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话
祭侄文稿:怀才不遇的仕途,书法家的名声
悼念侄子在“安史之乱”被贼兵杀害的吊文。这是一篇草稿,上面还有好几处删改涂抹的地方。笔画粗细和字体大小代表了情感及思绪的起伏,展现了作品的生命力。尤其最后一行“呜呼哀哉,尚飨”,笔间流露悲痛至极的力量。
翻开中国文人的历史,往往出名的不是那些官运亨通的人,反而是仕途不顺、怀才不遇者,以文人、艺术家之名留传千古,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就是一例。在中国,文人、艺术家都是官员,或者倒过来说,艺术是官员必备的才能及品味。对于中国文化造诣甚深的日本学者青木正儿来说,“文人画就是素人画”。
到底是先当官,还是先有艺术家身份呢?应该是说先有官员的身份,才会要求要有能力从事艺术的行为。诗书作画的水准,将会影响此人的名声和评价。虽然如此,字写得再好,却不见得会当官。书法名家或是绘画名家,不见得就官运亨通,王羲之如此,苏轼更是如此,杜甫、李白都是。如果可以当官,从客观上讲,都算是成功的人生。
祭侄文稿
唐代 颜真卿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
28.2×77cm
在组织中出人头地的人,在艺术感性上似乎会缺少一块,仕途不如意者反而在艺术上有成就,当然也有人两相得意,但总是会偏向擅长某一边。我自己好像属于后者,与其在公司里被重用,反而喜欢朝着写作走。如果说我是因为升不了官所以才写作,我也不否认。总而言之,人生如果没有理想或目标,很难持续在不公平的竞赛中尽最大的努力。
颜真卿在四十岁之前的官运还算顺利,但是在唐代朝廷腐败的阴影下,宦官跋扈,安禄山之乱等动乱四起,耿直清廉的颜真卿直言批评长官,因而被调离位于首都长安的宫廷,遭到无理的人事降调。李烈希在汝州地区叛变,颜真卿被任命为使臣,手上没有任何筹码就被交付去劝降的任务,事实上等于要颜真卿去送死,但是颜真卿仍欣然前往。
李烈希也是一个怪才,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所写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记载了颜真卿和李烈希长达两年半的对话,部分内容翻译如下。
李烈希:“如果依照你说的顺逆之理,你认为我应该归顺于唐吗?”
颜真卿:“我不认为,但是我还是要说服你。”
李烈希:“皇帝和宰相派你来当说客,你认为会成功吗?”
颜真卿:“我不认为。我被任命来当说客,所以我必须跟你说明顺逆之理。”
李烈希:“你是来这里找死的,如果一死,就会一无所获。要不要来当我的宰相?”
颜真卿:“绝无可能。说明顺逆之理而死,怎会一无所获?”
后来李烈希结束这场对话,听闻颜真卿的愿望后,赐予他名誉之死。这个死,结束了颜真卿的人生。
颜真卿这个硬颈之士留下的《祭侄文稿》,现在收藏于台北故宫。侄子颜季明的硬颈精神与其神似,勇敢迎战叛乱者。为侄写下吊文,是颜真卿目前仅存于世的真迹,因此当然是台北故宫的至宝。
《祭侄文稿》包含涂改的三十四字,共有两百六十九个字,充满悲壮之感。这是一份起草文稿,没有清稿。草稿成为传世名作,连颜真卿本人也会感到意外吧。正因为是草稿,流露出自然的情感,更为动人,文面上有体温的热度,又有捶胸之悲痛,心碎万分,恸哭的话语如岩浆般炙热喷出。
父陷子死 巢倾卵覆
天下悔祸 谁为荼毒
念尔遘残 百身何赎
呜呼哀哉
翻译成白话,意思如下:“父亲死了,儿子也死了,好像鸟巢从树上被打落,鸟蛋也都摔破。老天对于这场灾祸难道毫无悔恨?是谁造成这场灾难?想到你遭到这样的残害,就是用一百条命也赎不回你的肉身。呜呼哀哉。”要求“天”反省,似乎等同于要皇帝反省;换言之,批判了皇帝。颜真卿写下此文时,大概对于之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已有觉悟。
颜真卿在《祭侄文稿》写到“国之将倾”,此时正是公元七五八年,安禄山自称皇帝,唐代正走向倾覆,在一百五十年后灭亡。可惜的是,天,并没有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