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对自己说,“别怕,我会好好照顾你”

在我接触过的咨询客户中,很多人的心理疾病、行为不良,或焦虑不安都与安全感缺失相关。

比如一个女孩安全感缺失,结婚后她往往会非常依赖伴侣,无法容忍伴侣片刻的忽视,伴侣的不陪伴对她来说是致命事件,她会像一只八爪鱼一样,时刻处于吸附状态,牢牢抓紧对方,让对方感到窒息;又或者她会离他远远的,因为她害怕他靠近后伤害到自己;还有些时候,她可能会莫名其妙地攻击对方,一哭二闹三上吊地恐吓、打压对方,而这,都是因为她们害怕。我有一句戏言,说这种“恐惧的内在小孩”的表现:要么逃跑了,要么就是在战斗,如果两种都不是,那就是在去战斗的路上。

所以,你需要理解那些安全感低的人,他们在与人相处时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恐惧的内在小孩”与“无法提供保护的内在父母”。这个“内在父母”是他们真实父母的内化,父母因为现实条件或自身局限,没能为他们提供有力的保护或温暖的呵护。

现在,你再去回顾一下小兰的案例,一定会改变自己之前把她离婚的原因都归咎于她丈夫一人的看法,因为小兰可能才是这段婚姻失败的源头。毕竟当一个人随时处在恐惧中时,她是没有能力,也无法享受亲密关系的,她只会重复过去不幸的模式。

心理咨询中有一句名言叫“说出就是接纳”,意思就是当你清楚这个问题所在,当你说出“面对”这两个字的时候,就是你开始接纳自己内心那些恐惧的时候。

面对意味着正视,意味着不拒绝,意味着你能接受曾经的自己,也意味着你能开启更大的动力去追寻更好的幸福生活。

我记得有一次和一个心理咨询师同行聊天,她说,她有一个客户洋洋,也是因为失恋来找她,洋洋情绪焦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觉得自己再也没有办法谈好恋爱了。她在引导洋洋做个人接纳训练时,让洋洋去理解她自己内在的那个恐惧小孩,让那个小孩诉说她的恐惧和害怕,然后让洋洋对这个孩子说“你不要怕,爸爸妈妈只是在吓你,他们不知道怎么跟你说话,他们吓你是因为他们自己也很恐惧,他们不知道怎么当好爸爸妈妈”。然后,她让洋洋告诉那个小孩“你放心,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能力保护你,我会好好照顾你”。

这些话说完,洋洋就开始痛哭流涕。在此后的每一天,洋洋都会跟自己说这番话,都会安慰自己,最后这个恐惧的内在小孩找到了最好的庇护所,看着她一天天长大。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课的内容。从实验心理学的角度看,安全感的形成与我们的家庭亲密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缺失父爱母爱,不能成为我们阻碍自己拥抱幸福的借口。成年后的我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培养那个充满爱的“内心小孩”,可以通过自我暗示冥想、以及分享喜悦等方法呵护自己,让自己重新获得拥抱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