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当代简史

一 20世纪50年代的巴基斯坦

1947年8月11日,巴基斯坦制宪议会选举伊斯兰联盟主席穆罕默德·阿里·真纳为制宪议会主席。真纳指定了以里阿夸特·阿里·汗(Liaqat Ali Khan)为首的内阁。真纳主持内阁会议,制定政策;内阁只起顾问的作用,总理没有权力。

1948年9月11日,“巴基斯坦国父”真纳逝世,这对巴基斯坦是个不可弥补的损失。在巴基斯坦威信和影响仅次于真纳的利亚格特·阿里·汗总理又于1951年10月被阿富汗人刺死。这两人的相继离去,使巴基斯坦失去了重要依靠,巴基斯坦进入了政局不稳、政府更迭频繁的时期。1953年4月,巴基斯坦总督古拉姆·穆罕默德(Ghulam Mohammad)借口总理克瓦贾·纳泽姆丁(Khwaja Nazimuddin)未能维持法律和秩序以及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解除其总理职务。总督的这一行动引起制宪议会的不满,它拒绝开会,时间长达6个月。由反阿赫默迪亚运动引起的总督与总理之争,标志着巴基斯坦代议制政治的衰落和长达5年的政治动乱的开始。

制宪议会与古拉姆·穆罕默德总督之间的斗争不断。制宪议会想限制总督权力,于1954年9月20日重新颁布1949年《政府公职和议员(资格取消)法》,使制宪议会有权取消政府部长和其他公职人员的资格。9月21日,制宪议会又对1935年《印度政府法》的第10条做了修改,以确保总督不能以任何方式解散现政府。古拉姆·穆罕默德总督以制宪议会没有人民性为由,于1954年10月24日解散了制宪议会和内阁,并宣布巴基斯坦处于紧急状态。另外,他还劝说军队接管政府。但是,军方拒绝了总督的要求。制宪议会主席毛拉维·塔米祖丁向法院提出控告,信德省首席法院做出有利于塔米祖丁的判决,但联邦法院认为总督解散制宪议会合法。存在7年之久的巴基斯坦制宪议会,在没有制定出宪法的情况下被解散。巴基斯坦代议制政治发展遭遇重大挫折。

联邦法院在裁决总督与制宪议会之争的同时又做出决定:宪法只能由按1947年《印度独立法》产生的制宪议会制定,因此又恢复了巴基斯坦的制宪工作。1955年6月,由各省立法机构选举产生第二个制宪议会。第二个制宪议会由东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各选出40名代表组成。1956年2月29日,第二个制宪议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通过了巴基斯坦第一部宪法,并于3月23日正式生效。但是,宪法遭到反对派的强烈反对。这表明该宪法并未能统一民众思想,结束长时间的政治动荡。在西巴基斯坦,伊斯兰联盟进一步衰落,许多成员退党,转而加入以沙西布为首的共和党。旁遮普的上层人物相互争夺政治权力。在东巴基斯坦,以苏赫拉瓦迪领导的人民同盟和哈克领导的工农党组成的联合阵线内部进行着争权夺力的斗争。

一系列政治危机导致中央政府更迭频繁,而中央政府频繁更迭又加剧了政治危机。在从1947年独立到1958年10月阿尤布·汗接管政府的11年间,巴基斯坦五易总督,七易总理。省政府也频繁更迭。1947~1955年,旁遮普省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六易省督;信德省七易首席部长。中央政府解散的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的省政府将近10个。

这一时期,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还存在语言之争。东巴基斯坦讲孟加拉语,西巴基斯坦以乌尔都语为整个巴基斯坦的唯一国语,认为乌尔都语是伊斯兰和巴基斯坦历史的象征。东巴基斯坦人认为孟加拉语突出了东巴伊斯兰的个性和特征,而且讲孟加拉语的人数超过讲乌尔都语的人数。但是,真纳和巴基斯坦政府支持乌尔都语作为国语。东巴基斯坦对此强烈不满,1952年2月21日爆发了反对将乌尔都语作为国语的声势浩大的群众示威游行,警察和学生发生冲突,有19人死亡。东巴基斯坦人将2月21日作为“烈士纪念日”。语言冲突持续了好几年。1954年,语言之争发展为东巴基斯坦力图摆脱西巴基斯坦统治的政治斗争。1955年,中央政府同意将孟加拉语与乌尔都语共同作为官方语言,从而使东西巴冲突暂告一段落。但是语言之争加深了东巴与西巴之间的隔阂,加剧了50年代巴基斯坦政局的不稳定性。

1957年12月,共和党领袖费洛兹·汗·努恩接任只担任了两个月总理职务的伊斯梅尔·易卜拉欣·昌德里加尔,组建代议制政府。1958年9月底,努恩扩大内阁,增加6名东巴人民联盟成员,但这几名成员拒绝了任命,使中央政府面临解散的危险。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总统控制不了局势,在陆军总司令阿尤布·汗的压力下,于1958年10月7日宣布实行军事管制法,取消花了9年时间制定却只存在仅两年的巴基斯坦宪法,解散中央和省立法机构,解散中央政府和各省政府,禁止政党活动,阿尤布·汗担任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1958年10月27日,阿尤布·汗指责米尔扎同其他政党对国家政治局势的恶化负有责任,迫使其离职。阿尤布·汗开启了为期10年的个人统治,这正式宣告巴基斯坦代议制政府的失败。

