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大师讲的理财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财富创造课 不光节流,更要学会开源

大禹治水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水灾仅仅靠堵是不能治理成功的,倘若换一个思路,进行水渠疏导反倒能够解决上辈人无法解决的难题。这个历史经验同样在经济领域得到了验证。要想通过合理理财、正确投资成为富人,仅仅依靠节省、储蓄等“节流行为”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利用各种工具,多开通几道金钱流通的“渠道”才能成功。在这一章,就让我们详细看看如何“开源”理财。

最大的财富是你自己

当问及你最大的财富是什么时,你或许说是智慧,或许说是经济头脑,或许说是投资手腕,然而你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所有这些都是人所具备的能力。所以,你最大的财富不是别的,就是你自己。

即使你现在没有事业,没有财富,但是你人还在,你要是能够运用你的智慧,发挥你的经济头脑,动用你的投资手腕,那么不出几年,恐怕你就是叱咤风云的经济人物了。

首先,肯定自己的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争夺一番天下,而不要妄想依靠父母的遗产或者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很多人或许总在抱怨,自己没有生在一个好家庭,所以没有那么多财富,更谈不上理财了。他们总在羡慕那些能够继承巨额家产的人,于是他们埋怨命运,埋怨父母,从不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其实他们不明白,父母生下了我们,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这就是给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愚昧的人总是意识不到自己的重要性,他们总是觉得是一种神奇的外力在引导我们走向富裕,而忽视了自身的价值。每一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财富天使,关键是你是否承认它的存在,是否给它成长的机会,肯定它并开发它,才能创造出成功的人生。

穷人和富人在生下来时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个单纯的、无知的个体,随着不一样的成长过程,他们才逐渐被分为两类:一类对自身充满了自信,他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投资,就能把自身财富转化为实物资产;另一类则目光短浅,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一边懒惰、颓废,埋怨着命运不公,怨恨着父母无能,一边眼睁睁地看着钱“哗哗”地往别人家的院子里掉,却看不到别人的汗水。差距造就了不一样的人生。

所以要好好利用自己这笔财富,自己去创造和主宰自己的幸福。具体来讲,就是善于利用自己的头脑,完成符合自己特色的理财计划,当然还要维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让你挣来的钱有地方可花。记住,钱永远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才挣的,钱自身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为了钱而放弃生活,那实在是愚蠢的行为。

有一位温州商人,他是一个普通的商人,然而他的一举一动却有着投资大师的气魄。自从下海以来,他遭遇过数次的风风雨雨,可是哪一次他都坚强地挺过去了。他告诉自己只要自己不放弃,那么就有希望。当问及谁是当地最有钱的人时,他总是幽默地说,我啊,世界上只有我能有我自己,所以我自然是最有钱的人了。

最开始的时候,他经营了一家小小的文具商品店,后来由于地理位置不好,竞争激烈,他转行经营音像制品,趁着流行歌曲的火暴以及电影业的发展,他的音像制品商店开得红红火火。后来,科技迅速发展,DVD、MP3、MP4等电子产品突然之间大批涌入国内,磁带、碟片的销售量大大不如往年。他看到行情的转变,没有悲观丧气,也没有得过且过,而是迅速地转让他的音像制品店,开了一家小电子商品店。他也是当地第一批从事电子商品经营的人,第一批开网吧的人,第一批做电子商务的人。当很多人趋之若鹜时,他已经在这行站稳了脚跟。

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人,没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运,每一步都是他自己稳稳地走下来的。他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地把自身财富转化为实际财富。

如今,还是有很多人无法重视自己的价值。他们的时间大多数浪费在自怨自艾、羡慕他人中,而恰恰忘记了自食其力。靠天靠地都不如靠自己。自己才是最有潜力的优良股,正确地挖掘自己的潜力,才能财源广进。

当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挣钱后,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财务特点,为自己理财。

