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舒适,是强者最大的敌人
请把不适的状态宣布为幸福
幸福就是把一个又一个烦恼变成甜美的果实。强者讨厌舒适,因为舒适让人满足于现状,降低对环境的免疫力,消灭我们积极上进的潜能。强者以解决不适为幸福,以没有问题为耻辱。真正的强者都是一个“自我虐待的疯子”,厌恶得过且过的生活。因为他们明白,只有这样才能突破层层阻碍,实现既定的伟大目标。
一、对“不适”的定义,决定你能不能变强
公司的同事朱经理从澳大利亚休假回来,心情糟糕到了极点。15天的假期一晃而过,他又回到了繁忙的工作状态中,从无节制的娱乐、放松状态,突然回到积压了一堆工作的办公室,可想而知,他眼中的世界是有多么黑暗。身体状态和生活节奏不是一两天就能调整过来的,强烈的不适感让朱经理一连六七天打不起精神。
他戏谑地说:“我真该申请将明年的假期一块休了,那么我现在在澳大利亚还能舒坦半个月。”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倒是会建议他这么做,因为这样他可能就避免了未来几天的大麻烦。从澳大利亚回来一周后,朱经理在公司副总的竞争中“意外”地败下阵来,输给了他的对手刘经理。之所以意外,是因为在过去半年的竞争中,朱经理始终领先半个身位,在资历、能力和经验上均有一定的优势,董事会对他十分青睐,我对他的印象也一直很好。
当史密斯宣布副总人选时,会议室里一阵轻微的骚动。人们流露出惊讶的表情,和朱经理震惊的神情交相辉映。但我和史密斯等董事会成员心知肚明,在最近一周的总结阶段的考察中,朱经理的表现让我们怀疑他承担压力的能力。
事后的谈话中,我对朱经理说:“并不是出于你对假期的留恋判你出局,而是你在处理假期后的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于不适的耐受力,董事会认为你缺乏与副总职位相对称的承受负面情绪的方法。你浪费了几天的时间在抱怨中,这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与其相反的是,刘经理不久前也有过一次休假。回到公司后,他迅速地调整了状态,走出了休假的“舒适区”,投入到了工作。刘经理的表现是合格的。这是一名成功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他可以巧妙而坚决地对抗不适,主动地挑战并战胜环境变化造成的压力。在这次关键的对比之后,刘经理后来居上,晋升为公司广告部门的副总。
1908年,心理学家罗伯特·M.耶基斯和约翰·D.道森为我们解释了“心理舒适区”的概念。人们渴望得到并长时间地处于一个相对舒适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人的行为处于稳定的水平,有最佳的发挥。比如,假期让人舒适,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也让人舒适;与好朋友待在一起,与恋人一起旅行等,都会让人获得一个舒适区。这时,人在各方面的发挥都是畅通无阻、积极乐观的。
但是心理学家说,我们也需要适应相对焦虑的状态,即一个压力略高于普通水平的空间。它和舒适区是对立的,是“心理焦虑区”。因为世界上的事情不会尽如人意,总有许多违背我们意愿、出乎意料之外的变化发生,这些变化是不利的,会引发焦虑。这时人的反应是什么呢?
第一,人会感到焦虑、不安、担忧、烦躁或反感,本能地想逃回舒适区。
第二,经历短暂的纠结后,强者会鞭策自己接受不适,挑战不适来达到新的水平,做出让人惊叹的成就。弱者却可能经历较长时间的心理斗争,最终很难适应焦虑区。因为他们平时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让自己舒适一些。
1.“舒适区”究竟是什么,有哪些表现?
通俗地说,“舒适区”是一个我们习惯保持的状态,扮演的角色,相处的人,擅长的工作和态度等。总之,它包括了我们习惯并形成本能的一切事物。在这个区域内,我们自然地表现自己的常规模式,压力和风险都降到了最低。在舒适区内,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像不缓不急的流水,没有紧迫感,也没有危机意识。当一个人习惯待在这个区域内时,他就会停留在某种特定的状态中,停滞不前。
2.对“舒适区”的态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
由于“舒适区”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我们自我的最原始需求——做喜欢、适应、习惯和愉悦的事,它对人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都产生了强大的保护作用。类似于避风港,在舒适区内,人的情绪稳定,心绪平和,有强烈的满足感和对生活的支配感。比如对一些人来说,假期或下班后就是他的舒适区,他很惬意地享受每一个细节。工作是可有可无的,电话可接可不接,邮件也不需要现在回复。当突然有一个工作电话打进来,要求他立刻给予答复、处理或应对时,他的“舒适区”就被打破了。此时,他的行为模式就会受到干扰。
后者就是“舒适区”为我们带来的负面作用:习惯了某种舒适的状态后,你就会对“不适”产生极大的反感。变化是可恶的,它强制你从舒适区跳出来,去体验不适。一个人将自己局限在了特定的舒适区域内,他的思想是懒惰的,行动是缓慢的,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也早就习惯了懈怠。此时的人,对“不适”的定义是消极的。他宁愿当一只温水中的青蛙,也不想在水被加热前跳出来。
比如,有的人一旦需要另找工作,就会经历人生的动荡和情绪的低落。他把改变环境视为一种挫折,因为这让他不能再安逸地享受时间了。他在某一个固定的领域工作了5年,熟悉和习惯了这时的环境。有一天,老板突然把他叫到办公室,指出他的工作失误,命令他辞职时,他如何应对?