二 阿尤布·汗军事统治时期

1958年10月7日,巴基斯坦实行军法管制,阿尤布·汗被任命为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从10月27日接替伊斯坎德尔·米尔扎担任总统兼国防部长、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到1969年被迫下台,阿尤布·汗统治巴基斯坦长达10年零5个月。

在政局长期动荡不定甚至影响到巴基斯坦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时,军队顺理成章地掌管了政权。阿尤布·汗建立的军人统治,在巴基斯坦开了军人执政的先河。

阿尤布·汗认为,由于巴基斯坦拥有多种文化、语言和民族,加之议会民主制,巴基斯坦人民不能团结一致地建设和发展国家。为此,应把西巴的几个省和土邦合并成为一个省;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把东巴和西巴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伊斯兰化和迅速发展经济来加强国家的团结和统一。阿尤布·汗制订了国家政治发展计划,并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

第一项措施是禁止政党活动。1958年10月9日,阿尤布·汗被米尔扎总统任命为首席军法执行官。阿尤布·汗在就职后的广播讲话中说,政党政治是国家政局动荡不安的根源。他谴责了政党活动和政治家们的钩心斗角,宣布取消一切政党,禁止政党活动,取消公民自由权,控制新闻出版,建立特别军事法庭等。从1958年10月27日至1962年7月14日,阿尤布·汗在巴基斯坦实行军法统治,任何法院都不得对军事管制法表示异议。

此外,阿尤布·汗还严厉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和渎职行为。在宣布军管的一周内,他监禁和拘留了许多政治家、著名商人和从事走私活动、操纵货币的反社会活动分子。他建立调查委员会,专门调查政府官员中的腐败、贪污、胡作非为行为,结果有2500多名政府官员被解职或被强制退休。他还根据1959年选举人(资格取消)法令,对前政治家们进行调查。凡有渎职、贪污腐败和其他不良行为者,取消其公职活动资格直至1966年。根据这项法令,全巴估计有6000人被取消从事政治活动的资格。他又强令工商业家缴纳未公布的财产的税费、公开他们持有的外汇储备,要求他们按政府当局规定的控制价格出售手中所有的存货。阿尤布·汗采取的这些严厉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国内普遍存在的违法犯罪活动,从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提高了他本人在国内外的声誉。

1962年2月17日,全国8万名“有限民主制”执行者组成选举团,选举阿尤布·汗为巴基斯坦总统,任期5年。阿尤布·汗成为巴基斯坦建国以来第一位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阿尤布·汗就任总统后,制定了“阿尤布·汗宪法”,独揽全国大权。在1965年1月举行的总统选举中,阿尤布·汗连任。

但是,由于阿尤布·汗搞个人集权,加之东西巴矛盾激化,社会两极分化严重,60年代末,反对阿尤布·汗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1969年3月,全国政治骚乱愈演愈烈,军队再次出面挽救局势。3月25日,阿尤布·汗离开总统办公室,将权力移交给陆军总司令叶海亚·汗,结束了他对巴基斯坦10年零5个月的统治。

三 东西巴分裂

1969年3月25日,在军队的支持下,陆军总司令叶海亚·汗接替阿尤布·汗担任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3月31日就任总统。

叶海亚·汗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全国经济政治生活秩序恢复正常,并于1969年8月1日向全国宣布将在18个月内举行全国大选。为使大选顺利进行,叶海亚·汗宣布放松军法管制,允许各政党恢复活动,并采取措施调和各派政治主张。1970年3月28日,叶海亚·汗颁布立法体制令,规定了大选的基本原则。该法令的具体内容有:国民议会由313人组成,其中妇女13人;一般议员由地方选区的成年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实行一院制国会,以成年人选举为基础,定期举行选举;各省议会选举将在国民议会选举之后进行;司法独立;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保护;选举出的国民议会应在120天内制定出新宪法,由总统签署生效,如果总统拒签,则宪法不能生效,国民议会将解散重选;等等。1970年7月13日,叶海亚·汗颁布选举法令,确定于10月5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由于东巴遭遇洪灾,大选推迟到12月7日举行。全国28个政党提出1237名候选人参加竞选,参加选举的选民有5600多万人。

经过激烈角逐,谢赫·穆吉布·拉赫曼(Sheikh Mujibur Rahman)领导的人民同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胜利,获得国民议会300个席位的160席,囊括了分给东巴的两个席位外的全部席位。但人民同盟未能在西巴获得一个议席。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领导的巴基斯坦人民党在西巴的一些省中获得绝对多数:在旁遮普82个席位中获得62席,在信德27个席位中获得18席,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获得1席,共获得81席,占27%,成为国会第一大反对党。然而,巴基斯坦人民党却没能在东巴获得一席之地。

