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现代史

一 海尔维第共和国

1798年前的瑞士,既无首都,又不统一,而且非常分散。在当时的瑞士享有特权的阶层十分庞大,有主权城市的资产阶级,有全部“森林州”居民,有附属城市的资产者,还有顽固的贵族势力。这样的瑞士不可能发生像欧洲其他国家,比如法国的大革命。瑞士的革命是外来的,瑞士共和国是法国制造的。

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这个时期,瑞士在欧洲列强争霸中一直保持中立,国内长期和平稳定,经济持续发展。拿破仑筹划出兵瑞士的原因有三:第一,连年战争已经造成国库枯竭、军队给养困难,占领瑞士会解救法国军队的财政困难;第二,法国军队占领意大利北部之后,瑞士各山口就是通往巴黎和米兰的交通要道,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第三,法国流亡贵族纷纷逃亡瑞士寻求避难,引起法国革命者的极大不满。

1798年,拿破仑的军队打着要解救瑞士人民,使瑞士人民摆脱权贵压迫的旗号,占领了瑞士。伯尔尼贵族政府曾企图阻挡法国军队的入侵,但民众将法国军队当成解放者予以欢迎,瑞士原来的邦联体制顷刻崩溃。1798年4月,在法国军队的监督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海尔维第共和国”建立,瑞士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个松散的统一国家。随后又增加了6个新州,即阿尔高州、图尔高州、提契诺州、沃州、格劳宾登州、圣加仑州,联邦扩大为19个州,并颁布了新宪法。这个迅速成立的共和国如同法国的一个卫星国。

新宪法由瑞士政治家彼得·奥克斯仿照法国1795年宪法起草而成。根据宪法,各州的自主地位被取消,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实行代议民主制,大会议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行政权由5人组成的督政府行使,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州法院和地区法院。国家保障公民权利,规定了一系列个人的自由权利。

海尔维第共和国使瑞士成为统一的国家,带来了人民主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宪法精神。但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却不适合瑞士国情,有悖于瑞士的社会传统和民族习惯。500年来,瑞士各邦自主发展,民主与自治的传统非常深厚。法国不顾瑞士的历史与现实,强加给瑞士人民一个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使各邦失去了原有的独立性,引起人民的抵制和反抗。1800~1802年,瑞士发生过5次暴动,法国派兵镇压,政局动荡不安。

海尔维第共和国成立后,中央集权主义者和各邦分立主义者分为两派,即“统一派”和“联邦主义者”,他们围绕国家体制展开了激烈的辩论。1802年,法国从瑞士撤军,瑞士随即爆发了内乱,拿破仑连忙派兵重新占领瑞士,并于1803年又颁布一部新宪法,其目的在于促成“统一派”和“联邦主义者”的和解,故又称“调解法令”,瑞士则恢复了原来各邦分立的传统,由统一的海尔维第共和国变成了联邦共和国。1803年新宪法在瑞士实行了10年,它的颁布对瑞士的政局起到稳定作用,也使经济得到一定的休养生息。

二 1815年宪法与维也纳会议

1814年拿破仑垮台之后,瑞士的属国地位也随之结束。1815年,瑞士制定了新联邦公约,这是瑞士人自己制定的第一部国家宪法,正式采用“瑞士联邦”作为国名,首都定为伯尔尼。联邦共有22个州,新增加了瓦莱州、日内瓦州和纳沙泰尔州。各州享有独立的主权,在联邦国会里均拥有一票。

1815年,欧洲列强奥地利、普鲁士、俄国和英国在维也纳召开会议。会议成立了一个处理瑞士事务的特别委员会,英国外交家坎宁充当顾问。列席会议的瑞士代表竭力争取瑞士获得永久性中立。维也纳会议的几个主要国家在一份特别文件中,承认了瑞士的永久性中立地位。列强把瑞士看成是法、奥、德、意之间的缓冲地带,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共同承认瑞士中立,并作为欧洲公法的一项原则。这次会议划定和确认的瑞士边境线直到今日都没有改变。

三 1848年宪法

1815年宪法制定之后,各州在权利分配上取得相对平衡,但瑞士联邦本身的作用被削弱了。到了1830年,之前的宪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瑞士发展的需要。缺乏中央权威的分散局面导致的结果就是:对外表现软弱,一旦遇有国际风云变幻,联邦内部就出现分歧,尤其是外交难以开展,有损一个主权国家的尊严;对内则是瑞士工业发展严重受阻,因此必须修改与时代严重不符的宪法。自1830年起,革新与保守的两派势力进行了18年的较量。

1830年以后,有12个州制定了民主开明的宪法。信奉天主教、思想保守的7个州为保留州的自治权单独缔结了同盟,即“松得崩德”(Sondernund)联盟。这是一个代表贵族、教会利益的保守派军事联盟。随后,一场内战在“松得崩德”联盟与新教各州之间展开。由于主导思想是自由主义的革新派在国会占据了多数,代表着全国80%的人口和经济最发达地区,他们最终取得胜利,而“松得崩德”联盟于1847年解散。