那些讨厌不适的人,这时表现出来的是抵触和不满。我为何要离开?没了这份工作,我可能会失业很长时间。难道我要离开这个自己熟悉的领域,去挑战别的行业吗?我已经30岁了,上有父母双亲,下有孩子,还有房贷的压力,难道我还要拼命地去找新的工作,到处受人白眼吗?重新找工作是让人不适的。对“不适”的消极定义,决定了这个人难以跳出心理的舒适区。他感觉人生糟糕透了。
这是典型的弱者逻辑。弱者遇到不利的变化时,想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该怎么避免这样的变化,重归安逸稳定的环境?”他们害怕挫折,讨厌困境,憎恶一切不适感。所以,假期结束时他们留恋不已,需要早起时总能赖床一小时,更换工作时很难适应陌生的环境。他们对人生最大的期望是舒适区尽可能扩大,时间尽可能延长,很少考虑去让自己的成就更高一点。
追求舒适的心态每个人都有。对强者而言,他们最擅长的往往不是跳出舒适区。挑战不舒适?——这似乎是一个地狱级别的目标,谁不希望让自己每天生活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中,拥有惬意的心情呢?强者往往是重新定义舒适,将舒适的范畴向外拓展。比如,我希望从事更多的工作,掌握更全面的技能,这让我感到舒适,而非不安;我不想把时间花在过多的假期和休息中,早一天回到工作中,把重要的事项做好,比假期让我更愉悦,因为事业给予我们的是成就感和自豪感,沙发与日光浴只能提供暂时的舒适。
重新定义“舒适”,你会获得什么
需要注意的是,对不适的重新定义首先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舒适。你要先想一想什么状态是自己喜欢、适应与追求的。例如,在马云的世界中,安心地当一名老师不是他的追求。大部分人觉得能去一所好学校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人生的成功,就能过上舒适的生活。但马云认为,这恰恰让他感到不适。所以,他的幸福是改变这种不适,挑战更大的人生目标。
所以,重新定义舒适的前提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其次是在自己的追求与社会的期待之间找到交集。不在交集范围内的事情不值得你尝试,它们属于真正的不适。如果你对科学不感兴趣,就不要去从事科研领域。同理,一些犯罪的生意虽然可以让人发大财,但不被社会所容许,你也要保持距离。
然后,我们会获得什么?
1.你会更加有竞争力。
舒适感消灭竞争力,不适感则激发竞争的欲望。人处在舒适区中,由于缺乏紧迫感、不安感,没有压力,经常心安理得,得过且过。有一个机会摆在他面前,他想到的不是“我要抓住它改变命运”,而是“我现在就很好,不需要去冒险”。他对外界的新鲜事物亦将失去灵敏的关注度,接受新信息、新规则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是一个致命的弱点。
不管是人,还是企业,如果不能改变对舒适区的认知,竞争力都会受到影响。30多年前,索尼公司发明了随身听,改变了音乐在世界传播的方式。凭借这一发明,索尼雄霸全球的音乐播放器市场,无人可以动摇。但是,索尼对舒适区的留恋时间似乎太长了,高层沉醉于垄断市场的成功之中,享受着现有的成就,不愿意跳出来尝试新的东西。等苹果、三星出现以后,更新、更流行的产品纷纷推上市场,索尼的舒适区被打破,迅速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2.你会更愿意接受变化和适应新的环境。
当你改变了对舒适的认知——发现舒适对于人的副作用后,你便能积极地接受环境的变化,愿意适应那些让你感到不适的东西。
在长期的观察中,我发现,人们有时候历经长时间的博弈,付出沉重的代价,才能意识到那些“自以为是的恐惧”和“变化所带来的危险”并不存在。这是弱者的一大可悲之处。他们对环境的变化深感不安,对即将失去的舒适和安逸痛苦不已,对缺乏稳定的未来充满畏惧。可当这些真的发生时,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他们才能明白,原来在一个不适的环境中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只要自己愿意,大部分事情都是可以掌控的。
要学会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内,适当地尝试冒险,跳出固有的舒适区,将“挑战不适感”的体验作为新的舒适区。有一件事让我痛苦,我不逃避,而是主动走向它。解决和消融痛苦的过程让我收获成就感,这就成了一个新的舒适区。强者总是喜欢这么做。他们认为,努力去实现平时做不到、不会去做的计划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人生增加经验,还对得起自己过去写下的理想,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有了新的定义,我们的舒适区得到了扩展。这时你会发现,自己更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从舒适到不适的变化。一旦你迈开了走出舒适区的步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这是一个将焦虑区转化为舒适区的过程,转化率越高,你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主动体验“不适”,为我们打开一个新的窗口
我刚到美国时,很怕对着陌生人讲话。这是我在中国30年的生活养成的习惯。因为过去的中国人不习惯对着公众演讲,或站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记得第一次去华盛顿州立大学向几百个人介绍自己的商业理念时,第一步就犯了错误。在自我介绍时,我念错了个人信息,甚至漏掉了最关键的一句话,告诉人们我来自哪一家公司。
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后,我非常紧张和恐慌。那种感觉令人全身上下极度不适,呼吸急促,脑袋晕眩。那时我冲动地想退下来,恨不得抱头逃回住处。但是10秒钟后,我控制住了情绪,心中说:
“假如这一关过不去,我将来就是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为了成长为一个强大的人,那是我必须跨越的一关。不选择在公开场合讲话就是我当时的舒适区。一个人做喜欢的事是自在的,但这是弱者的舒适,我要战胜它。因此,我调整好思绪,用一个幽默的自嘲把刚才的失误遮掩过去。在人们善意的笑声中,我放平了心态。成功地完成这次演讲后,我收获的是无与伦比的愉悦感——原来,当你对“不适”有了新的定义、新的态度后,生活立刻就给你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这样的尝试越来越多,我主动学习一些讲话的技巧,不断地收获进步,得到人们的肯定。此后,我扩大了自己的舒适区,不断地将各种各样的不适转化为自己的成就。在陌生人面前讲话成了一种享受,锻炼了表达能力,这些对我的事业起到了巨大的帮助。
有人自卑地说:“哎呀,我做不到,你看史玉柱、柳传志他们就能做到。”是的,成功者能做到的许多事,普通人都做不到。人们习惯了站在一个风吹不到、雨淋不到的地方,仰望那些已经成功的人士,哀叹自己不能像他们一样。但是你知道吗?他们在成功之前,也曾像你一样躲在一个舒适区,作过这样的思想斗争:
“我要不要迈出这一步?”
