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概览

第一节 国土与人口

一 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

尼泊尔位于南亚次大陆北部,亚洲的中心部位,大约在北纬26°22′~30°27′和东经80°4′~88°12′之间。地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的中段南麓,是一个内陆山国。地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85公里,南北平均宽度193公里,最宽处约241公里,最窄处约145公里。北部与中国西藏接壤,东部与印度的锡金和大吉岭毗邻,西部与印度的塔兰查尔邦相接,南部则与印度的北方邦和比哈尔邦相连。从地理位置上讲,尼泊尔处于中国和印度之间,与世界其他国家隔绝。

尼泊尔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山国,被誉为“东方的瑞士”。全国土地面积为147181平方公里,3/4是山地和丘陵,1/4是平原。土地总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0.03%,亚洲的0.3%,约为中国的1/75,印度的1/20。打开亚洲或南亚的地图,乍看起来,尼泊尔显然是个小国,但其领土比希腊、保加利亚、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国中任何一个都大,相当于荷兰、比利时、丹麦和瑞士的总和。

二 地形和气候

1.地形特点

尼泊尔地形是北高南低,从北面海拔8000多米的世界屋脊经过中部的高山、丘陵地带,到南部海拔200余米的平原,在短短200余公里的距离内,地势递降急剧。这种北高南低的落差,形成自北向南四大阶梯状的地貌形态。这四大阶梯是由横贯东西的三座山脉和一个带状平原构成的。从地势的高低和构造上看,尼泊尔的地形可以划分为阶梯式的四个自然区,即喜马拉雅高山区、山地河谷区、低山丘陵区和平原区。

(1)喜马拉雅高山区

这个地区由气势磅礴的喜马拉雅山主脉南侧及其南伸的支脉组成,占尼泊尔境内北部约50~90公里宽的领土,是尼泊尔地势的最高阶梯。平均海拔高度在6000米以上。

“喜马拉雅”的意思是“雪之家”。高山区海拔5200米以上是终年积雪,那里雪峰林立,大大小小的雪峰约有数百座。世界上海拔8000米以上的著名十大高峰中,有八座位于尼泊尔境内或尼与邻国的边界上。它们是:珠穆朗玛峰(Jhamologma)、干城章嘉峰(Kanchanjangha)、洛茨峰(Lhotse)、马卡路峰(Makalu)、卓奥友峰(Choyu)、道拉吉里峰(Dhawlagiri)、马纳斯卢峰(Manaslu)和安纳普尔纳峰(Annapurnal)。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地球的最高点,也是尼泊尔与中国交界的最高点。尼泊尔人称其为“萨加玛塔”(Sagarmatha)。在尼泊尔语里,“萨加”是“天”的意思,“玛塔”是“顶”“头”的意思。萨加玛塔取“齐天”之意。萨加玛塔气势雄伟,其峰顶形如一座金字塔,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十分壮丽。除萨加玛塔外,该区还有不少引人入胜的雪峰,它们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云雾的流动呈现出各种形象,有的像鱼尾,有的似象头,有的像罐耳。这些雪峰以其形象而得名,如马查普兹雷(Machhapuchhre,意为鱼尾)、伽奈什(Ganesh,意为象头神)、古姆坡卡尔纳(Kumbhkarna,意为罐耳)。在喜马拉雅高山区,除了引人入胜的雪峰外,还有许多绚丽多姿的冰川,有的像水晶宫,有的像晶莹宝塔。各种奇异的冰川令人叹为观止。

喜马拉雅高山区虽然地势高峻,但仍有许多被河流强烈下切而形成的峡谷和天然山口,成为尼泊尔通往西藏的通道。主要的山口有科达里山口(Kodari)、拉苏瓦山口(Rasuwa)、拉卡山口(Rakha)、波底山口(Popti)、兰巴山口(Lampu)、那木扎山口(Namja)、平都山口(Pindu)等20多个。其中科达里山口和拉苏瓦山口是尼中两国通商和人民进行友好往来的重要通道。科达里位于加德满都东北方向,约126公里。著名的阿尼哥公路将加德满都与科达里山口连接起来,并可经过此山口到达中国西藏的聂拉木。拉苏瓦山口位于加德满都的正北方,地势平缓,山口宽阔,终年没有积雪,距加德满都只有60公里,是尼泊尔通往中国西藏吉隆的捷径,也是尼中贸易的主要口岸。

(2)山地河谷区

这是尼泊尔地势的第二大阶梯。该阶梯内的地形特点是山峦重叠,岭谷交错,河流纵横,森林密布。这里蜿蜒着马哈帕腊特大山脉,海拔高度在1524~3048米之间。由于马哈帕腊特山脉相对高度比较大,构成河流南行的障碍,因而源自喜马拉雅山的大多数河流在此受阻,只能与马哈帕腊特山脉平行前进。这样,它们便在这个平行地带汇成大河。尼泊尔著名的卡尔纳利河、甘达基河和孙柯西河都是这样形成的。这些河流在沿山脉的东西走向流经一段距离后,又顺地势穿山越岭向南流去。这就构成河流纵横和高山与谷地相互依存的地形特点。上述的几条大河及其支流流经许多河谷盆地。这些河谷盆地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和马哈帕腊特山脉之间。主要的盆地有加德满都谷地、博卡拉谷地、萨尔扬塔尔盆地、卡尔普塔尔盆地、鲁姆贾塔尔盆地、图姆林塔尔盆地、塞拉贝西与拉姆普尔帕特河谷等。在众多的河谷与盆地中,最著名的是加德满都谷地与博卡拉谷地。

