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敏感多疑的偏执狂
偏执是一种人格特质
生活中,我们称性格固执、做事死板、脑筋不开窍的人为“一根筋”,他们做事总是一条道跑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在心理学上,这一性格特点被称为偏执,如果表现出病态症状,则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一定程度上,脾气秉性“一根筋”的人,能做坏事,也能做好事,其性格最可贵之处便是执着、顽强,能够持之以恒。但是,因为死板和执迷不悟,不肯听从他人劝说,也容易错失机会,在人生岔路口走向歧途。所以说,偏执这一词语,可以是褒义贬义,也可以是中性意思,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轻易下结论。
我们可以在许多成功企业家、艺术家身上看到偏执这种人格特质,有的人甚至坚持“不偏执,毋宁死”的原则,带着誓把南墙撞倒的精气神做事。结局往往有两个,一是成就事业,二是钻进死胡同,成了迷途羔羊。
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在拍摄电影《阿凡达》期间,惹恼了合作的技术人员,在电影宣传期间,后期制作团队纷纷大吐苦水,指责固执己见的导演给予他们的“非人”对待。作为电影史上第一部使用3D技术的科幻电影,全片3000多个特技镜头,卡梅隆把每一个镜头审查了20遍以上,以保证每一个镜头按照他的要求达到完美。在人物造型方面,卡梅隆则永远是不满意、不满意、不满意,把人物造型师搞得几乎疯掉。
抱怨归抱怨,制作团队并没有改变对卡梅隆肃然起敬的态度,导演偏执的要求体现的是他精益求精的敬业态度。在电影特技泛滥的时代,特技的表现无所不能,但是要释放人们的想象力,唯有卡梅隆那近乎苛刻的要求能够实现。
众所周知,卡梅隆的起家便是凭借他出奇的想象力。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把卡梅隆——一个闯荡社会的小混混带入了好莱坞电影工厂。卢卡斯是“工业光魔”的创始人,他导演的《星球大战》系列是科幻电影殿堂级作品,亦成为真正的美国文化代表,好莱坞科幻电影沿着这条路走下来,从卡梅隆手里出了一个《阿凡达》——这个时代的《星球大战》,因此,卡梅隆能够与卢卡斯一样成为世界级导演。
卡梅隆的想象力不仅体现在电影制作上,还表现在电影剧本的构思上。当年,卡梅隆身处意大利,疾病、贫穷轮番折磨着他,痛苦的生活令他每日在噩梦中惊醒,“祸兮,福之所倚”,卡梅隆根据一次噩梦经历创作了一部电影剧本,并花费650万美元拍成电影。这部电影便是《终结者》,电影上映后,特别卖座,卡梅隆亦赢得评论界好评。
其后,令卡梅隆敢在颁奖礼上自称“世界之王”的作品《泰坦尼克号》在世界各地取得票房第一,在《阿凡达》问世之前,《泰坦尼克号》是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在《泰坦尼克号》拍摄期间,卡梅隆那不可理喻的偏执让所有人,包括投资人、拍摄团队和制作团队都患上了“泰坦尼克号恐惧症”。
为拍摄《泰坦尼克号》,卡梅隆花费两年时间搜集资料,按照本意,他想要把泰坦尼克号以精确到每一颗螺丝的程度进行还原。为此,他12次潜入海底测量泰坦尼克号的残骸,后因投资商拒绝,改用船体模型。
因为亲眼见过沉在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卡梅隆把还原模型做到了极致。拍摄期间,一场宴会的戏份拍摄完毕,导演突然意识到,宴会上的餐具应当是印有航运公司标志的,于是,他把宴会上用到的餐具通通退回去重做,食物、服装、演员和临时演员则要跟着重新来一遍。卡梅隆不顾一切的偏执产生了时光倒流的效果,其代价是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快被逼疯了。扮演女主角罗斯的演员凯特·温斯莱特因为长期在水下拍摄患上了肺炎,扮演杰克的莱昂纳多则坦言再也不会拍摄让自己浑身湿透的电影。
工作人员苦不堪言,卡梅隆也不好过。预算不断超支,电影上映日期一再推迟,卡梅隆让出了作为导演和制片人的报酬,还要承受投资方的冷言冷语、工作人员的怨声载道、媒体的冷嘲热讽。遭遇困难时,他就告诉自己:“泰坦尼克号可沉,《泰坦尼克号》不可沉!”在最低潮的日子里,卡梅隆在电脑屏幕上贴上了刀片,刀片上有张纸条,写着“如果电影很烂,就用这个!”幸好,《泰坦尼克号》没有沉没,反而成了象征一个时代的伟大作品。卡梅隆用作品证明,他并不是好莱坞史上最大的大笨蛋,而是制造奇迹的“卡神”。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人是需要偏执的,偏执是追求梦想者必有的一种人格特质。偏执导致坚持,不懂得偏执或者不敢坚持自我的人,很容易听从他人劝说,放弃个人立场,进而抛弃自己的理想。如果偏执性格发展到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程度,则很难有所创造,相应地,当事人会被困在人格障碍中,无法成就事业。
