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与历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1984和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云南大学在历史系相继设立档案学和图书馆学专业。为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学校于1988年建成了档案学系。1993年,经批准云南大学又在档案学系增设了情报学专业,即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至此,云南大学建成了完整意义上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群。1997年,档案学系与中文、历史等系组建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系名定为档案与图书馆学系,后于2000年更名为信息管理学系。至2004年初,信息管理系从人文学院析出,独立建制为云南大学情报与档案学院。2005年底,云南大学情报与档案学院和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公共管理学院,情报与档案学系为其下属四系之一。

近年来,情报与档案学系在校、院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学校的部署,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建成了一支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师资队伍。全系教师共36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13人,占全系教师总数的72.2%;博导5人,硕导19人,占全系教师总数的66.7%;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硕士学位的17人,占全系教师总数的83.3%。全系教师均毕业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等著名高校;所学专业涵盖了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历史学、法学、民族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诸多领域,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合理,文理兼备,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实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2.制定了一套系统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要求,结合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主动服务和融入云南发展战略,自觉肩负起促进云南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重任。认真学习研究了国内著名高校,如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省、校优势,在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经长期实践和不断探索,反复修改完善,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更加科学合理。

3.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专业教材建设成绩斐然。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报与档案学系自建系以来,先后建成了“档案学概论”、“文书学”、“中国古代档案文选”、“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管理现代化”、“科技档案管理学”六门校级主干课程和“科技档案管理学”省级精品课程、“信息存储与检索”校级精品课程,完成了云南大学教改项目“图书馆学、档案学、信息管理学(情报学)专业本科课程一体化建设理论与实践”、“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与改革”的结题验收,发表了十余篇教改论文。编著出版了《中国古代档案文选》、《中国古代档案探究备要》、《中国文件学》、《档案管理学原理》、《档案管理学新论》、《新编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著录标引与检索》、《声像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文献影像技术》、《中国档案管理史》、《外国档案事业史》、《西南少数民族历史档案管理学》、《民族档案史料编纂学概要》等多部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极大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4.实验室建设迈上新台阶。全系拥有计算机信息资源管理实验室、文献整理与保护实验室、声像技术应用与文献管理实验室、图书模拟整理室、档案与图书管理模拟实验室共四个实验室,具备了完备的教学实验条件。2010年经国家财政部批准,又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专项资金基础实验室项目“文献整理与保护基础实验室”,经费300万元人民币。该实验室的建设将从整体上提升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特色专业本科实验教学的质量与层次,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特色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实验教学条件。同时可以实现实体文献和数字文献实验教学科研的全面受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跨越式进步,推动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为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的文献资源的保护与文化遗产的抢救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持,产生显著的扩大开放和辐射示范作用。

5.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实习基地。情报与档案学系与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情报资料中心、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信息中心、云南大学图书馆、云南省档案馆、云南大学档案馆、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昆明市档案馆、昆明市盘龙区档案馆、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档案科等单位建立了集教学、科研、实习于一体的基地,并与其中多家单位签订了《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另外,情报与档案学系成立了实习基地实习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施实习基地的实习教学管理工作,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实习管理制度,对实习的组织和管理、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工作要求、实习目的与任务、实习内容、形式与时间安排、实习考核与成绩评定、实习纪律与注意事项等进行了规定。

6.抓紧学位点建设,成绩明显。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信息管理学系获得档案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信息管理学系又获得历史文献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图书馆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报与档案学系获得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档案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报与档案学系又首批获得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简称MLIS)授予权。至此,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情报与档案学系是云南省唯一能够招收和培养档案学专业本科生、少数几个能够招收和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拥有档案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以及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科研实体,形成了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协调发展,且本科、硕士、博士相衔接的完整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7.认真进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情报与档案学系注重图书馆学、情报学与档案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并在民族档案、地方文献、区域性图书馆建设与西部信息资源开发等方面创建了自己的特色研究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全系共承担科研项目4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出版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国彝族通史》、《国情教育推荐书目》、《滇云八年书系·旧刊文存》、《档案管理系统概论》、《西南彝族历史档案》、《傣族历史档案研究》、《云南少数民族金石档案研究》、《民族档案学专题研究》等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级、省级、校级科研成果奖十余项。有些成果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开创性、独特性。其中,尤中教授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和《尤中文集》分别获得第五届和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和一等奖。张昌山教授担任主编的《滇云八年书系·旧刊文存》,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对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意义重大。郑文教授的《档案管理系统概论》除继续保留“环节论”已有合理研究成果之外,又另辟蹊径地将档案管理诸环节按照输入(收集)—组织(整理、鉴定、保管)—控制(检索)—输出(利用、编研)—反馈(统计)五个子系统精心加以组构,力求比较立体地揭示出档案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从而为深刻诠释档案工作的运动规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认识角度。多年来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学科的发展,充分反映了全系教师雄厚的科研实力。

31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主要是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省档案局、云南大学历任领导的正确领导、支持和关心;全体教职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学习、勤奋工作,才取得如此佳绩。我们还要特别感谢中国人民大学等院校档案、图书、信息管理学专业所给予的支持。为感谢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情报与档案学系从各位老师已发表的论文中遴选了52篇,结集出版,以表谢忱。

本书共收录论文52篇,约30万字。其中,档案学类26篇;图书馆学、情报学类15篇,民族史、民族学类6篇;其他5篇。其内容以档案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类为主,兼及部分民族史、民族学等相关文章。文集在几个方面值得重视:

一是民族档案学的研究。作者们利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档案学、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以及国家法律、法规和档案学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大量的少数民族档案文献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借鉴并吸收了民族学、民族史、史料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少数民族档案的概念、种类、特点、功能、价值以及开发利用工作为研究对象的民族档案学学科体系。民族档案学的构建在学术上拓展了档案学、史料学、民族学的研究领域,促进其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二是大文件学的研究,开创了文件学研究的新领域。此为作者首次提出,在全国档案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三是区域图书馆与农村图书馆的研究,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欠发达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集的特点还可列举很多,应该说每篇文章都有其亮点,有的文章甚至是该学科领域前沿性的顶尖之作,如《中华民族发展史绪论》等。

从数百篇已发表的各类文章中选出一本30万字左右的文集,殊非易事,它既要突出重点,还要兼及学科门类,更不能显得杂乱。这的确要有较高的编辑水平。本书主编张昌山教授及有关同志从策划、征稿、选稿到出版,均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终于成书。为此,谨向他们致以敬意。

衷心致祝情报与档案学系明天更美好!

张鑫昌

2015年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