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列出内因和外因
|诊断影响状态的内因:你的勤奋真的有价值吗?|
费罗伦丝·查德威克是20世纪著名的美籍德国裔女运动员,同时她也是一名喜欢冒险的游泳爱好者。1952年7月4日的清晨,已经34岁的查德威克决定挑战加州外海——她从卡塔林纳岛下水,游向21英里之外的加州海岸。
出发之前,她觉得状态很好,自信满满。但是游出15个小时之后,查德威克突然疲意袭来,很累很冷,便请求把自己拉上船。这时海面上大雾弥漫,看不清前面的情况。救生船上的陪同教练和妈妈给她打气:
“亲爱的,海岸已经很近了,你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会就可以了。”
查德威克说:“不,我没有信心了。”
当她朝加州海岸望去时,除了浓雾之外什么也看不见。这使她仅存几分的意志力也消散殆尽。于是,她坚决地选择了放弃,上船休息。然而,大雾散去之后她惊讶地发现,自己上船的地点距离加州海岸竟然只有半英里了。
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她的判断?
后来查德威克做了一次总结,让自己半途而废、功败垂成的主要原因,既不是身体的疲劳,也不是海水的寒冷,而是自己的消极心态。由于看不到海岸线,她缺乏积极因素的刺激,因此无法预知何时才能实现目标。这一因素影响了她的状态,让她对继续努力失去了兴趣。她没有能力,还是没有做好准备?显然都不是。当一个人内在的状态受到影响时,她对努力价值的判断就会发生改变,此时勤奋就变得没有意义了。
人们之所以做了长期的准备却临阵退败,无法完成美好的计划,主要原因并不是目标的难度太大,有时仅仅因为自己的心态出现了问题,进而影响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勤奋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扎实的依托,行动便如同海市蜃楼。许多事情之所以能够做到,主要的原因也不是难度小,而是有强大的意志力和积极的心态。
可以说,我们自己的心态是最大的内因。心态会从根本上影响状态,状态则影响我们勤奋的形态与最终的结果。
心理学家普罗菲特在一所大学教课时,和另一位心理学家克洛里一起做过三个关于登山的实验。实验的核心不是如何爬上一座陡峭的山峰,而是在爬山前对人们的不同心态进行检测,以评估心态对状态的实质影响。
第一个实验:负重者的悲观。有两组参与者被带到一座陡峭的大山之前,让一组参与者背上沉重的背包,另一组参与者则没有任何负重。然后,请两组人面向大山,分别估计自己面前这座山峰的陡峭程度。结果是,没有负重的人认为这座山的陡峭程度一般,自己有信心爬上去;负重者的感受则是这座山比较陡峭,对能不能爬上去的信心远不如前者。
第二个实验:音乐的神奇魔力。他们将两组参与者带到同一座陡峭的大山之前,让一组参与者听一听马勒的“抑郁音乐”,另一组参与者听一听莫扎特的“乐观向上且悠扬舒缓的音乐”。音乐声过后,请两组参与者分别估计自己面前大山的陡峭程度,并且一定要用倾斜度表达自己的看法。结果那些听了马勒音乐的人感觉大山的陡峭程度至少有31°;而那些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给出的数值只有19°。这表明乐观的渲染让人更有信心,也降低了他们眼中目标的难度。
第三个实验:恐惧源于何方?最后,他们将两组参与者带到陡峭大山的山顶,让一组参与者站在摇晃的滑板上,另一组参与者站在平稳的盒子上。然后请两组参与者分别估计自己脚下大山的陡峭程度。结果是,站在摇晃滑板上的参与者十分恐惧,他们觉得这座山陡峭极了,比之前的评估还要陡峭和危险。另一组参与者则没有这种感觉。“不安全感”会加重人的恐惧,进而加大人们眼中目标的难度。
三项实验结束后,两位教授的结论是——征服一座大山最重要的武器是积极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会让大山看起来更容易征服,也使人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是有价值的。而消极的心态则打击人的信心,影响他的状态。当一个人眼中的世界是如此可怕时,他的勤奋还有什么意义呢?状态在最终的轨道上决定了我们的勤奋是否是值得的!
