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用战略的眼光看自己
战略不是看见眼前,而是看见未来。怎样才能看见未来?第一步,就是要看见自己。如果看不见自己,就看不见可以对标的对手,也看不见用户,更谈不上看见趋势。用战略的眼光看自己,是对自己的重新认识。而对于刚诞生的腾讯来说,一切都是崭新的,它还需要花时间去了解自己。
如果用一句话描述初创的腾讯,可以说,它是一只连接着过去又善于捕捉当下意外的太阳鸟。
连接过去
创立腾讯,是马化腾对过去的连接。
腾讯的第一个产品,叫作“无线网络寻呼系统”。我们不妨用几行字来介绍一下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产品——这是一款软件系统,就是把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与当时非常普及的寻呼机联系在一起,终端用户能够在呼机中接收到来自互联网端的呼叫,可以接收新闻和电子邮件等。这款软件的主要购买者是B端(企业端)的全国各地寻呼台。B端生意就意味着,每笔订单单价较高,但订单量极不稳定,很可能签一单吃一年。
互联网与寻呼机,就是马化腾的过去。1993年,从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润迅公司。这是一家以寻呼台服务为主业的企业,短短数年就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寻呼台服务公司。在这里,马化腾从程序员做起,之后当上了主管。5年时间里,他每天都在和寻呼机打交道。
与此同时,他也在和互联网亲密接触。1995年2月,马化腾开通了惠多网的深圳站,起名ponysoft,被用户称作“马站”。惠多网,英文原名为FidoNet,1984年诞生于美国,是一种BBS建站程序,通过电话线连接,以点对点的方式转发信件。在网络尚未发达的年代,只有互联网技术爱好者才知道这个玩意儿。因此,惠多网成为当时互联网技术发烧友聚集交流的虚拟场所。
1995年,马化腾花了5万元建立了一个惠多网的豪华站点,并且悉心照顾多年。1998年,在构想第一个产品的时候,他自然地想到了利用互联网。或许当时的他还不知道互联网到底有多大能量,但他清楚这是一个好东西。
此外,他组建的创始团队,也和他的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创始团队的5个人当中,有4个是马化腾的同学。其中,许晨晔是他从初中到大学的老同学,陈一丹是他的高中同学,而张志东是他的大学同学,4个人从初中到大学一直是校友。创始团队的另一个人,是许晨晔在深圳电信数据通信局的同事。
当13岁的转校学生马化腾遇到从天津来深圳的少年许晨晔时,谁都没想到他们会在10多年后一起创业。人们往往把这样的关系叫作“缘分”,缘分让这些旧朋友碰在一起,撞出了一丝火花。
这丝火花的名字,叫作腾讯。
太阳鸟
腾讯的诞生,是对旧资源的连接。而有意思的是,这些连接最终变成了创新。埃米·威尔金森在《创新者的密码》一书中,将创新者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太阳鸟、构架师和整合者。
马化腾第一次做的,就是将互联网和寻呼机这两种已经存在的元素整合在一起,试图创造出一种新的系统。他把自己玩过的两个产品结合到一起,希望整合出一个新的产品。
对于很多尚未接触互联网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未知的冒险地带。但对于马化腾来说,这是一个熟悉的领域。因此,自称做任何事情都不喜欢冒险的马化腾在自己的安全地带做起了生意,服务的便是成熟的寻呼机市场。
在一个已经呈现出疲态的市场,再有多少新创意,都难以挽回大势。“无线网络寻呼系统”就像一个用鸡蛋碰石头的孤胆英雄,在经过了艰难的努力之后,终究还是随大势而去。整合者马化腾,失败了。但或许就在此时,马化腾已隐约感觉到,自己是一个太阳鸟式的创新者。当然,他不会有如此精准的判断,但他的直觉正在指引他。
太阳鸟,是一种原本生长于非洲、亚洲和部分美洲地区的小鸟,它们主要依靠花蜜生活,常常在花丛间翩翩起舞,在不同的花朵之间转移花粉。埃米·威尔金森认为,太阳鸟从现已存在的某些东西中获取资源,并把这种模式迁移到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它们跨越地域和行业的局限,对现已存在的概念重新定位,赋予其新的形态,并使其重获生机。
而太阳鸟式的创新者发现机遇的方式是,对一个领域的解决方案进行移植,以满足另一个领域的需求。即改变原有的方案,去适应新的需求。比如,霍华德·舒尔茨把意式咖啡引入了美国,并做了诸多适合美国消费者的创新改变,从而创造了星巴克的辉煌。
