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状态的检测
——如何真实客观地认清自我
人的状态大体由四个元素决定:抗压能力、专注力、意志力和驾驭情绪的能力。当状态出现问题时,你会发现自己越勤奋,情况就越糟糕。检测我们的状态就是诊断低品质勤奋的病因,真实客观地认清自我,才能重新获取从“输入”到“输出”的效率。
一、对未来充满焦虑,有强烈的“无力感”
|压力的侵蚀得寸进尺|
小张周末到开发区看房以后,心情更加糟糕,内心的各种负面情绪呈现暴涨的势态,压力大极了。经过一个失眠的晚上,早晨上班完全不在状态,他甚至觉得拼死拼活地努力加班无任何意义,因为房价一个周末的涨幅就抵消了他过去两年的工资收入。
对大多数人来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始终存在着这种制造压力的博弈。理想的自我有让人满意的高收入,买得起体面的房子;现实的自我却距此有相当大的差距,收入的涨幅跑不过物价,房子似乎距自己越来越遥远。压力油然而生。
许多人和小张一样,对未来充满了焦虑。和同龄人一样,他们是非常努力的群体,勤奋是写在眉头上的标签。但是:“不管我们如何勤奋,目标何时才得以实现?”强烈的无力感,给予他们一种失控的状态。
如果勤奋地工作却不能致富,为何还要勤奋?
当你准备检测自己的状态,诊断一下自己的勤奋是低品质还是高品质时,看到的第一个词汇就是“焦虑”。社会焦虑是如此严重,它每分每秒制造压力,挤压身心,让你分神,也让你习惯性地放弃一些本该坚持的目标。
或许与你的判断正相反,90%的焦虑都是从不起眼的小事中产生的。例如“想的多、做得少”的顽固习惯渗透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他就容易产生一些严重的无力感、恐惧感和焦虑感。拖延症便是这一习惯的反应。一个未按计划整理好房间、洗好衣服和购买某个商品的人也会立刻产生焦虑;有时候,当你看到身边的环境出现了细微的变化时——比如由安静变得嘈杂,整个人也容易焦虑起来。
焦虑是勤奋的天敌。它是一个人在努力过程中的“感冒病毒”,焦虑的种子隐藏于任何一件琐碎的小事中。这些小事的进展稍有不顺,即可启动焦虑的生长程序。那些对未来感到彷徨与困惑、内心充满高压的人,如果他愿意追根溯源,最后会发现这些沉重压力的来源其实不过是几件很小的事情——最初的焦虑是从那些很容易平复的情绪波动开始的。
所以,解决焦虑的根源在于做好手头的“每一件小事”。这些事情可能并不是工作层面的,而是在清单上居于次要位置的任务,比如整理干净房间、洗好衣服、调整好自己的身体和定期给父母打问候电话等。有时候焦虑就源于这些小事没有完成。相反,如果顺利地完成这些任务则会不断地积累成就感。这些小的成就感在我们的内心所建立的反馈机制是积极的,它为压力形成了一个释放机制,确保重要的任务有一个优质的环境。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小事不顺利”的状态,他的宏观清单就会被打破,从而导致时间概念紊乱。当他对时间失去把握,对任务失去信心并开始不清楚接下来应该做什么时,焦虑就像几百条小溪汇聚而成的大河,凶猛地冲击他的身心。
小张感慨地说:“除了买房外,在其他事情上我也有相似的经历。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我发现不管做什么都经常超出预想,时间不受我的控制。实际的生活中我们都很容易忽视时间的不可逆性,经常觉得时间还是很多的,于是就在事情不紧急时放纵自己无所作为,幻想着未来一定很好。这种错觉很可怕。当时间变得很少时才发现自己根本左右不了事态的进展,制订的计划无法实现,焦虑就会充满我们的头脑。这时,我们无论如何努力,都好像没有效果!”
|“习得性无力感”式的勤奋|
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人们产生的对于“行动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我们称之为“习得性无力感”。即:因为失败的经验过多,所以开始对未来的结果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越是在这种状态中,他就越勤奋,试图奋发有为,但是持续焦虑的心理状态使其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勤奋的结果往往仍然是消极的。这种情况下,“勤奋”可能仅仅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心理的安慰。
有人反映说,他们在初中、高中时都是学校中的佼佼者,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在升入大学以后,和自己一样优秀的人集中到了一起,随着竞争的加剧,由于自身的资质和适应能力等原因,有一部分人发现无法再保持优异的成绩,渐渐淡出了佼佼者的行列。在新的竞争环境(更高的平台),他们的成绩不再突出,过去的优越感没了,未来则是一片黯淡。这时候,人最容易出现“习得性无力”的状态,对学习失去兴趣,动机减弱,甚至出现厌学的现象。
从北大毕业的女孩小齐说:“我高中时是全市第一,但到了北大是全班第二十。这种落差让我无法接受。我尝试恢复过去的成绩,均告失败。于是我不再努力,因为我觉得未来已经注定了,我不管多么努力也不可能改变这种现状,所以那就这样吧!”
“那就这样吧!”类似的感叹恰恰是“习得性无力”的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感觉自己无法承受追赶别人的压力——失败的次数过多、能力有限或目标的难度实在太大等,这种无力的现象十分普遍,影响到人们对待勤奋的态度。如果不能敏锐地发现和及时地进行疏导,就会严重影响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成就。他很容易自暴自弃,干脆放弃努力。
|有些焦虑不可对抗|
与其急于对抗,不如端正态度。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化(有时很严重)的时候,情绪如同随机扔到路面上的硬币,偶尔正面朝上,偶尔反面朝上,没人能控制它的正反面。这意味着有一些焦虑是不可对抗的,由压力引发的焦虑被写进入了我们的DNA,无法消除,也不能一较胜负,只有端正态度,找到与之共存的途径。认识到焦虑的必然性,才能很快地调整好心态——压力不是最可怕的,因为压力的存在是造物法则决定的。所以,与其跟焦虑过不去,不如让自己专注于要做的事情,避免把自己的精力消耗在和负面情绪的对抗中。跟焦虑过不去的人,总是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做”的意义大于“想”。不管压力有多大,焦虑的情绪有多严重,要认识到“做”的意义远大于“想”。焦虑时的思考会起到“加剧焦虑”的结果,只有实际的行动才有可能逐渐消解焦虑,缓解压力。产生焦虑是正常的,因为人无完人,要允许自己有消极和无力的时候。但在感到不安与沮丧时,不要试图与之对抗,而是先进行接纳与释解——分析焦虑的原因,而不是拒不承认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