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常见的三种皮肤瑕疵
虽然每个人的皮肤不同,但拥有润泽、光滑、细腻、柔软而富于弹性的健康皮肤,却是人们的共同愿望。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原因,人们的面部常常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皮肤疾患,影响人们的容貌,甚至会造成内心的痛苦。
最常见的影响容颜的皮肤病有以下几种。
一、痤疮
(1)痤疮的定义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出现慢性炎症的一种皮肤病,是美容皮肤科的最常见的病种之一,俗称“粉刺”、“青春痘”。好发于青春期及成年后的男女,严重者影响容貌,属中医学“肺风粉刺”、“酒刺”等范畴。
痤疮主要发生在面部、肩周、胸和背等部位,表现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性脓疱、结节、囊肿等。痤疮发病率高,我国男性发病率约为45.6%,女性约38.5%。
(2)病理 中医学认为,病因病机为肺经风热、脾虚痰湿。肺主皮毛,面鼻属肺,肺经风热熏蒸,邪郁肌肤而成;脾主运化,饮食辛辣刺激及膏粱厚味之品,酿生湿热;或脾胃失调,运化失健,酿成湿热,湿聚成痰,凝滞肌肤而成。尤其是青春期血热旺盛,夹湿夹毒,壅于肌肤,而成此疾。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发病原因一是体内激素代谢紊乱、皮脂腺分泌旺盛;二是丙酸杆菌、葡萄球菌等感染所致。
痤疮的发生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引起痤疮的病理生理基础,是皮脂腺快速发育和皮脂过量分泌,而皮脂腺的发育是直接受雄性激素支配的。进入青春期后,雄性激素水平的升高,可促进皮脂腺发育,并产生大量皮脂。皮脂主要由角鲨烯、蜡酯、三酰甘油和少量固醇及胆固醇酯组成,痤疮患者的皮脂中蜡酯含量较高,亚油酸含量较低,而亚油酸含量的降低可使毛囊周围的必需脂肪酸减少,并促进毛囊上皮的角化。
毛囊皮脂腺导管的异常角化是另一个重要因素。粉刺的形成始于毛囊皮脂腺的扩大,这种扩张继发于异常角化的角层细胞。在毛囊漏斗下部,角质形成细胞中板层颗粒减少,代之以大量张力细丝、桥粒和脂质包涵体,这种角质细胞不易脱落,导致角质层增厚和角质物堆积,使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碍,最终形成角质栓,即微粉刺。
大量皮脂的分泌和排出障碍,易继发细菌感染。毛囊中存在多种微生物,如痤疮丙酸杆菌、白色葡萄球菌、马拉色菌,其中以痤疮丙酸杆菌感染最为严重。痤疮丙酸杆菌为厌氧菌,皮脂的排出受阻,正好为其创造了良好的局部厌氧环境,使得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痤疮丙酸杆菌产生的脂酶可分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后者是导致痤疮炎症损害的主要因素。
此外,痤疮丙酸杆菌还可产生多肽类物质,趋化中性粒细胞、活化补体和使白细胞释放各种酶类,诱发或加重炎症。
除上述因素外,部分患者痤疮的发生还与机体的免疫功能等有关,特别是一些特殊类型的痤疮,如聚合性痤疮和暴发性痤疮,免疫反应起着重要的作用。
(3)痤疮的分级 痤疮分级是痤疮治疗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痤疮皮损性质及严重程度,可将痤疮分为3度、4级。
①1级(轻度) 仅有粉刺。
②2级(中度) 除粉刺外,还有炎性丘疹。
③3级(中度) 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外,还有脓疱。
④4级(重度) 除有粉刺、炎性丘疹及脓疱外,还有结节、囊肿或瘢痕。
二、黄褐斑
(1)黄褐斑的定义 黄褐斑是一种发生于面部的色素增生性皮肤病,因其常见于妊娠3~5个月,因此又称为妊娠斑。又因其状似蝴蝶,颜色类似于肝脏的褐色,所以又称为蝴蝶斑和肝斑。有的妇女在妊娠早期出现,分娩后逐渐消退,但也有一部分人持续存在多年。
黄褐斑好发于面部,特别是双颊部、额部、鼻部和口周等部位,一般对称出现,有的单侧发生,表现为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片状淡褐色或黄褐色斑,边缘清楚或不清楚,互相融合连成片状,表面光滑,无鳞屑。日晒后色斑颜色加深,部分女性月经前颜色加深。