结果是,他们用10秒钟就作出了勇敢的决定,而你用了10年仍然躲在这里。每当有人问我成功者的本质是什么、强者为何会强、弱者为何会弱之类的问题时,我总会列举这个舒适区的故事。归根结底,你没有战胜安逸的勇气,不敢迈出脚步去承受风雨,克服不适,但他们却可以!
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把不适的体验视为让自己变强的必经途径,才能获得更多的改变和成长。为了获得人生的突破,我们总要做一些冒险和尝试。在体验不适、锻炼抗压力的同时,不断地积累自信,提升能力。到最后,你的舒适区就会越来越大,成就也越来越高。
弗朗斯是美国一家公司驻上海的程序开发人员,但他一点也不喜欢枯燥的代码。尽管从事这项职业已逾5年,他仍然坚定地认为这不是自己热爱的工作。和软件比起来,他更喜欢艺术,比如舞蹈、绘画、戏剧。他很确定地说:“我反复思考过,软件行业不是我的兴趣。如果我在这里待一辈子,到晚年我会痛恨自己。”
“那你还等什么?应该立刻去挑战这些你喜欢的领域。”
弗朗斯不敢作出离职、转行的决定,他有很多的担心:
第一,他不是艺术科班出身,可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达到跟别人相同的水平。而这将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对自己喜欢的领域,他一直不敢轻易地尝试。在犹豫之中,几年的时间浪费掉了。
第二,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放弃过去的职业积累进入一个新的、陌生的领域,这意味着他要从零开始。没了程序开发员的稳定收入,安逸的生活很可能将一去不复返。显然,这种不确定的未来对于他是痛苦的。
第三,他最担心的是,进入艺术领域以后,如果发现这不是自己最初想要的,应该怎么办呢?想到这种可能性,他便充满了担忧。这让他“不得不”继续从事现在的工作,在纠结中维持现有的状态。
与弗朗斯情况不同,但性质一样的还有他的同事赵鹏。赵鹏从上海的一所名牌大学毕业,并且在大学时成绩也一直不错。然后他进入了这家公司,工作3年后,年薪就已经有60元万人民币。他对工作充满了干劲,希望可以再用两年的努力,实现晋升中层的目标。但仅过了一年半,他的梦想就破灭了。在晋升的竞争中,他输给了别人。现实跟理想的差距很大,他发现比他优秀的人比比皆是。于是,赵鹏的信心跌到了谷底。他顿时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再适合自己,对工作也失去了热情。他希望通过跳槽来找回自己的成就感,但又担心跳槽之后没有合适的去处。
“我整日忧虑,满脑子都是‘我要离开这儿’的想法。早晨上班时不想进来,下班时又恍如隔世,没什么可去之处。这是精神上的煎熬,我很想尽快摆脱。”
在我们的思想中存在着“焦虑区”。当一个人的能力目前无法实现某些东西时,或者找不到一个舒适的状态时,人就进入了焦虑区。这里全是一些想起来就会头大的事情,是思维中的杂草,是让我们不适的麻烦。如果总是停留在这个区域,并对它感到很不适应,你注定会收到很多的负面反馈,脑海中产生的全是负面的想法:
●我正在失败或已经失败;
●我即使努力也不会有什么效果;
●我不想再产生类似的心境。
负面的反馈无穷无尽,就像一个寒冷冬天的早晨,突然把你从热乎乎的被窝中拽出来,让你穿着薄薄的衣服站到屋顶上,品尝凛冽的北风。你唯一想做的事情就是从屋顶跳下来,用最快的速度钻回被窝,并再也不想出来。这样一来,由于对“不适”的定义是负面的,遇到这些不适时,你的反应总是回到自己的舒适区,并且告诉自己:“我准备认命了,我不是这块材料!”
