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什么我们不能让自己的想法落实(1)
【信息超载:每天都在修正想法,所以无所适从】
上班路上,公交车和地铁拥挤不堪是一种常态,找到一个座位放下自己的屁股简直是让人惊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有许多空位呢?人们冲进空荡荡的地铁车厢时,经常会有些犹豫—我到底要坐哪一个呢?只有一个选择时,我们的想法非常简单:抓住机会,抢占空位!面对很多选择,人们却有些手足无措,茫然而无法选择。
今年32岁的劳恩·W.马修斯是出身于加州理工学院的高才生,2011年在伯克利创建了一家科技研发公司,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开发工作。2015年,他对公司做了一次深彻的变革,交出了约80%的日常权力,自己则把重心放在了思考如何保护环境上。马修斯说:“思考是一门技术活,好的计划不是随便做出的。”对此,他过去5年的经历便是教训。
他创业的想法来源于观看电影《黑客帝国》后的冲动,他对技术的未来有深切的危机感,常因机器的道德问题感到困惑。公司成立前的两个月内,马修斯和朋友、投资人等组成了一个团队,对未来的种种愿景展开讨论,列出了很多想法—事业的、生活的、人类未来的,他们深感重任在肩。
公司成立以后,马修斯就陷入了无休无止的思考和决策的困境中。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他感觉自己什么决定都做不了。难道是他比大部分人都要清醒,因此有别人没有意识到的绝妙的思维火花?也许是的。但在他聪明的大脑之下,则是笨拙的手脚。在他掌握公司4年的历史中,没有落实自己的理想。
信息的洪流让他身陷泥潭,从睁开眼睛的第一秒钟开始,他的选择就没有停止过:
·他要查看助理送过来的会议记录,上面记载着昨天与下属开会时吵架的成果;
·他的手机响了,免费订阅的电子刊物向他打招呼;
·早餐后要阅读无数的电子文档和表格,还要回复一大堆邮件;
·他要抽出半小时去自己常浏览的网站和论坛看一看,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收藏起来,虽然他永远没有时间再回头去看;
·他要定时更新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状态,告诉朋友们自己想做什么,和陌生网友探讨技术社会的未来;
·到了晚上临睡前,他必须再次查看邮件并且及时回复;
……
这些重复的“动作”让马修斯感到筋疲力尽。为什么想法落实不到行动上?为什么计划总是不能执行?是哪些因素在干扰自己决断?马修斯说:“罪魁祸首就是信息本身。这就是为何成功者都是一些‘大脑简单’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屏蔽无用的思考,不被过多的信息干扰决策。”
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有太多的选项会让我们朝三暮四,不停地修正想法—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个计划不错,那个想法也有道理,那么到底该怎么做?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假如你有一天没有查阅邮箱,会感到内疚吗?假如你没有参考数据库提供的丰富信息就拟订了行动计划,会因此感到不安吗?如果精力总是被海量的信息牵制,我们的大脑就会被诸多思考填满,让人精神疲惫。日益超载的信息和应接不暇的资讯,反而让人无所适从。
为了检查自身信息过载的状况,你可以先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一:在搜集和接受信息时,你是否有时间考虑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到底有多大的价值?
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从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式搜集信息。手机的、电脑的、朋友的、客户的、新闻媒体的,信息来源五花八门。但是,这些信息到底能带来多少收益?在评估信息的价值时,不要把金钱收益放在第一位,要重点评估它们产生的机会和能力价值。
问题二:你统计过自己在这些信息渠道上花费了多少时间吗?
你在这些信息渠道上花费的时间是一周还是一个月,或者仅用了几个小时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来说,这个时间是多了还是少了?从最终的收益来看,这些投入是否值得?或者说,是不是信息多得让我们连统计它的时间和精力都没有了?假如我们在信息海洋中畅游五个小时,仅仅是为了解决一个过去只用五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这个代价就太大了,因为它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做出最终判断和采取有效行动的能力。
问题三:你是否在隔一段时间之后,回头总结过这些信息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不管是正面的,还是消极的?