调查显示,偏执型人格障碍占心理障碍总人数的5.8%,由于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很少自知不足,即使身边有人提点,强烈的自尊心也会令其持否认态度,因此,实际人数要比调查显示的多得多。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极度敏感,思维、行为固执死板,疑心大、好嫉妒,对他人的侮辱、伤害耿耿于怀,对他人的成功和荣誉却会紧张不安,妒火中烧。这种人格的人,做事独裁而非民主、一意孤行,只信自己、不信他人,将个人经验凌驾于现实之上,做企业也好,搞艺术也好,在家不能与亲人和睦,在外不能与朋友、同事融洽相处,他人对其敬而远之,只有吐槽,没有钦佩。
由于自以为是和自命不凡,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喜欢高估自己的能力,把失败归咎于他人,常常言过其实。另一方面,他们又很自卑,对他人苛刻,不信任他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他人心存不轨,即使是与己无关的事,也认为是冲着自己来的,将报刊、广播、电视中的内容和自己对号入座。面对客观形势,无法理智分析,而是从个人感情的角度出发,最典型的表示即不合理地怀疑配偶不忠诚。
偏执型人格障碍与先天因素有关,如遗传,但至今没有发现直接的证据。后天方面,童年期缺乏信任,在家庭环境中常被拒绝,从父母双亲那里获得的关爱太少,尤其是母亲,经常被指责和否定;成长过程中,屡受生活打击,遭遇挫折和失败,受到侮辱和冤枉,如此种种,成年后更可能表现出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症状。
敌对心理的旋涡
你憎恨他人吗?
你固执己见吗?
你是否愿意认同别人?
你是否喜欢讽刺、挖苦别人?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敌对心理。敌对心理,即把身边某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当作敌人,在心理上与之对抗,比如过度提防,反对对方的观点,在行为上表现出对抗的倾向。当个人感觉受到轻视、指责和伤害时,敌对心理表现为怒目而视、冷漠仇视。当然,所谓的轻视、指责、伤害可能是善意的,也可能是恶意的,但一定会被偏执型人格障碍者解读为恶意的。另外,他们还会对那些自己看来不顺眼、厌恶的人表现出敌视情绪,平日里冷眼相对,超过忍耐界限则会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严茹(化名)在朋友的推荐下进入一家文化传播企业工作,经过职场锻炼,严茹深知尽快适应新环境的重要性。她让自己尽快熟悉业务,同时与同事、领导搞好关系,如此一来,她才能在新单位里站稳脚跟。和严茹同批入职的同事几乎都是这样做的,很快,大家安全过了试用期,并且融入了志趣相投的小圈子。
不过,和其他人相比,严茹是一个例外。朋友在推荐她申请职位之前有过嘱咐:“这家单位人事复杂,小心为上,安全第一,若是稀里糊涂地碰了雷,恐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严茹一直以来就是谨慎行事的性格,对他人不甚信任,脑袋里存入了朋友的教诲,严茹更是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哲学,在单位里认真做事,小心做人。
严茹的小心很快就超过了正常界限。其他部门的同事主动找她,如果是男同事,她便认为对方想追求她,和她处对象;如果是女同事,就是想利用她的职位之便谋利益。谈话间,严茹反复声明,男朋友对她看得严,不希望她和男同事走得太近;面对女同事,她则强调自己人微言轻,权力有限。有一次,严茹听到同事议论她和一位男同事关系密切,她竟然跑去质问对方是不是跟她过不去,有意中伤她。看到新人出现在老同事的作品署名栏,严茹就怀疑对方动了手脚,四处打听,宣扬公司的内部竞争有黑幕。
