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泛在信息环境对图书馆的影响
泛在网(Ubiquitous Networking)是指基于个人和社会的需求,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按需进行的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具有环境感知、内容感知能力和智能性,为个人和社会提供泛在的、无所不含的信息服务和应用的网络。泛在网是泛在信息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泛在网实质是泛在联网(Ubiquitous Networking),它是通信网、互联网、行业物联网的集合体。泛在网概念的提出对信息社会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泛在信息社会的实现主要依靠的是网络平台作支撑点,无论是电视网、电话网、还是互联网,都是依靠网络把它们联系到一起,从而实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信息全面互联状态。作为一个全新的理念,U网络不是指某个具体的物理网络,而是指一个IT环境。首先,无论在何处使用,无论使用模式是固定的还是移动的、是有线的还是无线的,U网络都能提供永远在线的宽带接入。其次,U网络不仅能够连接通用的大型计算机和个人电脑,也能连接移动电话、平板电脑(PAD)、游戏机、汽车导航系统、数字电视机、信息家电、射频识别(RFID)标签以及传感器等各种信息设备,这些设备通过IPv6协议连接到网络中。再次,U网络能够实现对信息的综合利用,不仅能处理文本、数据和静态图像,还能传输动态图像和声音。它能够实现安全的信息交换和商务交易,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泛在信息社会是以网络为基本平台,谁在这个基本平台上发挥得好,谁就在泛在信息社会占有市场。图书馆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封闭自守的格局,其资源仅限于固定范围的用户享有,其服务一直是以实体图书馆为阵地的服务为主,就连虚拟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也是按照这种传统格局来设定,用户要获得信息资料都不是很方便。泛在信息社会里图书馆还要继续维持这种传统服务模式则难以立足了,它必然要受到泛在信息社会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的冲击,如果不正视现实、不应对挑战,图书馆就难以生存下去了,更不要说发展了。泛在信息社会对图书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信息资源的泛在性
在网络环境下,未来信息社会的信息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可以通过电视、电话、计算机等终端设备和无线、有线通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类型的信息。这比亲自到实体的图书馆或登录到图书馆网站(图书馆的数据库在异地检索常常受到IP地址的限制)获取信息要便利的多,只要有终端设备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甚至在荒无人烟的沙漠地区通过卫星都可以上网看书、看电视。这种全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和服务模式将对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是一个强烈的冲击和碰撞。信息资源的泛在性,并不是将这些大量的、散漫的信息资源简单的推介给用户,而是将这些杂乱无章的信息整合成集成的知识体系呈现给用户。
(2)信息利用的开放性与共享性
开放性与共享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服务访问层面:服务访问接口是开放的,允许用户使用各种终端,兼容不同类型客户端,提高信息服务的使用范围;二是服务定制层面:根据实际需求为用户提供灵活地客户化定制服务,满足用户不同场景的需求;三是兼容性:用户的访问是无缝的。
信息利用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是泛在网络的主要特点,用户能够安全、稳定、方便地使用各类网络信息资源和功能,互联网的信息资源是开放性的,无论是什么人都可以享有互联网上的任何信息资源。而现有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却是封闭的,除了书目信息和部分其它信息外,几乎所有全文信息都只限制为一定范围的用户使用,当然这不全都是图书馆本身所为,也有数据开发商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原因所致。从整体上看,一方面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与互联网就无法相比,并且还有很多资源雷同;另一方面图书馆又不能很好地融于互联网,信息渠道狭窄,资源得不到共享,因此图书馆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是吸引、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关键因素。
(3)信息用户的广泛性
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道,截至201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底增加277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提高1.9个百分点。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3.18亿,较2010年底增加了1494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65.5%,成为中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博作为新兴的自媒体平台,受到网民的强烈推崇,用户数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半年增幅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与互联网相比,无论是物理图书馆还是数字图书馆,其用户的到馆率(读者亲临图书馆的数量和图书馆网站的点击率)和馆藏的利用率都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互联网拥有取之不尽的信息资源和日益增长的用户,再加上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和服务模式,人们不费很大气力就能方便快捷地在互联网上获取所需的信息,互联网正成为图书馆强大的竞争对手,同时也说明了泛在网络是图书馆可以吸引用户的平台,泛在网络可以成为图书馆与信息用户的桥梁。
(4)信息获取的便捷性
泛在信息社会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信息获取的快捷便利,即无论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采用任何终端设备(如电视、手机、笔记本电脑等),都能迅速、方便地检索到所需的信息。图书馆信息服务传播终端不仅可以通过传统的台式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手)、掌上电脑、高清电视和手机等一切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装备设施作为信息终端为用户提供服务,极大限度地体现用户获取信息途径的泛在性。而且检索过程非常简单,只需在检索框里输入简单的检索词,网络便立即会把符合你要求的信息显示出来。相对来说在图书馆网站查找信息却非常繁琐,琳琅满目的数据库,用户如果不经过培训还不得其门而入。正如张晓林教授所言:“图书馆的主页点进去,东西一大堆,Google就一个框,你说用户会选择谁?”不要说读者不愿意通过层层检索进入图书馆网站,即使是图书馆馆员也大多都习惯于利用Google和百度查找资料,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使更多信息用户成为Google一代。
(5)信息载体的多样性
互联网为用户提供的信息载体是多种多样的,除了静态的文字、图片外,还有动态的音频、视频等资料。而图书馆能提供的基本上都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文献,上千年来,这一直是一个传统,并一直作为图书馆的竞争优势。图书馆虽收藏有上千年来的人类文献资料,这是任何机构所不能取代的,但在未来信息社会里,仅靠单一的文献载体来传播人类文明是远远不够的,泛在网络可以为近年来信息载体多样化的图书馆提供信息展示与传播的平台。
(6)信息传递的即时性
泛在网络是一个高速的信息传递通道,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飞速发展,即时性已成为当今网络的重要特点之一,为移动视频、视频互动等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可以操作的平台。在网络未出现之前,人们大量的、最新的信息大多是来自图书馆,而在网络信息迅速膨胀的今天,图书馆及时传递情报的职能似乎在削弱。互联网上只要点击一下鼠标,当天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可以尽收眼底,即便是最新发表的学术论文(虽然不一定是全文信息,但能了解到基本的学术动态)只要搜索一下也可以一览无余,泛在网络将成为图书馆信息即时传递的基础性平台,使图书馆可以集中精力依托庞大的、海量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展开传播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