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时间做朋友:你一定要学的高效时间管理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时间管理从提高效率开始(4)

8.抓住本质,从根本上入手

2007年,笔者出席了以“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一次公益活动,当时,有位嘉宾在活动中特别提到了长江的水污染和河道泥沙沉积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上海成了主力军,几乎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当然,上海作为长江的入海口,也是长江河道破坏和污染的最直接的受害者。一个令人震惊的现实是,上海每年在治理泥沙方面的投入几乎是整个沿江城市最多的,但效果却是最差的。

原因很简单,上海投入了大量资金治理长江泥沙沉积的问题,但实际上真正的问题并不在上海本地,而是在长江的中上游地带。由于上游植被破坏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加上中游很多挖沙船常年对河道的破坏,才导致了大量的泥沙在下游沉积。尽管上海投入巨资进行河道清理,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改善,显而易见,如果中上游的问题没法得到解决,那么上海所面临的困境就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里,中上游植被的破坏和开采行为才是导致长江河道堵塞的罪魁祸首,而上海则成了最大的受害者,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从问题的表象入手,从问题最末的环节入手,而不注重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质,结果常常导致自己陷入“出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出现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循环之中。

在很多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似乎总是将注意力停留在表面上,所以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去解决,问题依然存在。这几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就像一棵根系出现腐烂的大树,无论我们花费多少精力打理树的枝干和叶子,树都不会变得更加茂盛,因为树的根本已经被破坏了。直白地说,我们在多数时候只关注现在发生的事,以及这件事所产生的影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所秉持的原则就是暂时抑制这个问题,而这往往让我们疲于奔命。

类似的解决方案和解决模式显然是错误的,无论是对金钱、精力还是时间,都是一种严重的浪费。我们见过了治理几十年都治理不好的环境污染,有修补了几年都没有完全补好的漏洞,有做了好几次却无法完全做到位的工作,造成这一切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没有从根本入手。换句话说,我们没有找准事物的本质,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只是肤浅地就事论事。

特斯拉电动车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有一个“第一原理”思维,其大意是:普通人思考问题都是从表象事实出发,然后在此基础上推理比较得出结论,而这样的结论往往由于视野过于狭窄而经不起推敲;而那些富有远见且能够深入问题本质的聪明人,他们的思维往往可以直达事物的底层,从而将眼前看到的一切表象打回原形,可以说,建立在本质基础上的这些结论比其他理论更有远见、更具战斗力。

“第一原理”的概念最初是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他曾经说过:“在每一个系统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马斯克发扬了这种理念,在他看来真正的成功者,真正想要有所行动的人,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必须把握事物的本质,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才能够真正让自己的工作在执行过程中变得更加顺畅和简单。

美国天文学家兰利是研制飞机的先驱,可是却失败了,当时提出了第一和第二热力学原理的开尔文爵士曾经这样评价道:“任何比空气重的机器都不可能飞起来。”按照开尔文爵士的理解,只要一个机器比空气重,那么空气将无法托举着机器上升和飞翔。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去发明飞行器,结果没人获得成功,因为人们找不到比空气更轻的材料,所以大家断言在一千年以内,人类不可能发明类似的机器。就在大家纷纷想要放弃实验时,莱特兄弟却站了出来,他们认为想要让机器飞起来,与空气的质量对比并不是重要的问题。

按照空气动力学原理,只要想办法让飞机向前运动,然后设计一个巨大的机翼,这样就可以让空气沿机翼流动,而由于机翼上下侧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在同样的时间内,机翼上侧的空气比下侧的空气流过了较多的路程(曲线长于直线),即机翼上侧的空气流动得比下侧的空气快,这时由于机翼上侧的空气压力要小于下侧,这就使飞机产生了一个向上的升力。

1903年,莱特兄弟依靠空气动力学原理成功研制出可以飞行的飞机,而这是世界上首次实现重于空气的航空器的有动力、可操纵的飞行。很多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但对于莱特兄弟而言,他们只不过是透过现象看到了事物的本质,所以让自己的飞行计划变得更加简单和轻松。

对于那些成功人士而言,他们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并不完全在于他们比别人做得更多,而在于他们能够快速看透复杂事物的本质,而且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情况,都会坚定地把握那些最核心的问题,接下来他们只需要解决一两个问题,整个局面就会迅速得到改观,所有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如果渴望让事情变得更加简单,渴望尽快解决问题,那么就要懂得从事物的本质入手,要抓住工作中最根本的东西,比如弄清楚决定工作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引起工作的本质原因是什么。通过对表象层层拆解,直达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开关。把握这个开关意味着我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向,了解了工作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明确了所有问题的核心,这些有助于我们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且只要解决了那些最根本的问题,我们才能顺利解决这个根本问题所衍生出来的所有复杂问题,这对于希望做好时间管理的人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9.制订计划,才能更好地执行下去

说起做事,很多人都停留在“做”的层面上,认为工作的主要成分就是执行,就是运用个人的能力一点点完成任务,然后尽量得出一个结果。正因为如此,很多人常常将工作简单地理解成执行任务,或者实践。他们没有意识到在执行任务之前,首先需要对这个任务进行分析,然后制订出相应的计划。其实,相对于执行,事前制订计划同样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毕竟没有计划进行指导,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明确的实施方案,我们的工作常常会陷入一片混乱。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中“预”就是一种计划,就是一种规划,在生活和工作中,计划往往都是不可或缺的,它可以明确我们的工作理念、工作方针、工作模式、工作步骤,以及其他相关的情况,可以说,在工作计划的指导下,我们往往可以更好地执行工作任务。正因为工作计划具备指导意义,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说,计划的制订往往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我们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遭遇各种阻碍。

如果让能力相近的甲乙两人分别做同样一个工作,其中甲想也没想就立即开始行动;而乙先花了10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具体的工作方案和思路,大致做了一个计划,然后才开始做事。最后我们会发现,先做的甲反而比乙更晚完成工作,而且甲在工作过程中的失误往往比乙高很多,工作质量也相差一个档次。如果将这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套用到企业之中,那么所表现出来的差距将会更加明显,那些制订计划的公司要比没有任何计划就直接行动的企业更加高效。

既然计划具备如此大的作用和价值,那么,什么是计划呢?

在管理学中,计划往往具有两重含义:第一种是计划工作。所谓计划工作,是指根据对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组织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案途径。第二种是计划形式。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

这两层不同的含义往往决定了计划的侧重点不同,不过无论是哪一种计划,对个人的工作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如果说我们的执行活动是具体的行动,是实现目标的前提,那么,计划就是确保整个执行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没有计划的指导,没有计划所设定的各种指标和方案,我们的工作效率会受到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