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馆里的哈佛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三分钟读懂经济学——经济学原来这么有趣(1)

经济学并不意味着复杂的数学模型和演算公式,也并不仅仅充斥着晦涩的专业术语,让我们带你进入通俗易懂、简便快捷、生动形象的“经济学聊天室”吧!

1.吃第一个面包和第三个的差别

假如,给非常饥饿的人吃面包。在吃第一个的时候,他会感觉非常幸福。接着给他吃第二个、第三个……直到吃完第五个的时候他已经很撑了。如果我们还继续让他吃,相信他不但一点幸福的感觉都没有,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这就是“边际效应”最典型的案例。

经济学上说的“边际效应”,有时又称为“边际贡献”,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虽然带来的总效用仍然是增加的)。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以此发展,我们接触该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一如霍曼斯所说:“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了解了边际效应的概念,你就可以尝试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它。

举例说,一杯水对井边的人来说,即使倒掉,他也毫不在乎。但是如果对于沙漠旅行者来说,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拥有了它,则如获甘泉玉液。

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给亿万富翁几千元,产生的作用就相当一杯水对井边的人。因此,给亿万富翁送去几千元,几乎等于做无用功。同理,给农民送去大米,很多时候也只能算锦上添花,一样产生不了多大效用。

人际交往中,有时需要主动去帮助对方,感情才能得以加深。有的人为了讨好上司,付出了很多,可是却达不到效果。其实之所以效果不理想,往往是付出的方向有误。

事实上,每个人都有缺少的东西。虽然富人不缺钱,或许给他送一些钱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可能他在精神方面却很匮乏,你便可以从这方面下功夫。

拿学生时代来说,帮助同学也是有讲究的。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你在经济上帮一下他,他一定会十分感激;对于学习差的同学,就应该在学习上帮助他。

归根结底,雪中送炭的关键是要看清楚,对方是否在雪中,自己才能把炭送出去。

不可否认,每个人都喜欢金钱,但是喜欢的程度有所不同。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对金钱追求的程度也是不同的。一个人在贫穷的时候,可能愿意为了换取金钱而付出较大代价,而当他富有了之后,或许就不愿意再为之付出那么大代价了。因此,只有把金钱运用得当,才能产生效用最大化。

2.看电视的“适度时间”应该是多少?

如果电视是一件“好东西”,那么看电视的适度时间应该是多久?如果炸面圈是种“好东西”,那么应该吃多少个才恰到好处呢?如果棒球是一件“好东西”,那么打多长时间的棒球才算适可而止呢……

对于这样一系列问题,经济学家回答说:任何一件东西的最佳均衡量,都是当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的那个消费量。换句话说,如果边际收益恰好等于边际成本,那么这个时候的消费量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才可以说是“恰到好处”;在这个消费量上停下来,就叫“适可而止”。

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

假设你现在已经在电视机前坐了76分钟,目不转睛地观看着棒球比赛,现在要让你做出决定,是继续看下去呢还是关掉电视机?你如果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那么你就会这样琢磨问题:我再看下去,边际收益是大于还是小于边际成本呢?如果你觉得是“大于”,那你就会选择继续看下去;如果你回答是“小于”,你就会减少看电视的时间(少于76分钟,比如说70分钟、60分钟,等等);如果你觉得既不“大于”也不“小于”,二者正好“相等”,那么你肯定就会在此停下来,不会选择再继续看下去。这样,76分钟就是你看电视的最优均衡时间。

尽管绝大多数活动有成本也会有收益,但有些活动似乎并非如此。比如,一个人用棒槌敲打自己的脑袋,似乎只有“成本”,很难说有什么“收益”(除非他想以此让别人误以为他是个傻子)。显然,这是一项零收益但有成本的活动。

那么,用棒槌敲打自己脑袋这件事,是不是也有一个“最优均衡次数”的选择问题呢?是敲打三下最佳呢,还是只击打一下就停止,或者一下也不敲击(零次)?很显然,如果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正确的答案是零次。

回想一下,一个人继续从事一项活动,其前提条件是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

在这个棒打脑袋的例子中,由于只有成本而无收益,也就是说,成本大于零,收益为零,在这种情况下,边际收益绝不会大于边际成本。

所以,用棒槌敲打自己脑袋的最优均衡量自然应该是零,即最佳选择答案是:你最好不要敲打自己的脑袋!