正像上面两个案例的结尾,弗朗斯和赵鹏都没有离职,他们在可能发生的“不确定”面前选择了退却。
成长的“拉伸”——用“幸福”的新定义战胜恐惧
弱者总是憎恶未来的“不确定”,希望生活像设计好的程序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
——收入稳中有升,光明的事业前途是看得见的;
——生活永远顺利,不要出现让自己措手不及的变故;
——身体一直健康,最好一辈子没什么伤病。
但是,与之相反的不确定性恰恰是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强者的部分。事业的危机,生活的困境,身体的疾患,它们都能为一个人带来沉重的打击。与这些困难的搏斗,形成了我们人生的另一个区域——成长区。成长区会为我们分配许多任务,要求人去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弱者逃避这些任务,强者却坦然接受。在强者看来,通过战胜问题而获得成长的历程是幸福的,它是机遇,不是风险。
处在这个区域时,我们也不需要多么强大的能力。它所要求的能力比你的现有技能可能仅高出一点——在不适中实现自我成长的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任何人努力就能达到。只要你改变认知,敢于尝试,冒险,不怕失败,从挫折中反思和调整,你就会不断地实现一个又一个的小目标,积累自己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许短时间内——三五个月看不到什么进步,但三五年后你一定能够脱胎换骨。
在广州一家大型企业做部门经理的小A今年29岁。他学历一般,进公司时的资质也不强,但他现在管理着六个大项目,是老板眼中的红人。3年前,与他处于同一起跑线的朋友、同学和他的薪水差距拉开了10倍。这是一种惊人的成长速度。小A的秘诀是,他既有远期的整体目标,又有短期的针对成长区的目标。他认为正确地定义问题非常重要,有问题是喜事,没问题才是不正常的。因此,小A的行动力很强。越是让人不适的情况,他越有强烈的挑战欲望。
他说:“幸福就是把一个又一个烦恼变成甜美的果实。”
假如你像弗朗斯一样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厌恶不适,你将需要为自己找到一些方法来重新定义不适,战胜对于未知与成长的恐惧。从这里开始,我们会一起探讨一些直接有效的方法,用最快的速度让我们从不适的体验中跳出来,具备强者的逻辑。
第一,你要看到自己恐惧不适的本质是“轻视了自己应对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问题真的无法改变”。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原则,也是抛弃弱者逻辑、拥有强者逻辑的第一步。
第二,你要主动地探索和思考自己的目标、期待及对未来的构想:“假如做任何事都能成功,我会选择做什么呢?”
第三,你要站在现实的角度反向思考,降低自己对于失败的担忧:迈出这一步,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究竟有没有预防和应对这个最坏结果的方法?
我们发现越是完美主义者,就越讨厌生活中的不适感。哪怕是很小的不适,也容易让他放弃整个计划。比如,因为某个细节的失误便对计划推倒重来,或重新评判自己的行动。那么,你是那种持有“不完美就是失败的想法”的人吗?如果是,从现在起要让自己变得更关注结果而不是过程。简单地说,你要回到当下,并瞄准最后的目标。告诉自己:
“为了实现目标,我愿意承担任何一种痛苦!”
二、你所谓的舒适,不过是在浪费生命
在8年前,我遇到了一位年轻人。他当时23岁,刚走出学校大门,有着优秀的成绩和潜力,家境富裕。至少和那些三无属性的农村子弟相比,他的人生起点很高。这位年轻人在北京与我见了一面,他正计划拿着父母赐予的一笔钱做点事情:
“有没有什么生意,是每年赚两百万又不用操心劳碌的?”
我回答:“没有。”
年轻人的想法的确让我感到惊讶。我告诉他说,即便是李嘉诚那样的世界级富豪,他每年可以赚到几百亿元,也并没有实现一种不用“操心劳碌”的舒适状态。年轻人追求的舒适,本质上就是在浪费生命。
谈话结束后,我就再没有见过他。但我相信,如果不改变想法,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一定会摔一些跟头,受一些教训,并最终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不切实际。当时,我还见过几位和他一样刚走出大学的另外一些人。他们的条件就差了很多,不是家境不好,就是学历较差,社会交际能力也一般。但这些年过去后,其中有个人已经成为北京一家著名互联网企业的副总裁。在谈及自己的成功之道时,他说:“你能吃多少苦,就会有多大的成就。”
舒适让你“满足于现状”
坐在空调房里、躺在沙发上无疑是很舒适的,没有压力,没有需要搏命、拼抢和杀出一条血路的受迫感,仿佛所有的东西招手即来,供你享受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的成果。但舒适让你对时间的感觉钝化了。
没有紧迫感,你的头脑中就没有必须尽快完成某件事的意识;
没有不适感,你就没有失去的危机;
没有压力,你就没有提升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强的动力。
