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劲震荡中的A股更需坚持价值投资
2015年6月15—7月8日,17个交易日内,上证指数从5062点跌至3507点,两市市值蒸发20余万亿。回顾此轮股市震荡的强烈,投资者需意识到,过于关注市场的短期波动趋势去投资,不仅无益于投资回报,而且,还会给投资者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创伤;而追求价值投资才是理想的投资策略。
沃伦·巴菲特不仅是大家所称的“股神”,还是一位成功的投资家和企业家,他坚持遵循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所创造的价值投资理念,即“寻找价值相对于价格具有一个显著的安全边际”。无论是在创业初期,还是在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阶段,巴菲特始终坚持这一原则,看重所投企业的内在价值与被投企业管理人的价值,在投资界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即使在美国的“股灾”中,巴菲特也照样取得了不俗的投资业绩。
那么,投资A股,巴菲特有哪些投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呢?
第一,要坚持投资而不是投机,要立足于长期价值而不是短线投机。
长期价值投资,就是通过价值判断寻找以等于或者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标价的证券。这种投资可以一直持有,直到有足够的理由把它们卖掉。然而,当下国内投资人投机心理过重,希望投入的资金立即得到回报。尤其是2015年上半年我国股市进入牛市后,那些跟风进入股市的大量资金都以短期投机为目的。这直接导致大量资金追涨杀跌,被市场波动情绪所左右,从而在整体上放大了股市的不确定性。投机行为也许短期内能够获利,但难以像巴菲特那样保持利润的持续性。在巴菲特看来,“投资必须是理性的”。他对自己投资的企业,一直遵循长期持守的原则,大多持有七八年,有的企业甚至持守二十多年。巴菲特曾说:“我当然不会只为一个诱人的价格,就把某个我喜欢或敬佩的人经营的好公司卖掉。”这种精神显然是当下中国股市投资者所缺失的。
事实上,伟大的企业都是经得住时间考验、慢慢熬出来的,只靠挣快钱是无法持久发展的。一些独具慧眼的投资人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投资要重视价值,要“放长线、钓大鱼”。
第二,对企业基本面的重视要甚于对市场情绪的关注。
巴菲特重视对市场的研究,但并不被市场所左右,因为他更看重目标企业的实际价值。他总是以公平合理的价格买入目标企业的股份,他的资本总是投资在精心挑选并且具有良好成长空间的公司里。而且,巴菲特在做出投资决策时,还非常重视被投企业管理人的素质和能力。他曾说过:“我和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副董事长,也是我的老伙计查理·芒格(Charlie Thomas Munger),一直致力于通过全部持股或部分持股来拥有一批竞争优势出众而且由杰出经理人领导的企业。”巴菲特曾在演讲中提及著名的投资人斯坦·波尔米塔,称“他对股票价格走向、成交量等指标一点也不感兴趣,他只关注一个问题:这个公司的价值是多少”。
股票市场上有两种重要理论,一种是市场有效理论,就是说市场会自动调节股价,使股价围绕均值波动,到低点的时候会由低走高,到高点的时候会由高走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因此,进入股市应该密切关注数字的变化,并随之改变自己的投资组合和策略。另外一种是巴菲特的观点,认为市场不是完全理性的,是有情绪的。巴菲特以翔实的历史数据证明了1899—1998年,美国股市整体走势与GNP(国民生产总值)走势完全相背离。他还用实证研究证明,美国股市长期平均年复合回报率约7%,但短期投资回报率会受利率、投资者预期收益率和心理因素的综合影响而不断波动。投资者不能完全看市场趋势,还要看企业的基本面。
第三,购买一些自己看得懂的企业的股票,而不是“遍地撒网,见风使舵”。
中国投资人普遍喜欢跟风,在选择企业时随大溜,认为哪家要涨就跟哪家,大家都投我也投。这种不理性的投资方式导致股市的变化难得掌控,尤其是在还不够成熟的股票市场体制下,跟风只会加剧市场的波动。中国投资者的普遍情况是,专业与背景比较单一,知识结构比较单薄,很多人在投资选择时缺乏对相关企业运营状况的了解,投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机性。而巴菲特从11岁开始,就在其作为股票经纪人的父亲的熏陶下,开始进行股票交易;后来师从证券鼻祖格雷厄姆,全面学习相关知识理论;他还曾经营纺织厂十多年,也曾担任《华盛顿邮报》董事,甚至还经营过保险公司。这些经历也有助于他评估一家企业的真实价值。
第四,对看中的企业长期坚守。
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曾说,“投资,未必是天才之道”“投资需要这样几种素质:第一,理性与智慧;第二,完善的经营之道;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韧不拔的性格”。坚守信念,看淡个股涨跌,眼光长远才是真正的投资之道。正如巴菲特可以坚持持股一家企业20年,孙正义愿为阿里巴巴坚守15年一样,有时,坚持就是胜利。
对于目前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改变一些目光短浅的投资行为,深入了解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关注市场但不被市场所左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逆境,了解大众走向却不跟风而上,才是迫切的任务和明智的投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