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兰心蕙质出名门
——淑女是这样打造的
她有着坦诚自尊、平等自由的独立人格,中西合璧、优雅高尚的完美气质,高瞻远瞩、兼容并蓄的开阔眼光……
1.“智慧之美”的魅力
林徽因的容貌绝对不是天下无双的,她的智慧也绝对不是古今中外历史上女人世界的旷世奇葩,但唯有她,让大诗人徐志摩念想一生,让梁启超之子宠爱一生,让大哲学家金岳霖孑然一身。
有人说,比林徽因漂亮的女子没有她有才,比她有才的女子没有她漂亮,而既漂亮又有才的女子大多是交际花。
林徽因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写道:“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无疑是对感性的表达,这种感性既是一个女子的真性情,也是一个真性情女子的本真。
她没有选择徐志摩,却给了他足够的关注与欣赏,她没有选择金岳霖,却给了他充分的敬仰与尊重。显然,她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女性。而她的美丽也因了她的智慧而历久弥新。
年轻时候的林徽因是美丽的,美貌会凋谢,智慧却会增加。
作家赵清阁这样描述中年时的林徽因:“林女士已经四十五岁了,却依然风韵秀丽。她身材窈窕,穿一件豆绿色的绸晨衣,衬托着苍白清癯的面色,更显出恹恹病容。她有一双充满智慧而妩媚的眼睛,她的气质才情外溢。我看着她心里暗暗赞叹,怪不得从前有过不少诗人名流为她倾倒!”
还不仅如此,重病在身的林仍是:“那俊秀端丽的面容,姣好苗条的身材,尤其是那双深邃明亮的大眼睛,依然充满了美感。至今我还是认为,林徽因是我生平见过的最令人神往的东方美人。”
如果一位美丽的女人不把美丽作为利用的资本,而是靠实力进取,那么她才是智慧的美人。如果说女人的容貌有更多先天的资质,而智慧则需要更多实力的展示。
女子凭着一张俊俏的脸可能会取得他人的赞叹,但缺少了智慧的“扶持”却很难让自己的形象达到一定的高度。智慧是一张王牌,它能让容貌永远维持美丽,让容貌永远焕发魅力。
“智慧之美”的魅力,是拥有独立自主的意识状态和自尊自重的情感状态。她们勇于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她们善于从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这两部书中采撷智慧,她们不再留有“男性附庸”的余味。
在一次选拔“香港小姐”的决赛中,为了测试参赛小姐的思维敏捷程度和应对技巧,主持人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假如你必须在肖邦和希特勒两个人中间选择一个为终身伴侣的话,你会选择哪一个?”
对于这个问题,绝大多数的参赛小姐都选择了肖邦。答案自然不能算错误,但是不够有特色,显得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其中一位参赛小姐是这样回答的:“我选择希特勒。如果我嫁给希特勒的话,我相信我会感化他,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会发生了,也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百姓家破人亡了。”这位小姐的巧妙回答赢得了人们的掌声,因为这位小姐不仅出人意料、与众不同地选择了希特勒,而且作出了合情合理的正义善良的回答。
可见,女人可以不美丽,但不能不智慧,智慧能重塑美丽,唯有智慧能使美丽长驻,智慧能使美丽有质的内涵。
人的追求不完全来自外貌,它主要来自人的内在力量。漂亮自然值得庆幸,但并不代表有魅力、有气质。
人的相貌是天生的,人的审美观念则是后天产生的,这自然也是客观存在。外貌漂亮的确是一种优势,但这个世界上那种天生尤物毕竟为数不多,大多数的芸芸众生都是相貌平平的,这些相貌平平甚至有些丑陋的女人所表现的美,就是其内在的品德修养所散发的气质与智慧。
女性的智慧之美,它甚过容颜,因为心智不衰,它超越青春,因而智慧永驻。
2.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林徽因在诗中说:“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她的热情,不光体现在事业的追求上,更是待人热情、生活热情的高手。
林徽因很早便开始诗歌创作,她的作品既充溢灵秀又饱含风骨。《莲灯》、《风筝》无不于轻柔外表里寄寓凝重隽永的沉思。让我们来看看她的诗《莲灯》: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枝点亮的蜡,
萤萤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的捧出辉煌。
林徽因开始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尝试着小说创作,女性作家的小说往往流于滥情,林则一洗而尽。她的每一篇小说,读来都具有纯正、雅致、隽永、缜密的美感,见出学者作家的理性和睿智。
林徽因把似乎冰冷的建筑科学,注入诗人似的热情,使它兼有了艺术光彩。
作为一个古建筑学家,林徽因身兼史学的哲思、文学的激情,她的学术报告少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更像优美的文学作品。如果不拘泥的话,她完全可被称为一位杰出的散文家。
有这样的热情,怎能不让人喜欢呢?