毫无疑问,舒适带来的是美好的感受,但也是对自己的犯罪。它之后带来的问题是严重的,只有少数人才能意识到危险的临近。无数的事实证明,人处在一种舒适的顺境中时,他的潜意识中对于现状的满意将让他产生惰性,不思进取。“这样就很好,我为何还要没事找罪受?”弱者之所以一无成就,就是因为他们小富即安,取得一些微小的成果后便满足于既有的进步。他们一旦得到了某个舒适安逸的位置,就会不由自主地停止奔跑,这时退化就开始了。
我对加利福尼亚州商学院的学生讲过一个笑话:有一个人特别想做生意发财。他觉得做生意能让自己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于是,他就把自己的房子卖掉,拿着钱去经商。他做了5年生意,发现自己赚的钱还不如房子的升值高,十分后悔。他马上又买回了原来的房子,然后安心地当起了“居家翁”。
这是现实中许多人在追求的人生:赚钱仅仅是为了生活得更好,除此之外别无他求。但这样的生活是成功的吗?很舒适,却很失败。所以,如果你奋斗的目的是想获得更多的金钱,并用这些金钱为自己建立一个舒适区,最后你一定是失望的。因为你最终会满足于某个阶段的现状,撕毁那些在一无所有时制订的计划。追求安逸的生活,到后来得到的不是安逸,而是永无止境的空虚。
也就是说,假如你纠结于自己的所得与所取,快乐肯定会离你而去。假如你追求的是成功的过程,你才会过得非常充实。当你不再刻意地寻找舒适时,你才能像强者那样思考问题,并拥有强大的人生。
舒适破坏你对环境的“免疫力”
天气降温时,人们都知道多穿衣服,抵御寒冷。每次寒流来的第一天,我都会走出住所,到街头看一看匆匆而行的人们。人们将自己包裹得严实紧密,有些人甚至只露一双眼睛。寒冷的环境让人们无比不适,没有人不渴望温暖。到了冬天,人们还必须住进供暖的大房子,打开空调。一旦没有了羽绒服、保暖内衣、空调等保暖的物品,感冒生病的人数就大幅增加。越来越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人的免疫力越来越低下,这是现代文明成果产生的副产品——我们的科技变得发达,生活变得优质,但身体的抵抗力却变差了。
舒适会让你失去很多珍贵的东西,充足的物质保障让你丝毫不担心大饥荒的发生。就像在一次讨论会中,谈到上世纪的几次经济萧条,有位年轻人说:“他们为什么不去超市买面包呢?”是的,今天所有的超市都琳琅满面,应有尽有,这给了一些人判断的错觉。当下一次萧条来临时,他们将是第一批被淘汰的人。
●在舒适环境的抚育下,当人们失去危机感的时候,他就离“死亡”不远了。
●舒适的环境一旦消失,弱者就会面临深重的危机。他们很难适应一个恶劣的环境,甚至连一丝的风吹草动都经受不住。
舒适在消灭你“上进的潜能”
每个人都有潜能。在潜能这方面,上帝对人类是平等的。但人为何又分出了强弱、贫富和高低呢?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是人们在后天对自身潜能的开发。
生存在一个安逸的环境中,人的潜能往往都会被自己无意识地埋没。环境很舒适,做什么都只用六分力,便可得到想要的一切,为何还要拼命学习、上进?这是多数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因为没有生存的压力,没有外力的催逼,人们的努力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不痛不痒,沿着一条设计好的安全的路线走向人生的终点。他们努力的强度不够,所以潜能将终生沉睡。
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说:“努力的人很多。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努力,至少看起来是在努力,但他们努力的强度完全不同。成功者会付出200%的努力,把体内全部的潜能挖掘出来;普通人却连自己已经拥有的能力也没有完全释放,还轮不到他们去开发潜能。”
这位教授写过一本书,名字叫《世界名人成长史》。他对近一千位世界史上的名人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特别是针对他们的成长过程做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成功人物中70%以上的人都有一个充满苦难的童年或者少年时代。他们的成长是在极端不适乃至辛酸的环境中完成的。正是处在这些绝望的环境中,他们不得不发愤努力,积极上进,磨炼意志,开发潜能,使能力得到不断的加强,最后超越了那些处在舒适环境中的人。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想要潜能被充分地挖掘,就要改换视角,重新认识“舒适”与“不适”的本质区别,学会居安思危,为自己制造不适,逼迫自我快速成长。因为安逸与舒适的环境麻痹人的精神,也松懈人的斗志,逐渐使人的意志退化、枯萎,失去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也丧失开拓的野心与成长的动力。这样的人,实质上处于一种被环境圈养的状态,成为不折不扣的“圈养人类”,他们是无法改变命运的弱者。
三、珍惜“让自己不适”的生活,才能活出“强者的精彩”
我的一位客户齐先生,高考落榜后就成了“北漂族”,在北京经历了4年的痛苦生活。用他的话说,那4年的每一天都像是在受某种酷刑,不论醒着还是睡着,每一秒钟都是煎熬。但是4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发现自己成功了。他彻底获得了财务自由,迈入了中产,未来的事业和生活都是一片大好。
在这4年中,齐先生做了什么?