一来二去,不到半年,办公室里的人都了解了严茹的为人,脾气横的同事和她对着干,不愿意惹麻烦的人则尽量和她保持距离,她成了办公室里的边缘人,有好事没有人想着她,遇到麻烦也没有人帮助她。严茹自视和领导私交不错,领导却在考虑,下一年的人事调整,应该换一个人做办公室主任。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苏轼曾嘲笑佛印禅师为“一坨牛粪”,结果反被讽刺为“心有牛粪,看人才如牛粪。”这和严茹的例子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的心是什么颜色的,他/她看到的世界便是什么颜色的。严茹抱着消极、敌对的心理看待周围同事,往往只看到人消极的一面,遇到事情也总是把负面放大,结果令自己淹没在敌对心理中,被不满、猜疑、敌对的情绪困扰,难以看清楚真实的世界。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固执己见,有被害妄想,很容易与他人产生敌对关系。敌对心理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很少有亲近的朋友,二是连身边的亲人都感到难以忍受。固执、敏感、多疑令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成为负能量发射器,停留在他们身边的人,朋友也好,亲人也罢,最终都会因长期作为倾听者,无法承受满满的负能量而感到烦恼和痛苦。奇怪的是,明明是敌对情绪的来源,他们却总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在人际关系、情绪问题和精神疾病方面强调自己的被迫害经历。
敌对心理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因为他们固执。长期的固执和敏感,或者说因敏感而形成的固执令其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元价值判断中。只有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事情才是对的;只有按照他们期待的方式表达友善、和睦,关系才是有意义的,否则他们会表现得不关心、不在乎、无所谓,甚至做出厌恶的反应。那些好心安慰,主动提供帮助的人,若是方法不对,会被偏执型人格障碍者误会为不理解、不信任和价值否定。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当事人主动寻求改变,他人爱莫能助。
总之,偏执来自自卑,敌对也来自自卑。这类人不喜欢自己,甚至憎恨自己,连自己都不能对自己完全接纳,他人的态度便是自我意识的投射。不相信他人会真的关心自己,于是总是感觉到他人的忽略、否定和厌恶。用二元对立来分,他人只有两种——亲人或敌人,实际上,他人都变成了仇人。
在接受他人帮助之前,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应进行自我治疗,尤其是处在青少年阶段的偏执狂,很容易走极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非理性的观念,要改变自己的偏执行为,就要把非理性观念分析清楚。比如,为什么不能容忍他人的不忠?世界上能够相信的人只有自己吗?为什么不敢表达真实的情感……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姿态不断质问自己,每当故态复萌,就用合理化观念纠正自己,以此阻止自己的偏激行为。
与此同时,配合心理咨询中的认知提高疗法,建立与他人,如心理咨询师之间的信任关系,在信任的基础上交流情感。当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对自己有了正确、客观的认知,就会逐渐摆脱不信任、敏感多疑和不接受他人善意劝告的行为方式,产生要求改变的愿望。如同任何一位心理求助者,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本身祈求改变,心理治疗方可进一步进行。
完美恋人变暴力狂
直到见到肖白(化名)把刀子插进郝犁(化名)的胸口,林硕(化名)才惊醒,她眼中的完美恋人原来是一个暴力狂,是一个偏执狂,是一个心理病人。林硕和肖白相识于一年前,两人初次见面后感情升温迅速,很快建立了恋人关系。一开始,林硕以为自己的坎坷情路就此结束,上天怜惜她的不易,终于肯赐予她一个完美恋人。肖白温柔又细心,对林硕好得出奇,如果让林硕给肖白打分,她会毫不犹豫地打出一百二十分。
然而,随着他们相处时间增加,肖白越来越爱吃醋,每天不停地打电话询问林硕的行踪,如果她下班晚了,一定会受到他的一番盘问。肖白总是怀疑她和其他男人交往,如果林硕不加解释,他就会变得暴躁,两人之间的吵架已然变成了家常便饭。
肖白总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绪突变,有时因为林硕说话的语气,有时因为她首先挂断了电话,有时因为她搭同事的车下班。上班时,林硕若是超过两个小时不和他联系,他就开始火冒三丈,怀疑她中途与他人外出,一定要林硕找同事证明他才甘心。
如果只是吵吵架,林硕也不会生出分手的念头。每次吵架后,肖白都会变得情绪激动、暴怒,动手打人,林硕为了不至于将关系闹僵,会故意让着他,若是林硕受伤哭泣,肖白就会做出一些自虐行为。比如,他用力扇自己耳光,打到鼻血直流,或者一边在高速路上飙车一边在电话里告诉林硕他不想活了。发生正面冲突时,肖白常常威胁她说,要杀人放火,报复她全家。
