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当代史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繁荣
“二战”结束后,瑞士经济迅速起飞,出现了长期的经济繁荣。一个没有自然资源,完全要依赖外贸的小小山国,经过25年的努力,成为世界金融强国和工业强国。对外直接投资居美国、法国和英国之后列世界第四位。瑞士银行业在国外的资产高达2500亿瑞士法郎。
“二战”后瑞士经济持续繁荣的原因主要有:瑞士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没有遭受战火的破坏,保存了完备的生产体系,并且积累了充足的资金;“二战”后欧洲其他国家百废待兴,瑞士抓住这一有利商机,接受了大量的订单,开足马力进行生产;瑞士实行自由企业制度,私人经济成分多,企业税收比较低;瑞士银行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吸引了巨额存款,为瑞士企业提供了优惠贷款,也为欧洲重建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瑞士在1937年,劳资矛盾就已经通过协议解决,阶级斗争趋于缓和,社会成本支出比较少。
“二战”后瑞士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世纪50~60年代,农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由于工业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60~70年代,第一产业继续缩减,第二产业仍在上升,第三产业开始不断壮大。70年代以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开始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大幅增加。到1980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已经超过了总就业人口的一半,占到53%。瑞士也从工业社会进入到了服务业社会。
“二战”后,瑞士政府对农业实行计划管理。1952年《农业法》颁布,其主要内容是促进农业发展,保护农民利益。在农业联合会的推动下,政府制定了农业政策纲要,其中心是农业保护主义。根据《农业法》,政府有义务确保农产品价格,对廉价出售的农产品实行高额补贴,以实现农产品的充分利用,保证农民收入不低于非农业工人的收入。政府的农业保护政策,吸引和增加了社会对农业的投资,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发展。瑞士农业现代化继续深入。农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比重下降到6%左右,农业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由于技术进步,农业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主要农作物产量有了显著增长,农产品的自给率也提高了。
瑞士工业在“二战”后得到迅猛发展。首先,工业的部门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纺织、钟表等传统工业部门地位下降,而机械制造和化学工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其次,工业出现了集中化浪潮,一批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如雀巢集团等纷纷涌现。瑞士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有利的国际环境,雄厚的资金积累和银行业的高效运转,以及对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应用的高度重视。另外,大量外籍劳工弥补了工业增长所需劳动力的缺口。
瑞士服务业的发展更为迅速。大约在20世纪70年代末,瑞士从工业社会进入服务型社会。人民收入增加,生活安定,消费方式多样化,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生产和生活服务业创造了新的空前的需求。商业服务人员增加,零售商店的数量减少,出现了许多超级市场,最大的连锁商店是米格罗。交通运输业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兴建了30多个阿尔卑斯山过山隧道。1980年建成世界上最长的公路隧道圣哥达公路隧道(17公里)。全国公路网四通八达,覆盖城乡各地,公共汽车可以通到每个村庄。铁路机车更新换代,运输能力不断增强。旅游业飞速发展,1985年与1960年相比,旅游外汇净收入增长了3倍。按照就业人员比例衡量,旅游业已成为第二大经济部门。金融业急剧增长,形成了庞大的机构网络,更换了现代化电子设备。1947~1987年,银行的营业额增长了37倍。