在北平,林徽因的家成了著名的“太太的客厅”,在这个闻名遐迩的“客厅”里,也四处洋溢着她的热情,有一段小插曲可以略见一斑。
林徽因在给沈从文的邀请信中说:“初二回来便忙乱成一堆,莫名其所以然。文章写不好,发脾气时还要讴出韵文!十一月的日子我最消化不了,听听风,知道枫叶又凋零得不堪,只想哭……萧(乾)先生文章甚有味儿。我喜欢,能见到当感到畅快。你说的是否礼拜五?如果是下午五时在家里候教,如嫌晚星六早上也一样可以的。”
萧乾看这封信之后,都惊讶于“太太”的热情,他当时得知林徽因的肺病已相当严重,以为她会穿睡衣接待客人,没想到林徽因却穿了一套骑马装。由于出入“太太客厅”的都是圈子里的名人,初来乍到的萧乾一时还有些生疏,但林徽因的热情让他很快适应那样的氛围。
可见,保留一份热情,是可以点燃他人的。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权势,但他不能没有生活的热情。”
林徽因那一颗热情饱满的心,恰如“人间四月天”,能化解世间所有的不快与无奈,是热情给了她最好的关照。可见,热情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我及他人的尊重。
很多女人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她们总是感到生活没有热情,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来。而一个失去了热情和动力的女人,会像一朵失去了水分的花儿一样慢慢枯萎凋谢。即使女人们拥有令人羡慕的容颜,也会因为不复存在的热情,而变得不再年轻。不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保有热情的女人会显得更年轻更漂亮。正如人们常说,年轻不仅是一种生理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状态。
月月是一位长相非常标致的女人。她老公经营着一家大型企业,为了更好地照顾老公和孩子,月月辞去了某公司职员的工作,在家里当起了专职太太。
月月的脑子里除了老公,就是孩子,要不就是那几间华丽的大房子。时间一长,月月失去了原来对生活的渴望与憧憬,开始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了。有朋友叫月月一起出去逛街,月月会觉得没意思。等老公晚上回来,想跟月月亲热亲热,竟然也被月月拒绝了。
不知道是生活太过富足了,还是生活平静得如同湖面一样波澜不惊,月月觉得吃再好的饭也不香了,收到再好的礼物也不会惊喜得尖叫了。老公让她没事的时候,在家里练一练瑜伽,可是月月根本没有耐心学,只要把老公送出门,把孩子送到托儿所,月月就会懒洋洋地往沙发上一躺。到后来,月月竟然一个人在家里哭起来。因为她发现自己连看电视的热情也没有了。她不仅感到无聊、无趣,而且感到痛苦。
半年后的一天,月月去参加同学聚会,她明显感到自己不如女同学们年轻。不论是从外貌上,还是从身体上散发出来的气息,都比同学们老了一截。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工作热情和让生活过得更好的动力,可是月月却什么也没有。她委屈地流下了眼泪……
很多女人认为,自己年龄大了,热情已经用光了,再努力也是徒劳。这样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因为任何时候的努力都不算晚。热情不但可以让女人获得成功,还可以让女人变得美丽和充满魅力。一个没有热情的女人,就好像心灵上长满了皱纹,而当我们的心灵上长满皱纹时,皱纹也会快速地长满我们的脸颊。
假如你对爱情没有热情,跟你谈恋爱的人会觉得非常痛苦;假如你对生活没有热情,你就会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假如对工作没有热情,升职加薪的事儿永远也轮不到你……而当一切不如意,都因没有热情而衍生出来时,女人也就会真的慢慢变老了。
身为女人,你需要时刻调整自己,美国的哲学家、散文学家、诗人爱默生说:“没有热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可能成功!”热情是女人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没有热情的女人就像没有上发条的钟表。不管你是20岁、30岁,还是50岁,让自己充满热情,你才会青春永驻。
3.淑女必书女
女作家毕淑敏认为:淑女必书女。
林徽因在民国初期就被认作“中国第一才女”,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她不仅是诗人、作家,又有教授、建筑学家等光辉的头衔,她是一个集多种才华于一身,吸收了东西方文化之精华的新女性。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林徽因创作的诗句,让多少人低回吟咏,它是这位奇女子才情的缩影。
能够拥有如此成就,不是与生俱来的才能,与她广泛涉猎、博览群书不无关系。
出生于杭州陆官巷的林徽因,父亲林长民是清末民初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其大姑母伴她走过了启蒙教育时代。林徽因异母弟林暄回忆道:“林徽因生长在这个书香家庭,受到严格的教育。大姑母为人忠厚和蔼,对我们姊兄弟亲胜生母。”这为林徽因后来的成就埋下了最初的注脚。
