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恢复甲骨文如何
今年春日,在全国政协会上,一位名叫潘庆林的政协委员,提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文字改革提案。在简体汉字用了几十年之后,这位委员竟然提出逐渐恢复繁体字的使用,让简体字退出文化舞台。其理由是:繁体汉字中深藏着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而简化了汉字之后,这部分文化精髓便遗失了。
不知国人如何评断这个提案,反正我读了这则新闻之后被吓了一跳:哎呀,都到了电子时代了,还有政协委员提出这样的提案。继而便把提案当成文胆,书写成文供国人思考评断。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久,国家曾组织一个文字改革委员会,动用了一些文字专家,先讨论繁改简的利弊并权衡其得失之后,才步入简化繁体汉字的烦琐过程。当时得出的结论是:此举利国利民,是一个推动文化发展与世界文化逐步接轨之举。我之所以对此举记忆清晰如初,是因为我当时已经在稿纸上开始涂鸦文学,那些繁体变简体的文字每天在我头脑里“过筛”多次,以免文稿邮到刊物和报纸,给文字编辑增加负担。
这里笔者要说的是,“过筛”虽然花费时间,但精神上有一种巨大的满足感,从宏观意义上去解析,我认为那是中国文化改革的先声。一些老先生虽然对此感到某些失意,长袍马褂虽然内含祖宗文化,但历史的车轮毕竟转到21世纪了,数典忘祖固然不可取,但“辫子情结”则会让历史倒退。在我的记忆中,那些老先生反对繁体字改简体字的主旨,与今天潘先生提出的简改繁的意见,大体相同。不外是繁体字中,深藏着中华文化的传承,我们不能抛弃古老文化云云。这里潘先生至少忘记了两点:中国今天所以取得令世界瞩目的大飞腾,全然在于坚持科学发展观,文字的繁改简,是符合这个大方向的。此为其一。其二,那位改革开放的老人,留给后代的警世名言是:“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要发展,文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不能躺在古老的土炕上,鼾声如雷地打呼噜。今天的世界,已然进入电子时代,一按键盘上的鼠标,整个世界都呈现在电脑屏幕上了,我们不能舍弃康庄大道和时代立体交叉桥,而去拆毁时代楼宇,而去觅古地建造羊肠小路。然否?
近日,在报刊和电视媒体上,出现了台湾当局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力挺汉字简化的报道。我想只要是积极进取的中国人,不分地域、民族以及志趣和信仰,都对汉字简化举双手赞成。我在访问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期间,曾接触过一些汉学家和华语教授,虽然简化了的汉字给他们的工作一度带来一些困难,但是当他们适应了简体字之后,都认为汉字简化方便了世界对中国的认知。记得,当年墨尔本汉语教授张再贤先生(他是从台湾大学去澳洲的),前两年从澳洲飞回北京探亲时,我们见了面。他说了一句触动我中枢神经的话。他说:“文化人中的低能弱智,常以弘扬老祖宗的文化为名,而不思进取;只有真正的文化精英,才具有才能和智商,在中华的文化积淀中汲取营养,用于开拓中国的未来。”
最有意思的是,我即将写完这篇文章时,有两位来自故乡河北的青年作家,光临寒舍家访。他们问我在写什么,我把文章内容说给他俩听,并征求两位青年人的意见。他俩笑了好一阵子,才吐出两句黑色幽默来:“都说我们这一代人中,有‘啃老族’,其实这话并不准确;国人中不分年龄和职业,‘啃老老族’的人,比年轻人多多了。”
我说:“人家的理由是,简体字把中华文化的内在魂魄给‘简’没了,要让汉字魂归故里。按着这个逻辑推理如能存在,我还有个更好的建议,你俩想听听吗?”
“您说说看,我们洗耳恭听。”
“恢复甲骨文的使用,岂不是更有中华文化底蕴?”我说,“甲骨文字,由一个个龟形和弓形笔画组成,内藏中国佛学、道学和易经,还有阴阳八卦中的风水蕴藏于其中呢!”
“好——好——太好了。”两位青年作家哈哈大笑,“那么一来,中国人都要沿着时间的隧道倒行,个个都成了电子时代返古的木乃伊了。哈哈……哈哈……”
2009年7月1日于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