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在经济领域也是同样道理:挣钱是容易的,理财才是困难的,提高自己的理财技能才是保住财富的当务之急。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理财大师刘彦斌曾打过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理财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目标,合理地管理自身财务资源的一个过程,是贯穿一生的过程。通俗地说,理财就是以‘管钱’为中心,通过抓好攒钱、生钱、护钱三个环节,让资产在保值的基础上实现稳步增值,使得自己兜里什么时候都有钱花。倘若把收入比作河流,那么财富就是水库,花出去的钱就是流出去的水,理财就是开源节流,管好自家水库。”

这位理财大师的理财核心是这样的:他认为个人财富应该分为三类,各类有各类的用途和时期。这三类分别是应急钱、保命钱和闲钱。应急钱主要是应对突然事件,例如生病、失业等不在计划内的花销,它一般可以表现为储蓄或者一些短期债券;保命钱应该负责全家5年内的生活费,由于不断累积存储,当年老退休时,这个钱应该能攒到20年的生活费,他强调,这些保命钱是不能随便动的;对于闲钱而言,就是那些几年内可以自由支配的钱,这些可以用来进行投资,去买一些股票或者基金。

无论走什么样的理财道路,我们都是金钱的主人,不能沦落为金钱的奴隶。什么是理财高手?就是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支配金钱的去向,把财富最大化的人。作为一个理财高手,自然不能忽略本身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钱没命花”大概是最为可悲的事件了,你辛辛苦苦挣钱,认认真真理财,结果当所有的一切都柳暗花明时,你却倒下了,那不仅仅是对财富的讽刺,也是对人生的讽刺。所以说要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如果自己无法发挥这些金钱的作用,那么这些财富还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一些“财迷”或“工作狂”而言,他们的本意或许是积极向上的,但是他们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人自身才是最大的财富。他们肆意地使用自己的身体资源,却不懂如何休息,如何享受生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你的储蓄占一个0位,你的股票占一个0位,你的基金占一个0位,你的房子占一个0位,然而你的生命和健康却占最前面的一个1位,如果你拥有了这个1,那么后面的0位越多说明你的资产越多;然而,你失去了这个1,后面即使有再多的0位,整体也还是一个0。

所以要善待自己,当你知道自己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时,你就不会浪费生命,不会失去希望,你要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来最大化你的财富。

工作质量决定生活质量

工作对你意味着什么,是一份维持生活的薪水,还是一份成就自己人生的事业?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一同到一个公司工作的人,同样的工作条件,同样的起点,几年后却产生了巨大的差距。有的人成为公司里的核心员工甚至是中、高层领导,在该工作领域内举足轻重;有的人却一直碌碌无为,工作总是不见起色,眼睛整天盯着刚够糊口的工资,同那些优秀的人一样早起晚归,生活的质量却千差万别。

诚如我们所知,除了少数天才,大多数人的禀赋相差无几。那么,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距呢?是对工作的态度。

一个将工作当成生存需求的人,也就是靠工作来“养家糊口”的人,用工作来满足日常之需当然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没有任何主动性、迫于无奈去工作的人,其力所能及之处只是做多少事拿多少回报,很难在工作中有长远打算,因此永远都是一个平庸者。

一个将工作当成实现自我价值的人,也就是想通过工作使自己成为“有所作为”的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别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更希望在工作中通过不断的挑战自我,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性潜质。只有这种视工作为一生的事业的人才能避免流于平庸,也只有这种人,能够最终实现自身的价值。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一个人在选择怎样度过自己的某段时间时,都是赌徒。他必须用自己的岁月做赌注。”其实人生的任何一次选择都像是一场赌博,而且赌注无一例外的都是自己的生命,只不过正确的选择会在损耗生命的同时收获生命以外的东西,错误的选择则只是在耗费生命。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选择怎样去工作,其实也就是选择了怎样去生活。因为生活得好坏与工作的得失向来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所能得到的“奖赏”自然可以大大提高他生活的质量和人生追求;一个在工作中抱着“养家糊口”或者只想有个“铁饭碗”的人,所能得到的薪水,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现状和基本生计。何况,工作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占去了人一天中1/3的时间,假使一个人24岁参加工作,到60岁退休,工作至少将占去他生命的1/3。那么在这占去生命1/3的工作时间里如果始终找不到一个正确的工作态度,从工作中只得到厌倦、紧张与失望,生活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曾说:“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员工与员工之间在竞争智慧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竞争态度。一个人的态度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为,决定了他对待工作是尽心尽力还是敷衍了事,是安于现状还是积极进取。态度越积极,决心就越大,对工作投入的心血也越多,相应地从工作中所获得的回报也就越多。”

