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穿越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钱钱钱!!!买买买!!!

——货币与商业

在上一篇中,您对清代北京城的各种背景都有了了解,接下来让我们具体地来看一看,如果您穿越到清代,在物质上的各种需要吧!

穿越到古代,拥有什么东西最重要呢?房子,粮食,衣服?No!是钱!俗话说,有钱能使鬼推磨,只要有了钱,什么买不来呢您说~

所以呢,为了您能够顺利在清代北京生活,您首先要知道清代的钱是啥。

需要说在前面的是,清代由于包含了近现代,所以也包括了货币近现代化的过程,在您用钱的时候,请一定要分清时期哦~


大体来讲,清代的官方货币有四种,其中两种贯穿整个清代,另外两种基本上是晚清才有的。让我们分别来了解它们吧~


第一种 银子

白花花的银子,大家在各种电视剧里一定没少见到。清代大宗的交易,一般都是使用银子来计算的。在使用银子的时候,一般的单位是“两”,在“两”之下则有“钱”、“分”等单位,换算比例为1两=10钱,1钱=10分。

根据一块银子重量的大小,也有不同的叫法,大致分成四类:1、元宝,也叫“宝银”、“大锭”,重量一般来讲是每锭50两,由于其外观一般是马蹄形,故而也被称为“马蹄银”也有其他形状,但是以马蹄形为主。。2、小元宝,也叫“中锭”,重量一般来讲是每锭10两,形状不一。3、锞子,也叫“小锭”,重量一般来讲是每块1至5两不等,形状以小馒头形为多,也有其他各种不同的形状。4、散碎银子,民间有“福珠”、“滴珠”、“瓜子”等称呼,重量一般来讲都在1两以下,形状不拘。

银锭

这不同重量的四类银子,您要是穿越到清代,一般身上荷包里带着的,也就是锞子或者散碎银两了。想想电视剧上,一些土豪经常从衣服袖子里拿出一两锭大元宝啥的,仔细算算,一锭大元宝就是小4斤的重量清代1两约为今日37.2克。,两锭就是8斤,这袖子也真是结实……而且日常生活中很少会需要这么多银子,您出门儿在街边茶铺喝碗茶,给人10两银子,估计这辈子的茶都买下来了……

话说回来,清代使用银子其实特别麻烦,其实您自己想想就知道,这玩意儿挺难衡量价值的,需要各种称重,找个钱什么的还不方便,特别是吧,清代银子的价格计算特别复杂。

您或许听说过“库平多少多少两”这种说法。这是银子复杂的第一点——标准不明。清代管多少重量算一两叫做“秤法”,但其实秤法并不统一,常见的有库平两、海关两、广平两、槽平两其中海关两是海关关税所用,广平两是广东地方专用,槽平两跟漕米折色后的有关。等。其中库平两是国库收支时使用的标准单位,所以清代以库平两计算的居多。另外,人们手里的银子并不是纯银,这就是银子计价复杂的第二点——成色问题。您或许听说过“纹银多少多少两”,其实“纹银”是并不存在的。简单说来,“纹银”是清代官方对于银子成色的一种虚拟标准,而实际生活中我们能用到的银子,都不是“纹银”标准的,通常比它高。常见的成色,有“二四宝”、“二五宝”、“二六宝”、“二七宝”等。所谓“二四宝”,是指这样50两重的一个元宝在流通的时候要“申水二两四钱”,也就是指“二四宝”一锭实际上等于五十二两四钱的“纹银”。所以,您要是拿着一锭“二七宝”,就等于拥有了“纹银”五十二两七钱。在您用银子来交易的时候,要详细换算。

怎么样,是不是算晕了?而且这么复杂,给您带个计算器也未必好使啊……清代人也觉得这样很麻烦,故而在能用小额货币的情况下,就尽可能地用小额货币,也就是铜钱。


第二种 铜钱

铜钱这个不需要多说,我国古代几乎历朝都是以这个为主要货币的,在清代也一样,一般小宗的交易,都是用铜钱来计算的,而且因为跟银子比起来简单一些,所以更受欢迎。

清代的铜钱,由官方所造的叫做“制钱”,而各地也有私铸的铜钱,成色不一,跟制钱不一定等价。北京一般都用“制钱”,所以这里主要讨论制钱。制钱的单位一般为文,也就是一枚制钱是1文钱,又将1000文称为“吊”或“贯”。另外,清代还短暂发行过“大钱”,也就是面额比1文钱要大,如咸丰朝即有“当四钱”、“当五钱”乃至于“当千钱”同时,“大钱”在一些文本上也指代制钱,要结合前后文来看。。与制钱被称为“通宝”相比,“当四”到“当五十”的大钱被称为“重宝”,“当百”到“当千”的大钱被称为“元宝”。