他说:“我到北京的第一个月,就花光了身上仅有的几百块钱。人在这时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回家;第二是留下。回家是舒适的,妈妈做饭吃,爸爸会托关系给我找份不是很体面但衣食无忧的工作。留下则意味着承受巨大的压力,吃很多苦,而且不一定会成功。我没多想,就选择了留下,因为我不想为了短暂的安逸葬送未来的希望。”
作这个决定,等于齐先生将来的人生注定走上一条不适而精彩的道路。他在第一年住进地下室,第二年从地下搬出来,住进了合租房。能省则省,是他的原则。直到第三年,他攒够了开公司的钱,才在郊区的便宜地段为自己租了一套房子。苦不是白吃的,齐先生珍惜这样的生活,因为他觉得,这种环境可以让他时刻保持清醒,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永远不会懈怠。
从不适中找原因,而不是逃避
体验“不适”,并非是让人以不适为乐,甚至以不适为荣,而是把这个过程视为一个有效的提升自我的工具,从不适中总结原则,制定正确的规划,而不是刻意地逃避现实。
齐先生在艰苦的创业阶段有一个短期的合伙人,那个人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然不是积极的印象,而是消极的。“他和我一起对公司投了钱,虽然他也明白得先学会吃苦,才能收获未来的果实,但他在思想上做不到彻底的接受。对物质的渴望、对舒适的期待会销蚀人的思想,削弱人的斗志。所以受了几个月的罪后,他撤资走了。”齐先生没有因为合伙人的退出而丧失斗志,怀疑自己。他认真分析了现实情况,调整了定位,很快就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的合伙人。
从不适中找原因,首先,要仔细地判断造成目前处境的直接因素是什么。是没钱,还是没有人脉?是自己能力不足,还是缺乏机遇?其次,要提升自己承受和战胜不利处境的能力,改变消极的心态。我们既要找原因,也要调整心态。
打个比方说,下雨天窗户被大风吹开了,雨淋湿了床上的被子,你会怎么办?我相信一个正常人的选择一定是关上窗,再把被子拿下来洗干净,等晴天时晒干,而不是赌气地将被子扔掉。前者是人人都应具备的心态,后者是承受不了“不适”的消极行为。
从不适中找机遇,命运方能“真正地改变”
事实上,当我们感觉最难受时,往往就是机会来临的时候。问题的出现,是在提示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正确的策略,从不适的处境中发现新的机遇。就像巴菲特说的:“在恐惧时入场。”股价暴跌,人心惶惶,显然是一场“灾难”,但对强者而言,这其实是机遇。所以弱者纷纷往外跑,巴菲特这样的强者却开始进场用较低的价格收购那些股票。
现实中,人们经常感叹自己把握不住机会。现在我告诉你一个原则——当你处在某种不利的局面下,感觉自己快崩溃时,就是要你行动的时候。因为暴风雨越强,雨后的阳光会越灿烂。好机遇不是白捡的,它总是需要你付出一定的代价。强者在困境中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抓住重大的机遇,然后一举成功,改变命运。弱者却只会抱头痛哭,接受现实,继续自己庸碌无为的人生。
以解决不适感为幸福,以没有问题为耻辱
71岁的任正非说:“开车时如果没有速度,我会感到不舒服。”他就是一位以挑战不适为乐的卓越的企业领袖,是这个世界上罕见的超级成功者,也是当之无愧的强者。在他这样的强者看来,如果做一件大事时没有遇到问题,那是非常不正常的,甚至是一种耻辱。只有并且必然遇到层层的阻碍,对奋斗者才是应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冲破这些阻碍,才能取得不平凡的成功。
多少年来,在我的办公室中一直写着这句话:“以解决不适感为幸福,以没有问题为耻辱。”我不仅自己每天到公司时抬头看它,还经常在开会时请下属读出并且阐述这句话的含义。为何我们必须树立这个目标?因为成功就是解决不适的过程,伟大就是不断地化解问题。
“不适”总是存在,谁也不能把它们消灭。即使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最成功的人,他们的生活中,工作中,处处、事事都有层出不穷的麻烦,没有什么事是可以一帆风顺的。面对这种不可改变的现实,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态度。如果你是强者,就应该明白,这是命运给予我们的锻炼机会。
四、战胜舒适的四个步骤
为了战胜无所不在的“舒适欲”——人们对舒适的本能渴望是异常强大和顽固的,我们有必要采取明确的步骤。剑桥大学的心理学专家詹森·伦特福罗(Jensen Lenthorn)说:“与其探寻哪些方法比较好,陷入复杂的情绪反复,不如确立几项简单而直接的原则。你一定要认清现实,知道哪些事可以让你获得持续地成功,哪些事只能铸成失败。意志力与安逸的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有时会贯穿我们的一生。这场战争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比如你刚走进学校时,就面临在睡懒觉和早起之间的艰难选择。”
第一,无事可做时,要给自己找点事做
我记得自己刚离开学校时,有两个月的时间闲在家里,虽然未来的生存压力很大,但至少这60天内我是“安全”的。但我并不想将时间浪费在沙发、电视剧和游山玩水上,给自己安排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看报纸。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在全世界刚开始兴起,还没有大众局域网,了解外面的信息全靠报纸和电视新闻。我每天都买六七份各种报纸回来,除了读一读有意思的故事,余下的时间目不转睛地搜索有关招聘的信息。我要通过报纸了解一下都有哪些工作在招聘,因为我马上就要面临工作的问题。一个月后,我成功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它远在千里之外的一座城市。虽然距离遥远,薪水也不高,但我认为值得一试。第二天,我就坐上了前去应聘的火车。