1872年,一个医科大学毕业的应届生面临择业问题,心中烦恼不堪:像自己这样一个学医学专业的人,一年有好几千人,残酷的择业竞争,该怎么办?

争取到一个好的医院就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难上加难。这个年轻人没有如愿地被当时著名的医院录用,而去了一家效益不怎么好自然也不怎么出名的医院。可这没有阻止他成为一个著名的医生,并创立了世界驰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

他就是威廉·奥斯拉。他在被牛津大学聘为医学教授时说:“其实我很平凡,但我总是积极地工作,脚踏实地地在干活。从一个小医生开始我就把医学当成了我毕生的事业。”

对工作有崇高态度的人可以把“卑微”的工作做成伟大,缺乏事业心的人把崇高的工作做成卑下,影响一个人的因素是什么?是这个人的学历还是这个人的工作经验?是人对工作的态度。

任何一家有理想和目标的公司,都会有一种竞争的机制,不会让那些碌碌无为的庸人长期在自己的公司混日子。任何有事业心、责任感的人,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中,也不会让自己长期待在某个平庸的角落。

《把信带给加西亚》的作者在书中这样写道:“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努力工作的人。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会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这种人不论要求任何事物都会获得。他在每个城市、乡镇、村庄,每个办公室、公司、商店、工厂,都会受到欢迎。”

不要以为事业都是伟大的、让人津津乐道的壮举。正确地认识自己平凡的工作就是成就辉煌的开始,也是你成为出色雇员最起码的要求。如果在平凡岗位上的我们,以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每天被动地、机械地工作,同时不停地抱怨工作的劳碌辛苦,没有任何趣味,那我们的环境会自己变好吗?收入会增加吗?会有很好的前程吗?

当然不会!只能永远做等待下班、等待工资、等待被淘汰的那种为工作而工作的人。

我们左右不了变化无常的天气,却可以适时调整我们的心态。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因为在你的生活当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工作需要人,而是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工作。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你对人生的态度,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决定了你在人生中的表现,你工作中的成就决定了你人生中的成就,你的工作质量决定了你的生活质量。所以,如果你不愿意自己的生活惨淡无味,那就从改变你工作的态度开始吧。

赚点外快,多多益善

在物价上涨的今天,如果仅仅靠一份工作来积累财富恐怕是天方夜谭了,各种消费都在掏空我们的钱包,不要说积累财富了,可能连当月的基本消费都承担不起,即使面对这种困境,生活还得继续,不是吗?所以仅仅一份工作,靠着“铁饭碗”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了,当今,身兼多职才是我们的时代主题。

无数投资大师的经历告诉我们:不要放过任何一个赚外快的机会,外快可以让你如虎添翼。

彼得·林奇,麦哲伦基金的创始人,现任美国富达公司第一副总裁,他被称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基金经理和投资奇才。彼得·林奇出生于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富裕家庭里。父亲曾经是波士顿学院的数学教授。他10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全家的生活陷入困境。家人开始节衣缩食,林奇也从私立学校转到了公立学校。

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林奇在一个高尔夫球场当球童,那时候很多大企业的老板都有打高尔夫球的爱好,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经济和投资问题,于是小林奇就在他们的谈话中,接受了股票市场的早期教育。每一次的兼职,他不仅仅挣到了钱,还学到了无价的知识和经验。

彼得·林奇读完中学后,顺利考进波士顿学院,即使在学习期间,他也未放弃兼职球童的工作。大学一年级时,林奇获得了球童奖学金,加上积累的小费,他不仅可以自己支付昂贵的学费,而且还剩下一笔不小的积蓄。