|“外因”不断地影响“内因”,这无可逃避|
多数时候,人的情绪都在受外因的控制。例如自己的表情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你早晨8点走到公司,在电梯中得到了一次美女的“微笑致意”或“轻蔑鄙视”对一整天的状态都会有巨大的影响——前者可能让你一天干劲十足,身心愉悦,后者则可能使你提不起精神,对工作十分厌恶。
外因:天气,温度,别人的态度(亲朋好友、同事、上司和客户等),制度、政策,时间要求,组织度,资源支持,健康,工作难度,环境变化等。
内因:压力,心态,情绪,主观判断,知识储备,情感接受度,心理准备,意志力,道德感,价值观,时间观,行动力的提高和降低等。
从纯粹的理论上看,很难辨清是内因决定外因,还是外因促成内因的变化。这就像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但有一个事实是人们无法逃避的,外因时时刻刻在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它的存在感,影响人们的内因,造成人们不同的状态。至少它发生在一部分人的身上,让人不停地改变——变得积极或消极。
上述内因与外因的交集,就是一项任务施加到我们身上的力,并塑造了我们的基本心态(积极还是消极)、努力的质量(手段是否有效)。外因的变化不断地影响内因,不管你是接受挑战,还是逃避任务,外部环境对我们的内在影响一直都在。这就像一名女孩子为了改变心情会刻意地换一个发型或一套衣服一样,无论她决定去做什么,总会有这样的行为。
再比如,一个兴致勃勃去相亲的人,突变的天气打乱他的行程,让他迟到了10分钟,他的情绪就会变得非常消极。外因与内因的交替作用让他阴差阳错地与意中人失之交臂。这个人也许会惋惜地说:“如果我早出发10分钟就好了。”“如果那天没下雨,我就不会给女孩留下不守时的坏印象,一定能打动她的芳心!”
类似的例子有很多,外因对内因起到了影响,改变了人的行为,也改变了最后的结果。但总的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内因。就像这位相亲的男士,假如他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情绪,他还会失意而归吗?
|检查一下,你属于“消极勤奋”吗?|
简而言之,人是一种精密而复杂的生物,主观的欲望、态度、决心、情绪等因素的动态变化,使人的行为产生了“很不一样”的结果。外因和内因的综合作用,让我们的勤奋和努力染上了不同的色彩。
纽约一位著名的推销员史蒂芬说:“对此,我在做推销的过程中的感受非常明显。有时候我非常勤奋,一天睡4个小时,凌晨还在准备第二天要拨打的电话。但我发现即便这么努力也会得到不利的结果,因为我对和客户沟通的情况不太乐观,一旦有懈怠和消极的情绪,做事时就会犹豫。我感觉自己不走运,于是‘不走运’真的发生了。有时候我情绪高昂,做事果断,即便每天只工作4小时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因此我觉得,勤奋不能用时间来衡量,要用心态。”
在即将结束本章时,请看看自己是否属于“消极勤奋”:
·对工作很上心,但心情经常受到环境的影响,时好时坏。
·明明白天就可以做完的工作,总是需要加班,而且一边加班一边骂娘。
·时常有急躁的心态,急功近利,对事情缺乏耐心。
·总是不情愿地接手某些任务,然后应付地完成。这些任务占据了相当多的时间。
·没有信心是一种常态,于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工作的效率很低。
·虽然制定了目标,也努力在做,但对是否能完成并不抱希望,勤奋成了一种让自己心安理得的“表演”。
在很多时候,一个人的“信心”会决定着他对于目标的坚定程度,同时赋予他勤奋的内涵。信心越强,勤奋的效能越高;信心越低,勤奋的效能越低。通过自我暗示提升信心,可以调整与恢复我们最原始的状态——让自己的头脑中不断地产生正能量,体现在思考与行为中,最后形成良性的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