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话的艺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适量原则:用好“三点法则”,把握回话的“量”

面对别人的提问,尤其是上司的提问时,有些人总是表现欠佳,往往紧张不安,三言两语就回答完了。回答完之后,又觉得回答得太简单,内容太少,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意,于是,心里想着:如果再给我一次回答的机会,我肯定不会再这样回答了。

与这种回答“太少”的情况相比,有些人在回话时往往喋喋不休、啰啰唆唆,回答了很多,却没有回答到点子上,让人听了感觉不知所云。显然,回答得太少或太多,都不是好的回答。回答得太少,不仅会影响回答的质量,还会让人误以为你对他的提问不重视,轻描淡写地敷衍;回答得太多,往往什么都想说,最后什么都没有说清楚,细枝末节说得太多,反而掩盖了重点,这样也会影响回答的质量。


反例┡

曾有一位啰唆先生接到妻子来信,妻子问:“你什么时候回家?”

啰唆先生给妻子回了一封信,说:“……我将于下个月回家,具体的日子不是初一就是初二,不是初二就是初三,不是初三就是初四,不是初四就是初五,不是初五就是初六……不是二十八就是二十九。”他之所以不写“三十”,可能是因为那个月没有三十吧!


一封可以简写为“我下个月回家”的书信,却啰唆了一大段,我想他肯定是想多写一些字,让这封书信看起来内容“饱满”一些。但如果在回答别人问题时这样啰唆,那真的会让你的回答失去魅力。

很多人回话之所以啰唆,往往是因为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造成的,在表达的时候前后颠倒,条理不清。所以,在回话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回话重点,拣重点的话说,才能改掉啰唆的毛病。


正例┡

1948年,牛津大学邀请当时英国的风云人物丘吉尔来演讲,主题是“成功秘诀”。这场演讲在3个月之前,就开始炒作了,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牛津大学的学生更是对演讲的内容翘首以待。丘吉尔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演讲呢?

终于,演讲这天到来了,会场上人山人海。世界各大新闻媒体都到场了,人们准备洗耳恭听这位大政治家、外交家、文学家(丘吉尔曾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成功秘诀。

丘吉尔上台之后,做了一个让大家停止鼓掌的手势,清了清嗓音说:“我的成功秘诀有三个:第一是,绝不放弃;第二是,绝不、绝不放弃;第三是,绝不、绝不、绝不放弃!我的演讲结束了。”说完他就走下了演讲台。

会场整整安静了1分钟,1分钟后,会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


丘吉尔的演讲十分简洁,这是因为他抓住了自己演讲主题的重点,抓住了自己最想说的话,而且通过三句“绝不放弃”,来强调在成功过程中坚持的重要性。这就是一个十分精简的回话,而且回话的质量不会因为它的内容少而显得苍白、干瘪。

在回话时,为了避免回话内容太少或过多,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掌握回话的“三点法则”

康飞向同事文慧打听:“听说你一直在上英语口语课,学了多少次?效果怎样?”

文慧说:“没多少次,效果一般!”

这样的回答内容太少了,简直就像没回答一样,还会令人觉得文慧并不想透露口语课的信息。如果文慧说:“我去过8次,每周上2节课,总共要上24节课,目前我已经可以用外语和外教简单地交流了。”这样的回答内容就丰富多了,效果会大不一样。在这个回答中,文慧的回答主要有三点:一个是我上过多少次课,一个是一共有多少节课,一个是我学得怎么样。这三点,足以让康飞满意。这就叫“三点法则”。

“三点法则”中的“三点”指的是三个重点信息,也就是说,当你回答别人的问题时,一次回答最好给别人传达三个重要信息。这个信息量不少也不多,刚好合适,太多了别人一时接收不完,可能会遗漏。

◎避免一些不良的说话习惯

在表达时,有些人有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喜欢重叠用词,“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本来一个“为什么”就可以了,他们却连续地用多个为什么。还有人在应答别人时,喜欢说“好好好”“好的好的”。这都叫滥用叠词,会显得累赘,其实说一个“好”或“好的”就够了。

还有人在回话时,爱说口头禅,诸如“岂有此理”“我以为”“肯定的”“当然了”“你说呢”,等等,不管这些口头禅与回话内容是否有关联,说多了都会影响回话的效果,而且容易被人当成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