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偏差会使人变得烦躁不安
美国心理学家乔治·D·泽古莱兹和克里斯蒂·S·泽古莱兹说:“慢性疲劳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生活中发生的系列事件的最终结果。”
这是由在生活中受到的全部压力和不良的生活习惯慢慢累加起来,对身体健康的一个负面的影响。因精神和身体压力太大而失去平衡,这种失衡的生活又导致慢性疲劳的出现。当人感觉到疲劳时,更容易产生烦躁的脾气,进而引发失控的行为。他们发现经常感觉疲劳的人常常会出现很多种非理想、非现实的思维。其研究表明慢性疲劳是可以医治的,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是可以改变的,认知重构法就能有效减轻疲劳并帮助恢复生活平衡。
因此从根本上消除慢性疲劳的方法就是:寻找慢性疲劳的根源——理解那些导致生活、健康问题的不正确态度和方法。
认知偏差看似合乎逻辑,但其实是并不合理的一种非理性思维方式。因为并不符合现实情况,它只是出现在习惯性或者潜意识的思维中,对社会生活和自己的心理具有破坏作用。
以下是生活中常见的十大认知偏差。
非黑即白:所有事情是绝对的好或是绝对的坏,没有中间地带。
以偏概全:将任何一次发生的负面事情,当作是永久的消极模式,如:一次失败就是永久的失败。
否定正面思考:不能接受任何积极的事情发生,如果有好事发生了,也总会想办法将它转变为负面消极的事情,或者归于运气,没有什么好庆幸的。
头脑过滤:从一个情景中选择某一个消极的细节,而忽略了所有积极的地方,并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消极的。
下定论:武断地认为一件事情的发生就可以总结为某个消极结论,从而犯“揣摩他人想法”和“算命先生先知先觉”的错误。
过分地放大或缩小:过分夸大消极的事情,将事情的积极一面最小化。
情绪推断:把自己的情绪当作是真理的证据,用负面情绪来反映客观事实。如果感觉不好,那么一切都是不好的。
习惯用“应该”陈述:用自己的意念来反应现实,而不是接受真实世界的现实。常常出现的语词是“我应该或不应该做这个”、“我必须做这个”……
乱贴标签:不客观地细看和描述错误,而是一概而论地贴上负面标签,并在脑中将它现实化。
归算到自己身上:一些外在消极事件的发生是因为自己而导致的,应该为其自责和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