1848年9月12日,瑞士联邦新宪法获得通过。根据新宪法,联邦议会拥有立法权,由国民院和联邦院两院组成。联邦委员会是联邦的行政机构,由7名委员组成,联邦主席由联邦委员轮流担任。司法权由联邦法院行使。联邦委员和联邦法院的法官均由联邦议会选举产生。按照宪法,联邦由22个主权州组成,州的主权受到联邦的限制。联邦对外保障国家独立,对内维护和平秩序,保护联邦成员的自由与权利,发展和促进整个联邦的繁荣和福利。各州保留了相当大的权限,拥有管理本州内的警察、道路、税收、司法、卫生、教育以及宗教事务的权力。各州可以制定州宪法,但州宪法不得与联邦宪法相抵触。各州还可以与外界签订非政治性的条约。

1848年联邦新宪法的诞生,在瑞士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由瑞士资产阶级自由派、激进派所领导的自下而上的革命运动,最终战胜了传统的封建制度,确立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这标志着瑞士已经从一个松散的盟约之邦,演变成为现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四 产业革命与工业化

19世纪初期,产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洲。1798~1848年,瑞士进入了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工业发展首先集中在棉纺织业。1801年,在圣加仑建立了第一家棉纺厂,引进了英国纺纱机,接着又有一批纺织企业在温特图尔、苏黎世、外阿彭策尔半州、格拉鲁斯、图尔高、阿尔高等地建立起来。纺织业主要集中在瑞士东部,到1814年,仅苏黎世一地,就有60家棉纺企业。纺织业生产以家庭工业和手工业为基础,只有少量的近代机器工厂。瑞士传统的丝织业继续发展,引进了不少机械设备,织出的丝带精美优良,尤以巴塞尔的丝带最为出名。纺织业的机械化带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兴起。1837~1847年,瑞士制造出蒸汽船、蒸汽机、大型锅炉等各类机器700多台。同时,金属加工业也伴随机器制造业发展起来。

钟表业是瑞士的传统工业,集中在瑞士西部的日内瓦和汝拉山区,在19世纪前半期仍然居于重要地位。1800~1850年,仅日内瓦生产的钟表就增加了10万只。

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发展,瑞士原有封建结构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此时,全国没有统一的邮政和度量衡标准。各州自设关卡,收费征税,各地捐税加起来有400余种。流通中的货币也有20余种。铁路更没有发展,到1847年才只有20公里。

1848年,瑞士建立了新的联邦国家。1850年,联邦政府统一了货币制度,而后又统一了度量衡和税率。1852年又通过了铁路法。全国经济的统一,为工业化的深入发展铺平了道路。19世纪后半期,瑞士工业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传统工业如纺织业、刺绣工艺、丝织业和钟表制造业继续发展。机械、化工、食品、电力等新兴工业也得到快速发展。首先是各行业对机器的需求急剧增加,机器制造业迅速崛起。电气工业也很快发展,又进一步带动了金属加工业。化学工业是新兴的工业部门,从生产人工合成染料起步,逐渐成为瑞士最重要的出口部门。食品工业也成长起来,就业人数居工业各部门的第三位,炼乳和巧克力两种奶制品成为大宗出口商品。瑞士出口的产品在当时的欧洲占据较大市场,其化学和机械工业在出口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尤其是燃料化学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名声大振,机械工业在出口中列为首位。

在工业化进程中,瑞士的服务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首先是交通运输业。1880年,瑞士建成贯穿全境的铁路网,极大地促进了国内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现代旅游业也同步发展,到处兴建旅馆、客栈、饭店,架设了20多条登山铁路,在阿尔卑斯山修建设施完善的滑雪场,滑雪成为最受欢迎的冬季旅游项目。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统一的市场和发达的商品交易网络,对外贸易成为瑞士经济的最重要部门。19世纪中期,瑞士出现了第一家州立银行,此后各州纷纷设立银行,共有20多家州立银行。第一家大银行于1853年开办,随后,又有四家大银行成立。1907年,瑞士的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依法建立。至此,瑞士形成了完整的银行体系。银行业在工业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资金支撑了铁路建设和工商业发展,同时成为瑞士经济的一大显著优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瑞士初步完成了工业化。