由于父亲时常在外,林徽因6岁大的时候就开始为祖父代笔给父亲写家信了。祖父去世后,父亲常在北京忙于政事,全家人住在天津,时年十二三岁的林徽因几乎成了家里的主心骨,早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责任。定居北京以后,林徽因进入教会办的贵族学校——培华女子中学读书,这所教风严谨的学校令林徽因得到了良好教育。
徐志摩发现年方十几岁的林徽因读过很多书,她居然能和他一起谈论名家的作品,甚至是外国的原著,这令他感到很吃惊。的确,当时的林徽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超出了她的年龄。当徐告诉林徽因,他最喜欢的诗人是拜伦、雪莱和济慈时,林徽因居然能立即用英语背诵出他们的作品来,这也可能是徐对她产生浓厚兴趣并倾心不已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林父说,林徽因的博闻强记令人惊异,无论是济慈、雪莱,还是勃朗宁夫人、叶赛宁、裴多菲、惠特曼……在以林家为中心的小文坛,如果有谁记不住、背不出的诗句,林徽因都能准确无误地出口成章。当她用英文朗读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这首诗时,在座的陈岱孙、金岳霖也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可见其阅读功底之深、感染力之强。
气质,不仅仅靠人生的阅历、学历、身份、地位而来,还靠读书。
书中自有颜如玉。爱读书的女人最美丽,爱读书的女人美得别致。她不是鲜花,不是美酒;她只是一杯散发幽幽香气的淡淡清茶,即使不施脂粉,也显得神采奕奕、风度翩翩、潇洒且风姿绰约!她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她可能貌不惊人,但她有一种内在的气质:幽雅的谈吐超凡脱俗,清丽的仪态无需修饰,那是静的凝重,动的优雅;那是坐的端庄,行的洒脱;那是天然的质朴与含蓄混合,像水一样的柔软,像风一样的迷人,像花一样的绚丽……
做个爱读书、读好书的女人吧。买书、读书、写书,让书成为自己经久耐用的时装和化妆品。
相关链接:
书让女人变得聪慧,变得坚韧,变得成熟。书使女人懂得包装外表固然重要,而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滋润。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
一个女人的一生,最好读过下面这些书。
1.张爱玲《倾城之恋》
2.马格利特·杜拉斯《情人》
3.考林·麦卡洛《荆棘鸟》
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5.渡边淳一《失乐园》、《男人这东西》
6.钱钟书《围城》、《婚姻的镜子》
7.劳伦斯《虹》、《爱恋中的女人》、《查泰莱夫人的情人》
8.泰戈尔《飞鸟集》、《新月集》
9.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10.米兰·昆德拉《缓慢》
1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12.雪儿·海蒂《性学报告》
13.圣埃克苏佩里《小王子》
14.让我来成全你的幸福:小仲马《茶花女》
15.灵魂的哲学与博爱:司汤达《红与黑》
16.越过爱情,看见春暖花开: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17.我爱你,与你无关: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8.这简直像戏一样: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19.爱永远不用说对不起:西格尔《爱情故事》
20.山在那里,你的心碎了:岩井俊二《情书》
21.充满暗礁的爱情海洋: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22.爱情终究成了一种传说: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23.温柔而坚强: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24.粉色的小爱情:堀川波《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地方》
25.有天堂,但是没有道路:北村《玛卓的爱情》
26.美与爱是独立的:川端康成《雪国》
27.难得糊涂的爱情与婚姻: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28.战火中成长的美丽与坚强: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29.用哲学来思考: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30.奥德修斯式的传奇:雨果《悲惨世界》
31.二十四小时,路过爱,走过禁区:霍桑《红字》
32.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曹禺《雷雨》
33.值得付出一生的等待: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34.唤醒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5.只有渺小的人物,没有渺小的爱情:西奥多·德莱塞《珍妮姑娘》