因为一件小事,肖白能和林硕从晚上闹到天亮,每次都把她折磨到精神崩溃的边缘。在肖白的要求下,林硕必须不停地对他道歉,向他做各种保证,签下他要求的各种保证书,林硕妥协之后,肖白又会充满温情地哄她、安慰她,许下不会再犯的承诺。念及以往的感情,林硕一次次地给他机会,只可惜,下一次又会重现之前的嘴脸。
林硕听过肖白讲他小时候的经历。小学时,肖白的父母离婚,随后再婚,并且各自有了孩子,父母双方没办法抚养他,他自小便寄居在姨妈家中。姨妈对他并不好,经常对他冷言冷语,给他脸色看,把本该他爸听的埋怨话都送进了他的耳朵里。18岁之后,肖白离开姨妈家,此后再没回去,他也失去了世界上唯一一处容身之地。得知肖白的经历,林硕很同情他,生活上尽量照顾他,吵架时也会迁就他的情绪,但是太难了。林硕发现,无条件地爱一个人实在太难了,更无法一直原谅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伤害。在一句话语气稍重一些就会引发战争的恋爱关系中,林硕早已无力承受,若不是考虑到自己的安全和家人的安危,林硕早已离开他了。
林硕把自己的困扰向读书时的好朋友郝犁倾诉了一番,郝犁头脑冷静、处事稳重,帮林硕细致地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其间,肖白不停地给林硕打电话,并且在电话里发作,林硕关掉了手机,肖白就到她家楼下等。见到郝犁陪林硕一起回家,肖白不由分说地打了人家一拳,并警告说:“别让我看见你第二次,否则,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一语成谶,半个月后,肖白就朝郝犁的胸口上捅了一刀。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世界各地的凶杀案中,情杀占最高比例,而凶手中多数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发出的威胁是真的威胁,不是吓唬吓唬人那么简单。因此,当偏执狂发出了警告,就一定要采取防卫措施。在欧美国家,如果有偏执狂发出死亡威胁,法律部门有责任为被威胁者提供保护,如此一来,就可以防止情杀案的发生。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在爱情方面,男人倾向于表现为嫉妒偏执,即像故事中的肖白一样,过分嫉妒妄想,以小打小闹开始,怀疑对方不忠,通过监视、跟踪、要求对方承诺等方式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逐渐发展为不可动摇的妄想,一旦亲眼见到配偶与异性亲密接触,嫉妒情绪便转化为攻击行为,做出出人意料的危险行为。
女性则表现为被钟情偏执,即坚信某一男性迷恋自己,通常情况下,对方年龄比较大,社会地位比较高,妄想男性想尽一切办法接近自己,追求自己,甚至发展到不择手段的地步。即便是对方实际表现出发脾气、谩骂、殴打的行为,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始终不以为然,坚信那是来自爱情的考验。
爱情是美好的,但与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恋爱充满恐怖和危险。普通人并不具备辨别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能力,更何况恋爱中的男女,本身就是盲目的。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预测,将来会不会遭遇恋爱悲剧或者因感情问题惹来杀身之祸。
从偏执狂恋人那里安全归来,首先要做的是自省,或者找心理医生帮助自己分析问题根源。如何与偏执狂恋人相处并不是关键,为什么会吸引偏执狂或者被偏执狂吸引,这才是问题的核心。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一次次被偏执狂的完美假面蛊惑。爱情中的偏执狂,不管男人女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离开,一味地迁就,只能让噩梦延续,悲剧不停。
克己复礼治疗法
顾北(化名)是一所私立学校的教师,性格安静、内向,到新单位工作了一个学期,未见她有男朋友的迹象,教务主任杨姐(化名)就热心地做红娘,积极帮她介绍男朋友。约见了两位,顾北终于遇到了一个有眼缘的人,对方长相不错,家境优越,也是沉默安静的性格,两人的个人兴趣也差不多,相处起来非常融洽。
令人意外的是,相处半年下来,对方的言行举止令顾北震惊,不敢想象,一张安静沉稳的面孔下掩藏着一个扭曲的灵魂。顾北不想在不适合的人身上浪费时间,遂提出分手,结果对方当即暴跳如雷,说顾北提出分手是对他的人格侮辱,他从来没有遇到过拒绝他的女人等。两人争执时,对方嘴里胡乱咒骂着,喊话说要让她身败名裂,不得好死。