国民议会选举10天后,即12月17日,举行了各省议会选举。人民同盟获得东巴省议会300个议席中的288席,巴基斯坦人民党获得旁遮普省议会180个席位中的113席。

1970年的巴基斯坦大选是巴基斯坦政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是巴基斯坦独立23年以来的第一次以成人公民权为基础的直接选举,包括妇女在内的全国公民都广泛地参加了投票选举,投票率为56.62%,有许多地区的投票率高达90%。但是,巴基斯坦人民党和人民同盟在召开国民议会、制定新宪法等问题上分歧严重;两党各持己见,互不相让,从而使本已关系紧张的东西巴矛盾进一步激化。这次大选成为东西巴分裂的导火线。

叶海亚·汗总统承认大选的结果,并称谢赫·穆吉布·拉赫曼为“未来的总理”。1971年2月13日,叶海亚·汗总统宣布国民议会定于3月3日在达卡召开,并安排布托和拉赫曼就制定一部双方可以接受的宪法举行会谈。但是,由于双方分歧太大,会谈以失败告终。叶海亚·汗总统在阿·布托为首的巴基斯坦人民党的压力下,被迫宣布推迟国民议会的开会日期。这一决定引起了东巴数以万计的工人、学生和商人、政府职员的示威游行,抗议总统延期召开国民议会的决定,并提出建立新的孟加拉国家的口号。3月3日,东巴实行总罢工,机关、学校、商店纷纷关门,整个东巴陷于瘫痪。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号召支持者夺取东巴政府机构,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央政府派出军队进行镇压,东巴局势进一步恶化。拉赫曼拒绝总统提出的召开由各政党参加的圆桌会议的建议。3月6日,叶海亚·汗总统不得不宣布于3月25日召开国民议会。拉赫曼提出参加国民议会的四个条件:立即将权力移交给选出的人民代表;撤销军事管制法;军队撤回营房;调查对东巴群众的屠杀。但是,东巴的极端分子坚决反对,认为巴基斯坦已不能保持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东巴的总罢工并未结束,参加罢工的人数连续增加,所有文官和国防工厂的工人也参加了罢工。中央政府拒绝了拉赫曼提出的四个条件,并下令国防工厂的工人于3月14日前复工,否则将被判处10年监禁。3月15日,拉赫曼宣布接管东巴的行政权力,停止向中央政府缴纳在东巴所征收的各种税收,颁布实行35条与中央对抗的条例。至此,中央政府与东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为缓和矛盾,3月下旬,叶海亚·汗与拉赫曼举行了秘密会谈,但会谈以失败告终。叶海亚·汗于3月22日再次宣布无限期推迟召开国民议会。在以布托为首的人民党和巴基斯坦军方的要求下,叶海亚·汗于1971年3月26日宣布,因东巴法律和秩序失去控制,人民同盟进行分裂国家的活动,军队进入东巴镇压分裂活动并维持法律和秩序。人民同盟被宣布为非法,拉赫曼被指控为国家的“叛徒”而遭监禁。

根据巴基斯坦军队参谋长蒂卡·汗提供的材料,1971年3~12月,在军队与东巴人的冲突中,有3万名东巴人丧生;而据拉赫曼称,死亡的东巴人达300万人。因此,东巴人从要求在联邦内实现东巴的真正自治发展为要求建立独立的孟加拉国。逃到印度的东巴人,在1971年4月10日建立了“孟加拉国临时政府”。

东巴事变遭到苏联与印度的公开干涉。3月26日,巴基斯坦军队进入东巴后,印度外交部官员称,不能再把东巴局势“看作仅仅是巴基斯坦的内政”,公开表示要插手东巴事务,干涉巴基斯坦内政。3月27日,印度政府在加尔各答设立“孟加拉之声”秘密广播电台。31日,印度国会通过英·甘地的“声援孟加拉人民”的提案,表示要“加强同东孟加拉人民的团结”,“全心全意地支持”东孟加拉人民的斗争。英·甘地在国大党全国委员会会议上宣称,印度已不能对东巴局势保持沉默,并向印度与东巴边界增兵。4月10日,印度支持东巴人在加尔各答成立“孟加拉国临时政府”,并向临时政府提供资金和武器装备。苏联也开始直接干涉巴基斯坦内政,并与印度签署“和平友好条约”,向印度提供大量军事物资,支持印度入侵东巴。

1971年11月上旬,东巴局势开始好转,巴基斯坦军队控制了东巴的主要城镇和大部分乡村。但是,印度军队借口难民问题于11月22日侵入东巴境内,公开以武力支持分裂主义分子。1971年12月3日,印度军队又向西巴发动进攻。12月6日,印度政府承认孟加拉国。12月16日,印度军队攻占达卡。1972年1月10日,谢赫·穆吉布·拉赫曼获释后来到达卡,孟加拉国正式成立。巴基斯坦在独立24年后失去东翼,统一的巴基斯坦一分为二: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四 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改革时期