36.黄叶铺满地,我们已不再年轻:路遥《平凡的世界》
37.生得寂寞,死得单调:萧红《呼兰河传》
38.爱上你的心:雨果《巴黎圣母院》
39.爱和欲的煎熬: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40.我的成长与战争共呼吸: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41.沉重的枷锁:张爱玲《金锁记》
42.在自我面前忏悔吧: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43.片刻的浮华盛世:莫泊桑《项链》
44.战争,让女人走开: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45.包容的爱还是彻底的恨: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46.从“黑暗意识”中苏醒:翟永明《女人》
47.溶解心灵的秘密:舒婷《舒婷诗集》
48.爱,我们曾共同拥有:叶芝《当你老了》
49.你最美的气质是自由:惠特曼《草叶集》
50.此幸福,彼幸福:杨绛《我们仨》
51.成长是目的,爱情是过程: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
52.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婚姻:老舍《离婚》
53.一个女人的城市传奇:王安忆《长恨歌》
54.爱情与食物的辩证关系:徐坤《厨房》
55.勇敢地被启蒙:高尔基《母亲》
56.跳来跳去,你跳得出生活吗:契诃夫《跳来跳去的女人》
57.棘心天天,母亲辛劳:苏雪林《棘心》
58.有时候,钱也是安全感:亦舒《喜宝》
59.一切只是私人生活:陈染《私人生活》
60.让它变成事实吧:王小波《黄金时代》
4.保持自我本色
林徽因展示了一个真实的自己,她总是让她身边的人看到真实的她,从而不得不产生疼惜之情。
林徽因常常在晚上写诗,与别人不同,她写诗的时候,要“点上一柱清香,摆一瓶插花,穿一袭白绸睡袍,面对庭中一池荷叶,在清风飘飘中吟哦酿制佳作”。林徽因的堂弟说:“我姐对自己那一身打扮和形象得意至极,曾说‘我要是个男的,看一眼就会晕倒’,梁思成却逗道,‘我看了就没晕倒’,把我姐气得要命,嗔怪梁思成不会欣赏她,太理智了。”这是一个自恋的林徽因,一个自恋的有些可爱的林徽因,她的这份自恋是对一个男子的致命诱惑,谁人都难以逃离。
李健吾在《林徽因》中提到,当着林徽因的谈锋,人人低头。平时滔滔不绝的叶公超在酒席上忽然沉默了,口若悬河的梁宗岱一进屋子就闭拢了嘴,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到林徽因在场。有人笑道:“公超,你怎么尽吃菜?”公超没有说话,只是指了指“指点江山”的林徽因。又有客人笑道:“公超,假如徽因不在,就只听见你说话了。”公超说:“不对,还有宗岱。”可见,林徽因在圈子里是个爱出风头的女人。
徐志摩曾有一些私人书信日记及八宝箱交给凌叔华,让其代为保存。徐志摩罹难后,很多人向凌叔华索要书信,林徽因也是其中之一,她的意图是:“我只是要读读那日记,给我是种满足,好奇心满足,回味这古怪的世事,纪念老朋友而已。”很容易地,她从凌那里讨得徐志摩的《康桥日记》,等到还给凌叔华的时候,日记却少了几页,而那几页内容正是有关林徽因的部分。
这是一个真实的林徽因,虽然被世人炒得光鲜亮丽,但林徽因毕竟是个世道中人,她再是生活在书画中,也是要居家过日子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是真真实实存在着的本色。这个真实的自我是你和别人相处时展示出的基本姿态。
两个可爱的少女在路上走着,其中一个少女较为高挑,她的表情配合着她讲述的内容,不知她们经历的事情有多么让人兴奋。她时而扬起修长的手臂比画着,时而调皮地吐吐舌头,她的女伴则不时地捂着肚子咯咯大笑。
在一旁观察良久的导演高兴不已,她们的表情和笑声多么富有感染力啊。两个少女长得都很可人,尤其是那个高一点的,一双又大又亮的眼睛那么迷人!这不正是自己物色的演员吗?他立即带着摄影组走过去。
明白了导演的意图,意识到镜头正对着自己,那个高个子少女立即收起了刚才兴高采烈的表情,把一双手端放在腹前,不难看出,她是在竭力让自己显得更高雅一些。她压抑着内心的喜悦,凝视着前面的镜头……
最后,导演选用了那个美丽高挑少女的女伴,一个之前相形之下略为逊色的女人。
“我这样决定只是因为她一听到有机会成为演员,就高兴地蹦跳起来,摇晃着她那位正在镜头前摆高雅姿态的朋友。”导演这样说,“一个不能自然表现自己的演员,会成为一个很糟糕的演员。”
不要对自己加以掩饰,那样会把你的长处掩藏起来,给人做作、不真实的感觉。能够真实的活,本来就是一种幸福,因为遮掩真实是痛苦的,而真实能让别人更清楚地看到我们。我们所有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在别人那里都一览无余,我们对别人是真正的信任,对自己也是真正的信任。唯有真实才真正属于自己。
要成为真实的女人,必须要保留自己的特性,要知道“一家之言”要比“人云亦云”更讨人喜欢,更能给人留下好印象。率真和坦诚更让人乐于接受,做作和伪装永远遭人唾弃。保持自己的本色就是率真和坦诚的表现,掩饰自我就是典型的做作和伪装。
5.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
有一位著名作家说过:“任何一种兴趣都包含着天性中有倾向性的呼声,也许还包含着一种处在原始状态中的天才的闪光。”拥有自己兴趣爱好的女人是懂得享受生活的女人。