中国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者,有许多是太阳鸟式的人物。他们把其他国家的优秀产品“挪”到中国,对其进行修改,推向市场。比如百度对应谷歌,阿里巴巴对应亚马逊。那时候,想在中国做搜索、做电商的不止一个李彦宏或马云,但只有他们成功了,这其中考验的就是创新者的改变能力。
太阳鸟式解决方案移植的距离越远,取得突破性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差距可能收窄,引发持续的革新;差距也可能变宽,从而创造出更新奇的事物。对于中国的创业者们来说,不论是跨过太平洋从美国移植技术,还是跨过中亚大陆从以色列移植技术,距离都非常遥远,这倒是一件好事。
当然,在国内也不乏构架师那样的创新者。但由于市场不够成熟,他们走在最前面,反而成了牺牲者。所谓构架师,就好比小说家,他们天马行空,能够凭空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领域、新世界,并建立周密的解决方案和制度。
比如,和马化腾一样对宇宙星空着迷的埃隆·马斯克,他凭空想象出了“火星绿洲”计划,并为此成立了SpaceX公司,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由私人公司研发的航天飞船——“龙飞船”。无疑,马斯克这样的奇才是极少的,世界上更多的创新者都是在已有的元素上进行改变或者整合。
捕捉意外
现在的网络上,人们常常可以听到某款产品或者某个人在“不经意”间走红,当事人总是云淡风轻地谈起这是“一次意外的机遇”。这些所谓的“意外”,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装的。而腾讯,拥有捕捉意外的天生本领。
早在1994年,马化腾就是在一次意外中发现了惠多网。他曾回忆称:“瑞星是做杀毒软件的,它有一个电子布告栏,可以用调制解调器(modem)拨号上去,下载更新的软件,我就是在那里了解到了惠多网。”于是,这次意外让他开启了互联网新的大门,让他拥有了马站站长的身份。
1988年8月前后,马化腾在广州电信的信息港上“冲浪”(早期对“上网”的代称),无意中看到了一条招标新闻:广州电信想要购买一个类似ICQ的中文即时通信工具,正在公开向全社会招标。
马化腾真的是在无意中看到这条消息的吗?如果不是为了找业务做,他何必要去看电信局的消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找到这条消息之前,马化腾已经在互联网上搜索了成千上万条信息。只不过,他意外从中捕捉到了这一条。如果马化腾没有保持搜索的习惯,这个机会就不会从天而降。
恰好,马化腾在润迅公司工作的时候,就曾注意过ICQ。这款产品由以色列的三位创业者于1996年开发完成,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通过ICQ,用户能够在互联网上快速直接地交流,包括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
尽管知道只有不到1%的机会,马化腾和张志东还是决定试一试。他们闭关数日写出了一份竞标书。这款类似于ICQ的产品被取名为OICQ,中文名被生硬地叫作“中文网络寻呼机”。如果不是为了拿下标的挣钱,OICQ就不会问世。
5年后的2003年,QQ秀以同样意外的方式诞生。将QQ秀引入腾讯的许良,被称为“腾讯历史上的第一个闲人”。他到腾讯报到时,被告知自己的职责是做一个研究产品的产品经理,但经济学专业毕业又遭遇过创业失败的他,并不了解什么是“产品经理”。由于没有新工作分配给许良,他只好东看看西看看,再找同事聊聊天。
在一次偶然的闲聊中,有人提起韩国有一个sayclub.com的社区网站,开发出了一个叫作“阿凡达”的功能,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更换虚拟角色的造型,如发型、表情、服饰和场景等,而这些“商品”需要付费购买。
也许是因为太无聊了,也许是因为好奇,许良回到办公室搜出了sayclub.com网站。出于新奇,他花400元请人把网站的韩文内容翻译了出来。这就是腾讯第一个爆款增值业务QQ秀的初现。
再过了8年(2011年),张小龙在QQ邮箱的阅读空间里无意中看到了一款名叫kik的新产品。而这一次的不经意,亦是张小龙无数次浏览的收获。QQ邮箱的阅读空间类似于谷歌阅读助手(Google Reader),张小龙有一个习惯,每天都会去那里看看大家在关心什么,互联网领域又有什么新鲜东西诞生了。
这样的感觉,就好似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如果没有之前无数次的搜索浏览,张小龙就不会想到去做微信,他可能还在黑夜里抽着他最爱的KENT(箭牌)香烟,因为找不到可做的,心情无比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