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不因人言而废才:用人不疑的管人用人手段
历代统治者为了皇权不致旁落,对大臣一直是疑虑重重,甚至大开杀戮。荀子认为“知莫大于弃疑”,相信下属,用人不疑是领导者驾驭下属的基本方法。可以说,领导者给予下属多少信任,下属就还给领导者多少干劲。所以说,“疑人则信任不专,人不为用;疑事则优柔寡断,事不可成。”
在中国,最为称道的上下级关系是肝胆相照,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用人不疑。历史上,有作为的帝王将相都是深谙用人不疑之道的,他们用此道来稳定人心,从而得人心,进而得天下。
汉初名相陈平是一个被司马迁誉为“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的社稷重臣,他加盟刘氏阵营有一番曲折。在秦末农民大起义、时局大动荡中,陈平先投奔魏王,后跟从项羽,再归降刘邦,用现在的行话说,“屡次‘跳槽’”、“职业经历不良”(好在司马迁为陈平留下一份“跳槽”原始记录,可查阅《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是通过魏无知先生介绍给刘邦的,来了就出席欢迎宴会,当天被封为都尉(一种比将军职位略低的统兵武官),并享受很高的待遇——陪刘邦同乘一辆马车出入。刘邦还让陈平监护军队。一个刚从敌方叛逃过来的人竟得如此信任和重用,自然引起“诸将尽喧(大声反对)”,但刘邦听了“愈益幸(陈)平”。
陈平初来乍到便带兵攻打项羽,不料大败而回。照现在的规则,试用不合格,应马上解聘为是。谁知刘邦不仅不怪罪,反晋升他为“亚将”。一帮和刘邦出生入死的铁哥们如周勃、灌婴出于责任感、事业心,一齐向刘邦打小报告。这个小报告打得可真是功夫到家。先针对陈平个头高、人漂亮,说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中看不中用;接着又搬出更厉害的三条:盗嫂——作风有问题;屡次易主——品节不忠,立场有问题;受金(接受贿赂)——经济有问题。这三件事件件上纲上线,刘邦毕竟是凡人,再有雅量,能不心动?
《史记》里记载他先是责备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才能)也;陛下所问者,行(品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古代传说中两个讲诚信、行孝道的典型人物)而无益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否)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
看来魏无知的人才观非常实际,根据具体实际,重能不重德,对人才只看是否实用,不问来路。而刘邦同样因为用人注重才干、着眼长远,所以能在可疑之处铁心不疑。也正是因为不疑,所以刘邦后来与陈平当面交换意见,给陈平以解释的机会。这场风波以“汉王乃谢(道歉)厚赐,拜(陈平)为护军中尉,尽护(监督)诸将。诸将乃不敢言”告终。
“士为知己者死”。因为刘邦用人不疑,公开自称善搞阴谋的陈平就能倾心竭力,“常出奇计”,为刘邦排忧解难:
——使用离间计,从内部搞得项羽君臣不和,自毁股肱;
——及时提醒汉王,派遣张良封韩信为齐王,避免内部一场可能的大乱;
——兵不血刃,降伏韩信,把他由楚王贬为淮阴侯;
——为刘邦解平城之围,免灭顶之灾;
——联合周勃,果断平定功臣和外戚之乱。
正是这些计谋和功勋,对开创和稳固汉王朝统治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刘邦用人的艺术则流芳史册,足为后人师。
用一个人自然要信任他,即使在用的时候知道目前他的能力可能还有些欠缺,也应该信任他并给他最大的鼓励和支持。太多的防范,太多的牵制,只会使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杨老令公碰死李陵碑是一例;乐毅攻打齐国,最后两个城市始终攻不下,谣言四起,燕昭王一死,只能辞官以避祸,留下“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的名句。金圣叹评论青面兽杨志押运生辰纲被劫,主要原因是杨志受老都管的制约太多,不能做到要停则停,要行则行。老都管说白了就是梁中书派出的监工,说话有影响力;不似那些挑夫,杨志可以开口就骂,举手就打。黄泥岗上,杨志不让休息、不让喝酒,最终拗不过以老都管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的意见,着了吴学究的道,“倒了,倒了”。金圣叹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感慨大德大才之士皆不能遇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领导。
现代企业管理中,领导用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作为领导,信任是你凝聚人心、增进上下关系的一大法宝。只有用人不疑,给予下属充分的信任,才能赢得他们忠贞不渝地为公司尽心效力。整个公司才会一片生机盎然,关系融洽,才能在同行业中抢占先机,脱颖而出。
疑心生暗鬼,鬼使神差入歧路。作为领导,若好疑忌,不信任下属,那么就会挫伤其工作的热情,给公司带来严重的后果。因为用人者与被用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对弈关系,疑与不疑其实就是对弈的内容之一。用人者在揣摩着被用者可疑或不可疑,被用者也在观察着用人者是否多疑,对自己是否放心,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思虑着是勇往直前还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或者干脆就表现出一种自知之明,自觉告退。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当你的领导怀疑你的能力或人品时,你一定会火冒三丈,要找他理论一番,若不如所愿,就会士气大减,没有了工作积极性。因此,身为领导,一定要引以为戒,把“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铭记在心,给自己的下属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用人不疑,就是要善于排除干扰,拿定主意,不管有多少人议论反对,都不能动摇对所用之人的信任。这在困难的环境下、挫折的情况中,对于下属来说,就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对下属信任,不但可以显现出领导者广阔的胸襟与高尚的人品,换来下属对你的信任与尊重,而且还能激励下属竭尽全力,办好事情,因为谁都不愿失去领导的信任,显得自己很无能。
那么,如何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呢?
1.洞察秋毫,慎重选择人才。唯有独具慧眼,多加考察,充分了解下属各方面的素质能力,安排到适合的职位上去,才能成为你日后用人不疑的保障。
2.难得糊涂。不要过多干涉下属工作,让其独当一面。
3.设立监督机制与赏罚办法。以此督促下属谨慎行事。用人者与被用者如何避免在相互猜度中艰难度日,甩开膀子干成一番事业呢?理智的做法是将这类敏感问题交由专门机制去解决。用人与监督各负其责,任用时痛痛快快,疑人时明明白白,大家心照不宣。
当然,以信任为基础的管理,必然需要有其基础,此基础就是该员工有值得信任的基本素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等。但作为管理者,对于下属的管理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更多的是采用目标管理、幅度管理,等等。人员管理绝无全面管理之说!因此,客观上决定了管理的基础必须是信任,否则无法开展管理工作。
用人不疑是用人的基本原则,现代商业及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典籍中所记载的甚多,历代励精图治的管理者都曾把它当作一条不成文的准则。但只能说是以信任为基础,在某些具体的工作中可能还是需要持怀疑态度,不可能要求管理者给予被管理者百分之百的信任,只能给予百分之百的宏观信任,否则要管理者来管理被管理者又有何作用呢?难道不是要求管理者从更高层次上审核被管理者的工作吗?而此审核工作中不就包含了怀疑吗?
用人者与被用者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对弈关系,疑与不疑其实就是对弈的内容之一。用人者在揣摩着被用者可疑或不可疑,被用者也在观察着用人者是否多疑,对自己是否放心,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思虑着是勇往直前还是给自己留条后路,或者干脆就表现出一种自知之明,自觉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