林徽因有多元化的才艺、多元化的爱好、多元化的事业,甚至多元化的朋友。
林徽因在建筑、诗文方面有非常杰出的表现,她的其他方面的才学也是相当卓越的。
1925年,为了倡导新剧,闻一多、梁实秋等留美学生曾经在美国组织“中华戏剧改进社”,林徽因是主要成员,这也是她艺术理想之一。他们发函邀请国内新月社的成员参加,建议在北京大学开设“戏剧传习所”,并设想归国后由闻一多办这样一所艺术大学:
“有梁思成君建筑校舍,有骆启荣君担任雕刻,有吾兄(闻一多)濡写壁画,有余上沅、赵太侔君开办剧院,又有园亭池沼花卉草木以培郭沫若兄之诗思,以逗林徽因女士之清歌,而郁达夫兄年来之悲苦得借此消释。”
显然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林徽因对建筑学的理想诉求,非但如此,在当时的情势下,她能如此超越思想的樊篱,勇于突破自我,在多元化的道路上敢于大胆创新,确实是令人赞叹之举。
在泰戈尔访华的时候,林徽因就同父亲林长民同台演出泰氏名剧《奇特拉》,当时著名的媒体《晨报》经常以大篇幅介绍他们的演出状况,称赞这是“父女合演,空前美谈”。
我们且不说是在彼时,就是在当下,我们能够在大众面前抛头露面出演爱情戏也是需要极大勇气的吧,可见多元化的女子是有莫大的魄力的。
尽管选择了古建筑为主要研究方向,但林徽因除了业余时间在诗、小说等方面的创作外,也没有放弃对戏剧的尝试。1937年,林徽因在《文学杂志》上创作了四幕剧《梅真同他们》,在作品中,她对技巧的纯熟把握令人叹为观止,她采用口语化的白话文对白,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紧凑干练,高潮迭起。
林徽因有着明确的创作主旨:“我所见到的人生戏剧价值都是一些淡香清苦如茶的人生滋味,不过这些场合须有水一般的流动性……像梅真那样一个聪明的女孩子在李家算是一个丫头,她的环境极可怜难处。在两点钟的时间限制下,她的行动,对己对人的种种处置,便是我所要人注意的,这便是我的戏。”虽然不是专业背景出身,但林徽因在这方面的创作已相当娴熟。
原计划是四幕剧,但写到第三幕的时候,抗战爆发了,林徽因也中断了写作计划。由于前三幕优秀的表现,很多热心的读者对第四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有不少的粉丝追着林徽因问:梅真后来怎样了?林徽因的回答很干脆:抗战去了。幽默而风趣,俨然一个成熟大家的风范。
林徽因在相关方面的兴致,往往体现出复合性的构向。
林徽因曾经为天津南开新剧团公演的话剧《财狂》担任舞美设计,后来《财狂》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林徽因功不可没。虽然不是主打职业,但林徽因以舞台美术的专业素养、不俗的眼界与功力,使得公演成功。报界对演出成功的报道甚至是连篇累犊的,林徽因也因此成为报界关注的焦点,她一不小心在冷僻的学术圈外,获得了明星般的轰动效应。
做舞美设计的时候,林徽因总是感到特别轻松愉快而又游刃有余。戏剧是她本来就热爱的项目之一,加上有戏剧演出的实际经验,所以她能更加身临其境地拿捏好舞台上的戏剧空间,对舞台的视觉效果、场景的变换及演员的调度也都能把握得炉火纯青。
女人,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闲暇时可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提高一下自己的生活品位和修养,压力大时可以放松紧绷的心情,消除压力,让自己更快乐。这是女人幸福生活的调味剂,也可以成为女人生活的另一种支撑。
若瑶是一个懂得生活的女人。学生年代,若瑶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她喜欢读书,有时间时总是手捧一本书,一杯清茶,静静地读书喝茶。当初,就是这样一个恬淡的场景吸引了若瑶现在的老公,她的老公说他从那时才发现女人认真读书的样子很吸引人。若瑶还喜欢听音乐,生活中,无论她碰到多么难过的事情,无论心情是多么糟糕,一曲轻音乐听完,顿时心情放松不少。另外,若瑶还每个星期都去学习瑜伽,长期的练习,使若瑶不仅拥有比其他女人更好的身材,并且气质也更加出众。
结婚后,若瑶不仅保留了这些兴趣爱好,而且还增加了新的爱好!她跟着儿子的书法老师学习毛笔字,不仅可以督促儿子的学习,而且偶尔露一手,常常让人赞叹不已。社区里在搞绿化,若瑶于是也买了几盆花来养,每天浇水修剪,几个月下来,葱葱郁郁,花香扑鼻,放在客厅里,给客厅增色不少。看到老公与朋友下象棋,她也跟着学习,学会后常常邀老公一战,夫妻两个楚河汉界,刀光剑影,你争我杀,不亦乐乎。
更重要的是,若瑶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不再像别的女人一样每天因为无事可做就盯着老公和孩子挑毛病,弄得家里乌烟瘴气。相反,每天她忙着自己的事情,下班做好家务事后看看书、听听音乐,有时应老公的邀请下一盘棋,和儿子练练书法,全家人一起娱乐,外人都称之为“全家总动员”。而没有压力和争吵的生活也使若瑶越活越年轻,显得更有魅力。
一个有自己兴趣爱好的女人,一定是一个懂得拥有自己空间的女人,她的世界不再仅仅是围着老公孩子家务转,她的内心更加饱满充盈,生活更加诗意。
一个拥有自己兴趣爱好的女人绝不是一个古板的女人,她热情而又灵动,富有活力而又健康。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时,她是最美的:读书时,她有一种端庄的美;健身时,她有一种健康的美;看风景时,她有一种悠然自得的美。她的美种类繁多,却又无处不在,动静适宜,使她身边的男人沉醉!
