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套穴(2)
第七节 咳喘10 鼻5
在临床中最为常见的疾病就是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发热、咽喉疾病、各种鼻炎等,属于多发病、常见病。风池、大杼、风门、肺俞、肩井是治疗感冒、咳嗽、发热、哮喘等呼吸系统疾患的重要组穴,简称“咳喘10”。
呼吸系统疾病的突破口一是皮毛,二是口鼻,三通法使用针刺“咳喘10”,并走上焦,协同为用,意在加强肺之宣发肃降的功效。
风门穴又名“热府”,属足太阳膀胱经,又是本经与督脉的交会穴,为邪气侵袭之门户,刺之可疏风散寒、宣泄邪热、调理肺气、止咳平喘。《针灸甲乙经》曰:“风眩头痛,鼻不利,时嚏,清涕自出,风门主之。”《针灸大成》曰:“主发背痈疽,身热,上气喘气,咳逆胸背痛,风劳呕吐,多嚏,鼻鼽出清涕,伤寒头项强,目瞑,胸中热,卧不安。”《类经图翼》曰:“此穴能泻一身热气。”
肺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是肺脏精气输布于背部的背俞穴,可调肺气、止咳喘、清虚热、补劳损、和营血、实腠理。《针灸甲乙经》曰:“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振栗,脉鼓,气膈,脑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风门与肺俞伍用,风门轻清升散,以疏散风寒,清热解表为主。肺俞肃降下行,以宣肺降气,补虚疗损,肃肺止咳为要。二穴一升一降,一清一补,相辅相成。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又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阳跷脉之交会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本穴居于脑后,乃是风邪汇集入脑的要冲。风池穴可通经活络、祛风解表、调和气血、疏风清热、醒脑开窍。《针灸大成》曰:“主洒淅寒热,伤寒温病汗不出,目眩苦,偏正头痛,痎疟,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目泪出,欠气多,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发耳塞,目不明,腰背俱疼。”
大杼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亦是督脉之别络,手足太阳之交会,八会穴之“骨会”。本穴位于项后脊背之首,其深部又是肺脏所居,亦是邪气侵袭的门户,可疏调手、足太阳经和督脉经气,宣阴阳、祛风散邪、解表退热、宣肺平喘、舒筋健骨。《针灸甲乙经》曰:“颈项痛不可以俯仰,头痛,振寒,瘈疭,气实则胁满,侠脊有并气,热,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肩井穴属足少阳胆经,为胆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其深部为肺尖所在,本穴可理气降逆、散结补虚、通经活络。《针灸甲乙经》卷十曰:“肩背髀痛,臂不举,寒热凄索,肩井主之。”
“咳喘10”的作用除了治疗感冒、咳嗽、发热外,还可治疗咽炎、鼻炎、音哑等呼吸系统疾病,亦可配合治疗肾病,此曰“虚则补其母”。
口鼻是肺卫的重要门户,很多呼吸系统疾病,外邪均是从口鼻而入的。因此,对鼻病的治疗也很重要。迎香、上迎香、印堂这套组穴可以治疗各种鼻过敏症状,还可以治疗各种急慢性鼻炎,简称“鼻5”。
迎香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又是手、足阳明之会。可通鼻窍,散风邪,清肺泻火,还有助于增进嗅觉功能。肺开窍于鼻,迎香穴位于鼻旁,脉气直通鼻窍,故通经活络、通利鼻窍功能甚强,是治疗各种鼻疾的要穴。迎香穴是大肠经和胃经之交会穴,是多气多血之穴,可以促进鼻周围的血液循环,使气血畅通,外邪不容易侵入体内,抵抗病菌侵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曰:“鼻鼽不利,窒洞气塞,㖞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
上迎香穴又名“鼻通”,属经外奇穴,主治鼻疾。能够清利鼻窍,通络止痛,治疗鼻塞、多涕、鼻中息肉、鼻窦炎、嗅觉降低等。
印堂穴属于经外奇穴,可清脑安神、明目通鼻。《医学纲目》曰:“头重如石,印堂一分,沿皮透攒竹,先左后右,弹针出血。”诸穴相伍,可以促进鼻周围的血液循环,气血畅通,外邪不易侵入体内,抵抗病邪入内。
第八节 脑12
在临床中,脑瘫、智障、大脑发育不全的患儿很多。贺老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治疗脑病的套穴,即百会、哑门、大椎、心俞、譩譆、肾俞、腰奇(长强)、照海,共12个穴位,称为“脑12”。
