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第一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兵战

回放

战国时期,赵国的国君赵武灵王忧心忡忡,对大臣说:“中山国像一把刀插在我国腹心部位,北边是燕国,东面是东胡(今内蒙古南部及辽宁一带)、西边靠着林胡、楼烦(今山西北部),与秦国和韩国接壤,但我们的兵力却不强,这样下去会亡国的。要保住自己,只有强兵,可如今我们受服装的限制,难以发展。怎么办?要成就高于世人的功名,一定要抛弃陋俗的拖累,所以我打算改穿胡人的衣裤。”然而大臣权贵们并不支持他。

赵武灵王前往他的叔叔公子成家,说:“服装是为了便于穿用,礼法是为了便于行事。如今赵国没有善于骑射的军队守卫,叔父却顺从中国的旧俗,忘记了国家因为军力弱小而被人欺凌的耻辱。”公子成被说服了,第二天穿着胡服出现在朝堂上。赵武灵王发布了改穿服装的命令,并招募士卒训练骑射。

就这样,赵国建立起了自己的骑兵部队,大大提升了赵国的战斗力。一年后,出兵讨伐中山国,夺取了临近的土地;又向西扩展,攻占了胡人大片土地,逼得林胡王求和,进贡了许多马匹。之后,不断向中山国进攻,蚕食它的国土,削弱它的实力,用了十年时间,终于灭掉了中山国。赵国的领土迅速扩大,北边直抵燕国,西北边竟然到达云中和九原。

原文摘要

(赵武灵王)曰:“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遗俗之累。吾欲胡服。”……王遂往之公子成家,因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望(hào)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公子成再拜稽首……乃赐胡服。明日,服而朝。于是始出胡服令也。

——《史记·赵世家》

简议

赵国属于中原国家,中原人的传统服装是裤、衣、裳,当时还不习惯穿连裆的裤子,所谓裤只是两条裤管,套在腿上,类似现在的套裤。下身的外面穿的是裳,像今天的裙子。那时的人上身着衣,或者穿上下连为一体的深衣,也就是长衫,裳罩在深衣外面。无论是衣还是裳,都很宽大,所谓的宽袍大袖。穿这样的衣服,乘着战车作战还可以,但要是骑马打仗就不灵了,因为裤子没有裆,臀部和大腿的肌肉会因摩擦而受伤。赵国临近胡人地区,那里多为山地丘壑,战车无法施展;胡人以游牧为生,上着短衣,下穿连裆的裤子,骑马非常方便,双方冲突,赵国将士屡屡吃亏。这就是赵武灵王改革服装的直接原因。

正是这个在今天看来算不了什么的决定,使赵国建立起了中原地区第一支骑兵部队,极大地提高了国家实力,在后来的“七国争雄”中,只有赵国军队能够与强大的秦军相抗衡。其实,赵国起初并不强大,国力远不能跟秦、楚、燕、齐、魏这些国家相比。赵武灵王主政初期,外交和军事屡屡受挫,先是被齐国进攻,连将军都当了人家的俘虏;之后又参与“合纵”攻打秦国,兵败而归,被齐国趁虚而入,夺走一片土地;后来秦国又几次打过来,占领了不少地方。不要说这些大国了,就连中等国家中山国都敢欺负它,派兵骚扰,而它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再退让。就是这样一个国家,几年后一跃而起,竟然成为一等一的强国,而导致这一转变的关键因素就是军力的提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兵战在国家走向强盛过程中具有怎样的地位。

对于兵战的这种作用,法家的认识非常清醒。商鞅说:“君主的名声尊贵,拥有广阔的国土,乃至于称王天下,这是因为什么?君主的名声低微,国土日益减少,乃至于最后亡国,这又是因为什么?不过是取决于兵战罢了。不打胜仗而称王天下,不打败仗而国家却灭亡,这样的事从古到今还未曾发生过……圣明的君主看到了先王的功业只能从兵战中获取,所以举全国之力用于兵战。来到一个国家,观察它的治理,能够把力量投入兵战的一定强大。”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不胜而王,不败而亡者,自古及今未尝有也……圣王见王之致于兵也,故举国而责之于兵。入其国,观其治,兵用者强。(《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兵战还有一项特殊功能,就是优化制度和清洁民风。商鞅的思路大致是这样的:和平环境下,人们醉心于礼制和欢娱,致使民众性格温和软弱;人们倾慕商人和手工业者,致使人心诡诈多变。而对外征战改变了这些。由于国家把兵战作为基本国策,制度必须为兵战服务,法制便得到了实行;由于民众把心思都用在当兵作战上面,再加上法令要求每个人都必须服兵役,商人和手工业者的数量减少,民风就会变得质朴敦厚。而这样的制度和民众是国家强大所必需的。商鞅说:“国家强盛而不去征战,危害国家的毒素就会输入到国内,礼、乐等像虱子一样的危害就会蔓延,国家一定会被削弱。”国强而不战,毒输于内,礼乐虱官生,必削。(《商君书·去强第四》)

兵战还是培养人才、吸纳人才的有效途径。商鞅认为,它会使胆小鬼变成勇士,会使勇士变成死士,到了这个份儿上,国家想不强大都难;国家强盛了,土地多了,有才能的人和劳动力就会被吸引过来,从而使国家越发强大。

法家强调兵战,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就是好战分子,其中也有一份无奈在里面,因为你不打别人,并不能保证别人不来打你;你不走强军之路,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商鞅曾这样辩解:“以战争制止战争,尽管进行战争也是应该的;以杀人制止杀人,尽管杀了人也是应该的;以刑罚制止刑罚,尽管采取重刑也是应该的。”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以刑去刑,虽重刑可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