6.不要盲目地追求多才多艺
常人都说:艺多不压身。我们也常常羡慕像林徽因那样多才多艺的女人,可是现实生活当中为什么却出现“艺多压身”的现象呢?难道真的说,多才多艺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答案当然不是“是”与“不是”这么简单。
林徽因的才华可能是多元化的,但是我们不该忽略她对于事业的执着投入。在林徽因的事业生涯中,她或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经典文籍,她还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
要知道,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爱好太多,难免会分散精力,精力过于分散,就难以在一个领域里取得好的成绩,比如,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多才多艺”的女孩:她会演奏乐器,会画画,会打球,爱好文学,爱好戏剧……好像就没有她不会的东西,可是她真正能拿上台面的技能却一样也没有。
她们把全面仅仅理解成“全”,却忘记了全面发展的本质是发展特长。
李玉琴从小就喜欢写作、画画和唱歌,而且在这几方面她都极具天赋。她的作文常常被老师拿来当作全班的范文,画画也在各种比赛中频频得奖,嗓子也不错,每次她唱歌都会引发听者由衷的热烈掌声。其实除了这几项爱好之外,她还有很多的爱好,譬如说跳舞。
总之,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她也以此而自豪。但是,后来这些才艺却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烦恼。进入高中后,首先她就面临着发展方向的难题。她对写作、画画、唱歌的爱好程度不分上下,因此,对于一般人轻而易举能够决定的事情,却让她左右为难。最后,她听从父母的意思,选择了画画。
从高中开始,她参加了美术培训班。凭着自身的天赋,最后考上美院的艺术设计系。大一的时候,她凭着自身的天赋,专业成绩常常是系里最好的,而且有多幅专业作品留校。可是到了大三,她就明显的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了,她的专业水平从上等水平落后到中下等水平,直到大四毕业,她在专业上已经不具竞争力,属于一般的水平。其中的原因,她自己其实心知肚明,那就是她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写作和唱歌方面。没有办法,她难以割舍写作和唱歌,每次的校刊校报上,总是有她的文章出现,而且在大三时,她加入了学校的校刊编辑部,最后还竞选上了校刊主编。学校组织的每次音乐活动,也都会有李玉琴的身影。她后来组织了一个乐队,她任主唱,为了锻炼乐队的水平,她们在各种酒吧“跑场”,虽然她们的演出都是免费的,但她们乐此不疲。
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及知识的方式变得越来越方便,如果我们见到什么就学什么,什么热门就学什么,那么要花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全面发展呢?全面发展的“全面”不应该理解为一个量的概念,其实质是个性、特长发展。全面发展关注体现全面的基本方面而非一切方面。个性发展的理念不仅更靠近了创造教育,也对德、智、体、美形成更确切的理解。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女人不必刻意追求“多才多艺”,不要一看到别的人多才多艺,就感觉自己像个呆子,什么也不会,责备自己一无是处。当然有条件的、有精力的,能适当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陶冶情操,也是好的。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人只有在心无旁骛的情况下,才能出色地完成一项任务。
一个人没有学历,没有工作经验,发展的也不全面,但是如果有一项特长,一处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可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拥有其他人不能获得的东西。可是在我们身边,许多女人往往走入误区,譬如一些女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忙着考这证考那证,证书弄了一大摞,忙着做主持、当模特,业余职业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毕业之后却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原因是由于她们片面地追求“多才多艺”,分散了时间和精力,却忘记了专注去发展自己的特长,结果事与愿违。
一个人自诩有多种技能,但由于蜻蜓点水、钻研不透,反而不如拥有一项专长的人受青睐。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尽力把它做到无可挑剔,你可能会比技能虽多但无专长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7.口吐莲花,妙语连珠
有些女人是天生的社交高手。这不是因为她们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而是因为她们在任何场合,都能口吐莲花,妙语连珠,博得满堂彩。