巴基斯坦失去东巴和军队在印巴战争中的失败,激起了巴基斯坦各阶层人民的不满,反对叶海亚·汗的示威游行此起彼伏。1971年12月30日,叶海亚·汗在全国人民的愤怒声中被迫辞去总统职务。人民党主席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接任巴基斯坦总统和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

布托执政后,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第一,制定宪法和建立文官政府;第二,取消巴基斯坦文官特权;第三,削弱和限制司法权;第四,削弱军队对政治决策的影响力;第五,改组农村基层组织。

布托的改革政策引起不满,为缓和不满情绪,也为了巩固自己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1972年1月7日,布托宣布将于3月7日和10日举行国民议会选举和省议会选举。经过激烈角逐,人民党在国民议会中获得455个席位,占国民议会总议席的98.5%,取得压倒性胜利。在省议会选举中,人民党又大获全胜。但是,对于这次选举结果,反对党不予承认。

布托执政后期,各种不满情绪滋长。1977年3月12日,巴基斯坦全国联盟上街示威,反对布托对国家犯下的选举欺骗行为,要求重新举行大选。而布托只同意纠正选举中出现的个别舞弊现象,双方僵持不下。3月中旬,布托提出取消自1971年印巴战争以来一直实行的紧急状态,以放松对新闻的限制和释放狱中反对党领导人为条件,促使反对党接受大选结果,但没有成功。反布托运动继续高涨。4月9日,治安防卫部队同群众发生冲突。冲突演变为两派群众之间街头巷尾的激战。4月21日,布托宣布对卡拉奇、拉合尔和海得拉巴三大城市实行军管,但仍未控制住局势。于是,布托表示愿在6月中旬举行全国公民投票,以决定他本人是否继续执政。反对党拒绝了布托的主张。7月初,人民党准备组织力量上街同反对派群众战斗,全国局势进一步恶化。

1977年7月5日,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罕默德·齐亚·哈克(Muhammad Zia-Ul-Haq)发动不流血的军事政变,结束了布托对巴基斯坦5年零7个月的统治。

五 齐亚·哈克统治时期

1979年10月,哈克鉴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宣布只有军队和加强军法管制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立即取缔所有政党和集会;禁止工厂关门、工人罢工;接管和封闭反对军管法令的所有报纸、杂志社,加强对新闻广播的监督和检查;任何法院和法庭不得重议军事法庭做出的裁决。1980年5月23日,哈克总统修改1973年宪法,再次加强了军事法庭的权力。修正案规定,军事法庭有权对被指控为有叛国罪的人、贿赂和诱使政府和军队官员渎职的人进行审判,无须审讯即可拘留。修正案还规定,对于军事法庭做出的任何判决,省高等法院和联邦最高法院不得复议重审。1981年3月24日,哈克又颁布临时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肯定了他实行的军法管制并进一步加强这种管制。

为增强总统和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的权力。临时宪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军法管制:①赋予总统宣布国家处于紧急状态的权力,有权接收省政府;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有权任命一位或一位以上的副总统,在总统伤亡、辞职、离开巴基斯坦或无力履行其职权时,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直至新总统产生。②限制政党活动。临时宪法规定,只有在1979年9月30日前在选举委员会登记的政党,总统才允许其开展政治活动;其余政党全部解散,封闭其办事机构,没收其全部财产;新党的成立须经选举委员会首席专员批准;总统有权解散其活动“有损于伊斯兰意识形态或巴基斯坦的主权、统一和安全”的任何政党。③缩小法院的权限。临时宪法规定,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和联邦伊斯兰法庭的法官在做出新的宣誓后,方能继续行使法官职权,总统有权临时向最高法院增补一名退休法官或高等法院特别法官;任何法院都不得对1977年7月5日军法管制声明以及之后颁布的全部总统法令和军法管制法令、条例、规定等提出异议;法院无权对军队成员进行裁决,法院有关军队的法令对军队无效,对军队无约束力;高等法院不能保释根据预防法令拘留的人、有前科的人、军事法令和军事条例认为有罪的人以及在警察局已立案的人。④强调伊斯兰教的作用,忽视议会的作用、公民的权利。最后,临时宪法明确规定,要根据伊斯兰教的原则尽可能地恢复民主和代表制机构;不谈议会的作用和公民权利,只提及将成立一个联邦顾问委员会,其成员和作用由总统决定。

为巩固其政权,齐亚·哈克在全国发动了全面伊斯兰化运动。哈克总统认为,巴基斯坦不应仅仅是一个伊斯兰占多数的国家,而且应该是一个真正的伊斯兰国家。齐亚·哈克在内政方面的伊斯兰化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巴基斯坦法律的伊斯兰化。1978年12月,哈克宣布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建立司法制度。他建立了一个常设法律事务委员会,简化司法体系,并着手使现存法律与伊斯兰教谕保持一致。1979年2月,哈克宣布建立特别的沙里亚法庭和宗教法庭,以作为对现有法院的补充。沙里亚法庭是最高法庭的一部分,它可以审理任何案件,也可因某种法律与伊斯兰教不一致而将其废除。2月10日,哈克宣布在巴基斯坦建立新的法律体系。1988年6月,哈克宣布沙里亚法为巴基斯坦最高法律,这标志着巴基斯坦法律伊斯兰化的完成。