加德满都谷地 位于尼泊尔中部地区,是一个呈不规则的椭圆形大盆地。东西长33公里,南北宽25公里,面积约640平方公里。谷地四周由相对高度为2000余米的群山环抱。其中最高的是著名的普拉佐克山(Pulacok,意为花圃山)和湿婆普利山(Sivopuri,意为湿婆神住所),海拔高度均在2438米以上。其他高高低低的群山平均海拔高度1340米,形成倾斜度较大的阶地,从四周向谷地中心倾斜。从地质构造上讲,谷地四周的山地大部分由石灰岩、石英岩和板岩构成。谷地底部的土壤多为黑色,含腐殖质,土地肥沃,宜于农耕。因此,谷地内人口稠密,并建有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岗等三座城市。

加德满都谷地内的河流均自北向南而流,有巴格马提河(Bagmati River)、毗湿奴莫提河(Visnumati River)、摩那合拉河(Manahera River)、驮比阔拉河(Dhobi Khola River)、哈努曼迭河(Hanumenty River)等。其中巴格马提河最大,它从加德满都市和帕坦市中间穿流而过,成为这两座城市的分界。由于这些河流都不是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因此在冬季或干旱时节流量很小,甚至干枯。

加德满都谷地是首都的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历代王朝均在此建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马拉王朝的王宫和遍布谷地的无数寺庙建筑及其他文物古迹,是尼泊尔民族文化的宝库。

博卡拉谷地 位于加德满都谷地以西约160公里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旅游中心。谷地面积大约290平方公里,海拔885米。谷地内有著名的安纳普尔纳雪山、马查普兹雷雪峰(鱼尾峰)和倍瓦湖,还有溶洞和茂密的森林。倍瓦湖是博卡拉谷地诸多湖泊中最大的一个,系天然淡水湖,湖水来自安纳普尔纳雪山的冰川融水,十分清澈。在晴朗的日子,人们无论在湖中荡桨,或伫立湖畔,都可以望见那高耸入云的鱼尾峰,并观赏明镜般湖水里的雪峰倒影。

博卡拉谷地由群山环抱,有一条大河从山上咆哮而下,名塞蒂河。该河的上游是石灰岩,河水呈白色。这也是博卡拉谷地多有溶洞的原因。这里最著名的溶洞是马亨德拉溶洞,内有大量的石笋和石柱及其他各种奇形怪状的天然岩石建筑。由于博卡拉谷地的河流落差较大,具有丰富的水力发电资源,因而在这里建有大型的水力发电站。

从地理上讲,博卡拉谷地是尼泊尔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由于谷地内地势比较平坦,所以公路交通和航空运输均比较方便。

(3)低山丘陵区

尼泊尔地形上的第三阶梯是山区到平原的过渡地段。那里盘亘着楚里亚山脉(又名西瓦里克山脉),海拔300~1500米。“楚里”在尼泊尔语里意为“手镯”,由于该山脉的低山、丘陵和坡地的起伏环绕,形成了若干个连环式的盆地,状如手镯,故而得名。楚里亚山脉的丘陵和向南倾斜的坡地,由石灰岩、砂岩和砾岩构成,硬度不大,上面长满了灌木丛。缓缓的坡地上森林密布,系亚热带和热带森林。密林里有虎、豹、犀牛、熊和飞禽等多种珍奇野生动物。尼泊尔著名的奇特万国家公园就在该地区。该地区气温通常在19℃~25℃,宜于水稻和其他农作物的生长。

楚里亚山脉与马哈帕腊特山脉被岗丘谷地所隔开,这片相对平坦的土地,叫内特莱(Inner Terai)。这一带森林十分茂密,尼泊尔人称为“毗特里马代什”(Bhitrimadhesh),意为森林覆盖的岗丘谷地。

(4)平原区

低山丘陵以南是一片绿洲,称特莱(Terai)。“特莱”在尼泊尔语里的意思是“平原”。该平原系恒河平原的一部分,沿着尼泊尔和印度边界延伸,平坦宽阔,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度不等,大约在10~15公里之间,呈狭长带状。海拔高度在80~400米之间,从北向南倾斜。北部地带分布着许多大森林,几乎占据特莱平原区土地面积的一半。特莱平原区的土壤有黄土和黑色砂土两种,比较肥沃,耕地约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是尼泊尔的主要农业区,素有“尼泊尔的谷仓”之称。这里盛产水稻、小麦、甘蔗、花生、黄麻、油菜籽和棉花;由于河流较多,地势平坦,水、陆交通都十分方便,是尼泊尔的工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基地。中部山区所需物资大都由这里供应。这里的城市星罗棋布,人口比较稠密。较大的城市有比腊特纳加、拉杰比拉兹、贾纳克普尔、比尔根杰、拜拉瓦、尼泊尔甘季和马亨德拉纳加等。这里有十几个尼泊尔与印度通商的口岸。尼泊尔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商贸往来主要是从这里运进运出的。

2.河流与湖泊

尼泊尔的地理特色是山连着水、水连着山。河流、湖泊、泉水、溪涧布满全国,形成了密密麻麻的水流网络。由于尼泊尔的绝大部分河流均发源于喜马拉雅高山区和中国西藏高原,除了雨水以外,它们还拥有那里终年积雪融化后供应的永久性水源。这些河流由北向南奔流,切穿喜马拉雅山脉,一般都在进入马哈帕腊特山脉后,转而与该山脉平行,流经一段距离之后,向南蜿蜒曲折地缓缓流入印度。

(1)河流

据统计,在尼泊尔境内大大小小的河流共有100多条,其中对国计民生有意义的约三四十条。根据这些河流的分布情况,可归纳分为三大水系,即东部的萨普塔柯西河(Sapta Koshi River)水系、中部的甘达基河(Gandaki)水系和西部的卡尔纳利河(Karnali River)水系。

萨普塔柯西河水系 该水系横贯尼泊尔东部地区,流域面积约5.9万平方公里,是尼泊尔最大的一个水系。在尼泊尔语里,“萨普塔”的意思是“七”。顾名思义,该水系由七条河组成。它们是干流柯西河与支流阿龙河(Arun River)、塔木尔河(Tamur River)、孙柯西河(Sun Koshi River)、因德拉瓦蒂河(Indrawati River)、保特柯西河(Bhote Koshi River)、塔玛柯西河(Tama Koshi River)、都德柯西河(Dudh Koshi River)。阿龙河从北面,塔木尔河从东面,孙柯西河从西面,分别注入干流柯西河。其他四条支流分别从西北方向注入孙柯西河。

