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文树德:保留中医原貌
文树德(Paul U.Unschuld),1943生,是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教授、所长,获得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学位,德国汉学博士学位,并担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客座教职,主要从事中西医学思想史和伦理史研究。他对中国医学史和中医药学有着精深的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医学:药学史》(Medicinein China:Ahistory of Pharmaceutics)、《中华帝国的医学伦理:历史人类学研究》(MedicalEthics in Imperial China:Astudy in Historical Anthropology)、《什么是医学:东西方的治疗之道》(What is Medicine? Western and EasternApproaches to Healing)、《中国医学思想史》(MedicineinChina:Ahistoryof Ideas)、《黄帝内经素问——古代中国医经中自然、知识与意象》(Huang Di Nei Jing SU Wen.Nature,knowledge, ImageryinanAncientChineseMedicalText)。主要中医译著有《难经》《黄帝内经素问译注》《被忘却的中国古代医学传统》等(郑金生,2013:1)。文树德版《难经》英译本同时排列了《难经》的原文,并大量引述了许多注文。他还编著了《黄帝内经素问词典》,该书以《素问》1866个单词为纲、列举各字所在的问句以及位置、组合词汇,并分别注出相关的英文意义,该书兼具词典及章句索引双重作用(郑金生,2013:8)。
文树德教授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2011年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郑金生研究员合作的译著《黄帝内经素问译注》上,在该书的前言中,文树德教授简要说明了他对中医翻译的方法和标准的认识。
文树德教授(2011:13)认为中医翻译应该严肃地对待古典文献,不应该把医学文献与当时的环境隔离开来。他不主张用现代医学术语去翻译或者解释两千年前的医学文献,认为只有通过用中医自己的术语体系才能把中医文献中的思想与理论完整地表达出来。文树德(2011:13)认为翻译就是目标语在意义和形式上都无限接近源语,而没有删减、不必要的解释和增添,他认为在翻译中医文献时应尽可能地保持中医原貌。例如《黄帝内经素问》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对于许多论述,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解读,有的解读与原作者本来的意思可能大相径庭,所以,文树德在翻译时就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内容和结构,从而使原文的思想、理论和实践能够充分再现。对于原文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的重新解读留给读者而不是译者,译者通过对原文和其文化背景的理解,会把自己的认识放在脚注或附录中,这样不影响翻译的整体完整性,从而最大限度保持了中医原貌。
2003年,《中国中医药报》刊登了对文树德的专访,他认为中医翻译要原汁原味,具体如下。
我认为一定要在理解中医的基础上进行翻译。只有用中医的思维模式来全面理解中医,才能翻译好中医著作。例如我们翻译《素问》时,就必须相应地了解成书的年代和背景,了解那个时候中国的文化以及在中医学中的渗透,要参考很多这个时代历史和思想的论述。要仔细体会到为什么在那个时候、那个地点,突然有人发现那样一种自然规律,提出那样的一种理论,或者使用那样一种术语。例如中医的脏腑,很多人翻译成viscera,但是这与《素问》中的脏腑(原著为“藏”“府”)的原意不相符合。我在了解中医“藏”“府”的原始含义及其在早期中医理论著作中的隐喻意义之后,就将脏腑直接翻译成“depot”(藏)、“palace”(府)。我们在翻译《银海精微》时,对“风火眼”病名的翻译就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按照它相当于西医的病名来翻译,而我主张直接按照中医病名的原意翻译成wind-fire eye。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按照现代西医的病名来翻译中医病名,那么就给人以这样的错误印象:中医对疾病的认识和西医是一样的。(夏雨,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