝脑者,数人而已……其名曰万,而实不得半也。即其实有万,而可战者,不得千也。可战者千,而能不大胜则前、小挫则却者,不得百也……义社恃大军以成,故鹏举一班师,而数十万人不知何往。大军恃义社以进止,则义社一败衅,而大军不足以孤存。两相恃则两相失,女直以专一之兵,直前而无待,左披右靡,又恶足以当之?”岳飞北伐时期,南宋军事局面比起宗泽守汴时大有改善,义军之不可依恃仍然如此,遑论建炎之初?要言之,汴京作为无险可守的北方平原地区城市,在宋金正规军力量悬殊、“河北义军”不遑组织训练的情况下,无法维持战略上对等攻防之局面。南渡之初,宋军只有通过地形上的优势(水域或山地),才可能对金人骑兵进行有效的防守,如建炎三年(1129)韩世忠水师的黄天荡大捷;又如绍兴元年(1131)陕西吴玠依靠和尚原山谷地形、以床子弩等远距离杀伤性武器防守获胜,皆属此类。直至岳家军骑兵部队及其相应的“野战”之法的创建(参见曾瑞龙《经略幽燕:宋辽战争军事灾难的战略分析》,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以及刘锜在顺昌大捷中创造的步兵标枪、长斧、拒马木协同战术的兴起,南宋军队才在平原地区与金人的作战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然是时建都之议已定,时过境迁矣。

疏证:

〔1〕炎绍,建炎、绍兴之省称。

〔2〕江徐,《大宋宣和遗事》作“江淮”。

〔3〕中丞谓秦桧,北宋徽宗、钦宗二朝曾任御史中丞。

〔4〕张浚于绍兴五年及隆兴元年凡两任都督诸路军马(《宋史·张浚传》)。按,南宋人言都督者,往往专指张浚。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张魏公有重望,建炎以来置左右相多矣,而天下独目魏公为张右相;丞相带都督亦数人,而天下独目魏公为张都督,虽夷狄亦然。然魏公隆兴中再入,亦止于右相领都督,乃知有定数也。”又,宋人有浚“志大才疏”之评,如吕中《类编皇朝中兴大事记讲义》卷五“张浚知枢密院”条:“惟张魏公,始终不言和。虽其年少喜事,不免富平之败,而虏人自此知有张枢密,妇人女子知有张都督者矣。”后村“都督暮年始知兵”或有此含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