身为“太太客厅”的女主人,林徽因是这个舞台上不折不扣的中心人物,她优雅的谈吐与机智迷人的辩论能力,使她的气质芳香经久弥漫。
林洙在《梁思成、林徽因与我》书中如是写道:
“梁家每天四点半开始喝茶,林先生自然是茶会的中心,梁先生说话不多,他总是注意地听着,偶尔插一句话,语言简洁、生动、诙谐。林先生则不管谈论什么都能引人入胜,语言生动活泼。她还常常模仿一些朋友们说话,学得惟妙惟肖。
有一次她向陈岱孙先生介绍我说:‘这个姑娘老家福州,来自上海,我一直弄不清她是福州姑娘,还是上海小姐。’接着她学昆明话说:‘严来特使银南人!’(原来她是云南人!)逗得我们都笑了。”
可见,林徽因在“客厅”里是充满幽默的,她的风趣使大家获得了一种空前的放松与释怀,尤其是在那样的灰色岁月中,这种不同寻常的谈吐是一定会给大家留下良好的印象的。
林洙在书中说:“她是那么渊博,不论谈论什么都有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独特的见解。一天林先生谈起苗族的服装艺术,从苗族的挑花图案,谈到建筑的装饰花纹。她又介绍我国古代盛行的卷草花纹的产生、流传;指出中国的卷草花纹来源于印度,而印度的来源于亚历山大东征。她指着沙发上的那几块挑花土布说,这是她用高价向一位苗族姑娘买来的,那原来是要做在嫁衣上的一对袖头和裤脚。她忽然眼睛一亮,指着靠在沙发上的梁公说:‘你看思成,他正躺在苗族姑娘的裤脚上。’我不禁噗哧一笑。”
林徽因的老朋友费慰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之妻,她是研究东方古代艺术的专家,毕业于哈佛大学美术系,曾任美驻华使馆文化专员。她曾这样来形容林徽因:“她的谈话同她的著作一样充满了创造性。话题从诙谐的轶事到敏锐的分析,从明智的忠告到突发的愤怒,从发狂的热情到深刻的蔑视,几乎无所不包。”
在她家客厅的著名沙龙里,任何谈笑有鸿儒的对话,她都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即使在重病中都躺在沙发上跟客人们大谈诗歌与哲学。
曾经的沙龙客之一萧乾回忆说:“她说起话来,别人几乎插不上嘴。别说沈先生(沈从文)和我,就连梁思成和金岳霖也只是坐在沙发上吧嗒着烟斗,连连点头称是。徽因的健谈决不是结了婚的妇女那种闲言碎语,而常是有学识,有见地,犀利敏捷的批评。我后来心里常想:倘若这位述而不作的小姐能够像18世纪英国的约翰逊博士那样,身边也有一位博斯韦尔,把她那些充满机智、饶有风趣的话一一记载下来,那该是多么精彩的一部书啊!”
可惜,林徽因也承认自己是个“兴奋型的人”,情绪喜怒不定,像朵带电的云,只凭一时的灵感和神来之笔做事,所以她留下的作品并不多。她的聪慧,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传说,流传在那些见识过这聪慧的文化名人们的口头笔端,而战争、疾病、政治运动、贫穷而琐细的家庭生活又剥夺了她大量的创作精力。
所以,抛开她那些著名的“绯闻”,在学术层面上,人们通常只知道她是国徽的设计者、北京古建筑的积极保护者,而忽略了她更加丰沛的才华。而她的优雅谈吐所散发出来的芳香,也不仅仅是知识与幽默的结合体,更多的是个性与真情的流露,它包含着一些创造性与率真性。
相关链接:
那么具体来讲,现代女性要修炼优雅的谈吐,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多下工夫呢?在此,我们给出一些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随时更新知识积累
穿着时尚的女人总能给人美感,而如果一个女人穿着时尚,嘴里说的却是上个世纪的词语和话题,那就只能被人称为“土老帽”了。所以,女人不仅要在服装上做时尚的代言人,也要让自己的知识随时更新,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脉搏。
多看新闻,关心时政
爱看报纸和新闻的似乎多是男性,然而作为女性,也不能脱离那些好像跟自己没有关系的政治大事。你不能成为一个“一心只知穿着打扮,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女人,否则会给别人留下肤浅的印象。
加强生活积累
很多女人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别人都不爱听,那是因为她缺乏生活的积累,说的都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所以,要想有好口才,多加强生活积累也很重要。知识、阅历、情感、生活等都能丰富一个女人的内心。这些“养分”是源泉,透过一根根血脉、一条条经络打造着女人的魅力,提升着女人的品位和内涵。
塑造自信性格,给自己积极暗示和鼓励
美丽的女人,不一定要有漂亮的脸蛋和迷人的身材,任何一个女人都可以因为自信而变得美丽。一个自信的女人在任何时候都会面带笑容,遇到任何事情都会处变不惊、坦然面对,即使是遭遇重大事故或艰难选择,她们脸上永远都带着迷人的微笑。自信的女人温柔高雅,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谈笑自如、举止大方。她们懂得在什么样的场合说什么样的话,也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不论是面对阿谀奉承还是讽刺挖苦,她们都会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面对。