阿龙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坡中国西藏境内的希夏邦马峰,河水是冰川的融雪。在中国境内的一段为朋曲河。朋曲河经珠穆朗玛峰的东侧古姆婆格尔纳雪山流入尼泊尔后被称为阿龙河。

塔木尔河发源于古姆婆格尔纳雪峰的东部,干城章嘉峰的西侧。自东向西南方向流去,在乌德亚普尔和孙萨里交界处与阿龙河、孙柯西河汇合。

孙柯西河的上游叫保特柯西河,发源于西藏的希夏邦马峰。经聂拉木进入尼泊尔。先向南流,再转向东南,与喜马拉雅山平行流动,并吸纳了因德拉瓦蒂河、塔玛柯西河、都德柯西河三大支流和一些小支流。

因德拉瓦蒂河发源于辛杜帕尔乔克县的朱加尔雪山,经多拉卡县注入孙柯西河。

塔玛柯西河发源于贾纳克普尔专区的多拉卡县的东北部,向南流至拉梅查普县注入孙柯西河。

都德柯西河的源头系索卢昆布北部雪山上的都德湖。向南流至博季普尔县注入孙柯西河。

萨普塔柯西河水系流域基本在1000~3000米的高山丘陵区,河流在深邃的峡谷间从北向南穿流。由于地势落差较大,河水流势迅猛、湍急;进入平原后,河面变宽,河床趋浅,并常形成岔流,出现沙洲。由于萨普塔柯西河水域区降水丰富,雨季时,下游常有洪水泛滥。

甘达基河水系 甘达基河是尼泊尔的第二条大河,位于尼泊尔中部地区的甘达基峡谷,其上游是由来自东、西两个方向的两条支流组成:东为特里苏利河(Trisuli River),西为迦利甘达基河(Kali Gandaki River)。

特里苏利河发源于西藏的藏南高原吉隆县的雪山上,在中国称为吉隆河。它在热索桥南面穿切喜马拉雅山,进入尼泊尔,然后流向西南,穿山越岭,形成无数的溪谷和瀑布。在它由东北往西南的流动进程中,布迪甘达基河(Budi Gangaki River)、马逊迪河(Masyangdi River)与塞提河(Seti River)等三条自西北方向南流的大支流汇入其中。布迪甘达基河又有两个支流。一支源于中国西藏境内的雪山,另一支源于尼泊尔的拉尔凯雪山。这两条支流汇合后一直南流成为甘达基专区和巴格马提专区的分界,直至注入特里苏利河。马逊迪河发源于甘达基专区马南县北部的雪山。它从安纳普尔纳和马纳斯鲁两大雪峰之间切割而过,转向东南,经拉姆忠县与切普河(Chepe Khola River)、多恩河(Dhon River)汇合后注入特里苏利河。塞提河发源于安纳普尔纳雪峰南坡,主要河段在博卡拉谷地。“塞提”在尼语里为“白色”的意思,这是由于其上游河道经过石灰岩地区,河水融有大量的石灰质,呈乳白色之故而得名。塞提河在博卡拉谷地切割的河谷,最深处达60米,河谷顶部最窄处仅宽一二米,人们从上面经过时,觉得是一条深沟,并不感到是一个深邃、陡峭的峡谷。谷壁岩面参差不齐,望不到底。有的地方谷底的流水细如棉线,有的地方只闻水流声,不见水踪影。它在流经博卡拉后继续流向东南,至塔纳胡县与马迪克拉河汇合后,注入特里苏利河。

迦利甘达基河发源于道拉吉里专区的木斯塘县北部的雪山。河流自北向南,沿着喜马拉雅山奔腾而下,穿越许多大峡谷。其中流经安纳普尔纳和道拉吉里两大雪山之间的一个深峡,在世界上颇为知名。“迦利”在尼语里的意思是“黑色”。迦利甘达基河上游流经黑色岩石和粘板岩的剧烈风化地区,河中夹带着大量泥沙,乌黑如墨。该河南流至中部地区受马哈帕腊特山的横阻,折向东流。在纳拉亚尼区的北部与特里苏利河汇合。当它南穿马哈帕腊特山的峡口和楚里亚山口进入拉普提谷地后,则称纳拉亚尼河,最后注入恒河。

卡尔纳利河水系 卡尔纳利河是尼泊尔的第三条大河,位于尼泊尔西部,也是印度恒河支流卡格拉河的上游。它发源于中国西藏的西南地区普兰县,自西北流向东南。流域面积约为5000余平方公里。有三条主要的支流:西有塞提河,中有卡尔纳利河干流,下游东面有贝里河(Bheri River)。塞提河与甘达基河水系的塞提河同名,但是两条不同的河流。卡尔纳利河干流的上游还有两条较大的支流,一条是穆古卡尔纳利河(Mugu Karnali River),源于北部克拉克雪山;另一条是呼姆拉卡尔纳利河(Humla Karnali River),源于中国西藏的兰加克湖和法木错湖。塞提河源于尼泊尔西北端弗亚斯雪山、阿比雪山和赛帕尔雪山的冰川。

(2)湖泊

在尼泊尔,湖泊水塘几乎遍及全国。无论在冰雪覆盖的高山区、山地起伏的丘陵河谷区,或是在绿野如茵的平原区,都有景色秀丽的湖泊。全国著名的大小湖泊有近30个。其中较大的有位于久木拉县的拉拉湖(Rara Tal),位于安纳普尔纳雪峰以南的博卡拉谷地的倍瓦湖(Phewa Tal)、鲁帕湖(Rupa Tal)及贝格纳斯湖(Begnas Tal)等。