事后,对方主动登门道歉,态度诚恳,解释说之前说的一切都是气话,一时糊涂,胡说八道,请求顾北再给他一次机会。顾北心烦意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她担心当下拒绝,又惹来一通谩骂和威胁,但是和一个喜怒无常的人继续相处,她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整日过着惶恐不安的生活,顾北的心里怕极了,梦中常常见到对方在学校里吵吵嚷嚷,或者向她的领导报告他们的恋爱细节。
拖拖拉拉地相处,顾北愈发觉得对方性格有问题。闹别扭时,心疼顾北的父母有时出来劝说两句,对方就说:“我们俩的事情,不用你们掺和。”私下里,他不止一次表达过,顾北父母对他的疼爱都是假的,不过是看他家里有些钱,指望着日后利用他。
对方常常把顾北的言行往歧路上想象。在他眼中,顾北的工作不过是一份半吊子的职业,包括她在内的学校同人都是笨蛋,只有他智商最高,全然不顾他在政府部门只有一份闲职且与大多数同事相处不来的事实。唯一体现他高智商的地方,恐怕只有顾北拒绝向他透露QQ密码后被他盗号成功,这也是顾北提出分手的主要原因。同样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顾北无法接受对方的处事方式和生活态度。恋爱谈到快一年,顾北已经不在乎爱情,她唯一关心的是如何安全地从这个危险的恋人身边脱身。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人格障碍,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通俗来说,就是一个人在整个人格方面异于常人。因为行为方式与众不同,人格障碍者遭受痛苦,同时令他人遭受痛苦,严重者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在咨询案例中,因人格障碍导致恋爱、婚姻、职业发展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容易引发冲突的人格障碍包括自恋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冲动型人格障碍等。
尽管人格障碍的治疗已经取得进步,但是医学界并没有找到有效的治愈方法,可以说,人格障碍是很难治疗的,当下常用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效果非常有限,病人只能靠药物控制症状,并不可能完全摆脱痛苦。因此,人格障碍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各种亚型的不同特点,用药物控制和心理咨询的方式,帮助其寻求减少冲突的生活道路。
人格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关系密切。临床上,某些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发病前表现出人格障碍的症状,比如偏执型人格障碍,很容易发展为偏执型精神障碍。反过来,人格障碍的存在可以影响精神疾病的治疗。过去人们认为,人格障碍是精神疾病的轻度表现,和神经症的反应过程类似,近些年的研究则否定了这一说法。人格障碍是根深蒂固的行为上的适应不良,在幼年、青少年阶段已经出现,并且会贯穿生命全过程。
治疗的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区分人格障碍和疾病并不容易。除了病人表现出的明显病态特征外,不正常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要考虑。如果一个人原本行为正常,后因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出现异常,可能已进入病态,应诊断为疾病;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从幼年或青少年时期起已经不正常,说明是人格障碍。
既然治疗困难,矫正不易,预防便是最好的治疗。培养人,首先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保持内心和谐和人格完整,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个人若能实现自我成长,成长为与自身潜能相符合的人,人生的目标便已实现——人的终生奋斗不正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人格吗?人格健全对个人、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因此,父母也好,学校、社会机构也好,从幼儿开始就应该重视人格培养这一人生课程。
