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大智慧(孔子学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前言

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人们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智慧震古烁今,光照千秋。

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他的思想被历代人们奉为圭臬,视为经典,是真正傲视百代的大智慧。

公元前551年,孔子诞生。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死了,不到17岁时,母亲死了,自此,孔子成了孤儿。

孔子自幼奋发图强、为人谦逊,为家族与乡里所器重。孔子19岁时,族人为他娶了妻子,一年后,儿子孔鲤出生。

20~30岁期间,孔子先后做过委吏与乘田,委吏负责收税,乘田负责管农事,都是政府部门的公务员。

30~34岁期间,主要是在鲁国太庙做祭祀官。孔子以独特的身份(即圣人之后)和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德行获此资格,主持国家的重大祭祀,同时开始收弟子。

孔子35岁时,鲁昭公被三大臣逼下台,逃往齐国。孔子追随鲁昭公去齐国,在齐闻《韶》,学识大进。齐景公尊敬孔子,向孔子问政,孔子在齐国待了一年。

37~51岁期间,孔子依然在鲁国主持祭祀。这时,孔子的官职是“儒”,即祭祀官。因为孔子长期做儒官,所以后世称孔子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儒家最看重的是祭祀,其次是治理国家。孔子长期在太庙主持祭祀,实际上是个大祭司。

孔子51岁时,正式在朝中为官,是为中都宰。三年中,孔子先后做中都宰、司空、司寇,最后做鲁国宰相。孔子施政期间,具体的政治主张是维护、巩固鲁定公的地位,对内抑制三大臣,对外与齐国结盟。在孔子的治理之下,鲁国大治,路不拾遗。

齐国担心鲁国强大,便用美人计麻痹鲁国君臣。孔子于这年离开鲁国,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之旅。

55~68岁期间,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经过的国家近10个,是一次前无古人的“文化长征”。孔子想把他的政治主张推广到列国,结果无一成功。但他取得了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成果,就是将他的人文理念——“仁义”带到了各个国家。

孔子68岁回到鲁国,正式开私学授徒。这时,他的政治身份是鲁国的“国老”,即元老。实际上,孔子此时已是鲁国的精神领袖与国家象征。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其中最有成就的是颜回、子贡、子路、曾参、有子、仲弓等人。孔子弟子中做官做得最大的是冉有,但被孔子逐出了门墙。冉有不仁,附从季氏征战、敛财,违背了孔子的教导。

孔子晚年最重要的工作是授徒与撰述。孔子定五经、修《春秋》,他的言行被弟子及再传弟子们整理为《论语》,他的后人也整理有《孔子家语》。孔子的思想主要记载于《论语》《礼记》《中庸》(原为《礼记》的一篇)《易经·易传》《春秋》等。孔子的生平事迹散见于《论语》《孟子》《史记·孔子世家》《左传》等。

司马迁把他为孔子作的传命名为“孔子世家”,显然是把孔子定位为一位“王者”,因为在《史记》中,只有为王者作的传,体例上才是“世家”。司马迁这样做的理由主要是:第一,孔子是殷王室之后;第二,孔子是大圣人,是“素王”,是真正意义的帝王。后世尊孔子为人类导师,是一位世界级的思想家。

孔子为后世制定了风俗与日常生活规范,这比他制定了政治方面的制度更重要。孔子的思考方式与做事方式影响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至深,这比他对中国文化界的影响更大。

本书主要选取了孔子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言论,以权威的译解和贴近现实生活的感悟,再加上与之相应的历史和现实事例,使之浑然一体,让每一个解读对象都得到透彻通达的诠释,并得到适当的延展和发挥。在编写结构上,力求精确到人们生活的细枝末节。从宏观上,我们希望本书能够有益于当今世道人心,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具体到每一位读者,则希望你能够与这种元气淳厚、自然酣畅的古典文化精神贴近并且交融,让自己生活在一种更高的层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