二是巴基斯坦政治的伊斯兰化。1977年9月1日,哈克增补数位伊斯兰激进组织成员为伊斯兰意识形态委员会成员。伊斯兰意识形态委员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有权制订实施伊斯兰化的计划,提出使现存法律与《古兰经》、“逊奈”保持一致的建议。该委员会成为推动巴基斯坦伊斯兰化运动的主体,采取了制定伊斯兰刑法征收天课、什一税和推行无息银行制度等具体措施。此外,哈克还强化宗教事务部和其他机构的宗教职能,利用伊斯兰教为自己的选举服务。

三是实行非政党选举,组成文官政府。1985年2月25日,在全国举行了联邦议会选举。选举按伊斯兰教方式进行,即禁止一切政党参加,实行非政党选举;各党派成员以个人身份参加竞选。

1985年的全巴选举是巴基斯坦建国以来的第三次大选。这次大选有明显的特点:参加选举的人数众多。参加国民议会选举的登记选民为3200多万人,约占1981年全国人口的40%,参加投票选民人数占登记选民人数的52.9%,投票率与没有任何抵制情况下举行的1970年和1977年两次大选的投票率(56.62%和59.05%)相比,相差不大。此次选举气氛平静,选举中未发生任何重大的骚乱,反对派除表示抵制外,也未发现和指责选举中有舞弊现象。大选后,建立民选政府,巴基斯坦开始了从军法管制向民主治理的过渡。与1970年大选后东西巴分裂和1977年3月大选后全巴内乱相比,这次大选具有历史意义,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意。大选中,哈克政府的4名部长、2名顾问均落选。2月25日,选举产生的209名国民议会议员中仅有47人来自政党组织,其余多为律师、医生、记者、工程师、运动员、商人、工业家、地主、地方官员和退伍军人等无党派人士,有1/3的新当选议员是初露头角的年轻人。选举结果反映了民众希望政局稳定、以经济建设为主和奉行非对抗政策的愿望。

1985年3月21日,巴基斯坦国民议会选举赛义德·法哈尔·伊玛姆为议长,参议院选举伊沙克·汗为参议院议长。哈克于3月23日宣誓就任总统,并提名前铁道部部长穆罕默德·汗·居内久(Mohammad Khan Junejo)任总理。24日,议会一致通过居内久任总理的提名。4月10日,由20名内阁成员组成的居内久文官政府宣誓就职。以和平方式向民选政府移交权力,这在巴基斯坦建国后的政治发展史上还属破天荒,是巴基斯坦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中迈出的重大一步。

为了取消军法管制,最终完成从军法管制向文官政府的过渡,1985年3月10日,哈克总统修改和恢复了1973年宪法。这是巴基斯坦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居内久就任总理后,提出恢复政党和政党活动、建设民主政治基础的议案。12月16日,参议院通过了1985年政党修正法。该法规定,制定政党法的目的,一是保证政治活动的进程尽可能地不受限制;二是任何政党在法律面前均不受歧视;三是政党活动应有利于国家。该法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其一,当选国民议会和省议会的议员不得改变党籍,以保持政党的稳定性;其二,政党要进行登记,并受法律的监督和制约。

在做好以上准备工作后,1985年12月30日,哈克总统在巴基斯坦两院联席会议上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军法管制,恢复宪法,取消除受宪法保护以外的一切军事管制法令和条例,解散军事管制机构和军事法庭。当天,居内久总理宣布取消自1965年以来实行的长达20年的紧急状态,恢复公民基本权利。哈克总统和居内久总理协商后,于12月29日任命了四个省的文职省长。

居内久总理对哈克总统取消军管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赞誉哈克总统是巴基斯坦历史上把政权和平移交给议会的第一个总统。至此,议会开始拥有最高权力,巴基斯坦进入民主治理时期。巴基斯坦结束八年半的军法统治,不仅受到国内各阶层人民和各方面人的士热烈欢迎,而且受到国际舆论的普遍欢迎。

居内久总理执政后宣布了他的施政纲领。其主要内容如下:以巴基斯坦国家意识为基础,建立强大的伊斯兰民主制国家;建立能消除贫困、保证人民富裕的平等的经济秩序;消除文盲,为国家进入现代科学时代做准备;肃清行贿受贿、非法活动和其他社会弊病,让人民享有安全与正义;通过建设强大的国防和执行不结盟的平等外交政策,维护领土完整和提高国家的声望。居内久的施政纲领实质上是要发动一场社会与经济革命,是要把巴基斯坦建成“伊斯兰福利国家”。