3.气候与降水量

尼泊尔的气候和降水量主要受其地势和来自印度洋的季风影响。尼泊尔虽地处亚热带,但由于其地形复杂,既有高寒气候也有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具体地说,尼泊尔的气温随着地势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北向南根据气候也大致依次分为高寒气候、寒冷气候、温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

(1)气候

高寒气候 在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海拔5200米的雪线以上是一片冰雪世界,气温极低,经常在-40℃。即使在暖季,平均气温也不高于0℃。终年积雪,气压低、空气稀薄。在雨季,从印度洋吹来的湿暖季风被雪峰挡住,强大的高速气流撞到积雪或冰川上,引发雪暴和雪崩。

寒冷气候 尼泊尔北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山区是寒冷地带,也有暴风雪。严寒季节降雪,高山峡谷积雪很厚。最低气温 -30℃~-20℃。夏季海拔4000米向阳山坡和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谷气候转暖,积雪融化。雨季多雾。最高气温20℃左右。昼夜温差很大。平均气温10℃左右。

温带气候 海拔1500~3500米的中部山地河谷区,即马哈帕腊特山脉至楚里亚丘陵地带以南,包括河谷区,属于温带。该地带在春、秋、冬三季昼夜温差大。大部分地区在冬季的夜间被寒霜覆盖,太阳出来后寒霜即很快融化。冬季平均气温不到0℃。白昼气温一般在10℃左右。人们穿一件毛衣即可过冬。五月最热的季节平均气温20℃以上。所以,中部地区属于气候宜人的温和地带。但近年来,加德满都谷地内气温最高可达36℃左右,气候干燥。根据气象记录,加德满都谷地的最低气温为-3℃,最高气温为37℃。中部地区的气候可分为春、夏、雨、秋、冬、凉六季。按公历月份划分,大致2~3月是春季,4~5月是夏季,6~7月是雨季,8~9月是秋季,10~11月是冬季,12月至翌年1月是凉季。

亚热带气候 楚里亚丘陵地的南坡和特莱平原区属于亚热带气候。这里炎热潮湿。特莱平原区冬暖夏热,雨季闷热潮湿。冬季平均气温15℃左右。夏季平均气温30℃以上。呈带状的特莱平原其东部与西部的气温有差别。冬季东特莱的气温比西特莱的气温高,夏季东特莱的气温比西特莱的气温低。也就是说,东特莱区的温差小,西特莱区的温差大。

需要指出的是:在海拔1337米的首都加德满都,最热季节7月的平均气温为20°C~29°C;在最冷季节1月的平均气温为2°C~23°C;在最干旱的12月,平均降雨量为3毫米;在最潮湿的7月,平均降雨量为373毫米。

(2)降水量

尼泊尔的降水量与来自印度洋的季风有着直接的关系。每年6月西南季风几乎影响了全国。由于高耸的喜马拉雅山成为西南季风的天然屏障,挡住湿润的季风,从而形成季风雨,雨量充沛。全国各地降雨分布不均。北部山区,除卡尔纳利专区外,其他山区降雨量均在1500~2500毫米之间。科达里地区年降雨量达3000毫米。中部地区降雨量不低于北部,博卡拉河谷周围年降雨量3500毫米。中西部地区降雨比东部多。西部特莱平原区的降雨量也比东特莱降雨量多。总之,季风雨占尼全年降雨量的75%以上。由于雨季降雨丰沛,全国平均相对湿度在70%以上。

三 行政区划

尼泊尔划分为5个发展区,即东部、中部、西部、中西部和远西部发展区。每个发展区下划分为专区,而专区下划分为县。同样,每个县下划分为市和村发展委员会,后者又进一步划分为选区。目前,全国共有58个市和3912个村发展委员会。加德满都被定为大都会。还有4个城市被定为准大都会,它们是:拉利特普尔(Lalitpur)、博卡拉(Pokhara)、比腊特纳加(Biratnagar)和比尔根杰(Birganj)。现将5个发展区、14个专区和75个县的名称、面积和人口等情况简列如下(其中人口和土地面积数字均以尼泊尔中央统计局2011年普查后公布的数字为准)。

1.东部发展区(Eastern Development Region):下辖3个专区,总面积28456平方公里,人口581.2万,首府为丹库塔(Dhankuta)

梅奇专区(Mechi Zone) 该区位于尼泊尔东部边陲,北与中国西藏、东与印度的锡金和大吉岭、南与印度的比哈尔邦接壤。面积8196平方公里,人口142.2万。梅奇专区以流经尼印两国边界的梅奇河而得名。该区下辖塔普勒琼(Taplejung)、潘奇塔尔(Panchthar)、伊拉姆(Ilam)和贾帕(Jhapa)4个县,各县的人口分别为12.7万、19.2万、29.3万和81.3万。该区居民主要为谢尔巴人(Sherpas)、林布人(Limbus)、雷布查人(Lepchas)和塔鲁人(Tharus)。该区为农业区,盛产水稻、豆类、马铃薯、黄麻和茶叶。该区生产的马铃薯、茶叶、柑橘、木材和草药出口印度。贾帕县是进出口货物流通中心。

柯西专区(Koshi Zone) 该区以柯西河得名,位于尼泊尔东部地区,与萨加玛塔专区并列从北向南伸展。其东面与梅奇专区相接,北邻中国西藏,南与印度接壤。面积9669平方公里,人口233.5万。包括桑库瓦萨巴(Sankhuwasabha)、博季普尔(Bhojpur)、特拉图木(Tehrathum)、丹库塔、莫朗(Morang)和孙萨里(Sunsari)6个县,各县的人口分别为15.9万、18.2万、10.2万、16.3万、96.5万和76.3万。主要居民有谢尔巴人、拉伊人(Rais)、塔鲁人、迪玛尔人(Dhimals)和萨达尔人(Satars)等。