百会穴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经、肝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位于巅顶,能清利头目、醒脑开窍、升益阳气,主治各种脑病。《本草纲目·辛夷·发明》曰:“脑为元神之府。”元神即是指人体的高级中枢功能活动,百会穴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曰:“主疗脱肛风痫,青风心风,角弓反张,羊鸣多哭,言语不清,发时即死,吐沫,心中烦热,头风,多睡心烦,惊悸无心力,忘前失后。”现代实验证明,针刺百会穴具有舒缩血管,调整动脉,改善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和细胞集聚的作用,从而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哑门、大椎、长强均属督脉,其中哑门为督脉、阳维之交会,能开窍醒神,利舌增音,散风熄风,可治疗脑性瘫痪,舌缓不语,颈项强直,聋哑、癫痫、脏躁等证。《针灸甲乙经》曰:“舌缓,喑不能言,刺哑门。”百会、哑门同用,可使醒神开窍之功加强。
大椎为手三阳与督脉之会,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可调动督脉之经气,宣通诸阳经之经气,振奋阳气,疏风散寒,祛邪外出,镇惊安神。《备急千金要方》曰:“小儿羊痫,喜扬吐舌,疟于未发之前灸大椎,短气不得语。”
腰奇(长强)为经外奇穴,功善镇痉止痫,治疗癫痫有奇效。心俞、譩譆、肾俞均属足太阳膀胱经,心俞可疏通心络,行气活血,清心安神。
肾俞可强健脑髓、益水壮火,心俞、肾俞二穴伍用,可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平衡阴阳。
照海穴归足少阴肾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跷脉,为滋阴要穴,还可熄风止痉,调肝肾阴虚,善治神志类病变。
譩譆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气,本穴所受的纯阳之气也即是五脏六腑的纯阳之气,此穴可外散风热。
第九节 椎8 胛6
现今社会,伏案工作的职场员工,患颈椎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长期办公室工作和使用电脑时间过长,看手机时间过长,缺乏适当的运动,造成项背不适和上肢麻木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有的还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针对这一现象临床总结出一组专门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套穴,即风池穴、天柱穴和天柱穴下方两个阿是穴。这组套穴对颈椎病变的治疗,疗效非常突出,称为“椎8”。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为手少阳、阳维脉的交会穴,功善祛风,为解表散寒之要穴,可缓解颈项疼痛,《针灸甲乙经》曰:“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䁾,鼻鼽衄,目内眦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喉痹伛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主之。”
天柱穴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斜方肌的起始处,本穴功善祛风寒而强筋骨。《针灸大成》曰:“主足不任身体,肩背痛欲折,目瞑视,头眩脑痛,头风,鼻不知香臭,脑重如脱项如拔,项强不能回顾。”与其下的两个阿是穴伍用,直接作用于病灶,是针对痛点进行重点诊治,可使颈椎得到更为全面的治疗。
严重的颈椎病变将累及背部肩胛缝隙疼痛与不适,在肩胛缝隙两个半圆的弧线上,每边各扎三针阿是穴,共6个穴位,以祛除肩背的疼痛与不适。这套穴称为“胛6”。
这两套穴位配合使用,对治疗周围型、脊髓型颈椎病,落枕,肩背痛圴有非常好的疗效。
第十节 颈6
当代社会由于生活压力,工作压力,情绪波动等原因,患上甲状腺疾病的人越来越多。针灸治疗甲状腺疾病,尽管疗效明显却鲜为人知,殊不知针灸治疗此症是得天独厚,既有整体的调治,也有对病灶的直接治疗,效果直接、明显,且极少留后遗症。
在颈部颈动脉与喉结之间的狭长地带,两边各直刺三针,配合其他套穴,可以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囊肿、甲状腺纤维瘤、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以及甲状腺癌等。这套穴称为“颈6”。针刺此套穴须手法稳、准、柔,避开人体重要器官。此套穴可以火后毫,也可以直接毫火。
第十一节 降压套穴 偏瘫套穴
由于遗传、情志、饮食、起居诸多原因患高血压的人越来越多,而且年轻化越来越严重。贺老根据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高血压的主要病机就是肝阳上亢。《临证指南医案·眩晕》曰:“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六阳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窍,所患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风阳上冒耳。”
降压套穴: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照海、太冲、风池、四神聪、本神、攒竹。