铜钱——咸丰年间发行的当千钱,称为“元宝”

清代日常生活,经常以铜钱进行交易,方便快捷。不过最为繁杂的是银钱比例。在官方设定上,应该是以1两银子兑换1000文的制钱,但是民间银价和钱价一直在变动,各地价格也不同。以北京的价格来讲,大体清初制钱较贵,1两银子经常只能兑换800制钱左右;从乾隆朝中期开始,银价逐渐上升,在嘉庆朝已经打破1∶1000的比例;特别是在道光朝,因为外国贸易的影响,银价暴涨,1两银子甚至能换到2000多制钱,后来才逐步稳定;到了同治朝之后,直到清帝退位,1两银子兑换的制钱数一般在1100至1800间徘徊。所以,您要是想兑换银子和铜钱的话,一定要多看当时的银价,几乎每月都有变动的哦~


第三种 银元与铜元

一说银元,感觉就是民国大洋或者外国货币,但其实清代就已经有了这些东西呢~众所周知,清代的时候中外已经有了一定的交往,外国人在与清人交易时,便会使用银元。说到底,“哪国的银子不都是银子”嘛,而且因为外国银元上有各种纹饰,清代有的人还专门喜欢用它。当然了,上面画的东西,清代人多数不认得,以至于给钱币上的某些欧洲国王起名叫“大髻”、“小髻”之类的……这种洋银元,在清初就流通于南方,北京也有一些,如著名的和珅和大人被抄家的时候,抄出的物品中即有“洋钱五万八千元”呢!

到了晚清,光绪十三年的时候,张之洞奏请朝廷允许铸造银元,之后全国各地便开始私铸,成色不一,形制混乱。到了光绪二十七年,朝廷正式发行自己的银元,每枚银元“重库平七钱二分”,也就是1(银)元=0.72两银子,后来又有了5角、2角、1角等面值,并且还有了作为辅币的铜元,规定1(铜)元=10文制钱,后来又有了1文、2文、5文、20文等面值。

银元——光绪年间发行的两种大小的银元


第四种 钞票

钞票即是纸钞。清代官方对于钞票的发行特别谨慎,似乎是借鉴了前面几朝的经验中国古代发行钞票者,多数以泛滥贬值为结局。,一般不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尽量避免发行钞票。具体说来,晚清之前一共发行过两次钞票,第一次是顺治八年,发行“钞贯”,用了十年左右就废止了。第二次是咸丰三年,当时大清风雨飘摇,迫不得已发行钞票,一种叫“大清宝钞”,即以制钱为单位的纸币,面值如250文、500文、1000文、2000文等,后来还有50千文和100千文的。另一种叫“户部官票”,是以银两为单位的纸币,面值如1两、3两、5两,乃至于50两等。后来“宝钞”和“官票”都发生了贬值,所以在咸丰末年便开始清理,不再使用。

大清宝钞

户部官票

后来则是外国银行纷纷进入中国,如麦加利、汇丰、花旗银行等都发行以银元或银两为单位的钞票,清代人才逐渐认同纸钞。到了光绪二十三年,各地开始印制纸钞,光绪三十一年,朝廷设立“户部银行”,逐步发行“银两票”和“银元票”。


以上四种,就是您在清代能使用到的官方货币啦。

“那金子呢?不能当钱用吗?”

唔,金子并非是清代官方规定的货币,在日常生活中,也基本不作为货币在交易中使用。但是金子一直都属于贵重金属,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可以作为等价物或者某种价格的体现使用,日常生活中就算了……这就好比您出门儿吃碗面,一共20块钱,您却从手上摘下一个金戒指要用它付款一样……清代人也会以奇葩视您的……

“没有钞票?不是还有银票呢吗!”

对的,清代有银票,还有钱票如其名,银票以银两为单位,钱票以制钱为单位。,不过银票和钱票都不是清代官方的纸币,而是一种私人的信用票劵。换句话说,晚清北京城有知名的“四大恒”四大恒是指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个大钱庄。钱、银庄,他们可以发行自己字号的钱票、银票,只要盖上他们商号的朱红大印,便是以他们商号为信用源在市场上流通。但是因为它非官方,所以只能凭自己的信誉立足,并不确保万无一失,一旦钱票、银票或损或失,均不可挂失、补领,这也是人家钱、银庄的一个大宗收入源呢。比如说就有这么一则故事:


当时某枢臣好积四恒票,百金一纸,万金为一束,叠置平正,朱印鲜明,时于灯下取出玩弄以为娱乐。已而不戒于火,屋中成束之四恒票并付祝融,四恒家乃大获利市。典出夏仁虎《旧京琐记》。


所以说银票这东西嘛……用也就用了……但是一定要小心哦!