父母、老师在个人幼年时期就应当加以引导,帮助孩子正确了解、认知、评估自己,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自我认可的原则下,不抬高自己,自以为了不起,也不过分贬低个人价值,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实事求是地评价自我,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同时承认自己的劣势和限制因素。自卑、自信和自负是相伴一生的三个重要因素,若能够从幼年时期便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成长路上便能朝着明确的方向更好地实现自我。
关注自我的同时,要把眼光放长远,开阔思路,关注社会生活、自然和他人,对人类命运怀有强烈的爱心和同情心,重视自我而不失对他人的关怀,理解他人,具有奉献精神,对生活抱有积极的入世态度,与此同时,不放弃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培养广泛兴趣,真诚交友,将个人生活与他人世界联系起来。这一方式能有效反省“自我中心”造成的视域狭窄,将自己置于更广阔的空间里,心怀自己,心怀他人,心怀世界与天下。
针对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治疗,重点不在于消除症状,而在于改进病人的心理适应方式,包括处理自己的欲望,调节超我,有效应对现实要求。治疗范围包括内在心理,人际关系、适应现实的努力等,最终目标是促进人格的成熟。方式上以心理治疗为主,重点在克服多疑、敏感、固执、不安全感和自我中心的人格缺陷。具体治疗方法,临床上有人尝试将精神分析疗法和认知行为治疗技术结合起来,效果不错,但是疗程长、起效慢、易反复,病人将面临漫长的治疗周期和昂贵的治疗费用,并不适合所有偏执型人格障碍者。
我之所以为我
一大清早,苏扬(化名)收到了一封特别的邮件。发件人是钱同(化名),苏扬的一位“老朋友”。钱同曾经因车祸患上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严重,发邮件向苏扬求助,后来在苏扬的咨询室接受了为期两个月的咨询,治疗结束后,病人症状好转,已经可以回学校上课,此后苏扬回访过两次,见他已然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便没再回访。时隔一年多,再次收到他的来信,苏扬颇感意外。
尊敬的苏老师:
您好!好久没和您联系,近来工作可好?身体可好?
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吧!这次开学,我是自己开车回来的。本来想开着试一试,结果一直开到了学校,在高速上开了一个小时,没有心慌,也没有头晕,我很惊喜,我爸妈也很惊喜。经过那次事故之后,我以为自己这辈子都没办法开车了,这一切都要感谢您,没有您的帮助,我恐怕真的要告别开车了,这里再次表示感谢。
还有一个坏消息——苏老师,劳烦您听我絮叨一会儿。近来,我和宿舍同学的关系很紧张,以前他们去打热水,总是会帮我带一份,现在也不帮我带了,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始抽风,还是我哪里惹到他们了。而且,我一进宿舍,在屋里的几个人突然就不说话了,好像是之前在说我的坏话,见我进门就赶紧闭嘴的样子。他们好像在和我作对,可惜我还没有找到证据。
昨天我从图书馆回宿舍,他们又是这个样子,我忍不住问了一句:“你们是不是在研究什么阴谋,怕我知道啊?”一个没有出声,一个说我神经病,另一个说我每天读书,读得脑子都坏掉了。我已经观察好些天了,他们肯定是想整我,在研究不可告人的计划呢,我得提防着点。不过,凭他们三个那三颗不中用的脑袋,肯定想不出什么绝妙的计划,等我研究一阵子,定能识破他们的阴谋。
苏老师,您说是不是很奇怪,之前也没发生过什么事,我们的关系一直挺好的,有说有笑,互相帮助,互相提醒,现在也不知道怎么了,一个个不拿看正常人的眼神看我,因为这点破事,害得我每天心神不宁,读书时也分神,昨天晚上只睡了四个小时,上课打瞌睡被老师点名批评,都怪他们,我现在烦死了。
苏老师,麻烦您帮我分析一下吧,再这样下去,期末考试我肯定要挂科了。我想过了,问题肯定不会出在我身上,从小到大,我都与人为善,不喜与人冲突,论个人修养和思想品质,我敢说自己绝对在其他三人之上,真搞不明白,像我这样好的人这么少,他们竟然不知道好好珍惜,还给我脸色看。
我爸说,人善被人欺,所以现在我开始讨厌他们了。一点都不想见到他们,没课我就去图书馆;去教室上课,我也不和他们坐在一起;放假我就回家待着,感觉这样挺好的,就让他们在宿舍里和网游一起腐败至死吧。
看我,总是开了话头就停不下来,又和您絮叨了这么多,实在不好意思。我再观察一段时间,不过我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稍后可能登门拜访,关键问题还要和您请教。
此致
祝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钱同