(2)黄褐斑的起因 黄褐斑是由于黑色素过多沉着于皮肤中而形成的,但病因尚未完全明了。目前的研究认为,很多的黄褐斑是身体内部疾病的面部表现;黄褐斑的发生多因内分泌失调引起,常见于月经不调、妊娠、口服避孕药及某些消耗性疾病患者。
内分泌失调会造成色素代谢功能紊乱,导致大量的黑色素沉着于皮肤表皮细胞而引起黄褐斑。处于经期、孕期、产期、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某些消耗性疾病患者,会出现体内色素沉着和血管淤塞等现象,导致血液内循环不畅和新陈代谢功能减弱,使得体内毒素和废物不能及时排出,而易在体表形成色斑。
同时,黄褐斑与皮肤抗氧化能力较弱密切相关,机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之间的平衡发生紊乱,特别是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降低,导致酪氨酸酶活性升高,使黑色素形成增多,也导致黄褐斑形成。
此外,营养不良或不合理者,如缺乏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E、烟酸及某些微量元素等,或者紫外线过多照射会引起黄褐斑。某些化妆品的刺激、阳光曝晒等也是黄褐斑的常见诱因。精神神经因素也是引起黄褐斑的一个原因,如生活无规律、缺乏睡眠等。
(3)黄褐斑的作用机制 黑色素是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由无色的酪氨酸产生多巴,多巴又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变成多巴醌,再经一系列氧化过程,最后形成黑色素。在正常情况下,黑色素形成后,一部分会被分解,通过肾脏排出体外,另一部分会随着表皮的脱落而脱落。
但是,如果酪氨酸酶活力增强,黑色素增多,激增的黑色素又因代谢的迟缓而无法排出体外,就会淤积在脸上形成斑点。因此,抑制酪氨酸酶的活力,以干扰和减少黑色素的产生,是达到预防黄褐斑生成的有效措施。
此外,调节内分泌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清除自由基、活血化瘀、清肠排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以内养外、祛斑美白的效果。
三、老年斑
(1)老年斑的定义 随着年龄增加,表皮基层的色素细胞分泌增加,且出现不规则色素细胞局部聚集现象,色素增多,在颜面部、手背等皮肤处常常会出现扁平的黑褐色斑点、斑块,人称老年斑或寿斑,医学上称为老年性色素斑,是在老年人皮肤上出现的一种脂褐质色素斑块。
(2)老年斑的起因 老年斑是人体内脏衰老的象征。有研究者发现,老年斑中有胆固醇等脂类沉积。实际上,衰老机体细胞中普遍会出现“衰老色素”,也称为脂褐素。脂褐素首先在神经细胞中发现,心、脑、肝、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中也有存在。脂褐素的沉着与年龄呈正相关。脂褐质色素是细胞氧化后的产物,不仅能聚集于皮肤上,而且还会侵扰机体内部,在细胞内积蓄,妨碍细胞的正常代谢,一旦聚集过多便影响脏器功能,在人们看不到的脏器上留下痕迹并造成损害,使人渐渐衰老。因此,老年斑传递了人体老化的信息,也是人体衰老的形态学标志。
关于老年斑的产生,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①第一种,认为进入老年后,细胞代谢功能减退,体内脂肪容易发生氧化,产生老年色素。这种色素不能排出体外,于是沉积在细胞上,形成老年斑。
②第二种,认为人到老年后,体内新陈代谢开始走下坡路,细胞功能的衰退在逐年加速,血液循环也趋向缓慢,加上老年人在饮食结构上的变化,促使了一种叫做脂褐质的极微小的棕色颗粒堆积在皮肤的基底层细胞中。这种棕色颗粒是脂质过氧化反应过程中的产物。衰老的组织细胞失去应有的分解和排异功能,导致超量的棕色颗粒堆积在局部细胞基底层内,从而在人体表面形成老年斑。
③第三种,认为老年体内具有抗过氧化作用的过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降低了,自由基的作用也就相对增加了,而老年斑就是自由基及其诱导的过氧化反应长期毒害生物体的结果。
不管哪种说法,均认为老年斑是机体抗氧化功能减弱的表现,是组织衰老的先兆斑,表示细胞进入了衰老阶段。
(3)祛老年斑的作用机理 祛除老年斑的关键,在于清除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另外,加强机体自身免疫、促进人体细胞代谢、促进血液循环,也是防止老年斑产生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