啊,什么,您问清代一两银子值现在多少钱?其实吧,这个问题真的很复杂……对于古代的物价,我们经常是以生活最基本品——大米作为中介物进行换算的,但是这种换算方法至少对于清代来说,并不是很适用的……

算了,让我们先用大米作为中介物算一下好了。

首先,我们在《中国货币史》中,可以得到清代每一个时间段的大米价格,其中有大米和银子、大米和铜钱,以及银钱比例的种种数值。从中我们可以查到,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时候,大米每公石合制钱2524文,合银72.44公分数据出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下文所提粮价等,如不特殊注明,均是出自此资料。,又知当年京城平均银钱比例为1两银子换1434文制钱出自张宏杰《给曾国藩算算账》中所引曾国藩账簿记录。。根据相关数据的换算根据彭凯翔《清代以来粮价的历史解释与再解释》一文中的单位换算,彭信威书中1两=37公分,1石=1.0355公石,又及依据邓云乡《清代三百年物价述略》,清代每石约为150斤。,得出当年每斤大米售价为0.0151两银子或25.8文制钱在以银子或以铜钱购买大米时,价格各有误差,故而最终结果只与当时银钱比价相近,而不完全吻合。。这一年,曾国藩正好在北京居住,其账簿内提及过买米信息,为“米百斤两千三百文”,即23文/斤,基本和换算符合。同时,将今日即2015年11月初的物价。普通大米的价格以人民币2.5元/斤进行对比的话,最终结果为:在以北京城大米价格作为中介进行计算的前提下,1841年时,1两银子大致相当于人民币166元,一文铜钱则相当于人民币0.097元。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选择清代其他10个时间点进行同样方法的计算,结果如下:

算出来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曾国藩当年在北京生活时的物价水平如何数据亦出自张宏杰《给曾国藩算算账》中所引曾国藩账簿记录。

……哎呀,快收回您那“=口=! ”的表情吧……也不用感慨清代物价之低……嗯,您说“通过大米换算得到的物价就是很低啊”?是的,但是我还没跟您说收入的问题呢……

先看看当时京官的官方收入吧。清代京城文官的官方收入主要是本俸、恩俸京官恩俸本身是雍正时期对个别京官的特殊福利,到乾隆朝全面规定为在京文官俸禄加倍,即为恩俸。以及禄米,另外还有一些补贴。抛去补贴不算,再将禄米折算为银两清代禄米是陈米,一般大臣领到之后都转售出去。(清代官方给禄米之定价一般比市面上的米价要便宜,这里姑且以道光二十一年曾经用过的每石1两清代大米1石=2斛。钱银子的比例来计算),大致收入如下表:

再比较一下当时其他职业的一般工资:

怎么样,是不是发现问题了?

虽然我们以大米本位计算出来了货币购买力的数值,但是其实这种数值是相当不科学的。从根本上来讲,古代粮价和现代粮价可能本身就缺乏可比性,以我们今日的收入来说,购买一斤大米,可能是十分简单的事情,而在清代,以大多数人的收入而言,购买一斤大米消耗的货币量,可能就占了他们收入的很大比例。换而言之,因为在同等收入水平下,古今粮价在收入中所占比重截然不同,故而以大米作为中介物进行货币之间的比较,其实意义不大因“一两银子到底相当于多少人民币”这种问题经常被提及,故而本文之中权且以大米本位进行了计算,所得到的结果只能以大米等价作为中介前提,如果结合其他消费品,特别是结合当时的收入来看,这种计算方法很不可取。但是,限于目前资料和方法两方面的不足,也限于笔者能力,暂时无法进行更为科学的推定,故而特注于此。

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可以大概得到一些结论:

1、在清代买粮食还是挺贵的,一斤大米比一斤肉还要贵。

2、相比于粮食以及肉类的价格而言,针织品,如鞋帽、门帘等,价格要比现在高很多。

3、清代的房价以官员的收入来讲也算小贵根据张宏杰《给曾国藩算算账》一书统计,曾国藩在北京时先租千佛庵的四间房,月租金4000文,后来住棉花胡同六条的房,每月8000文,1841年时住绳匠胡同的十八间房,月租金10000文,之后又搬到前门的二十八间房,月租金30000文。,不过官员租住的房屋,肯定跟一般市井小民租住的房屋不同了。

4、从表格中可以明确看出,在清代,相对于生活必需品而言,书、帖等文化用品的价格极高,可见当时价格比例和我们今日有很大区别。

好了,说了这么多,您对清代货币和物价也有了相当的了解,其余的也不再多说了。(看账簿)A先生以及C女士,根据您两位的预算以及参与的穿越体验,我社给您两位分别准备了100两银子以供使用,快去买买买吧!

“等下!你还没告诉我们去哪里买东西呢!”