外籍劳工为瑞士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瑞士经济起飞时期,缺少的不是资金,而是劳动力。瑞士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比较高,早就吸引了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其他周边国家的劳动力,这也适应了本国建筑业、农业和旅馆业的需要。这些外籍劳工中有身份合法的长期劳工,有季节工,有经常出入边境的边界工。还有一些外国人,他们喜欢居住在祥和而安宁的瑞士。外国人口占瑞士总人口的比例,1950年为6%,到1974年已高达17%。根据2001年的统计,外国人口已占到20%。在瑞士劳动力市场上,外籍劳工既是一支常备军,又是一个缓冲器。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济和社会情况的变化,瑞士政党和民众中也出现了排外情绪,外国人被视为入侵者,尤其是在德瑞地区。然而大多数瑞士人都清楚:瑞士“二战”后所创造的经济奇迹离不开外籍劳工的功劳。
二 福利社会的发展
“二战”以后,瑞士在大力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福利国家。与其他欧洲工业化国家相比,瑞士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比较晚。1886年,瑞士工人组织最早提出设立老年及遗属保险的要求。1925年,关于老年人社会保险条款写进了宪法修正案。在“二战”中,瑞士实行了服役保险,不服兵役者将其2%的工资收入补偿给服兵役者,从而建立起“二战”时的工资收入补偿制度。“二战”后,1947年经过公民投票,服役保险转变为老年及遗属保险,该法案于1948年开始实施。《疾病保险法》的修正案,经过反复酝酿和争论,于1964年实行。20世纪50~60年代,瑞士经济以年均5%的速度快速增长,各种社会保障项目具备了实施的条件。1960年建立了伤残保险。1972年,老年保险被规定为强制性保险,成为社会保障的“第二根支柱”。1976年开始建立失业保险。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二战”以后的发展,瑞士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趋于完善。社会保险支出从1950年的2.65亿瑞士法郎增加到1975年的25.53亿瑞士法郎。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大多数公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从而维护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三 民主政治的变化
“二战”后瑞士形成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二战”期间,为了应付战争时期的复杂局面,瑞士通过了《紧急状态法》,赋予联邦政府特殊权力,独断处理国家政治外交事务,全面干预经济生活。战争结束后,1949年9月,瑞士全民投票通过了“重返民主制”的倡议,取消了联邦政府的战时特权,恢复了原来的直接民主制。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瑞士相继成立了一些政党。激进民主党、基督教民主党、人民党和社会民主党是其中的四个大党。“二战”中,四党联合执政的格局已经形成。四个政党在议会的席位也相对稳定,变化不大。各主要政党的意识形态相互包容,没有尖锐对立。政党之间协商合作,力求一致或谅解,达成民主共识。
在瑞士,全国性的行业与经济组织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普遍先于政党而成立。19世纪80年代,一批行业和经济组织相继建立。代表雇员利益的组织有:瑞士工会联盟、瑞士农民联合会、瑞士小工商业联合会等。代表雇主利益的组织有:瑞士雇主联合会中央联盟、瑞士工商业者联盟等。对于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早在1937年瑞士就已经创造了“劳动和平”的方式,将冲突纳入民主与法制的轨道来加以解决。
由于百年来的传统观念,瑞士落后于多数西方国家,妇女长期以来不能与男子平等享有政治权利。1957~1958年,联邦议会通过投票,规定妇女有权进行投票,有权被选入联邦议会和在联邦最高法院任职。但是1959年公民投票表决时,妇女选举权提案没有获得通过。1970年议会通过了一项宪法修正案,规定妇女享有选举权和竞选公职的权利。1971年2月,该项宪法修正案提交公民投票表决并获得通过。瑞士妇女最终得到选举权,这是瑞士当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1978年,汝拉地区从伯尔尼州分离出来,正式成立为一个新州,并于1979年以独立新州加入联邦。至此,瑞士联邦共有23个州,其中又有三个州各自分为两个半州。
四 瑞士与国际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瑞士在国际上声誉不高,各战胜国对瑞士的中立政策并不赞赏,批评和指责瑞士在战时未与纳粹德国割断经济联系,威胁要联手对瑞士实行贸易抵制。瑞士与美国的关系在1946年《华盛顿协议》后才转入正常化。瑞士与苏联于1918年断绝邦交,直到1944年苏联仍拒绝与瑞士恢复外交关系。后经过努力,瑞士与苏联于1946年春实现了国家关系正常化。瑞士逐渐融入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际社会,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较早建立了外交关系。
