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道管理:在明镜中获得企业和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从心灵中开始——当企业家遇上禅(1)

禅者,人也,而兴商。商禅之道,人立其中,运势智慧,休戚与共。

禅道管理,已经成为国外企业管理的一种趋势:以禅之大理,参领个人运势;以个人运势掌悟商业大势。禅宗修行注重的是心灵的修炼,企业管理着重的是心灵的领导力,也就是对心灵的管理。

想要做到心灵的管理,就要从心灵开始,运用禅理领悟经营的智慧以及人生的启迪,以寻找到自我的价值,从而释放自己的心灵。

【念力之心,决定一切的力量】

禅者修行的三个境界:

第一,孤峰独宿——独立。

第二,立处皆真——安住。

第三,做牛做马——奉献。

即从独立面对自我到安住内心再到奉献大众,这是一个禅者悟道的心路,也是一个管理者成长的轨迹。

第一种境界,是一种出世的态度,摆脱依赖,不被外物所扰,拥有独立的心境,安然本我。禅者的“孤独”是觉悟大道后的生命自我满足和心灵力量的获得,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第二种境界,是一种“禅定”的超脱,是从爱与恶中解脱出来,从分别中解脱出来,彻底生活在当下。“随处做主,立处皆真,途中即家舍”。

苏东坡有云:“万里归来颜愈少,笑时犹带岭南香。试问岭南应不好,此心安处是吾乡。”

白居易说:“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

当你的内心安宁无波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的内心充满了智慧和力量。

第三种境界,是一个禅者的最高境界——“做牛做马”。历史上,许多有德的禅师,就是本着这样的奉献之心来修行的。联系到管理上,作为领导,必须具备两点必不可少的素质:一是责任,所以领导又名“负责人”,二是服务,所以又名“服务者”。

1.好手犹如“火里莲”——秉持自己的信念

崇高的信念是必不可少的,是企业的灵魂。

秉持自己的信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甚至是件很痛苦的事。但是禅的修习要求我们直面这样的痛苦,在烈火中把握自己的佛性。

遇到烦恼,我们不要为其所动。保持心性的单纯,就是对付烦恼最好的办法,因为单纯的心最有力量。

有信仰的商人才能够成就伟业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唐三藏法师玄奘西行天竺求取真经。行至伊吾(今哈密),高昌王麴文泰笃信佛法,闻讯即派使者前往延请。

过了几天,玄奘法师要西去天竺,高昌王婉辞相留,情真意切,说要以弟子身份终生供养法师,并要求全国人民都成为法师的弟子。玄奘重任在肩,执意不允。

面对玄奘的执意拒绝,高昌王终于忍耐不住开始发威了。史书中记载,国王的脸色都变了,他把袖子卷起来,大声说:“弟子有异途处师,师安能自去,或定相留,或送师归国,请自思之,相顺犹胜。”

国王的这番话使玄奘处于两难之境,若答应高昌王的要求,就违背了自己西行求法的誓愿;若不答应留下,就会被送回唐朝去。最糟糕的是,无论答应或不答应,自己都将无法再继续西行。

此时的玄奘做出了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举动,他说:“玄奘来者为乎大法,今逢为障,只可骨被王留,识神未必留也。”意思是说:我来到这里,是维护大法,现在我遇见国王您给我设置障碍。我的骨头,可以为国王留下,但是,我的意识,我的神明,未必能留在高昌。换言之,就是您能留住我的人,也留不了我的心。这话他说得非常悲痛,但是又非常决绝。说完这两句话,玄奘哭了起来。

尽管玄奘哭得悲痛万分,但国王依旧认为玄奘是在施苦肉计。于是他采取了“冷战”政策:不理会玄奘,每天拿最好的食物,提供最好的居住环境,施行最崇高的礼节,加倍地供养玄奘。

玄奘用绝食来表明自己西行求法的决心。高昌王万般无奈,只好答应让玄奘去西天取经,并和玄奘结为兄弟。

玄奘离开高昌时,高昌王为他写了二十四封致西域各国的通行文书,还赠送了马匹、仆役和大量的衣物、钱财等,组织万众夹道相送数十里。分别之际,高昌王抱着玄奘大声恸哭,玄奘同样恋恋不舍,他答应取经回来的时候,一定再到高昌国看望国王。