3.为什么工资永远追不上房价?

经常听到别人抱怨挣的钱越来越不够花,房子开始涨价,猪肉开始涨价,鸡蛋也开始涨价,吃菜吃不起,住房住不起,于是人们慨叹:钱越来越不值钱了。这就是经济学上的通货膨胀现象。

如今,通货膨胀成了人们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粮价涨了,油价涨了,猪肉价涨了,房价更是在涨……”可以说是涨声一片。这让敏感的老百姓渐渐紧张起来,办公室、菜市场、洗手间、公交车、网络论坛……关于涨价的讨论随处可见。那么,作为普通百姓,我们该怎样认识通货膨胀呢?

通货膨胀,就是货币相对贬值的意思。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指在短期内钱不值钱了,一定数额的钱不能再买那么多的东西。假如以前,8元钱能买1斤猪肉,可是现在却需要15元才能买1斤猪肉。当这种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的现象普遍化,也就是说,不单是猪肉涨价了,你环顾四周,看到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上涨了,这就可以断定通货膨胀确实发生了。

通货膨胀,是由于流动性过剩造成的。一般在经济繁荣时期,大量的钱在市场上流动,不论是数量还是流通速度都比平时要快,货币的流动性大大加快。按照通行的经济学规则市场上所需要的货币总额等于市场上所有物品的价格总和除以货币流动速度,当货币总额增多的时候,货币流通速度加快,那么商品的价格就会高涨。这是因为繁荣的经济刺激了居民信心,吸引了资本的介入,使货币增加。

通货膨胀一般分为几种类型: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也是最常见的。大多数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造成的,由于需求过度扩张,导致产品供不应求,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比如房地产行业,在经济上升时期,由于自住房和投机房需求加大从而导致房价上涨,房产业需要的资金比较大,属于经济里的龙头产业,房产业的价格上涨往往会拉动其他产业,从而导致GDP出现过度需求的局面。

关于这个类型的通货膨胀,经济学里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一个人买粮食的时候认为粮食贵了,卖粮食的说,是因为面粉贵了;卖面粉的说,是因为油条和面包贵了;卖油条和面包的说,因为他们要吃猪肉,而猪肉太贵了,他们必须提高价格来增加收入;卖猪肉的说,因为生猪太贵了,所以肉贵;养猪的老大娘说,因为粮食贵了,所以生猪贵了。

这一个过程是循环的,找不到哪个环节是最初的根源,但是必定离不开需求的过度扩张。一个环节的过度会导致其他环节都提高价格,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价格上涨,也许是由于粮食稀缺造成的,也许是由于养猪的少了,但不管怎样,由于需求扩张而产生的物价上升直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提价。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这主要是由工资上涨引起的,工资本身具有刚性原则,只上涨不可跌,通常认为工资的降低会挫伤员工的积极性。由于工会力量的强大,工资和福利经常出现被人为拉动到超出社会承担能力的程度,由于发放工资过多导致货币发放超出实际需要,从而造成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一般在西方更容易出现,因为西方国家的工会属于比较独立的机构,他们只从工人的角度去考虑,不顾提高工资的社会成本是否会造成通货膨胀。此外,采购成本突然提高而造成的通货膨胀也属于成本推动型膨胀,比如1973年由于石油输出国联合垄断价格,导致石油价格猛涨,形成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

利润拉动型通货膨胀: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垄断或者是联合定价而导致企业利润增加,货币需求扩大,从而产生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是比较少见的,而且也不重要。

三种通货膨胀类型虽然不一样,但是一旦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往往是三种因素共同起作用造成的。原来一个产品只需要1元钱,现在产品没有变,而货币却增加了,一个产品需要2元钱了,所以原来的钱就不值钱了,无形之中,你手头的财富缩水了。市场上的钱太多了,这可能是需求增加后,投资增加造成的货币富裕,也可能是利润增长得太快,马上把利润转化成投资投放到市场上,也可能是银行又多放贷了货币。当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你挣的工资就需要看它的购买力来核算工资的价值。