现代人有一种“疾病”,由于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每天忙于思考和处理各种事情,时间被压缩到了极致,于是很少对过去一段时期的“行动效能”进行总结和反思。人们没有想过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自己接触到的所有信息构成了哪些影响,也不会认真地考虑为自己建立一个信息分类系统。
现在,你需要严肃地思考这个问题:根据自己的需求,哪一类信息是值得自己花费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的?缺乏这些资讯又会如何?你要检测信息的实用价值,不管是工作的、消费的还是生活的,并且要对它们量化管理。这是尽可能让我们保持理性的重要步骤,也是我们找到导致行动力下降的根本原因的途径之一。
【消极思维:凡事妄加臆测,总往坏处想】
有一位从复旦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廖先生从小就被长辈寄予厚望,大家认为他是一个成熟稳重的孩子,对他的未来十分乐观。但廖先生本人并不这么看,与亲朋好友的高看一眼相比,他认为自己其实是一个很悲观的人,只不过自己的悲观和消极都藏在心里。
他说:“我是一个谨慎的人,从小到大就这样。我做事总是考虑到方方面面,对每一件事都会力求绝对安全。我会做在下雨天冲到院子里捡起一本被雨水淋湿的书这种冒险的事吗?不,即便是这样的行为我也不会尝试。我的脑海中第一个念头是:‘天上会打雷吗?雷会击中我吗?有多大的概率是我倒霉而非别人倒霉?’你看,我总是容易往坏的方面想,哪怕现状比较乐观,我也会想到会不会突生变故。请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别再胡思乱想吗?”
廖先生的生活充满了消极。他思考过度,有很多担心。这种行事风格的优点是善于三思而行,似乎没有他想不到的事情,可缺点非常“致命”。他毕业两年来一事无成: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拿着不高不低的收入,下一步就是相亲结婚了。瞧,他连恋爱的勇气都没有,而是选择相亲这个途径,因为他害怕被拒绝。
我在长期的咨询工作中发现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凡是勤于思考而疏于行动的人,都存在着“畏惧”的心理障碍。他们怕被别人瞧不起,所以索性不去做;怕说错话,因此干脆不说话;怕失败,于是什么都不敢做;怕上司不高兴,就把该提的要求藏在心里。但实际上,他们害怕的这些东西并不存在,是自己臆想的那些可怕的结果绑住了自己的手脚。
马修斯讲了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好莱坞的一个故事:
影星史泰龙有一次听说演对手戏的演员以前是职业拳击手,体格非常强壮,而这部戏有大量搏斗的情节,于是心中十分忐忑,开拍前一夜辗转反侧睡不着觉。因为他这时已经功成名就了,早已过了“拼命”的年龄,所以他害怕“破相”。所有的人都告诉他这个演员的功夫很好,下手特别狠。甚至有人传言出了名的“硬汉”汤姆·汉克斯拍戏时也被他打伤过。
听到这些传言,史泰龙更担心了,去片场之前,他一度产生了请求导演删除这个情节的想法。当然,史泰龙最终战胜了内心的懦弱,等到和那个演员见面时,才发现对方是一个性格温和、很好打交道的人。两人拍戏时对方也特别注意自己的动作,并没有发生预想的不好的事情。
这种害怕的心态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往往比我们畏惧的那个可能发生的事实更为可怕。消极思维就像超级流感病毒,一旦在心中扎根发芽,就会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它起初只是让你感到担心、胡思乱想,慢慢地会让你放弃更多的行动,在生活和工作中都变得畏手畏脚起来。你也许懂得很多,是一个聪明人,但你并没做出什么成果。
怕什么就来什么:消极思维把“能做到”变成“做不到”
当你在思考和行动的过程中总对结果持沮丧态度时,就会真正遭到长久而致命的打击,导致美好的想法很多,却无法变成现实。消极思维会使你无法体验到创造和期待的乐趣,让你和快乐擦肩而过。消极思考和消极行动的人,每天都活得非常拘谨,想得多,做得少,因而难以成功。
马修斯在总结过去几年的管理生涯时说:“从早晨醒来到晚上睡觉,始终紧张焦虑,备受心灵痛苦的折磨。”他情绪低落,压力很大,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战胜眼前的挑战,对未来感到悲观。一个人如果处在这种状态中,就会“怕什么来什么”。思想越是消极,就越做不到。
恐惧会传染:过分恐惧会让你产生消沉的气场