六 贝娜齐尔·布托、纳瓦兹·谢里夫两人两次轮流执政

1988年11月16~19日,巴基斯坦举行了国民议会选举和各省议会选举,以贝娜齐尔·布托为首的人民党获胜。1988年12月1日,伊沙克·汗总统任命贝娜齐尔·布托为巴基斯坦总理,组织新内阁。贝娜齐尔·布托成为巴基斯坦和伊斯兰世界第一位最年轻的女总理。但是,贝娜齐尔·布托在1990年8月被总统解职。仅隔三年,即1993年10月,贝娜齐尔·布托再次执政。在贝娜齐尔·布托两次执政期间,巴基斯坦政治经济有了较大发展。由于巴基斯坦政治结构的特殊性,1996年11月5日,巴基斯坦总统法鲁克·莱加里以巴基斯坦国内社会治安恶化等原因解散国民议会并解除总理贝娜齐尔·布托的职务。1999年,贝娜齐尔·布托携家人流亡国外,2007年10月19日结束流亡返回巴基斯坦,12月17日在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市举行的竞选集会上遭遇自杀式炸弹袭击,不治身亡。

纳瓦兹·谢里夫(Muhammad Nawaz Sharif)在齐亚·哈克时期开始其政治生涯。1988年8月,他在信德省组织起由10个政党参加的伊斯兰联盟。1990年,伊斯兰联盟在大选中获胜,谢里夫组阁。1993年,因一项大胆的经济计划引起贝娜齐尔·布托领导的反对党的指责,谢里夫被迫辞职。1997年2月4日,谢里夫在巴基斯坦议会选举中再次获胜,开始了他第二次总理生涯。作为一位虔诚的伊斯兰,谢里夫主张将《古兰经》中的教义作为中学生必修课,并在巴基斯坦实现工业革命。谢里夫上台后着手利用议会的力量剥夺总统解散经选举产生的政府的权力,并解散新成立的安全委员会。1997年4月1日,国民议会通过宪法修改案。该修改案剥夺了总统解散政府、任命武装部队首脑和省长的权力。

七 穆沙拉夫执政

佩尔韦兹·巴基斯坦总统(Pervez Musharraf)于1943年8月22日出生于德里。幼年时随家人迁居到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并在那里读完了高中。1961~1964年在巴基斯坦军事学院学习,后在某炮兵团任职,获得过“卓越”“新月”等勋章。1991年1月被提升为少将,成为步兵师指挥官。1995年晋升陆军中将后镇守与印度接壤的旁遮普省,任战略要地马格拉军区司令员。1998年10月出任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同时晋升上将军衔。1999年4月任参谋长联合委员会主席。

1999年10月12日,巴基斯坦总统在出席斯里兰卡建军节庆祝活动后,与其他198名乘客乘坐巴基斯坦国际航空公司PK-805航班由科伦坡回国。但在飞机起飞后不久,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突然播放了总理谢里夫签发的命令,宣布解除巴基斯坦总统的职务,而且不许巴基斯坦总统乘坐的飞机降落,要求其飞往阿联酋。面对危险,巴基斯坦总统一面命令驾驶员继续按原定计划飞往卡拉奇,一面用无线电与忠于自己的将军取得联系,果断地决定与谢里夫展开较量。卡拉奇驻军得到巴基斯坦总统的命令后,迅速占领卡拉奇机场,控制机场指挥塔。飞机在油料仅能维持7分钟的紧急情况下最终安全降落。巴基斯坦总统指挥的第10军也迅速包围了国家电视台、电台以及其他主要设施,并将总理谢里夫所在的总理官邸包围,将谢里夫及其他忠于谢里夫的官员软禁。13日凌晨,巴基斯坦总统宣布解散谢里夫政府,在全国实施军管,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巴基斯坦总统任军法管制首席执行官。

1999年11月10日,谢里夫被以企图谋杀、劫机等罪名起诉,并被逮捕入狱。2000年4月6日,卡拉奇反恐怖法庭以企图谋杀、恐怖、教唆、劫机等罪名判处谢里夫无期徒刑,并处罚款4万美元,没收其全部财产。在沙特阿拉伯的斡旋下,谢里夫于2000年12月10日获得特赦,全家流亡沙特阿拉伯。

2000年5月,巴基斯坦最高法院裁定这起“军事接管”是“必要的行动”,承认巴基斯坦总统政府的合法性。2001年6月20日,巴基斯坦总统宣誓就任巴基斯坦总统。2002年4月30日,巴基斯坦举行全民公决,公决支持巴基斯坦总统在10月大选后继续担任总统。同年11月16日,巴基斯坦总统再度就任巴基斯坦总统,任期5年。2007年9月,巴基斯坦总统被一些反对党领导人及律师向最高法院提出指控,指控其作为总统兼任陆军参谋长违反宪法,而且认为担任陆军参谋长这一军职的巴基斯坦总统没有资格参加下一届总统选举。最终,最高法院驳回了这一指控,巴基斯坦总统顺利参加了新一届总统选举。2008年1月24日,巴基斯坦总统在选举中获胜,并于28日辞去陆军参谋长一职,于29日正式宣誓就任巴基斯坦新一任总统。2008年8月18日,巴基斯坦总统在伊斯兰堡总统府发表讲话,他表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辞去总统职务。

