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拾荒(从维熙文集1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在诸葛亮墓园

纯属巧合,在今年炎夏寻觅南水北调的汉水源头时,我和文友们在巴山与秦岭之间陕南勉县境内,竟然与诸葛亮的墓地不期而遇。

这是一件让我十分兴奋的事。因为自幼读《三国演义》时,便为诸葛亮的超人智慧而勃然心动。试想,如果在魏、蜀、吴三国争战的历史中,没了像《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智慧故事,这部古典小说的含金量就会降低许多——而演绎这些的智慧人物就是诸葛亮。记得,在童年岁月我读到这些篇章时,常常忘记吃饭睡觉,成了20世纪40年代的一个小小书痴。

但是面对墓冢我不仅失去兴奋之感,一股悲悯忧郁之情反而从心底升腾而起。会有如是的感伤,皆因在我行走中国时,曾瞻仰过中国历史上多座帝王将相(包括王后及宫妃)之墓地,几乎都是由庞大的墓群组成,墓外不仅有石雕的龙虎当其阴间护卫,还有臣相排列于墓地两侧,以再现生前的权贵之威;可是诸葛亮墓地周围空空荡荡,不仅没有臣贤相伴和碑林相随,连其墓穴也是黄土堆成,坟上覆盖着的是一层茵茵绿草——墓前倒是耸立着一个庞然大物,但那不是石雕石偶,而是一株千年古柏,守候着这位世界知名的大智大贤。此情此景还让笔者联想起行走中国时,曾经见一座“草根”大墓——那是汉时开国大将韩信为答谢当年赐给他温饱的江妇,在江苏淮阴水边为其建立起的漂母大墓;相比之下,诸葛亮的土坟虽然与漂母墓地有些近似,但那座漂母大墓还是要比眼前的诸葛亮土冢高巍雄浑得多。

何故?这个疑问使我独自默思于古老柏树下的土坟之边,想找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一位陪同我们的陕南文友,见我久久沉默于古柏之前,便走近我关切地询问道:“从老,您是不是因为这座诸葛亮墓太失应有的规格了,所以……?”我答:“你怎么能捕捉到我心之所思?”他笑了一阵回答我说:“我是陕南汉中人,常常陪文化人来看诸葛亮墓;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为这位智圣魂归之处而感叹——有的不仅是感叹,甚至因其简陋而疑惑此墓的真伪。您也知道,时下流行争抢名人古墓之风;不仅白脸曹操和黑脸李自成之墓,被争来抢去,甚至连浪荡公子西门庆和荡妇潘金莲之墓也都弄得人真伪难辨……是吧?但这座诸葛亮的土坟有据可查,没有人与之争抢不说,偌大的中国,也没有冒名顶替的第二座诸葛亮墓。还有一点必须让您安心的是:那些帝王将相的古墓,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几乎都有‘洛阳铲’的盗墓者光顾过;而这座诸葛亮的土坟,没有被一个盗墓贼挖过一锹土,拔过一株草……因而这一千多年来,诸葛亮在土墓里比历史中任何一位皇权贵族睡得都要香甜得多。哈哈……”这位陕南文友,说到这儿豪情地放声大笑起来。

在这一刻,我死去的历史记忆,似乎被他的朗朗笑声惊醒了:童年时我熟读《三国演义》,青年时代我从那些金戈铁马的故事中走出来,而钻进了《诸葛氏宗家谱》一书,想了解一个立体的诸葛亮。之所以有兴趣研读此书,除去诸葛亮的强大精神引力之外,还有一个从氏家谱之缘让我对其书难以割舍:诸葛亮的远祖名叫葛婴,因灭秦有功,其子孙便被汉文帝在山东诸县封侯——从此葛字之前被加上“诸”字,其姓氏从此改为“诸葛”;巧合的是,我的从姓的远祖枞公,汉时为韩信身旁之副将,汉末吕氏将开国功臣韩信处死并剁成肉馅后,枞公即率部逃往山东诸县,企图东山再起为主帅复仇,但终因人单势孤而未成;但那里留下的“从家屯”至今尚在。诸城——诸城——我的远祖居然与“诸葛”先祖萌生在同一座城市,这地域之缘的强大诱因,让我将《诸葛氏宗家谱》读全。因而我拉着这位陕南文友的手,对他说道:“我老了,记忆力严重退化;面对诸葛亮的墓地,我只顾与帝王将相的墓地相比,却忘了诸葛亮为人的精神光环和他人生的绝笔;现在我的记忆复活了,让我们好好聊墓中的前贤吧!”