玄奘到天竺取回经后,本来可以不走沙漠,从海道返回唐朝,但他心里一直惦念着高昌王麴文泰,所以仍取道北路,翻雪山,涉流沙,回归中原,履行他们当年的约定。遗憾的是,当玄奘法师走到于阗国的时候,听说高昌王麴文泰早已长眠于九泉,只能暗拭泪水,从于阗直接回到了长安(今西安)。

当今,中国处于一个新的变革时代,是个信仰多元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人士在尽最大努力获取财富的同时,试图探寻人生最根本的问题。他们尝试将神圣的义务、有尊严的价值观、简单的生活方式,与事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财富的意义何在、为了赚钱需不需要牺牲自己的原则、什么是成功的标志、该如何处理家庭生活、工作多少才算够、什么情况下该裁员等问题不断地浮现在一些企业家的脑海中。

当企业家相信并敬仰的东西不一致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们的选择往往也不同。商人信仰上的差异往往决定着企业的管理制度与方法的不同。

一种信仰对整个社会,甚至于整个世界,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信仰反映了人性最深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有较低层次的,也有较高层次的。众多的需要中包括信仰的需要。与人的其他需要相比,信仰的需要是人性最深刻的需要。它规定了人生的方向,赋予了生命的活力。

中国需要有信仰的商人。有信仰的企业管理者能够使自己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商海中迷失,能始终看清前进的方向。企业的发展有无数条道路,有的是正路,有的是邪路。哪一条道路是正路,仅仅依靠智能是无法判断的,还要依靠信仰,去作出抉择。

一个人有信仰,才有力量抵御不良因素的诱惑。作为一个企业或者集团的主宰者,在你成功时,社会上有人把你捧上天;在你遭受挫折时,社会上有人把你贬入地。企业管理者有信仰,才会以客观冷静的态度看待自己,既不会因别人的吹捧而飘飘然,也不会因别人的蔑视而灰心丧气。

信仰是人的终极关怀,是人追求一生的终极目标。有信仰的商人才能够成就伟业。

有追求才有闪亮的人生与事业

有一次,悬空寺的方丈空若禅师给弟子们讲了这样一则寓言——

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京城长安十分繁华。在京城的城西,有一家磨坊,磨坊里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推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那匹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前往天竺取经。

这一去便是十七年。这匹马跋山涉水地从遥远的西域载着经书回到长安,来到磨坊见到昔日的老朋友驴子后,谈起了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峰,山峰上的千年冰雪,波涛汹涌的大海……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极为惊异。驴子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啊!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

老马感慨地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大体相等。当我向西域前行的时候你一步也没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眼睛,一生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讲完寓言,空若禅师对弟子们说道:“佛,就是要有佛的目标。”

这则寓言给了我们积极有益的启示: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面对自己正在走的路,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那只有两个结果,一是原地转圈,二是瞎走乱撞。

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小而言之,工作要有计划,大而言之,发展要有愿景和战略规划。许多企业由于受到自身发展历史和基础的制约,从来没有制订过战略,有的连计划都没有,仅靠老板对市场的经验和理解作决策。这类企业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在整个企业的管理体系中,战略管理被忽视,目标管理处于形式。管理学把这种以企业领导人个人的感觉来引导企业发展的方式称为机会导向型。

有些管理者常会犯这样的错误:什么赚钱做什么,赚一笔是一笔;做什么项目,进入哪一个领域前不做任何论证,也不作调查,一切都是老板说了就算。这样的管理者带领的企业,迟早会走上绝路。

客观地讲,企业在初创时期要捕捉市场机会,形成自己的竞争力,占领市场、扩大业务。当企业有了一定的业务基础和一定数量的赢利之后,会出现两种分化:一种是按照过去的惯性思维,捕捉机会,大胆投资。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不是战略投资,也不是长远发展的最佳选择。这种机会导向型投资方式的失败概率极大。

另一种选择是不断巩固和延伸已经形成了一定基础的核心业务竞争能力。企业在主营业务发展减速时,不能轻易地进行主营业务转型,而是要认真分析影响主营业务下降的因素。

此时管理者可以反思如下问题:

一是外部环境是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是竞争者是否有了新的优势;

三是自身对主营业务的投入是否充足;

四是自身的组织架构和运营体系是否适应业务的发展,是否能及时作出调整;

五是市场的自然增长是否放慢或已达到了饱和。

分析清楚这些因素后,管理者才可以决定是否进行主营业务的转型和新业务的拓展。

总之,企业对自己的战略目标要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对自己熟悉的业务,不能轻易放弃。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有高峰与低谷,起步时就确定的目标,应当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最美的风光大都在风雨后。

积极乐观,将事业当做乐趣

有个年轻人由于在生活中遇到了许多误解和挫折,又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内心充满了痛苦与愤怒。他感觉整个世界都在排斥他,几乎要精神崩溃了。

有一天他攀上了一座大山,想到自己这些年的遭遇,内心的仇恨像开闸的河水一样。他忍不住大声对着空荡幽深的山谷喊:“我恨这个世界!我恨这个世界!我恨这个世界!”话一出口,山谷里传来了同样的回音:“我恨这个世界!我恨这个世界!我恨这个世界!”他越听越气,又提高了喊叫的声音。他骂得越厉害回音就越大。他恼怒到了极点,打算从山顶跳下了却此生。

正在这时,他身后传来了“世界爱你!世界爱你!世界爱你!”的声音。年轻人扭头一看,只见不远处一位年长的禅师正在冲着他喊。

顷刻间老禅师走上山来。年轻人见禅师面善目慈,便一股脑儿说出了自己的遭遇。老禅师听了他的讲述,笑着说:“我送你四句话。其一,人生是一个过程,昨天播种,今天收获。其二,是你的心在决定你的命运,而不是环境。其三,快乐与幸福非为天定,尽在己为,你种什么就收什么。其四,改变命运从改变习惯开始,改变习惯从改变思维方式开始。”

年轻人半信半疑,表情很复杂。老禅师看透了他的心思,接着说道:“倘若世界是一堵墙壁,那心态则是自己的回音壁。就像刚才我们的回音,你以什么样的语气说话,它就会以什么样的语气给你回音。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人处世中的许多烦恼都是因为你对外界苛求得太多。你爱别人,别人也会给你爱;你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世界是互动的,你给世界几分爱,世界就会回你几分爱。种下快乐收获幸福,种下怨恨收获痛苦。”

听了老禅师的话,年轻人顿悟,他愉快地下了山,融入到快乐的新生活中。

我们知道,自己生存的这个世界上并没有桃花源,有人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纷争。开心与忧愁同在,快乐与烦恼并存。客观地讲,要真正地把“积极乐观,将事业当做乐趣”这几个字变为理想的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高层领导,最基本的职业标准应当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一个管理者毫无乐趣地为工作而工作、为金钱而忙碌,那与他消耗的宝贵青春和生命相比,工作的成本太高、损失太大,只会得不偿失。

如果你当一个痛苦的管理者,根本不可能将自己的企业做大。在一个企业里,管理者应该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将工作当成乐趣,带动手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个普通的企业也可以从普通变得优秀,如果它有一种好的企业文化做基础。企业文化优秀与否的判断标准就是企业的价值取向。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最显著的标志:一是全体员工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景,二是公司和全体员工都在为最有价值的事业努力工作,三是企业有令人安心和开心的环境。

优秀的企业文化还有一种净化功能,会无形中形成一种主流意识:对个人意识太突出、本位主义太浓厚、小团体利益太强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极端的蔑视;对斤斤计较的行为表现出特别的反感并坚决给予否定;对纠缠于小事、制造矛盾的言行给予公开的唾弃。企业的资源是宝贵的,绝不能被琐事酿成的矛盾缠住发展的手脚,更不能被琐事造成的纷争破坏了感觉。优秀企业的共同特点是:让全体员工把所有的光和热献给大家共同的事业。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乐观,将事业当做乐趣”是人人向往的乐土,这片乐土需要每一位参与者为它栽花、种树、浇水、施肥。不论是老板还是员工,都肩负着双重责任: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应当为他人创造快乐。为别人带来快乐的人才是真正快乐的人,让员工开心的企业才是最优秀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