巴基斯坦总统上台执政后采取的重大举措是启动南亚和平。2002年1月5日,在第11届南亚区域合作联盟首脑会议开幕式上,巴基斯坦总统在大会发言时突然说:“我向瓦杰帕伊总理伸出真诚的友谊之手,我们必须共同来启动南亚的和平、和睦与进步的历史。”而且在讲完话以后,他真的走向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向瓦杰帕伊伸出“友谊之手”。易如成:《命运之使者——巴基斯坦总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第16~17页。在两国关系处于极度紧张的关键时刻,巴基斯坦总统主动与印度改善关系,从而赢得了世界的广泛赞誉。

2001年12月,印度国民议会遭到枪击,印巴两国关系骤然紧张,双方在克什米尔控制线两侧和边界集中了100万军队,两个均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在这一危急时刻,巴基斯坦总统主动与瓦杰帕伊握手就显得特别重要。巴基斯坦总统的“友谊之手”避免了自1971年以来印巴之间的最大危机,挽救了南亚和平,防止了印巴进一步陷入一场可能引起核战争的严重冲突。

2003年4月23日,巴基斯坦总统在欢迎到访的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时正式宣布,巴基斯坦愿意就包括克什米尔在内的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与印度举行全面对话。

经过艰苦努力,2004年1月,在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第12届首脑会议上,两国关系得到进一步改善。巴基斯坦总统与瓦杰帕伊再次举行会晤,两位领导人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及克什米尔等重要的地区事务交换了看法。双方认为,前几个月两国为恢复相互信任所采取的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巴基斯坦总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书写了历史。”2月16日,两国谈判代表举行正式会晤。会谈中,双方都指出,在过去50多年里,克什米尔问题一直是双方争论的焦点,但印巴都认为克什米尔问题不能靠军事行动来解决。

巴基斯坦总统另外一个重大举措是参加国际反恐联盟。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对于美国来说,其影响不亚于“二战”中的珍珠港事件。对于巴基斯坦来说,最棘手的是,美国发现“9·11”事件是受到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庇护的本·拉登的“基地”组织所为。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是受到世界上仅有几个国家承认的政权,这几个国家中就有巴基斯坦。

美国为了进军阿富汗,打击塔利班,抓捕本·拉登,必须得到巴基斯坦的支持。布什总统打电话要求巴基斯坦总统开放巴基斯坦领空,允许以巴基斯坦为基地打击恐怖主义。巴基斯坦总统面临空前难题。支持布什打击恐怖主义,必然遭到国内伊斯兰极端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而且要与自己培植多年并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塔利班政权决裂。巴基斯坦总统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毅然决定参加国际反恐联盟,并站到反恐的最前线。

2001年10月7日,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及拉登领导的“基地”组织进行打击。为了支持美国的军事行动,巴基斯坦允许50万美军通过其领土进入阿富汗,并提供3个空军基地。巴基斯坦成为美国反恐战争的指挥基地。

巴基斯坦在国内也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恐战争。巴警方逮捕了不少“基地”组织分子,截获了大量爆炸物以及其他用于恐怖袭击的工具,还挫败了一系列重大的恐怖袭击阴谋。美国对巴基斯坦的反恐成果给予了积极评价。2004年2月,美国特种部队和巴基斯坦军警联合围剿位于巴基斯坦西北地区的“基地”组织,据说,这次围剿行动针对的目标就是“基地”组织头号人物本·拉登。

巴基斯坦总统的反恐努力得到了一定的回报。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取消了因核试验而对巴基斯坦施加的制裁。而且,美国及其盟国还给予巴基斯坦巨额贷款和援助,使巴基斯坦成为仅次于以色列和埃及的第三大美元受惠国。此外,巴基斯坦还与阿富汗新政权建立了友好关系。

巴基斯坦总统的第三个贡献是推动巴基斯坦各领域的改革进程。巴基斯坦总统执政后提出了7点治国方针,全面规划了巴基斯坦的发展方向。这7点分别是:重塑民族信心和提高全民士气;通过加强联邦制和消除各省之间的不和以恢复民族凝聚力;复苏经济和吸引投资者;确保法律和法规的顺利实施;推进国家机构非政治化进程;下放权力;消除腐败。