大二那年,他听完证券学教授讲授的美国空运公司的未来前景后,立刻从积蓄中拿出1250美元投资于飞虎航空公司的股票。这种股票因太平洋沿岸国家空中运输的发展而暴涨。林奇凭借这笔资金狠狠地赚了一笔外快,这笔钱供他读完了大学,还读完了研究生。

彼得·林奇攻读研究生时也没有闲着,他早已深深体会到各种兼职给他带来的金钱和知识收获。他利用暑假时间,在富达公司找到了一份兼职工作。

那时候富达公司在美国发行共同基金的工作中做得非常出色,所以彼得·林奇能在这样的公司实习,对他而言,机会是非常宝贵的。在富达公司,彼得·林奇被分派做企业调研和撰写报告的工作,负责对全国造纸业和出版业公司的真实情况进行实地调查分析。除了比较可观的实习费外,他还通过深入接触股票,认识到了股票的真实面目。

后来,他正式进入了富达公司工作,1974年,彼得·林奇升任富达公司的研究主管。1977年,彼得·林奇被任命为富达旗下的麦哲伦基金的主管,从此他拥有了一番可以展翅高飞的天空。

回想他以前走过的兼职生涯,不仅仅给他积累了生活所需的资金,还给他带来了很多在日后倍加受用的知识。

现在依然有很多人狭隘地认为:兼职只是穷人才去做的苦力活。这种想法严重地毒害着他们的求富思维。于是,即便是赚外快的机会幸运地找上了他们,他们因为好面子、怕丢人,或者害怕辛苦也不肯去接受它们。他们依然靠着那点微薄的薪水,勒紧腰带度日。当他们看到别人在享受生活,叱咤股市的时候,他们只有羡慕的份儿。

事实上,赚外快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因为是没钱花而需要去做的年代了,能够赚到外快不仅仅是财源的一种,更或许是把握机会、获得知识的一种。身兼多职会让你认识更多的人,接触更多的工作,体会更多的生活。人生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果被一项工作遮住了全部的视线,你不觉得那是一件非常可惜、狭窄的人生吗?

金融天才乔治·索罗斯说,现在所有人的收入只有一个来源,就是工作。这种财务结构是有一定风险的,如果你只有一份工作,那相当于你的风险就高达50%,如果你拥有很多份兼职,那么你的财务风险就会根据兼职的增多而大大降低。所以想拥有稳健的财务结构,就要不断地努力工作,还要辛勤地身兼多职。

索罗斯一直坚持“稳健经济理论”,他和美国第一理财大师苏茜·欧曼的理论恰有同工异曲之处。所谓稳健经济就是个人的资产来源不要期望于一个目标上。道理很简单,用交通工具做个比喻吧,四个轮子的汽车永远比两个轮子的自行车跑得稳当,而且速度快。对于财富累积也是同样道理:仅仅靠一个工作来挣钱,钱永远不会来得稳健而且高速;必须懂得寻找兼职,通过各种外快提高自己的财富积累速度。

苏茜·欧曼说,金钱并不是肮脏和邪恶的东西,只是看待它的人心有善有恶罢了。金钱永远是多多益善的,这不是拜金,而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生活中,苏茜·欧曼也执行她的“金钱论”,据说如果想和她共进晚餐,那么请先付1万美元的预约费。或许这个昂贵的预约费也只有这个精明的理财大师才敢要。

苏茜·欧曼丝毫不掩饰她对金钱的追求,她儿时的一些记忆以及家庭教育对她的影响,都让她觉得对金钱的追逐,是每一个智慧的人都迫切想去做的。这种原始的欲望如果被压抑,那就是虚伪的。通过正当手段追求金钱,不仅是光明正大的,而且是应该被推崇的。

苏茜·欧曼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面包房里做了7年的女招待。后来得到了一个老主顾的支援,她用借来的5万美元购买了石油股票,结果她有了5000美元的赢利。然而,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动荡,她的积蓄又被卷进去了。她受到很大的打击,她认识到如果不把握其中的规律是永远无法获得主动权的,于是她潜心学习,决定当一名专业的理财师。