这位陕南友人,当真想坐在草坪上与我畅谈诸葛亮奇伟人生的;但此刻大墓另侧又有文友呼唤他,他只好应声跑了过去——我猜想得出来,又是京城来的文友求他解析这墓地之悬疑了。此时此刻,我静静地站在千年古柏之前,复活了的记忆,绽放出诸葛亮生命中的光焰:诸葛亮仅仅活了五十四岁(181年到234年),就去了天堂。当其心力交瘁病死于陕西岐山县五丈原之前,曾对身边人叮嘱:一不按丧葬常规,将遗体远运至蜀之京城成都下葬,而就近在蜀国之门的定军山下择址;二不为其离世劳民伤财大兴土木,只求布衣木棺土冢归阴;三不许兴师动众,对其举行祭奠之礼,以利于他在地下“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仅以《诸葛氏宗家谱》的这几点记载,在当时不仅是对封建帝制时丧葬之风的叛离,而且可谓是古代将相归阴记录中的“天方夜谭”——因而,我对面前这座古朴的土冢之诸葛亮遗骨,不仅确信其真而且充满了敬意。

我首先用手捧了一把黄土,撒在坟上的青草地之间;后又从墓地周围草丛中,采摘了几束野花摆在了坟墓之前。这个瞬间,昔日读过的有关诸葛亮的事迹,一齐涌入我的心扉。据中国正史记载,中华智星诸葛亮降生在山东沂南县,两三岁时母殁,七八岁时父亲病故;把他养大成人、步入青年岁月的是他的叔父诸葛玄。后来其叔父因谋生流落到了湖北襄阳,不久因病而死,诸葛亮生活失去了靠山,十七岁的他,为了谋生便去独闯襄阳之西的隆中,并在此苦耕苦读十年。当他到了二十七岁(207年)时,已将远古以及秦汉时期的文韬武略揽于胸怀,此时身处逆境中的他,生命格言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是他青年时代的灵魂写真——我们把他的青年八字格言,与其晚年病危时“布衣木棺土冢”之求串联在一起,可谓是严丝合缝。

待他二十八岁,经老师司马徽和同窗徐庶的鼎力推举,便有了刘、关、张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为军师之机。他在三国金戈铁马的征战中,又为自己写下八字箴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一生都在实践着他的诺言。如“空城计”中面对司马懿兵临城下时的那种无畏与镇定;“草船借箭”中那种神勇和忠诚——直到刘备死后,他又全力扶持近乎痴的后主刘阿斗,真可谓是“鞠躬尽瘁”了;至于“死而后已”之人生格言,我面前这座“草根”般的黄土之坟,就是他的一幅灵魂写真。

沉睡地下千年的诸葛亮,无论如何也难以料到正因为其一生坚守生命格言,引发了后人对其最为崇高的礼赞——包括曾经是他的宿敌、后期灭蜀的魏国战将钟会,特意到他的墓前进行祭悼;同时命令他的随身部下,要爱护其墓地,不能在其周围“砍樵割草”。三国之后历经的隋、唐、宋、元、明、清,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今天,每到清明佳节以及诸葛亮丧葬纪念日,都会有无数国人对其进行各式各样的礼祭;与此同时,在与诸葛亮人生有关的各个地域,出现了纪念这位中国奇智的庙宇阁楼:如山东省沂南广场耸立着诸葛亮的高大铜像,湖北襄阳的古隆中盖有诸葛亮的石坊,四川省成都市建起了武侯祠,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设有诸葛亮庙——就连大海对岸的台湾,也不忘为其修建诸葛玄机寺院。不仅国人对诸葛亮敬如中华图腾,还常有外国人前来墓前祭扫。比如日本国际艺术书院长、文学博士野吕雅峰先生于1993年来陕南后,除了对诸葛亮祭奠并建立纪念碑之外,后又捐款四十三万人民币在五丈原进行了“诸葛孔明杯书法大赛”,以抒敬意。此外,全球之内的汉学家及其学子,也常到诸葛亮的祠堂墓地进行祭祀——这真是应了唐代诗圣杜甫对诸葛孔明的诗赞“诸葛大名传千古”。中国历史悠久绵长,在其经纬中怕是难找到第二个能与其媲美的“智多星”了——他自我要求的魂归之处,却是木棺布履的黄土之坟,真是五千年中国历史中的一声绝响。

时间不允许我在墓地徘徊。因为探寻汉水之源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有多座大山等待我们穿行,我只好匆匆取出相机,拍下难得一见的诸葛亮墓,除了寄托心中哀思之外,并以此为镜,照亮我晚年的人生。

2014年重阳节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