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见所闻改变一生
1920年春,林徽因随父亲远赴欧洲。林长民如是告诉女儿:“我此次远游携汝同行,第一要汝多观察诸国事物增长见识;第二要汝近我身边能领悟我的胸次怀抱……第三要汝暂时离去家庭烦琐生活,俾得扩大眼光,养成将来改良社会的见解与能力。”这是林父对女儿的期望。
林徽因坐在去欧洲的船上,面对大海,她有生以来首次扩大自己的视野,世界的宽广也令她的胸襟大开。
抵达欧洲之后,天资聪慧的林徽因源源不断地汲取来自异域文明中的文化养分,扎实的英文功底令她能轻松翻看英文书籍。与英国人沟通之余,也能自由地阅读,她研读萧伯纳的剧本,并逐渐领略到文学的真谛。
后来,林徽因考入爱丁堡的圣玛丽学院,在这之前,父亲为她雇了两名教师辅导她英语和钢琴,所以在这所学校,她的英语便更加地娴熟、纯正。同样是在伦敦,受女建筑师的影响,林徽因确立了投身于建筑科学的志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见所闻改变一生,人的梦想再大,也大不过所见所闻,林徽因的这段经历,其实是她光彩人生的前奏曲。
现代都市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通过旅游来放松自己。每当周末节假日,纷纷走出家门,释放自己被禁锢已久的心灵,投入大自然的怀抱。的确,相同的人,相同的事,相同的路,相同的天空,待久了会心生麻木,旅行却能给人带来感官上的新鲜、心灵上的释放。
旅行会让你更明白自己,也更明白这个世界。若工作压力太大、找不到工作与生活的意义,暂时放下一切去旅行是一个很好的调整心情的办法。即使你在旅行途中只是看看山、听听水、欣赏下日出日落高原雪山,也足以用大自然本身的力量让心灵得到休憩与释放,而这样一个过程对于内心平衡来说至关重要。
当下极为流行的“间隔年”,是指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让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芳子是个90后美女,刚大学毕业不到半年,她辞去了某大型报社记者的工作,在国内一边打零工一边旅行。这样的生活持续了10个月。
“在辞职之时,我并不清楚这段生活到底要持续多久、我期望从中得到什么、旅行结束之后又要干嘛,”她说,“但旅行彻底调整了我的心态与情绪,在旅行接近尾声时,我曾和驴友结伴去甘南朗木寺沿河流徒步。那天,正走在弯弯绕绕的上坡路,脑袋里突然闪出了一个念头:还是去做记者吧,既然你在大学里选择了学新闻、做新闻,那么还是尝试下在社会里做新闻好了。再说当记者也不错,不用坐班,比较自由。”
随后工作的这两年里,遇到过不少困难与麻烦,这样的时刻也曾想过放弃,再次开始在路上的生活,但却总难以达到放弃的那根线:“唔,这一切没有那么严重,你可以坚持的。”
古人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推崇“行万里路”,许多名人志士都是在饱览名山大川、眼界开阔之后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苏轼在《石钟山记》一文中,记叙了他深入实地考察,揭开了石钟山得名之谜的故事。
鄱阳湖口有座石钟山,下临深潭。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众说不一,但都不能令人信服。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天晚间,苏轼和儿子苏迈乘坐小船来到石钟山的绝壁下面,只听水上不停地发出噌吰的声音。苏轼仔细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微波流入,冲荡撞击,便形成这种声音,又发现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中心,它的中间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风浪吞吐,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与刚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如同歌钟演奏一样。至此,苏轼探求到了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苏轼之举,被后世传为佳话。
正如那句著名的广告语,“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川端在伊豆邂逅的美丽,三毛在撒哈拉找到的幸福,苏童在江南水乡触到的灵感,安妮在墨脱受到的震撼,苏东坡在石钟山的顿悟……旅行收获到的岂止是简单风景?
“阵阵晚风吹动着松涛,吹响这风铃声如天籁,站在这城市的寂静处,让一切喧嚣走远,只有青山藏在白云间,蝴蝶自由穿行在清涧,看那晚霞盛开在天边。”这是许巍的一首《旅行》,极其抒情地诠释了现代都市人对远方美景的向往。
一块石头,一缕空气,一片白云,一寸土地,其实,每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魅力。而旅行的意义也并非仅仅为了某处风景,为旅行而旅行,旅行可以让我们增长见识的同时,得到心情的释放与心灵的憩息。当放下烦闷的工作与琐碎的家务事,当迈出踏上旅途的第一步,轻松与愉悦就会缠绕着双腿,赐予一股力量,继续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