从一个女招待到富翁的理财顾问,而她自己也成为身价亿万的女性,她不仅仅成为全世界女性的榜样,也让很多男人都望尘莫及。苏茜·欧曼被誉为“全球最出色,最富有激情,也是最美丽的个人理财师”,这位传奇的职业女性在讲授理财之道时,最喜欢强调的是,钱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东西,多多益善,为什么我们要压抑自己对它的狂热呢,积极地行动起来,不放过任何一个挣钱的机会,这样你才有成为亿万富翁的可能。她认为,金钱是不分国度的,虽然各国文化对金钱的理解有差异,各国的个人财务制度,以及金融机构的个人产品也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讲,投资原则是一致的,金钱的意义是一致的,对财富的追求是一致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金钱的积累不是一日而成的,它应该是一个越来越多的过程。除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外,我们还需要尽量身兼数职,这些兼职不仅仅能加速我们的财富积累,同时也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投资,获取收益

如今,全世界的人致富有三条途径:一是打工,二是创业,三是投资。这三条途径各自有各自的背景。

如果你现在一穷二白,那么打工是你必须选择的途径;如果你现在小有积蓄,同时又富有机灵的头脑,那么创业则是很有一番前途的路;如果你现在已经创业成功,而你也有了宽裕的“闲钱”,那么投资则是你一定要关注的方面,像股票、房地产、基金、国债等都不失为一些好的投资方向。

储蓄是重要的,但是如果全部放在银行里,那么太可惜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风险越大的投资,会让你的收益越大。

当你手中有了一些积蓄,你就可以拿出一部分所谓的“闲钱”来投资了。不要小看投资的意义,投资能让你在40岁时实现创富。因为我们走过青春以后,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都无法和那些初涉社会的年轻人抗衡了,这时候我们拥有的只是时间赠予的经验,但这就已经足够了,经验和适当的聪明,你就可以通过投资而获取收益了。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投资大师的投资理念:

第一,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学会理财,这是投资的基础;正确理财才能留出一些用来“投资”。要想实现科学理财,首先是学习一下金融理财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过一些实际的理财活动总结经验,这样不但可以让你的消费更加科学,减少铺张和浪费现象,而且还能大大减少你的负债金额。

第二,投资就要抛弃“过度享乐”的思想。挣钱确实是和消费挂钩的,可是如果全部用来享受,而不进行一些辛苦的投资活动,那么金钱早晚都会花尽的,以后怎么办呢?所以要想持续地消费,就必须得花心思进行投资活动。

第三,冷静面对“热股”,不要头脑发热,人云亦云。真理有时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当大部分人都疯狂购买所谓的“热股”时,那么不要再跟着去投资了,因为下一步的趋势就是变冷。很多人喜欢盲目地跟风随大流,因此导致了投资失败。要想在投资行业取得成功,必须先把基本功练好,学会利用市场信息去买进或者卖出,而不是随“风向而动”。

第四,投资切记莫贪。贪心往往让人迷失心智,从而看不清真实的市场情景。钱自然是越多越好,然而在挣钱的过程中,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不能被贪心左右本该清醒的头脑,该抛就抛,该买就买,不要在犹豫中丧失良机。

第五,投资要结合政治、经济走向来决定,不要自以为是,盲目投资。众多成功的投资经验告诉投资者——关注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可以有助于制定优良的投资策略。比如国家在利率、税收等方面做出的调整,或对某一产业实行的优惠政策等都会对个人理财、投资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运用信息进行投资,是能实现投资收益的前提和保障。

第六,学会合作。投资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有时候或许牵动着你们一个小小的集体的共同利益,所以不要妄想自己一个人就能掌握投资大浪,必须有合作意识,众志成城。有时候很多人的意志或许能扭转事态,创造奇迹。