瑞士财力雄厚,“二战”后欧洲的重建少不得它的帮助。同时,瑞士的中立地位使之成为国际争端的最佳谈判与调解地点,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20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争及和平谈判中,在东西方冷战时期,在欧洲安全与合作问题上,瑞士都积极扮演了中介与调停的角色。瑞士虽然长期游离在联合国之外,但是较早参加了诸多联合国的专门组织机构,日内瓦更是联合国欧洲总部的所在地。瑞士于1960年加入了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成为欧洲经济委员会、欧洲经济合作组织(后为“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所代替)的会员国;于1963年参加了欧洲委员会(又译欧洲理事会);于1966年成为关贸总协定的成员。1972年,瑞士多数选民批准了与欧洲联盟的贸易协定。1973年,瑞士减灾联合会成立。1989~1990年,瑞士医疗部队首次在海外的纳米比亚执行任务。在1990年的科威特战争中,瑞士对伊拉克实行了禁运。1992年,瑞士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在欧洲大陆处于战乱和冷战时期,瑞士保持着“超脱”于一切冲突的立场,永久中立国地位使瑞士避免卷入任何政治、军事集团和集体安全体系,远离国际政治旋涡而过着国泰民安的日子,瑞士国民经济在不受外界干扰的相对和平的形势下迅速发展。“二战”结束后,欧共体的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开始。随着欧盟成立,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徘徊在欧盟之外,坚持中立政策的瑞士日感孤立。瑞士国民经济在经过“二战”后25年的辉煌发展之后,开始停滞不前,失业人数逐年增加,购买力不断下降。在与欧盟各成员国的经济往来中,瑞士因不是欧盟成员而处处受限,享受不到欧盟自由贸易政策的优惠,出口通道不畅,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联邦政府急于摆脱困境,使瑞士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瑞士加入联合国的道路并不平坦。1986年,瑞士就是否加入联合国问题进行全民公决,结果75.7%的选民投了反对票。有着强烈自由意识的瑞士人民仍然对本国的中立政策和民主制度抱有充分的信任。他们小心翼翼地遵循着传统,权衡利弊关系,维护本国的利益。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瑞士人民开始面对现实。2002年3月4日,瑞士再次就加入联合国问题进行全民公投。全国55%的选民、23个州的12个州赞成瑞士加入联合国,符合联邦宪法所规定的“双重多数”的要求。这次投票的结果令瑞士政府如释重负,联邦政府随后立即提出了加入联合国的申请。2002年9月10日,第57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正式接纳瑞士联邦为联合国新的会员国。
瑞士加入欧盟的道路更加漫长。1992年6月,瑞士政府提出加入欧盟的议案,该议案在年底进行全民公决时遭到否决。由于长期被排除在欧盟之外,瑞士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出口遭遇重重障碍。面对严峻的局面,联邦政府和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自1995年,瑞士与欧盟开始了谈判,最终于1999年6月21日签署了《双边协议》。《双边协议》涵盖7个分协议,涉及人员往来、空运、陆运、科研、农业、贸易壁垒、公共采购7个方面,包括欧洲运输市场准入,废除公共合同投标中的障碍和技术贸易壁垒,全面参与欧盟的研究计划,取消农产品关税,开放劳动力市场,允许劳动力自由流通等内容。2000年5月21日,瑞士全民公决通过了这一协议。这次公民投票有47.8%的人参加了投票,有两个州的赞成票没有过半数。2002年6月1日《双边协议》正式生效。此项《双边协议》是一个相关部门间的经济协议,不涉及修改宪法,公决时不需要“双重多数”通过,简单多数通过即可。同时,瑞士政府也做了大量的舆论工作,向瑞士人民宣传此协议通过的重要意义。《双边协议》生效使瑞士跟上了欧盟步调,双方经贸关系进一步密切,为今后双方更加广泛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2003年10月20日,极右的瑞士人民党在四年一度的瑞士议会选举中获得55个席位,跃居国民院第一大党。此选举结果受到欧洲各国极右势力的关注,法国极右派头目勒庞亲自表示祝贺。瑞士人民党的创始人布劳赫坚决反对瑞士加入欧盟和联合国,他提出的施政纲领具有极强的种族歧视和仇外、排外倾向。该党反对瑞士政府就人员自由流动协议同欧盟谈判,并用举行一次全民公决相要挟。值得注意的是,该党的追随者越来越多,一些人认为布劳赫是在“维护瑞士人的利益”。瑞士人民党的所作所为对瑞士加入欧盟形成阻力。
2005年6月5日,瑞士举行全民公决,54.6%的选民投票支持签署《申根协定》。2008年,瑞士正式加入申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