人在无事可做时,舒适感就会侵袭进我们的生活。比如下班回家后,为了释放压力,我们可能在沙发上待一两个小时。这些时间全都用于胡思乱想、看电视或玩手机,没有做成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适应了这种节奏,你就很难再紧张起来。在公司的招聘中我发现,许多年轻人对于下班的时间十分敏感。他们宁愿找一个薪水低一倍但下午5点准时回家的工作,也不乐意做薪水很高但傍晚7点才能回家的事情。
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了自己的生活中必须有一段“无事可做”的时间,能让其舒适地自由支配,享受挥霍时间的快感。于是,在他们躺在床上玩手机时,有些人在制订未来一个月的业务计划,或正跟天使投资人见面,介绍自己的项目。久而久之,人和人的差距就拉开了。有时候,成功和失败就是由每天对这些舒适时间的利用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而不是能力的大小。
如果你不知该干些什么,我的建议是,你可以把时间拿来读书、跟朋友交流重要的工作或用于生活中那些应该优先处理的问题。不少人并非真的无事可做,比如明明有计划中的任务尚未开始,却仍然悠闲自得地享受半小时的“无聊时光”,任凭写在纸上的24小时内就能做完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紧迫。
第二,改变对舒适的定义,杜绝追求安逸的心理根源
正如前面提到的,一定要改变对舒适的定义。以前,舒适对我们而言是正面的,就像是生活的恩赐,生命的美好体验。但现在,你要将其定义为一个负面的词汇:“舒适对我来说是危险的,舒适让我变得安逸,而安逸让我失去雄心壮志。”从现在起,要讨厌舒适,并爱上不适和挑战更高目标的生活。
硅谷一家高科技公司的部门主管霍华德近期离职了,他的理由是:“公司给了我不错的薪酬待遇,承诺我每天都能按时下班,还给我配了一辆专车。这是优越的生活,但我总觉得每天过得就像行尸走肉,特别没劲,不如上一家公司富有挑战性。那时我每天奋战到凌晨1点钟,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问题供我解决。这才是令人兴奋的生活。”
听起来,霍华德是一个“自我虐待的疯子”,但这恰恰是目前大部分人欠缺的勇气。人们正面地定义舒适,因此爱上了安逸,巴不得上司不让自己加班。没有危机感,也没有上进心,只希望舒适地过一辈子。
硅谷有人怀疑霍华德的言论是为了掩饰真正的理由,他们猜测说:“一定是公司没有兑现许诺的高额年薪,霍华德脆弱的心受伤了。”不过,实际的情况正像霍华德公布的,他在这家公司工作得非常滋润,薪水没有任何拖欠,相反还有不少额外的奖励。这让他觉得一切来得太轻松了,自己并没有足够的付出,就得到了这些回报。他认为这会让自己失去拼搏的激情。这里混乱和懒散的管理也让他感觉不是一个好的平台,因此才决定离开。
在弱者看来,工作中的“舒适”是什么?
●朝九晚五,到点来,到点走,不用加班;
●法定假期必休,薪水稳中有升,不会有职业危机;
●办公环境要好,福利待遇要高,人际关系也要让自己感到舒适。
简单地说,弱者对舒适的定义是正面的。他们从踏进社会的第一天起,所做的一切事情、采取的任何一个行动都是为了让自己获得足够的舒适,因此厌恶挑战。在研究近几年的职场案例时,一家公司的人事部门主管说,许多新人在工作中的防备意识都特别强,他们是极具个性的人,以至于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与他们打交道。
她说:“我原来做实习生的时候,公司不提供工资,不提供餐补、交通补助。但为了获得实习机会,大家挤破了头。实习和试用期,干的活很复杂,跟仆人一样,也经常加班,可我们没有多少怨言,因为这样能让自己快速成长,学到东西。但现在呢?公司来的新人却只做领导安排的那一点儿分内事,至于打印、复印、跑腿儿这种杂活儿,他们每次均理直气壮地当面拒绝,并且到了下午5点就把工作一扔,抬屁股走人。”
弱者进入职场后,给自己的定位是一种基于对舒适的要求:“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打杂的;我是来赚钱的,不是来当仆人的。凭什么让我做本职工作以外的事情?”但强者不同,他们对舒适的定义是负面的,对不适的定义才是正面的。在强者眼中,磨难是机遇,也是财富,能带来强大的正反馈。
所以,假如你仍然觉得自己不该分担更多的任务——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中,你都将失去更多的机会。
第三,扭转依赖,主动从温室中跳出来
我们生下来就天然得到了生存在温室的特权。第一个温室是由父母给予的。从幼儿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默默无私地站在身后,随时准备撑开伞为你遮风挡雨。家人是我们的后路,是人生之路上的避风港。第二个温室是由自己的心态给予的。每当遇到困难时,脑海中总有一个声音提醒你:“嘿,何必呢!别挣扎了,退回来吧,这道坎过不去也没什么大不了!”这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
这几年,我遇到过许多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人,和他们进行交流,听他们倾诉自己在大城市奋斗的艰辛,各项压力导致的不适让人喘不过气来——高昂的消费,居高不下的房价,残酷的竞争等。这让人感觉到生存的不易。
有位32岁的企业中层说:“我决定回三线城市,回老家发展。”那里的生活成本低,又能天天见到父母,回去就是海阔天空。他说到做到,很快就举家搬回内陆小城市。但一年后,他又回到了深圳。原因是,大城市有许多机会,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赚到钱。所以,虽然非常艰难,但很多人仍会坚持在竞争最激烈的地方寻找机会。
如果一个人在竞争中不能取胜,那么他回到自己的温室也仍然难以找到梦想中的舒适。你在大城市没有杀出一条血路,回到家乡也不会幸福。所以,一定要放弃对于温室的依赖,因为温室从来都不是永久的。我们生活得舒适与否,总是由现实的参照物决定的。这取决于你正在学习的榜样,或曾经制定的目标。
在加利福尼亚州大学的演讲中,我鼓励人们勇敢地走出温室——放下对家庭和心灵温室的双重依赖,大胆地挑战不稳定的生活,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奋力一搏,因为年轻人最不需要的品质就是“稳定”。稳定是弱者追求的目标,是强者鄙弃的垃圾。事实就是这么简单。强者不屑于接受父母的安排去事业单位,早早为人生画上句号。但弱者却渴望朝九晚五,终生待在一个面积有限的温室中。