第七,向投资大师学习。一个刚走入投资圈的人无论知识还是经验都是少得可怜的,如果你单凭勇气而闯入,只能是伤痕累累,甚至连命都没有了。所以在投资过程中向那些投资大师学习是必要的,当然我们不是提倡完全效仿,我们强调的是学习,而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是不科学的。通过投资大师的推荐或培训,你或许能够找到一条最近的通往财富的道路。

第八,投资的时间要尽量拉长。很多人或许对于投资有这样的误区:认为投资就是见效快、收益大的一条财富通路,于是他们投入钱,恨不得当天就有好几倍的收益。当日子一长,而他们的投资没有回报时,便开始埋怨,开始怀疑,认为自己被蒙骗了。这是非常可笑的。投资本来就是一个长期见效的过程,很多人或许因为运气好,所以短时间就收到了巨大的收益,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偶然现象。从大部分投资大师的发家之路看到,那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要稳住心态,把投资的时间拉长,才能得到投资的收益。

总之,投资不仅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掌握它的技巧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速成的,一方面要有敏锐的信息捕捉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果断地投资,当然这就需要经验的指导。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要想在投资上有收益,还要慢慢来,投资是不可能一口吃成胖子的。

创业致富的三条发家路

美国有不少白手起家的富翁年龄都不超过40岁,其致富方式可大致归为三类。

第一条:勤勤恳恳型

虽然也有一些百万富翁的成功之路充满传奇色彩,但最多的还是靠勤劳的双手和多年的苦干。

比利·斯达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3年,23岁的比利出于对冬季运动的热爱开了一个不足20平方米的滑雪板小店,此后,比利和妻子一道将经营范围从滑雪设备一步步扩展到少女时装、运动器材。谁知“9·11”给他们带来了沉重打击,公司连续三年亏损,险些破产。他们历尽艰辛重整旗鼓,去年终于迎来了600万美元的赢利。

为等待机会,老练的企业家都需要卧薪尝胆,白手起家的年轻人更不例外。亚美-凯兹和德纳-斯拉维特在纽约摸爬滚打多年,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商机。一个偶然的机会,微软公司向他们订购一批礼品包装袋,这使他们瞄准了跨国公司礼品市场。在各个跨国公司之间周旋多年后,2004年他们与法国专营包装的行业大王达成合作协议,这次机会使他们去年的销售额达到了900万美元。

第二条:另辟蹊径型

有人喜欢埋头苦干,有人却喜欢寻找别人不曾注意的市场盲点。但能够另辟蹊径干成一番事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得克萨斯州36岁的维耐·巴阿特的赚钱思路就与众不同。美国各行业的竞争都很残酷,让维耐很不适应,为躲避竞争,他把注意力转向了那些非营利组织:专为不善经营的非营利组织提供管理服务,帮助他们改善与商业客户的关系。他的公司为几千家非营利组织服务,仅去年就赢得了2000万美元的丰厚利润。

第三条:利人利己型

有些人创业之初就立志建功立业,但有些人的成功却是无心插柳。

1983年,年幼的约瑟夫·萨姆皮维夫患上了糖尿病,不能吃含糖过多的冰激凌。为了解馋,他为自己做了个不含糖的冰激凌。15岁时,他已经研制出好几种不含糖的甜点。

在美国,胖人很多,这种无糖食品非常受欢迎,约瑟夫尝试着把自己研制的甜点拿去卖,取得了巨大成功。如今这位34岁的企业家已开发了40多种无糖食品,畅销全美,仅去年的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

说起利人利己,33岁的安德鲁·福克斯做得也不差。福克斯年轻时最热衷的就是出入纽约高档俱乐部,为省钱,他想方设法去蹭票。有一天,他突然问自己:为什么不直接与俱乐部老板协商,给那些热衷于过夜生活又想省钱的消费者优惠待遇呢?没想到这一简单的主意给他带来了巨额财富。现在通过他的网站不仅可以享受到美国各大俱乐部的优惠服务,还能找到各地的旅游信息,2005年的营业额已达到2200万美元。

年轻的你,现在就设定一个创富目标,有了自己心之所向的目标并付出切实的努力,在创业中许多事情将会变得容易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