该区工商业较发达,与印度的贸易往来十分兴旺。区首府达兰和莫朗县县府比腊特纳加是尼泊尔重要的工业和贸易中心。达兰有一个很大的贸易集市,为山区人民出售酥油、马铃薯、柑橘、草药等货物提供了方便。比腊特纳加有一个较大的工业区,有稻谷、黄麻、棉花、油类、不锈钢加工厂和生产蔗糖、火柴、尼龙、塑料、陶器等物品的工厂。

萨加玛塔专区(Sagarmatha Zone) 该区以萨加玛塔雪峰得名。中国人称萨加玛塔峰为珠穆朗玛峰。该区的北端与中国西藏接壤,尼中两国共同拥有这一世界最高山峰。该区南端与印度的比哈尔邦毗邻,东西两侧分别与柯西专区和贾纳克普尔专区相接。全区面积10591平方公里,人口205.4万。包括索卢昆布(Solukhumbu)、科塘(Khotang)、奥卡尔东加(Okhaldhunga)、乌代普尔(Udayapur)、萨普塔里(Saptari)和锡拉哈(Siraha)6个县,各县人口分别为10.6万、20.6万、14.8万、31.8万、63.9万和63.7万。该区从北向南聚集的主要居民有伯泰人(Botes)、谢尔巴人、拉伊人、马吉人(Majis)、塔鲁人、达努瓦尔人(Danuwars)和卡斯族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人。

该区雪峰林立。除萨加玛塔峰外,世界著名山峰马卡路峰和卓奥友峰也坐落在这里。

该专区的经济主要依靠南部特莱平原区的农业生产和利用柯西河的水源发展电力、灌溉及养鱼业。据萨普塔里县农业发展办公室的统计,萨普塔里县有2068个养鱼塘,主要供应本地区的市场和加德满都河谷与东部地区的一些县。萨加玛塔专区的各个县府都是商业中心,尤其是拉杰比拉兹市担负着本区对外出口货物的外贸重任。

2.中部发展区(Central Development Region):下辖3个专区,总面积27410平方公里,人口965.6万,首府加德满都

贾纳克普尔专区(Janakpur Zone) 该区位于巴格马提和纳拉亚尼两专区的东部,南与印度的比哈尔邦毗邻,东接萨加玛塔专区,北与我国西藏相连。有6个县:多拉卡(Dolakha)、拉梅查普(Ramechhap)、辛杜利(Sindhuli)、达努沙(Dhanusa)、马霍塔里(Mahottari)和萨拉希(Sarlahi)。各县的人口分别为18.7万、20.2万、29.6万、75.5万、62.8万和77万。全区面积9669平方公里,人口283.7万。主要居民有谢尔巴人、拉伊人、尼瓦尔人(Newars)、达努瓦尔人和塔鲁人。

该区以卷烟工业、毛毯地毯编织业和粗纺白布在全国闻名。达努沙县有一座历史名城贾纳克普尔(Janakpur),是县政府所在地。据《尼泊尔大辞典》解释,贾纳克普尔是古代土邦王国密蒂拉(Mitila)的首都,贾纳克是国王,也是圣人;贾纳克普尔还是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中女主人公悉达的娘家。贾纳克普尔以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著名的贾纳克寺,每年吸引着许多来自国内外的香客与旅游者。这里有一条铁路来往于边界城市贾亚纳加尔(Jayanakar),并建有一个飞机场。

巴格马提专区(Bagmati Zone) 该区以流经此地的巴格马提河得名,位于尼泊尔中段北部高山区,东与贾纳克普尔专区、南与纳拉亚尼专区、西与甘达基专区、北与中国西藏接壤。全区面积9428 平方公里,人口384.4 万。下辖8 个县:拉苏瓦(Rasuwa)、辛杜帕尔乔克(Sindhupalchok)、努瓦科特(Nuwakot)、达丁(Dhading)、卡夫雷帕兰乔克(Kavrepalanchowk)、巴克塔普尔(Bhaktapur)、加德满都(Kathmandu)和拉利德普尔(Lalitpur)。各县的人口分别为4 万、28.8万、27.7万、33.3万、38.2万、30.5万、174.4万和46.8万。主要城市有加德满都、帕坦、巴德岗。该区是尼泊尔14个专区中经济比较发达和居民最为稠密的专区。居民中以尼瓦尔人最多,其次是塔芒人(Tamangs)、谢尔巴人、卡斯族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人和拉伊人及林布人。加德满都谷地居民以尼瓦尔人为主,但各种民族杂居现象突出。

该区北部有著名的伽奈什(Ganesh)雪峰和朗坦(Langtan)雪山;有四季开放的与西藏通商的热苏瓦口岸;有古今闻名的热水湖(Tatopani,温泉)。与喜马拉雅山主脉相平行的马哈帕腊特山脉向西南蜿蜒。由湿婆布利(Sivapuri)、昌德拉吉里(Chandragiri)、纳加尔郭特(Nagarkot)和普拉卓克(Ramechhap)等群山环绕的加德满都谷地位于本区中部。该区河流颇多,有保特柯西河、特里苏里河(Trisuli River)、因德拉瓦河(Indrawati River)、孙柯西河和巴格马提河(Bagmati River)。在北部高山区还有著名的冰川湖郭萨因孔达(Gosaikunda)和拜拉布孔达(Bheirabkunda),是天然的旅游胜地。

这个区的交通运输比较发达,以加德满都谷地为中心,公路四通八达。主要公路干线有阿尼哥(Arniko)公路、普里特维(Prithvi)公路和特里布文(Tribhuwen)公路。加德满都的特里布文国际机场是全天候机场。国内航线有30条。国际航线有10多条,与中国的香港、上海、拉萨,印度的新德里、加尔各答、瓦腊纳西、巴特那,缅甸的仰光,泰国的曼谷,日本的大阪,斯里兰卡的科伦坡等大都会都有定期航班。