苏扬大致看了邮件,把邮件中的行为、思维附在脑海中的人脸上,基本一致。钱同这孩子原本就疑神疑鬼的,特别敏感,常怀疑别人对他不怀好意,苏扬至今记得当初与他建立互信的咨访关系时经历的困难。苏扬在回复框里写道:“情况已了解,有需要请来咨询室面谈,祝顺利。”这是此时此刻苏扬唯一能做的事。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显著特征即猜疑和偏执。时常怀疑他人不怀好意,责难别人动机不良。对自己,把自己估计得太高,缺乏自知之明;对他人,固执己见,嫉妒心十足。在人群中,他们感到孤独、忧郁、烦闷和死板,生活处在紧张的状态中。
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有两种:一种人自负、傲慢、好斗,执着地追求权力,而且敏感多疑;另一种人胆小怕事,多疑敏感,但是敢怒不敢言,只能窃窃私语,偷偷摸摸。在不良环境下,病人会出现强烈的自卑感,为了补偿自卑感,他们会通过设想自己的优越感,用妄想的方式获得内心平衡。
大学生中的偏执型人格障碍者,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不了解和对他人的不信任。对自己评价过高,不管是个人素质、能力,还是道德水平,均视为高人一等,却把他人的好意或中性意图理解为敌意、恶意,别人的笑是笑里藏刀,别人的话是指桑骂槐,别人的行为是为了杀鸡给猴看。在行为上,过分警惕,时常采用不健康的防卫措施。
学生时期的青年人,自尊心非常强,听不得他人的批评,难以承受生活挫折,对他人不宽容,对自我太过宽容,对他人的批评、轻视、拒绝等行为反应强烈,不能宽恕任何形式的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伺机报复。而且,年轻人由于担心失去自主性,害怕事情不按照他们的想法进行,除非绝对信任的人,否则不愿意建立亲密关系。自我中心严重,渴望表现出自我强大的一面,除非自己做领袖,否则不参加集体活动。
造成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原因非常复杂,这种人格是一种系统化的、稳定的信念,尽管是偏执的。想要改变这种人格非常困难,即便是心理咨询,由于来访者固执的确信和妄想,心理咨询师并不容易获得来访者的信任。由于自我中心意识作祟,他们认为自己比心理咨询师还要尊贵,认为自己不需要治疗而拒绝与之合作。
对于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我之所以为我,在于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主动自我调控。克制自己的抵触情绪、无礼的言语和行为,主动承认错误,善于使用幽默、自嘲等方式化解尴尬,放弃固执坚持自己的观点。偏执的人思维狭隘,不喜欢接受新事物,对未曾接触过的东西感到担心,为此,渴求新知识,接受新人新事,吸收外界环境中的新颖、精华之处,对改善偏执思维有很大帮助。
自我认知之后,偏执型人格障碍者可以尝试使用行为禁止法控制偏执行为。比如,当遇到忍无可忍,即将发作的情况时,可以用下指令的方式克制自己的反击行为。哪怕忍耐十分钟,即时的反击行为或可得到控制。行为做出之前的自觉控制,能够帮助我们分析从中作怪的非理性观念。采用这种方式,一段时间后,偏执型人格障碍者的无名怒气会相对削减,捕风捉影的猜疑也会被证明只是虚无而已。
毛骨悚然的DV男
2001年的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具有载入电视剧史册的价值,因为它是国内第一部反映家庭暴力的电视剧,其中一个加分点在于冯远征扮演的安嘉和这一角色。得益于冯远征在表演上的出色表现,很多观众发现自己心中留下了“童年阴影”,演员冯远征也成了“那个打老婆的人”,走在街上遭遇路人暴打,可见这个角色是多么深入人心。
在多年后的采访中,冯远征为安嘉和正名说:“他不是一个坏人,而是一个病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安嘉和的确是一个病人,是一个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粗暴、狭隘、多疑,安嘉和因此遭人痛恨,成为家庭暴力的代表,实际上,他是典型的偏执型人格障碍。
安嘉和的“临床表现”主要以猜疑和偏执为主,对人彬彬有礼,乐于助人,对妻子却过敏多疑,固执己见,容易记恨和怨恨,按照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安嘉和满足了至少三项:对挫折和不幸遭遇过度敏感;不能宽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病理性嫉妒,怀疑恋人或伴侣对自己不忠……
