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团队成员清晰、明确地构建“群体目标”
观点直读
“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
——美国管理大师 彼得·德鲁克
“领导力”这个概念最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带领团队实现目标的能力。这个过程可能存在着多变性,可能领导者本人并没有成为被关注的人,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领导者希望的。正如一些研究《道德经》的学者所说的:道德经的“道”是方向,“德”是能力,“经”是实现的方法和路径。也正如《西游记》的研究者认为,唐僧是一个非常称职的领导者。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建立团队的共同目标
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经指出,领导者的领导力来源于九大因素,其中首要的就是要明确愿景,制定工作目标。马云曾经也说过:“不要让你的同事为你干活,而让我们的同事为我们的目标干活,共同努力,团结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面,要比团结在你一个企业家底下容易得多。所以,首先要说服大家认同共同的理想,而不是让大家来为你干活。”
管理学中对团队的一般定义是:“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以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的构成要素总结为五个方面,分别为目标、人、定位、权限、计划。”由此可见,要成为一个团队,首先是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否则就不能算做团队,顶多只能叫作“一群人”。在团队中,员工干活的动力来自于目标的吸引力,目标就像是磁铁一样,把员工团结在了一起。共同的奋斗目标是团结的基石,只有在这种氛围之下,团队成员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
优秀的领导者都能够建立一个“群体目标”,借此去激励众人一起为之奋斗。就像杰克·韦尔奇说的:“我一直相信,是否建立了一个高远的目标,让它成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并且让大家为了它而奋斗,是评判一个卓越领导者的最核心的标准,也是经常为我们许多人所忽略,并且找不到着力点的关键所在。”
向员工明确表达预期目标
出色的领导者都能向员工明确表达目标和期望,否则员工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也是糊里糊涂、晕头转向,更谈不上有效执行了。目标表达得越明确,员工越容易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就越清晰,成功实施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领导者的执行力度决定目标实现的速度和效果。好的政策、好的思路、好的机遇和鼓舞人心的目标,都有赖于领导者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以结果为导向、一抓到底的态度。不做到这一点,就不可能有好的执行,企业就不可能有好的执行力,当然也就领导不好企业,阻碍企业的发展。
目标要“跳一跳就能够得着”
玩过射击的人应该都知道,任何枪都有个有效射程,靶子只有在射程之内,射手才有可能将子弹命中靶心。这原本是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在实际管理中,有些领导者经常会将自己的“枪”瞄向不切实际的目标,犯下好高骛远、求高求大的错误。
美国行为学家吉格勒认为:“设定一个高目标就等于达到了目标的一部分。”领导者确立的目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当目标较低时,实现概率为1,也就是说,员工信心十足,认为完全可以实现;目标逐渐提高,实现的概率会逐渐降低,当超过某个点时,员工经过极大的努力依然不能达成,将会感到灰心失望,甚至厌恶工作。这两者的变化关系如下图所示:
预期实现概率与目标价值之间的关系
图中有A、B两个点,其中A点是能够完全实现的最大目标值。从图中可以看出,目标不能定得过高,否则“预期的实现概率”将会迅速减小,到达某一临界点后,目标对员工的激励力也会随之降低。
优秀的领导者会用激励的方式让员工“跳一跳试试看”,去实现一些能够达到的最大目标,以此激发他们的潜能。
各级共同参与目标管理
美国一些学者对70个目标管理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出结论:若高层管理者对目标管理高度重视,并亲身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过程,生产率的平均改进程度可达到56%;否则,生产管理效率仅提高6%。
所谓共同参与目标管理,就是指在不同程度上领导者与员工参加组织目标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及各级管理工作,让员工与企业的领导者处于平等的地位来研究和讨论组织中的重大问题。这样不仅让领导者的决策有了更广泛的信息来源,还可以让员工们感受到领导者对他们的信任,从而体验到自己的利益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而产生的强烈责任感;同时,让大家参与目标管理,为他们赢得了一个获得别人重视的机会,从而有一种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