巴格马提专区是尼泊尔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这里建有皮革厂、制鞋厂、纺织厂、地毯厂、家具厂、牛奶厂、饼干面包厂、面粉厂。全区遍布各种手工业工厂和作坊,还有养鸡场、畜牧场和制冰厂,冷藏库、蓄水库,等等。手工业作坊大都生产神像、金银首饰、乳酪、油类、服装、编织品、染料和竹器等。首都加德满都,不仅是政治文化中心,还是贸易中心。在加德满都的商业街和市场,工业与手工业商品琳琅满目,既有代表着尼泊尔传统文化的服饰和宗教用品,也有象征着现代化的各种电器、工业品、生活用品和娱乐用品。

纳拉亚尼专区(Narayani Zone) 该区位于尼泊尔中段的南部,东接贾纳克普尔专区,南接印度的比哈尔邦,北连巴格马提专区,西面与蓝毗尼和甘达基两个专区毗邻。全区面积约8313平方公里,人口297.6万。该区包括劳塔哈特(Rautahat)、巴拉(Bara)、帕尔萨(Parsa)、奇特万(Chituwan)和马克万普尔(Makwanpur)5个县,各县的人口分别为68.7万、68.8万、60.1万、58万、42.0万。首府比尔根杰。全区主要居民有塔鲁人、达努瓦尔人、拉杰普特人(Rajputs)、塔卡利人(Thakalis)等。全区跨越3种不同的地带,北部有马哈帕腊特大山脉,中部有丘陵坡地和楚里亚山脉,南部是茂密的森林和平坦的平原。物产丰富,有玉米、小麦、粟子、大豆、水稻、甘蔗、烟草和油菜籽等。交通运输比较方便,公路北可连接加德满都,南可通往印度。

该区工商业也比较发达。有现代化的造纸厂、制糖厂、纺织厂、卷烟厂、木材厂、火柴厂、榨油厂和铁器加工厂等。在比尔根杰、巴拉、帕尔萨等地都有较大的商贸市场。该区的自然资源有水力、森林、煤矿、铜矿,还有犀牛、大象等野生动物。

3.西部发展区(Western Development Region):下辖3个专区,总面积29398平方公里,人口519.5万,首府博卡拉

甘达基专区(Gandaki Zone) 该区是个大专区,位于尼泊尔中部。面积12275平方公里,人口155万。东与巴格马提专区、南与蓝毗尼和纳拉亚尼两专区、西与道拉吉里专区、北与中国西藏相接。包括廓尔喀(Gorkha)、马南(Manang)、拉姆忠(Lamjung)、卡斯基(Kaski)、塔纳胡(Tanahun)和西扬加(Syangja)6个县,各县的人口分别为27.1万、0.65万、16.8万、49.2万、32.3万和28.9万。首府博卡拉。全区主要居民有古隆人(Gurungs)、伯泰人、马南加人(Manangays)、杜拉人(Duras)和少数塔芒人。

该区雪山林立,群峰交错。世界著名的第七座和第十座雪峰马纳斯卢峰(Manaslu,海拔8157米)和安纳普尔纳峰(海拔8078米)位于西北部。首府博卡拉北部有著名的鱼尾峰(即马查普兹雷峰,海拔6997米)。

甘达基专区的地势除北部耸立着高达天庭的喜马拉雅山外,其他地区多为盘桓延伸的马哈帕腊特山脉所覆盖。6个县都在山区。首府博卡拉即坐落在马哈帕腊特山脉的一个谷地中间。博卡拉谷地里有不少湖泊,其中最大的湖泊叫倍瓦湖,那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由于该地区都是山地,发展工业较困难,故居民多以农业、畜牧业为主。

蓝毗尼专区(Lumbini Zone) “蓝毗尼”之名取自佛教圣地蓝毗尼。该区位于甘达基和道拉吉里两个专区以南、纳拉西亚专区以西,南与印度比哈尔邦毗邻,西与拉普提专区接壤。面积8975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有纳瓦尔帕拉西(Nawalparesi)、帕尔帕(Palpa)、卢潘德希(Rupandehi)、古尔米(Gulmi)、阿尔加坎奇(Arghakhanchi)和卡皮尔瓦斯图(Kapilvastu)6个县,各县的人口分别为64.4万、26.1万、88.0万、28.0万、19.8万和57.2万。居民主要是马嘉尔人(Magars)、塔鲁人、尼瓦尔人和卡斯族的刹帝利种姓人。首府在布特瓦尔(Butwal)。布特瓦尔、拜拉瓦(Bhairahawa)和坦森(Tansen)是本区的主要城镇。

该区地势只有平原和丘陵,交通比较方便,不仅粮食生产可以自给,小型工业也得以发展,建有造纸厂、胶合板厂、糖厂、酒厂、面粉厂等。

佛祖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蓝毗尼位于该区,每年从世界各地来此朝拜的佛教徒与观光者数以万计。

道拉吉里专区(Dhaulagiri Zone) 该区位于甘达基专区的西部,北与我国西藏、南与蓝毗尼和拉普提专区、西与卡尔纳利专区接壤。面积8148 平方公里,人口54.2 万。包括木斯塘(Mustang)、帕尔巴特(Parbat)、米亚格迪(Myagdi)和巴格隆(Baglung)4个县,各县的人口分别为1.3万、14.7万、11.4万和26.9万。首府巴格隆。主要居民是马嘉尔人、伯泰人、塔卡利人(Thakalis)、洛帕人(Lhopas)和昌特亚尔人(Chhantyals)。

本区大部分在喜马拉雅高山区,有一小部分在马哈帕腊特山脉上。由于世界著名的第六高峰道拉吉里峰(海拔8167米)位于这里,本区因之得名。由于整个专区遍布高山,山势陡峭,沟壑纵横,不仅耕地缺乏,植被也甚为稀少。这里物产缺乏,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需从南方输入。