了解安嘉和的心理特质之前,先来看看他的个人形象吧。作为医院胸外科专家,安嘉和是一等一的好男人,事业一帆风顺,救死扶伤,对病人非常有爱心,在私下里,他却是一个DV(domestic violence)男,家庭暴力是他与第二任妻子梅湘南之间的重要互动方式。
给安嘉和做临床诊断的话,他的人格特征异常偏离,但不是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导致的。他是成年人,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自知力(打妻子之后能坦诚认错),可以完全排除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但是从安嘉和的行为分析,他根本不是一个健康人。比如,妻子梅湘南从绑匪处归来后,安嘉和怀疑妻子与绑匪独处时发生了不轨之事,心生疑虑,回到家后,他控制不住自己,动手打了妻子。可见,安嘉和性格敏感、多疑,且极度缺乏安全感。
站在安嘉和的立场上考虑,我们可以理解他动手打人的动机。妻子与人有染,显然会对他的自尊心造成极大的伤害,但是妻子与人有染这件事本身是怀疑、是妄想,受到妄想支配,他失去了正确处理事件的能力,只有诉诸暴力。对过去的耿耿于怀让安嘉和一直无法放下,更无法宽容,这种异乎常人的情感流露令谁都无法忍受,更不用说受过高等教育的妻子梅湘南了。
此外,安嘉和完全按照个人意愿行事,丝毫不考虑他人的个人感受。剧中有一个情节,同事到家里看望安嘉和,梅湘南和安嘉和的同事寒暄几句,结果引来安嘉和的不满。在他的逻辑里,妻子和同事不认识就没有说话的必要,如果妻子和其他异性说话便是对自己的伤害。很显然,他把妻子当作个人物品,过分占有,有着强烈的嫉妒心和支配欲,而且强烈的自我中心让他看不到自己的人格缺陷,不知道反省自己。
不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放在现实生活中,安嘉和这个人物非常值得思考。从受教育程度上,他不是一个大老粗,而是一个医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安嘉和之所以令人恐惧,因为他让观众看到,DV男并不一定是目不识丁的莽汉,因为没有文化,不能用逻辑和理性思考,才会选择最原始的方式——暴力来解决问题。安嘉和不是这样的人,他文质彬彬,有修养,有学识,梅湘南是一位老师,同样是知识分子。最惨烈的悲剧发生在这样的知识分子家庭,怎能不令人心颤?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是一部心理分析剧,观众并不知道安嘉和何以成为安嘉和,不过从他和弟弟的对话中可以获悉一些他的幼年生活情况。他和弟弟的童年是不幸的,父母双亡,兄弟俩相依为命,安嘉和一手把弟弟带大,可以想象,安嘉和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不幸。他有人格障碍,但他也是真诚的。平日里善良温和,对梅湘南动手之后真诚忏悔(其真诚也被人斥为虚伪),只是屡次食言。
偏执狂对控制欲的需求特别强烈,失控会令其陷入非理性的状态,家庭暴力随之发生。比如,妻子抱怨道:“为什么不许我开自己的车?”丈夫讽刺道:“笑话,什么是你的?都是我的,包括你在内。”争执之后,妻子遭遇了家庭暴力,原因很简单,丈夫的控制欲遭遇了危机,对于那些更愿意支配配偶、掌控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暴力是他们面对失控场面做出的反击。细看安嘉和和梅湘南的每一次争吵,丈夫每次动手都是无法在语言上、道理上占据上风时进行的,对他来说,那意味着失控。
如果妻子或弟弟察觉到他的心理病态,及时带他去看心理医生,听他倾诉,减轻他的内心压力,或许悲剧可以挽回。当然,这只是理想的结果,安嘉和的命运被编剧写成了杀人后自杀,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看上去像个正常人,不哭不闹,头脑清晰,说话有条有理,不容易被认为是病人。像安嘉和一样,身为技术精湛的医生,言谈举止斯斯文文,若不是亲眼所见,没有人会相信他还有一张狰狞的面孔。
偏执是一种思维模式,最后会转化为行为模式。当行为不断重复,成为习惯,它可能伴随人的一生,暴力行为也是。一个从少年时期开始因抢劫、斗殴、敲诈多次出入监狱的人,暴力行为是其形成习惯的行为模式,试想一下,在婚姻生活中,他会是一个温柔对待妻子的丈夫吗?
当偏执型人格障碍转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其症状会非常明显,主要表现是妄想。在妄想的支配下,病人可能自杀,也可能伤人、毁坏物品、危害公共安全。作为偏执型人格障碍者或性格上有偏执倾向的人,切莫讳疾忌医,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尽快从偏执的泥淖中走出来,拥抱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