实际上,在你对行动产生恐惧的一瞬间,懦弱的性格和畏惧的心态就已经在你体内拥有了强大的基因。悲观消极的思考方式会随着血液和呼吸传递到你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再形成你独特的消沉的气场。你整个人都是一团负能量,别人在很远处就可以感受到你全身散发出来的那种暮气沉沉的状态。
消极心态带来的对行动的恐惧会清晰地刻画在你眉宇之间,你的脸上写着三个字:“我害怕!”这时,纵使你有多么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计划,都不能说服人们支持和相信你—你甚至连自己都不能说服。
【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太高,最后无法完成】
公司刚成立时,我们管理团队的7个人热情高涨、斗志昂扬,每个人都很兴奋,准备大干一场。市场开拓会议上提出的各项思路和计划有几十张A4纸之多,还有源源不断的新想法被提出来。当时,我们的团队组建工作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为了拿下洛杉矶“城市广告”的项目—这是公司建立后的第一份工作,我要在短暂的15天时间内真正组建一个专业的广告策划部门。有些人和我一起做了数年的化妆品销售,对传媒行业一无所知。他们擅长营销工作,对广告创意了解甚少,但这并不能阻挡人们的热情。在会议上,我们对接下来的工作做了认真和乐观的研究,提出了几项要求:
第一,10天内招聘两位在知名广告公司(例如奥美)有3年以上任职经验的市场开发主管;
第二,“城市广告”是洛杉矶市政的官方项目,对广告公司具有特殊的意义,竞争对手非常强大,但我们志在必得,因此要在7天内收集到所有23家对手公司的详细资料;
第三,所有员工取消假期,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这场战争中,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请假。
我和几名管理人员在会议上向全体员工保证并立下军令状,要打好这场至关重要的战役。“没有任何借口,我们必须虎口夺食,抢下这个项目。”我说,“打好这场战役的第一枪,才能在加州(加利福尼亚州)的广告业立足,否则我们又要搬回老地方卖化妆品去了。”我们成功地做了动员,虽然实现目标的难度非常大,但是我信心很足。
不过,合伙人史密斯—公司的大股东突然从华盛顿给我打来电话:“高,出来喝点东西吧。”
当时正是半夜,我惊讶地说:“现在没有航班去DC(华盛顿)了吧?”
“我已经在楼下了,朋友。”
他一周前就到了洛杉矶,住在自己的公寓里。他之所以没有提前通知我,是因为自己的有些想法尚未完善。他开车接上我,说带着我到郊区兜风。我们上了高速公路,一直开到旧金山地区,才下车找了一间安静的咖啡馆。我们两个人坐下来时天色已大亮,史密斯说到了正题:
“你有一份雄心勃勃的计划,我知道,也赞同;你正准备大展身手,我也知道,也支持。但是朋友,我有一些消息是对你不利的,洛杉矶市政官波尔·蒂恩(Boer Tyn)昨天给我发了一封邮件,他看了公司在上月底交付的广告方案,强烈地赞许了我们公司的创意。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我想是公司的方案打动了他。”
“是的,我们的方案好极了,整体设计风格突出了洛杉矶市的光荣历史,还请了几位明星助阵拍摄城市宣传片。但是,这也说明这个方案与洛杉矶市政厅削减预算的要求背道而驰,如果你不降低标准,这个项目我们100%拿不下。”
一个完美的想法虽然可以赢得别人的赞许,但往往也会增大失败的概率。这是一种奇妙的现象,但它是我们工作中经常发生的事情。我发现,目标制订得越高,对客户的要求越高,结果就越不能如愿。这是我在创业之初最痛彻的感悟。
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有非常远大的理想,对自己要求很高,制订目标时也追求高难度,行动起来竭尽全力,必须让自己满意才作罢。但正是这种苛求甚多的心态,让他们的想法落实不了。如果不适当地妥协,美好的理想往往不了了之。
过于追求细节的完美,会影响行动的效率
回到洛杉矶之后,史密斯、普利斯和我一起对公司的业务计划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建议。这个建议后来被我总结成了“三不”原则:
·不要苛求细节的完美,先做起来再说;
·不要给客户最贵的设计,省钱永远是第一原则;
·不要制订不切实际的计划,脚踏实地方能长远发展。
细节是必须追求的,但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在实力不足时应该优先追求效能,而不是在小环节上无谓地浪费资源。这个标准对于个人也是适用的。你在细节的思考上停留时间越长,对结果就越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