巴格隆、米亚格迪和帕尔巴特是该区的主要工商业中心。所谓工业只是一些家庭作坊,主要制作水烟袋、羊毛背心和羊毛外套等手工业产品。此外,这里还有一种被称作“萨里格拉目”(Saligram)的闻名遐迩的黑色石头。它产于卡泰科拉河(Kataikara River)与迦利甘达基河的汇合处,印度教徒视之为毗湿奴神的象征,将其迎回家里供奉。其他城镇如木斯塘和贝尼等,主要与中国西藏进行商贸往来。1994年中国帮助尼泊尔修筑的博卡拉—巴格隆公路,对道拉吉里专区的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尼泊尔政府计划进一步修筑巴格隆—木斯塘公路。如能实现,将有力地促进该地区的发展。

4.中西部发展区(Mid-western Development Region):下辖3个专区,总面积42378平方公里,人口354.7万,首府比兰德拉纳加(Birendranagar)

拉普提专区(Rapti Zone) 该区属于中西部发展区,其东部地界与道拉吉里和蓝毗尼专区相接,南与印度的北方邦毗邻,西与贝里专区、北与卡尔纳利专区接壤。面积10482 平方公里,人口145.6 万。有鲁孔(Rukum)、罗尔帕(Rolpa)、皮乌旦(Pyuthan)、萨尔亚(Salyan)和当格(Dang)5个县,各县的人口分别为20.9万、22.5万、22.8万、24.2万和55.3万。主要居民有马嘉人、塔鲁人、苏努瓦尔人和少数古隆人与尼瓦尔人。

该区域内有马哈帕腊特山脉、楚里亚山脉和特莱平原。水利资源丰富,有拉普提河、马里河、吉姆罗克河及贝里河。盛产水稻、甘蔗、油菜籽、生姜、小麦、玉米。该区虽然山地多于平原,但牧场较多,居民饲养了大量的牛羊。在丘陵地带建有毛纺厂、造纸厂、酥油制造厂等。皮乌旦和当格县是主要的商业贸易中心。

贝里专区(Bheri Zone) 该区位于拉普提专区的西侧,南与印度接壤,西与塞提专区相连,北与卡尔纳利专区毗邻。面积10545平方公里,人口170.2万。包括贾贾科特(Jajakot)、代累克(Dailekh)、苏尔克特(Surkhet)、巴迪亚(Bardiya)和班凯(Banke)5个县,各县的人口分别为17.1万、26.2万、35.1万、42.7万和49.1万。居民主要有卡斯族的婆罗门种姓人、马嘉人、塔鲁人、尼瓦尔人与古隆人。

该区地理特点是在楚里亚山脉的群峰之中点缀着大大小小的湖泊,风景十分秀丽;河流纵横,有贝里河(Bheri River)、巴巴伊河(Babai River)、卡尔纳利河及拉普提河(此河与加德满都谷地的拉普提河同名)等。在南部平原地带交通运输条件好。苏尔克特、巴迪亚和班凯几个县都有公路和土道。苏尔克特还建有机场。这里的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发达,有碾米厂、榨油厂、面粉厂、羊毛厂、火柴厂、造纸厂、胶合板厂等。县府和主要城镇尼泊尔甘季(Nepalganj)、苏尔克特和拉兹布尔(Rajpor)都是本区的商业和贸易中心。该区向印度出口马铃薯、油菜籽、生姜、药材、兽皮和马匹,从印度进口服装、不锈钢制品和煤油等生活必需品。该区矿物资源丰富,有钴、铜、石墨、石油和天然气等。

卡尔纳利专区(Karnali Zone) 该区位于尼泊尔西北角,是全国最大的一个专区。东与道拉吉里专区、正南方与拉普提和贝里两专区、西南方与塞提专区、北及西北方与中国西藏接壤。面积达21351平方公里,人口38.9万。有多尔帕(Dolpa)、呼姆拉(Humla)、穆古(Mugu)、久木拉(Jumla)和卡里科特(Kalikot)5个县,各县的人口分别为3.7万、5.0万、5.5万、10.9万和13.7万。居民有伯泰人、马嘉人、卡斯族的婆罗门种姓人、塔卡利人(Thakalis)和康巴人。

该区大部分面积属于喜马拉雅高山区,中部和南部在马哈帕腊特山脉。这里地势高峻,山峰林立,山上常年覆盖着皑皑白雪。著名的山峰有道拉吉里峰和甘吉洛巴峰。在这些山峰之间有许多山口,诸如平都山口和那木扎山口等。中尼两国边民常通过这些山口互相往来,从事贸易活动。尼泊尔的第三条大河卡尔纳利河流经这里。这里气候严寒,农作物不宜生长,畜牧业以绵羊、山羊和牦牛为主。在马哈帕腊特山脉的南部地带可种植一些玉米、粟子、小麦和马铃薯。由于交通不便,工业发展困难,只有以畜牧为基础的毛织手工业。商业也不甚发达,首府久木拉是该区的商业中心。商人们多从事西藏货物和印度商品的贩运与购销活动。从西藏运来的货物基本是羊毛、食盐和麝香。从印度输入的商品大都是布匹、煤油、卷烟等生活用品。

5.远西部发展区(Far Western Development Region):下辖2个专区,总面积19539平方公里,人口255.3万,首府迪帕亚尔(Dipayal)

塞提专区(Sati Zone) 该区属于尼泊尔的边远地区。其北部分别与卡尔纳利专区和中国的西藏接壤,东部分别与卡尔纳利和贝里两专区相接,南部地区与印度的北方邦毗邻,西部与马哈卡利专区相连。面积较大,有12550平方公里,人口157.5万。包括巴章(Bajhang)、巴朱拉(Bajura)、多蒂(Doti)、阿查姆(Achham)和凯拉利(Kailali)5个县,各县的人口分别为19.5万、13.5万、21.2万、25.7万和77.6万。居民主要有卡斯族的婆罗门种姓人、塔鲁人、拉吉人(Rajis)、劳泰人(Rautes)、古隆人和少数尼瓦尔人。