当你内心对温室的渴望仍然强烈时,不妨问一下自己:我是在年轻时就找到一个可以做一辈子的稳定工作吗?稳定得20岁时就可以计算出60岁时能拿多少退休金,并且从20岁到60岁的这40年间不需要与任何人竞争。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你对未来的选择,也是对现实的态度。你是要找一份安逸的工作,还是承担压力去进行更多的创新,提升自己人生的高度,成为受人尊敬的强者?在认真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第四,让“不习惯”变成“习惯”
我们不习惯“突如其来的不适”,并会有强烈的情绪波动。但从现在起,你要让这种“不习惯”变成“习惯”,要把不适的人生当作自己的常态。因为“不适”代表着我们具备无限成长性的将来。
你要问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生。别不好意思承认,对舒适的迷恋更多体现的是我们对前途的迷茫和内心的空虚。很多人都是如此,他们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不清楚未来要做什么,但总是不想行动起来,而是“享受”现在安逸的状态。你对未来没有追求,意味着你将长时间地停留在现在的状态。机会永远是留给对未来最渴望的强者。
你要继续保持在高考前养成的冲刺的习惯。我们在高中时代养成了很好的习惯。那时的我们为了实现目标坚韧不拔,意志强大,愿意忍受各种艰苦的条件。但是,从考上大学到走上社会,又有多少人还能保持当时的习惯?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完整地读过一本书,没有在寒冷的早晨到户外进行身体锻炼了?你是否还愿意为了一个目标加班加点奋战六个月,不计较这个过程中吃过的苦、流过的眼泪和经受的孤独?拿到名牌大学的学历并不代表着奋斗的结束,正相反,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你要热爱并相信自己正在努力的目标具有伟大的意义。不管我们的奋斗是从学习一门语言开始,还是考取一本简单的驾照,抑或实现一个难度不大不小的季度销售业绩,你都要无比地热爱自己正在或即将采取的行动。你要相信目前所做的事情都是在给自己的未来增加筹码,是在让自己变得更强,而且你做了之后就会比别人更加接近成功。强者总是这样思考问题的,他们在这一条原则上不会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
你要无比地憎恶一切苟且的态度与得过且过的生活。在应该奋斗的年纪,就必须抛弃享乐的念头,无畏地去奋斗!在不应该贪图安逸的人生阶段,就别让自己每天的工作、生活都得过且过,用敷衍了事的态度苟且地应付。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挫折,提高自己,而非追求简单的安逸和稳定。
五、“安逸指数”测试
检测一:你是否有“三分钟热度”的现象?
A.非常频繁,几乎每件事都是。5分
B.每月都发生这种现象。3分
C.很少有。1分
选择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二:你是否经常有“慵懒随意”的想法?
A.下班后总是如此,喜欢半躺在沙发上,什么事都不干直到晚上9点。5分
B.双休和假期时总是这样,平时很少。3分
C.任何时候都很少,我保持积极状态。1分
选择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三:你是否对取得“更高的成绩”不感兴趣?
A.我的信仰是“差不多”,只要实现温饱我就不会冒险。5分
B.我只要有了自己满意的业绩,就会接受现状,比如能成为部门经理就很高兴了。3分
C.我永不满足,任何时候都希望做到更好,继续前进。1分
选择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测试解析:
13~15分:安逸心极强,适应“不适”的能力也最弱。处在这一区间的人对舒适区有着极度的依赖,很难顺利地走出来。他们很可能一生都活在弱者思维中,满足现状,胸无大志。
7~11分:有些慵懒和追求安逸,但还没到无法经受挫折的地步。处在这一区间的人稍微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就会发生最坏的情况。
3分:意志坚定,对于挫折或困境的耐受力强,对未来有积极乐观的期待,并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处在这一区间的人具备典型的强者逻辑,他们的意识和思维也是属于强者的范畴。
本章总结
强者应该怎样定义“不适”?
●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重新理解“舒适”和“安逸”
对不适的重新定义,首先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舒适。你要先想一想,什么状态是自己喜欢、适应与追求的。你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其次就是在自己的追求与社会的期待之间找到一个正确的交集。不在交集范围内的事情不值得我们尝试。它们虽然能够带来安逸,但却属于真正的不适。
●强者以“不适”为幸福,用“不适”激发自己的潜能
在强者看来,如果做一件大事时没有遇到问题,那将是非常不正常的,甚至是一种人生的耻辱。只有并且必然遇到层层的阻碍,对奋斗者才是应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冲破这些阻碍,我们才有可能取得不平凡的成功。
●放弃对舒适的依赖,走出温室,让自己成为“野生动物”
如果一个人在竞争中不能取胜,那么他回到自己的温室也仍然难以找到梦想中的舒适。你在大城市没有杀出一条血路,回到家乡也不会幸福。所以,一定要放弃对于温室的依赖,大胆地挑战不稳定的生活,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奋力一搏,因为年轻人最不需要的品质就是“稳定”。你要把不适的人生当作自己的常态,因为对“不适”的适应,代表着我们具备无限成长性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