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又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阳维脉、阳跷脉之交会穴。功善清头明目,用于肝阳上亢,风阳暴升所致头痛、眩晕、半身不遂、口眼㖞斜等证。“风从上受”,本穴又居于脑后,乃是风邪汇集入脑的要冲,本穴可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疏风清热,醒脑开窍。
照海擅长熄风止痉,调理肝肾阴虚。与大扶正其他穴位相伍,不仅疏肝、平肝、柔肝、潜阳、清泻肝热,还可熄风止痉,调肝肾阴虚。《针灸甲乙经》曰:“目痛引眦,少腹偏痛,背伛瘈疭,视昏嗜卧,照海主之。”“偏枯不能行,大风默默不知所痛,视如见星,溺黄,小腹热,咽干,照海主之。”
阳陵泉,八脉交会穴“筋会”,主熄风止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曰:“阳陵居膝下,外廉一寸中,膝肿并麻木,冷痹与偏风,起坐腰背重,面肿满胸中,举足不能起,坐卧似衰翁,刺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针灸甲乙经》曰:“胆胀者阳陵泉主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曰:“阳陵泉治膝伸不得屈,冷痹脚不仁,偏风半身不遂,脚冷无血色。”《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如人不欲行,疾高而外者,取之阳陵泉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胆合入于阳陵泉。”
以上穴位与“大扶正”(不含“脐4”)相伍,调肾水,柔肝阳,熄风止痉。由于高血压和中风的病因病机大同小异,所以“降压套穴”也是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穴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时就将这套穴位称为“偏瘫套穴”。
第十二节 三大俞
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而且发病年龄越来越低,这是受遗传、情志、饮食、起居、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的影响所造成的。在治疗方面需要终身服药,且病情不一定能控制,有可能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引起失明、糖尿病足、心脑肾功能衰退等诸多并发症。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笔者根据糖尿病的临床症状,制订出了综合治疗方案。《黄帝内经》将本病分为“膈消、消中、肾消”。根据临床表现选配出膈俞穴、脾俞穴、肾俞穴,均为足太阳膀胱经经穴。三穴六针相伍,并于脾俞、肾俞处施灸,具有明显的调节血糖的作用。我们称这套穴位为“三大俞”。
膈俞穴,八会穴之一,为血会,本穴可补血益阴,理气降逆,对血糖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类经图翼》曰:“此血会也,诸血病者皆宜灸之。”脾俞穴归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可健脾和胃、去湿化痰、益气摄血、通络止痛。《针灸资生经》曰:“脾俞,大肠俞,主腹中气胀,引脊痛,食饮多面身羸瘦。”《针灸大成》卷六曰:“主腹胀,引胸背痛,多食身瘦……”肾俞穴属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可益肾气、壮元阳、利水湿、强腰脊。《备急千金要方》曰:“消渴小便数。”《针灸甲乙经》曰:“寒热食多,身羸瘦……肾俞主之。”
第十三节 火针、毫火针在临床中的使用
火针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治疗的病种也相当多,属于贺氏针灸三通法“温通法”范畴。火针源于古代,发展于当代(尤其是毫火针),是针法与灸法鬼斧神工般的巧妙结合。火针的使用极大地扩大了针灸治疗的范围,对于一些顽症及不治之症都取得了突出的疗效。
火针在临床中能够治疗很多疑难杂症、顽症、皮肤病等,对外科的疮、疡、肿、痛更是有突出的疗效,对于帕金森病、神经元病变、小脑病变也有意想不到的疗效,对于痛证、痹证、癌症的治疗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贺老根据临床中的具体情况,反复验证,总结出了四种火针针法:点刺法、散刺法、围刺法、密刺法。
点刺法就是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归经,在经络上选择相应的穴位,施以火针或选择病灶部位最明显的痛点,在阿是穴施以火针。
散刺法是将火针疏散地刺在病灶上的刺法。通过火针的温热作用,温阳益气,改变局部气血运行,使经络通畅,从而达到止痉、止痛的作用。
围刺法是用火针围绕病灶周围针刺的一种方法。火针刺点多在病灶与正常组织交界之处。这种火针针法经常用在疮疡、皮肤病的治疗方面。此法可以温经活络,改善局部气血环境,消炎祛瘀,达到祛邪之目的。
密刺法是用火针密集地刺在病灶上的一种火针刺法。此法是借助火针的之热力,激发经络阳气,促进气血调和,祛除局部邪气。
这四种火针针法在临床中要辨证用之,不可偏废,灵活运用,缺一不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病变部位、身体状况选择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