通货膨胀发生的时候,都是不知不觉的,你明显感觉到物价上升了,这就是通货膨胀了。通货膨胀是有周期性的,一般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出现,然后伴随经济的衰退,出现通货紧缩现象。当需求扩张的时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价格上涨接着就又会供应过度,价格降低,需求下降,货币需求也随之减少,物价低迷,通货紧缩到来。与通货膨胀相反,原来一个产品需要1元钱,现在货币量减少了,也可能是货币流通速度变慢了,因为商品价格总额等于货币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这时候可能一个产品只需要8角了,物价低迷。

通货膨胀原因很复杂,但百姓唯一的感觉就是物价上涨,这也是对百姓最为不利的地方。面对通货膨胀,应该减少消费,积极理财,尽量使财富增值。但通货膨胀往往与通货紧缩是交替出现的,通货紧缩的时候可以增加消费,这时商品都是很便宜的。

4.美女和巫婆该要哪一个?

小时候曾看过一篇童话,童话里有一位英俊帅气又有才华的王子。有一天王子出去狩猎,他骑着高头大马,带着随从们在森林里转来转去,眼看天就要黑了,可他们只是打到了一些山鸡野兔之类的猎物。

王子感到很不开心,以他的射猎技艺,再凶狠的猎物也休想逃掉,可是天公不作美,他转了一天也没碰到什么大的猎物,根本谈不上展示自己的绝技。

随从们劝他先回皇宫,改天再来,也许运气会更好些。王子也认同下人们的提议,只是觉得很不甘心,也很没面子。于是他决定多转一会儿,不为狩猎,全当散心。

走着走着,忽然前面有个黑影一跃而过,王子眼尖,看准了是一只斑斓猛虎,随即催马赶去。大家一起追了一程,下人们的骑术不及王子,早就跟散了。

王子也无暇顾及别人,只顾追赶猛虎。他和老虎的距离一点点逼近,王子忽然拔剑,一箭射出,只听“啊”的一声。王子感到奇怪,近前去看,不见猛虎,却见一个美女捂着右臂,右臂上插的正是自己那支箭。

鲜血从女子的伤口处不断流出,王子来不及多想,赶紧下马为女子包扎。

血终于止住了,女子起身道谢。王子疑惑地看着女子说,“我明明看到我射中的是一只老虎,怎么会是一个女子,告诉我,到底怎么回事?”

女子毫不隐瞒,说其实那只老虎就是她,她本是森林中的一位仙子,悠闲地在林中过着日子,可是前两天来了一位恶魔,恶魔想把她逐出森林,无奈之下,为了防身她变作猛虎,想要在今晚天黑之后逃出森林,没想到被王子射中。

王子听了很抱歉,就把女子带回皇宫。

日久生情,王子想娶女子为妻,在新婚之夜,女子忽然变成了一个巫婆。

她告诉王子,其实自己白天是个美女,晚上是个巫婆。当然,如果王子不喜欢,她也可以白天是巫婆,晚上变回美女陪着王子。这两种情况,王子可以任选其一。

这下王子不知如何是好了,晚上有美女相伴自然不错,可是白天的王妃居然是个巫婆,让他的面子往哪搁。但如果王妃白天是美女,晚上陪着自己的就只能是个巫婆。王子一时陷入两难境地。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对于王子来说,选择其中一种可能,就必须放弃另外一种可能。在经济学上,这叫做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又称选择成本,是指作出一个选择后所丧失的不作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也就是说,机会成本其实是为了得到一种东西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东西。

机会成本反映了一个决策、一件事物的真正价值或收益。

比如你为了看一场电影而放弃一次舞会,那你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就是一次舞会;为了打牌而放弃观看一场球赛,那打牌的机会成本就是看一场球赛;为了应酬而放弃了朋友间的一次聚会,那应酬的机会成本就是一次聚会。

当一个商家必须在投资房地产和投资股票中做出选择时,如果他选择投资房地产,就意味着放弃投资股票所获得的所有收益,反之亦然。

所以无论是普通大众还是投资商,在衡量机会成本时,不仅要看当前实际的成本,还要看到其背后隐藏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