嗨!……我怎么把这事儿给忘了……

在清代您如果想要买东西,大概有三种交易渠道。

第一种是所谓“小商贩”。分为摊贩和行商两类,也就是现在所谓的“摆摊儿的”和“串胡同的”。摊贩自然是在人员流动比较多的街上摆摊居多,不过清代贩卖同一大类商品的摊贩,经常“扎墩儿”做生意。如崇文门外有“花市”,贩卖真假花卉的摊贩多在此处,同理,就有了“菜市”、“衣服市”等。而行商,多数是串胡同叫卖,您坐在家里就能听到他们的吆喝声儿。

第二种是所谓“商业区”。清代跟我们现代已经比较接近了,没有特别古早时代的那种专门划定的商业区域。您走在清代北京城的大街上,两旁一般都是各式各样的商铺,也正因为这样,清代的“铺面房”价格尤其贵。

不过嘛,清代北京城也有特别著名的商业繁华区,其中人气最旺的是正阳门外、东四牌楼以及西四牌楼这三个地点。正阳门,是链接内城和外城的重要通道,它不仅是民人大臣上朝的必经之路,也是当时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域,而东四牌楼和西四牌楼则都是在内城。故而,虽然三处都很繁华,但相比之下,正阳门外除了东四、西四牌楼所有的各类商号外,还有更多的娱乐和风化场所。

略输于正阳门、西四牌楼和东四牌楼的,则是皇城往北的地安门大街、皇城东西的东安门外和西安门外,也都是各类商号集中的地点。以上这些都属于“坐商”的范畴,在这里开铺的是各种有名的商号,类似于现在的“专卖店”一般。

第三种是所谓“集市”。清代北京的集市多数是以寺院、道观等宗教设施为地点,以“庙会”的形式来办“集”,故而也称“庙市”。不同于“坐商”的专卖店性质,“集”上各种摊位丰富多彩,低端、高端商品也同时供应,有一种“百货商店”的感觉,故而尤其受到民间的欢迎。其中,小型的寺院道观,一般一年办一次庙会,而大型的寺院道观,则一般一个月办一次甚至一个月数次。这些大型寺院道观还会自动地将各自的日期岔开,以便大家参加。如晚清时,北京四大集市为:“逢三之土地庙,四、五之白塔寺,七、八之护国寺,九、十之隆福寺。”夏仁虎《旧京琐记》。热闹非常呢!

《京师生春诗意图》(局部),徐扬绘。此图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展现京师前门一带的商贸活动

您看,有这么多地方可以买东西,您可以大胆放手地买买买了!

什么,您问什么样的购买习惯才像个清代人?这个其实跟您穿越的身份有比较大的关系哦!如果您穿越成了普通人家的,直接拿着钱去买东西就成了,不用忌讳那么多。如果穿越成了官宦人家什么的,您就可以带着几个男仆、仆妇,前后簇拥着去买东西。您看上什么,随手一指,就可以了,其他的事情就由下人来帮您料理。您要是穿越成了那头等世家的主子们,其实出门买东西的情况就要少一些,一般在家里吩咐一句“给我置个什么什么来”就行了,不用自己亲自出去买,更不用在意多少钱。

嗯,您说为什么不用在意多少钱?头等世家出身的人嘛,一来,都是“不差钱”的,所以基本不考虑价钱如何。二来,他们这些人其实很多是一辈子都没有亲手摸过钱的……平时买东西要么是直接吩咐下去,要么就是当场看上后直接拿走,由跟着的仆役去付款。以至于一两银子能买多少东西啊,一斤大米多少钱啊,一两银子能换多少铜钱啊,他们都未必清楚,所以也就完全不在意了……

啊,对了。清代还有一点和我们现在不同。现在我们出门买东西,一般都直接付款,而清代经常是以记账,甚至于赊账为常态,以阶段性付款,如月付或者年付为多,每次都直接付款的情况反而较少,甚至会被作为一种“不亲近”的体现。故而当您在清代买东西时,说一句“我是某某胡同某宅的”便可以了,您若带着仆人去,小额付款仆人可以直接交付,大额的话,仆人可能也是留下一句话,说“请您派伙计到某某胡同某宅取款”。

什么,您问店家记花账怎么办?有人假冒住址怎么办?有人赊账不还怎么办?

这些奇葩情况在清代都有发生,但是多数人还是本本分分的。旧时代的人讲求信誉,特别是做生意者,以信誉为第一,而且这些都是“面子”,所以一般都会遵守。

哦对了,不得不说,相比于古人的诚信,我社之前的个别旅客,心眼儿真的是多多了……坑蒙拐骗,占尽便宜……如果被我们发现还有这样的旅客,我们就把他丢到战场去了哦!不要让人感觉到现代人比古代人还没有良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