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子路之死
中国古代士人中,子路是一种类型的代表。
在孔子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性格最直率坦荡,豪爽侠义,勇敢好斗,多少有点粗鲁。他体魄健壮,是经过孔子教化的有文化的武夫形象。他对于孔子忠心耿耿,办事执著认真,直来直去,不会拐弯。孔子很喜欢他,也经常批评他。他见孔子的方式便与其他弟子不同,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13]
透过这几句简略的记载,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精彩的画面:子路一副纠纠武夫的打扮,到孔子家门来求见,开始时对孔子很不礼貌,但在孔子彬彬有礼的接待下,心悦诚服。然后,穿上儒服,通过孔子弟子的引荐而倾心委身于孔子,成为弟子。
下面,我们从几件小事来看一下子路的性格。他对孔子非常忠心,有时甚至不惜搞一些小把戏。《论语·子罕》(卷十)中记载这样一件事: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14]
孔子生病在外,为了安慰老师,子路用一个门人冒充仆人服侍孔子。孔子明明知道也没有说破。后来,病情有所好转,孔子便将实情说开,并说自己宁可死在弟子的服侍下,也不愿意用冒充的仆人来装潢门面。但子路的好心是可以理解的。
子路直率,有话就说,憋不住。对孔子有不理解或不满意之处也要马上表现出来,不给留面子,故孔子对子路也有几分畏惧。根据子路的性格特点,孔子总提醒他遇事要多思考,多动脑筋。《论语·子罕》中记载这样一件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5]
子路问:“听到什么就去实行吗?”孔子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冉有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肯定的。这既可看出孔子对子路头脑简单的了解,也最充分地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
在周游列国时,有一次孔子住在卫国贤人遽伯玉家。卫灵公夫人南子是个极其妖冶的女人,久闻孔子大名,一定要求见孔子,于是孔子前去与之相见。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子见南子”的故事。
子路对孔子的这种作法很不满意,孔子对他解释说:“我刚才并没有直接见到南子的面,如果见了,也会以礼相答。”孔子所言属实,南子是在帷帐中与孔子相见的,南子在帷帐中向孔子行礼再拜,孔子听到环佩的声音很清脆。子路依然不高兴。孔子以为子路不相信,便发誓道:“如果我不去见南子,上天就会厌弃我!上天就会厌弃我!”只有子路才会如此对待孔子,也只有对子路才能使孔子如此对待。当然孔子这里所说的上天,也有比喻卫灵公的意思。其意是说如果自己不去见南子,卫灵公也会不满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非常窘迫。为了安定弟子的情绪,孔子先后找子路、子贡和颜回三个有代表性的弟子就同一个话题进行讨论,子路的话也最直率。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子贡和颜回,故将其放在最后一起阐述。子路忠直,为正义奋不顾身,他的死最能体现其性格。前文提到,卫灵公有一美丽妖冶的夫人南子,据说很淫荡。卫灵公的长子即太子姬蒯聩想要杀她而未果,便逃亡在外。灵公死,大臣欲立公子郢为君。公子郢推让,认为太子的长子姬辄还在,而且已经成人,按照宗法制应当立其为国君。于是姬蒯聩的儿子姬辄便顺利即位,这便是卫出公。但问题马上就出现了,父亲还在,本来应当是父亲的国君位置却被儿子占有了,而卫出公又没有提出迎接父亲回来,似乎连这种意图都没有。12年后,蒯聩心理严重失衡,便悄悄溜回卫国,勾结大夫孔悝发动军事政变,赶跑了出公。父亲赶跑儿子夺回君位,虽是国家之事,实际也是人家家庭内部之事,别人管不管都可。此时,子路正在孔悝的采邑中当总管,实际是孔悝的家臣。采邑在郊区,子路当时正在那里,听说这件事,义愤填膺,连忙往城里跑。城门将要关闭,子羔告诉子路,形势已定,出公都已逃跑了,不要进城白白送死,而子路的表现如下: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蒯聩,蒯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蒯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蒯聩惧,乃下石乞、壶黶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16]
本来可以避免的牺牲,且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责任,但子路还是义无反顾地进城,并要求新立的国君不要重用参与叛乱的孔悝,在得不到答应的情况下,便要放火焚烧蒯聩和孔悝所登之台。可见其爱憎分明、疾恶如仇的程度。还有一点应当注意,即孔悝本来是子路的主人,但因为其不忠实于国君,所以子路还是坚决反对他,并要讨伐他,可见忠君的观念在当时已很强烈。
当蒯聩派两名训练有素的武士下来攻击子路时,子路以一敌二,可见其确实很勇猛。系冠的缨被对方的刀剑击断,子路本来应当不顾,而以保护性命为主,可他还是遵循礼的要求,君子不能没有冠,也不能掉了冠,于是用手结缨,被敌人杀死。子路死得很壮烈,也很迂腐。
孔子听说卫国发生内乱,马上说:“嗟乎,由死矣!”真是了解弟子的好老师!当听说子路被“醢之矣”后,孔子转过头去哭了。他令下人马上把厨房里的肉酱倒掉,此后终身不吃肉酱。“醢”是剁碎的意思,肉酱和鱼酱也称“醢”,故孔子如此。多么深情的老师!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子路几乎全程跟随,不但服侍老师,而且还起到了“保镖”的作用。所以子路一死,孔子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到子路,就再也没有听到过轻蔑侮辱的语言。”裴驷集解引王肃注曰:“子路为孔子侍卫,故辱慢之人不敢有恶言。是以恶言不闻于孔子。”[17]最清楚不过地说明了子路的保镖作用。
总体来看,子路为人忠诚、豪爽仗义、疾恶如仇、不畏强暴、服从真理、勇于改过,没有任何城府,是个非常好交往的正人君子,是中国古代士人中刚性性格的一个典型人物。后世小说中张飞、程咬金、牛皋等人身上似乎都有子路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