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瑞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欧洲各国感到意外,瑞士也为之震惊,保卫边境成为瑞士的当务之急。联邦议会授予联邦委员会以全权,任命乌尔里希·维尔(1848~1925)中将为全军总司令。8月4日,联邦委员会向交战各国发表中立宣言,宣布瑞士严守中立的原则立场,并且得到德、意、奥、法四大邻国的确认。同时,瑞士进行全国总动员,22万士兵奔赴边境,巡守危险路段,重点是西北部边境。战争期间,瑞士还建立了一支空军部队,建造了自己的飞机。瑞士成功地贯彻了“武装中立”的原则,战争期间边境没有遭到破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军界头面人物倾向于德国,瑞士德语区与德国交往密切,地区内民众也比较倾向于德国,而法语区居民却对法国抱有特殊的情感,意大利语区的提契诺州则对意大利保持同情。不同语区的民众因立场观点相左而形成对立情绪。著名作家施皮特勒当时发表的《我们瑞士人的立场》,对于消除民族鸿沟,严守中立政策做出了贡献。

尽管不同语区的居民多少带有一点倾向性,但是瑞士人民在执行人道主义使命中却表现得齐心协力。在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号召下,瑞士成立了一支自愿服务队,为各国人民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瑞士的经济生活受到极大冲击。瑞士的农产品不能自给自足,工业大部分原料依靠从国外进口,进口贸易一旦中断,国家百姓无以生存,因此,保证必要的食品和原料供给,是联邦政府最为重要和艰巨的任务。战争期间,国家第一次大规模干预经济,政府控制食品和军用工业品生产,采取种种非常措施,控制粮食和主要生活用品的进口,控制汽油、煤炭等重要物资,以保证经济运转和人民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四个邻国分属两大敌对阵营,瑞士夹在中间,往往与双方签订类似的贸易协定,还要被迫接受进口管制。瑞士与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圣哥达协定》,准许德、意两国使用圣哥达隧道,并为其过境货物提供方便。协约国对此极为不满,便对瑞士实行经济封锁。瑞士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周旋于交战国各方,最大限度地保障本国的生存和利益。交战国也在战争中维持了瑞士的中立,从而保存了瑞士的经济和领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的农业和工商业几乎没有外来竞争,得到了一些发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瑞士国内阶级矛盾激化。城市工人生活窘迫,领到的工资赶不上飞涨的物价,是一战时经济的主要牺牲者。1918年,社会民主党和工会联合会等党派团体成立了“行动委员会”,在德语区一些大城市,领导了全国性的总罢工,共有25万工人参加。工人提出恢复集会自由、8小时工作日等11点要求。总罢工在资产阶级政府的强大武力和压力下失败了。然而,瑞士工人阶级在罢工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力量,联邦政府被迫开始进行若干政治和社会改革,工人阶级提出的斗争目标和具体要求也逐步得到实现。

六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瑞士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瑞士已经有了相当充分的准备。瑞士地处欧洲中心,周围是对峙的交战双方,随时面临被侵略的威胁。9月1日,联邦委员会进行战争总动员,联邦委员鲁道夫·明格号召人民从和平梦中醒来,拿起武器,巩固国防。联邦任命德、法语区均可接受的亨利·吉桑将军为部队统帅,3天之内发动了43万民众开赴边境,新兵学校和士官学校延长了学期,服兵役人数最多时达到85万。

早在1938年,瑞士政府已经为战时经济奠定了基础。战争打响后,大批难民涌入瑞士,粮食和食品供应濒于断绝,生产自救迫在眉睫。瑞士实施了“瓦伦开荒计划”,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生产。联邦政府颁布了许多规章和禁令,实行粮食和消费品定量配给,严格控制物价。农业生产由联邦统一调控,农民为战时的公共利益做出了牺牲。企业家、出口商、负责食品供应的官员等各界人士的可支配财产都要实行合理分配。因此,“二战”中的物价上涨幅度甚至没有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没有出现普遍挨饿的现象,贫富阶层之间也没有形成巨大的差距。

战争期间,有个别联邦委员和高级军官迫于希特勒的压力,对犹太人避难者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政策,还有纳粹黄金案等,后来都受到了国际社会及瑞士人民的严厉批评。

在战争期间,瑞士的国际红十字会、民间团体和组织都积极发挥作用,利用其国家的中立地位,在交战国双方的首都设立办事处,为受难人民提供资金和人力援助,并且接受了大批难民,为减轻交战国人民的苦难,增进国家间的谅解和友谊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战争爆发前夕,瑞士即发表中立宣言,又照会各国政府,重申中立的原则和立场。随着战事的发展,1940年法国被德军占领后,瑞士已经完全被轴心国所包围,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德国甚至已经制定了军事占领瑞士的计划。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亨利·吉桑将军挺身而出,号召人民誓死保卫祖国,随时准备抵抗外来侵略者。他召集联邦军队高级指挥官于四州湖畔的格吕特利草地,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阐述了他的“内堡”战略思想和作战计划,军官们感受到极大的鼓舞和振奋,增强了胜利的信心。纳粹德国最终还是没有侵犯瑞士,其原因主要涉及轴心国的某些战略和经济利益上的考虑,瑞士得以再次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