该区有3/4是山地,1/4是平原。山地包括了喜马拉雅山支脉、马哈帕腊特山脉和楚里亚山脉。山区里有许多河谷。塞提河从西北流入本区,经巴章县和多蒂县向东流去。本区粮食供给主要依靠位于平原区的凯拉利县。多蒂县以盛产一种具有特殊香味的小麦在全国知名。山区基本以畜牧业为主。有一些小型的羊毛纺织厂、乳酪制造厂、碾米厂和面包加工厂。

马哈卡利专区(Mahakali Zone) 该区位于尼泊尔的最西部,沿尼泊尔与印度的边界成带状,东与塞提专区相连,南面和西面与印度北方邦毗邻,北与中国西藏接壤。面积6989平方公里,人口97.8万。下辖达尔丘拉(Darchula)、拜塔迪(Baitati)、达德都拉(Dadedhura)和坎昌布尔(Kanchanpur)4个县,各县的人口分别为13.3万、25.1万、14.2万和45.1万。只有坎昌布尔县位于平原地区,其余3个县都在山区。主要城镇有达尔丘拉、拜塔迪、达德都拉和马亨德拉纳格尔(Mahendranager)等。居民主要是卡斯族的婆罗门种姓人、塔鲁人和少数马嘉人。

该区自北向南延伸,跨越喜马拉雅山、马哈帕腊特山和楚里亚山以及特莱平原4个不同地形地区。在山区已经发现有贵重的宝石和云母、铜、石墨、石板石、石灰石等矿藏。位于平原地区的坎昌布尔县盛产稻米。该县有稻田4700多公顷,年产100多万吨的稻谷,大多向印度出口。

四 人口和语言

1.人口

据尼泊尔中央统计局调查,2011年全国人口为2649.5万,比2001年增长334.3万。(据尼泊尔驻华大使馆2013年《旅游信息》,尼全国人口为2858万;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资料,尼泊尔2011年全国人口为3050万。仅供参考)

自1911年以来,尼泊尔一般每10年左右进行一次人口普查。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早期的人口普查资料不太准确。1951年以后情况有所改观。

据历届人口普查统计资料,尼泊尔全国人口在1961年为941.3万,年均增长率为1.16%; 1971年为1155.6万,年均增长率为2.07%; 1981年为1502.3万,年均增长率为2.66%; 1991年为1849.1万,年均增长率为2.10%。到2001年,尼泊尔全国人口达2315.1万,年均增长率为2.2%。

从上述情况看,尼泊尔人口的增长速度相当高。尼泊尔的人口增长之所以相当迅速,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第一,受印度教传统观念的影响。根据印度教的说法,一个人如果没有子嗣,他在天堂中便没有地位,所以,许多人尽管已经有了几个女儿,但仍不甘心,非要生出一个儿子方肯罢休。第二,医疗条件的改善。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婴儿死亡率下降,婴儿成活率大大提高。近20年来,尼泊尔的年均婴儿出生率为42‰,死亡率为19‰,成活率达23‰。第三,妇女的育龄期长。尼泊尔妇女大多早婚。据1991年人口普查,10~14岁结婚的女童占全国妇女总人数的7.2%;15~19岁结婚的女子占全国妇女总人数的45.5%; 20~24岁结婚的妇女占全国妇女总人数的45.1%。由此可见,尼泊尔的女子普遍结婚早,因而生育时间较长。据普查统计,平均一个妇女要生6.3个孩子。第四,儿童死亡率高。由于尼泊尔有42%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穷儿童普遍营养不良,生活条件较差,又没有医疗保障,因而不少儿童在患病时夭折。由于这个原因,大多数家庭都倾向于多生子女。

2.语言

尼泊尔的国语是用天城体(印地文使用的源自梵文的书写字体)书写的尼泊尔语。这是官方语言,全国通用。但英语在政府、学界和工商界也很流行,并且是加德满都和其他地区一些私立学校的教学用语。

尼泊尔是个多民族国家,语言较多。2007年官方宣称全国拥有12种较为流行的语言,另外还有93种方言。除尼泊尔语和英语外,其他使用较多的语言有尼瓦尔语(Newari)、塔芒语(Tamang)、拉伊语(Rai)、林布语(Limbhu)、马嘉语(Magar)、古隆语(Gurung)、塔鲁语(Tharu)、梅蒂利语(Maithili)、博杰普里语(Bhojpuri)和阿瓦迪语(Avadhi)等。

五 国家象征

国旗 由两个上下相叠的深红色底和深蓝色边的三角形组成,上半部有一新月形白徽,有八道光线清晰可见;下半部是一个有十二道光线之太阳形白徽。

国徽 中底部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峰顶飘扬着尼泊尔国旗,峰底是丘陵和平原。浮在地貌底图之上的有白色尼泊尔地图和女性与男性握手图样,在整个图案的外围,左右两边环绕着尼泊尔国花杜鹃,花束下方有稻穗图案。底部基座是弧形的红绶带,上面用梵语写着“母亲与祖国重于上天”。

国歌 尼泊尔的国歌是《唯一百花齐放的国度》, 2007年4月20日被尼泊尔众议院正式批准起用。歌词创作者是P. K.拉伊(Pradeep Kumar Rai),曲作者是A.古隆(Amber Gurung)。

歌词大意是:

我们尼泊尔人就像

成百花束编织的花环。

从梅奇河到马哈卡里河

统属于我们的主权。


富饶多样的自然资源

是我们的天然财富;

勇士们用他们的鲜血

铸成了不可剥夺的自由。


这里充满智慧与祥和,

从平原、山区直到雪山,

这样一个整体构成了

我们亲爱的祖国尼泊尔。


多样的民族语言和宗教

体现着深厚广阔的文化。

我们前进中的国家尼泊尔

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


国花 杜鹃花。

国色 深红色。

国兽 母黄牛。

国鸟 虹雉(Lophopho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