巴基斯坦总统通过军事政变上台执政后推行民主制,举行全国大选,如期还政于民。其具体措施有:建立统一的中央行政体系,把国家利益置于最高位置,保持政治经济和国家管理的连续性,结束各省之间、地区之间、部族之间的不和,建立公正、统一的国家。2000年底,举行了全国地方政权选举,全国有900多万选民参加选举,建立了新一届地方政权。2002年4月9日,巴基斯坦总统宣布举行全民公决。同年4月30日,全民公决顺利进行,投票结果表明,96%的投票者支持巴基斯坦总统继续执政。2002年10月,又举行了国民会议和省级议会选举,并宣布为妇女预留席位和废除伊斯兰单独选举的制度,从而结束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的伊斯兰单独选举的制度,保证了包括基督教徒和印度教徒在内的少数弱势群体能同伊斯兰一起参加全国大选。2002年11月24日,选举产生了以米尔·扎法鲁拉·汗·贾迈利为总理的新内阁。巴基斯坦总统将政府权力移交给民选总理,兑现了还政于民的诺言。

巴基斯坦总统在推行民主政治的同时也打击极端势力,维护国家的稳定。由于巴基斯坦复杂的民族矛盾和宗教教派争端,加之克什米尔争端的存在,极端主义势力在巴基斯坦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恐怖活动时有发生,恐怖组织甚至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总统本人。为了打击恐怖主义,2001年10月22日,巴基斯坦政府颁布《反恐法》。根据该法,政府有权不经起诉就对恐怖主义疑犯实施长达1年的监禁,并有权对疑犯及其家属的银行账号进行调查。2002年初,巴基斯坦政府在全国逮捕了2000多名极端分子,取缔并查封了600多处极端组织机构和办事处。

巴基斯坦信德省海得拉巴市反恐怖法庭对美国《华尔街日报》记者珀尔被绑架、谋杀一案做出判决,首犯奥马尔被判处死刑,3名同案犯被判处终身监禁,同时还判处每名案犯缴纳50万卢比(约合8333美元)的罚金。

此外,巴基斯坦还协助中国政府打击“东突”分子。巴基斯坦总统曾表示,巴方坚决反对恐怖主义,决不允许包括“东突”恐怖主义势力在内的任何人利用巴基斯坦领土从事任何反对中国的活动。2003年12月23日,巴基斯坦军方发言人肖克特·苏丹在伊斯兰堡宣布,中国通缉的“东突”恐怖分子头目艾山·买合苏木已在巴方10月初的一次反恐行动中被击毙。总的来看,巴基斯坦政府在反恐斗争中取得了初步胜利。

巴基斯坦总统执政后不久公布了振兴经济计划,强调自力更生。在宏观上,放弃对经济的过度控制,建立能够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在微观上,打击走私活动,增加税收。

八 纳瓦兹·谢里夫第三次执政

2007年8月23日,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做出裁定,允许流亡海外的谢里夫回国并参加议会选举。2013年5月,谢里夫领导的伊斯兰联盟(谢里夫派)积极开展竞选活动,获得议会342席中的186席,谢里夫第三次当选总理。

谢里夫就任新总理后,其新政府面临内政、外交方面的诸多难题。内政方面主要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其次是改善安全形势。谢里夫当选总理后,在国民议会上就关于提升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环境发表了演说。他指出,大范围的停电、失业、物价上涨、经济衰退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由于巴基斯坦面临严重的能源危机,如电力短缺,所以新政府为解决能源危机制订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计划。谢里夫于就职第二天就能源问题召开专门会议,会议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降低发电成本,以此确保合理的供电价格;督促在建发电项目按期完工发电。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谢里夫在就职演讲中明确提出要推进连接中国喀什到瓜达尔港的铁路、公路项目建设,制定并实施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规划,加快巴基斯坦经济发展。

安全方面,明确提出改善巴基斯坦的安全形势,承诺与巴塔和谈。巴塔对谢里夫新政府提出的和解有积极反应,5月17日,巴塔发言人表示,如果新政府有和谈诚意,巴塔会宣布停火。就在同一天,正义运动党候任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首席部长呼吁与塔利班和谈,他称塔利班不是敌人,大家同是这片土地的儿子,应当坐下来协商解决一切问题。但是5月29号美国无人机袭击巴塔二号指挥官,巴塔随即宣布撤回同意对话承诺,巴基斯坦强烈反对,谢里夫称美国侵犯巴基斯坦主权。6月7日,美国的无人机又对北瓦济里斯坦进行袭击,谢里夫公开表示,美国的无人机袭击侵犯巴基斯坦主权,巴基斯坦政府也正式表态,抗议美国的无人机袭击。

在外交政策上,谢里夫致力于改善同印度的关系,提出在1999年《拉合尔宣言》的基础上与印度重建政治互信、发展经贸、促进人员往来,逐步解决各种难题。时任印度总理辛格向谢里夫发去贺电。谢里夫表示,希望邀请辛格参加他的就职典礼。在与阿富汗的关系上,谢里夫多次表示支持阿富汗和平进程,于2013年11月30日对阿富汗进行访问;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也在谢里夫当选的第一时间向其表示祝贺。在与美国的关系方面,谢里夫有意加强与美国的关系。在与中国关系方面,谢里夫继续促进中巴关系发展,对发展与华经贸和基础设施建设有较高期望。在就职当天,谢里夫公开提出建设连接中国新疆喀什到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公路和铁路,并于7月5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