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管理法: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心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在冷板凳上坐的都是一代英豪

《华为人》报的文章《板凳要坐十年冷》是多么好的阐述。在冷板凳上坐的都是一代英豪。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要有思想上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要有坚定不移的精益工作目标,要有跟随社会进步与市场需求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做实不是没有目标、没有跟踪、没有创新,但没有做实就什么也没有。君不见周劲、余浩泽、吴昆红、谷丰、张来发、张群等人的点滴奋斗与持之以恒的努力,踏踏实实地在本职岗位上不断地进取,太阳已经在地平线下升起。

做工作是一种热爱,是一种献身的驱动,是一种机遇和挑战,多么难得!应该珍惜它。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目光远大,胸怀开阔,富有责任心,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潜心钻研,才会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瓦特与贝尔……才会有没有受过系统教育而成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人只要热爱它,终会认识它,在严格的、大量的实践中,看出破绽,产生新的突起。没有实践的创造发明越来越难。长期不懈地做实,最终将创造奇迹,这是历史的启示,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我们必须有所作为,一切有志于献身事业的人,都应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不管两旁的鲜花、荆棘。

——摘自任正非于1997年在华为研究试验系统先进事迹汇报大会上的讲话

华为公司是一家高科技公司,保持技术上的创新,对于增强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任正非坚持要将华为年销售额10%的资金用于研发;同时,在华为的员工组成中,研发员工占到46%,占着很大的比重。

对于做研发的人来说,自然需要一种定力,一种甘于长期坐冷板凳的精神。这是因为,创新总是需要一定过程的,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创新。所以,研发人员的踏实精神就很重要。

在鼓励员工踏实工作方面,任正非会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员工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同时,任正非还会讲述一些国内外著名科学家的事迹,从而鞭策员工用心工作,在看似平淡的工作中做出成绩。

然而,冷板凳常是企业员工一提就皱眉的东西,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公众注目的主角。实际上,在特定环境里,主角总是有限的,注定有人得在冷板凳上熬着。那么,员工究竟是该坐还是不该坐?如何坐?为何而坐?尽管任正非一再强调“冷板凳上坐的都是一代英豪”,但作为当事人的员工,内心里还是会有些别扭的。比如,清华大学博士毕业的杨玉岗,1998年进入华为时,本以为会受到重用,结果领导只是安排他从事与电磁原件相关的工作。杨玉岗有些想不通,有种不被重用、被埋没的感觉。他觉得,自己是堂堂正正的名校博士毕业生,理所当然地应该做项目,而且是大项目,没想到却让自己做这种电磁元件的“小事”。

在杨玉岗看来,做这样的“小事”,几乎没什么成就感,也没有发展前途,只能用到他所学的很小的一部分专业知识。他觉得为这种“小事”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坐冷板凳,有些不值。当时,杨玉岗只是出于服从领导的安排,才不得不去做电磁元件这件“不起眼”的“小事情”。然而,随着杨玉岗在工作中的经历和体验的不断增多,他发现,电磁元件虽小,但却可能影响产品的整体质量,便逐渐在这种“小事”里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2000年,在二次电源产品线和中试部及工艺部领导的支持下,杨玉岗承担起改进电磁元件的项目,经过持续的努力和探索,终于取得了显著进展,还申请了专利,为华为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后来,杨玉岗在华为公司内部刊物《华为人》报中发表了一篇文章《板凳要坐十年冷》,受到任正非的表彰。

在任正非向员工列举的做出突出成绩的中外科学家中,几乎每一位都具备坐冷板凳的精神。比如,爱因斯坦(1879—1955)从16岁时便考虑光速的内在矛盾问题,36岁时正式提出相对论,累计耗时20年;居里夫人(1867—1934)与丈夫在极其简陋的实验室里,坚持4年,最终提炼出镭;瓦特(1736—1819)用了8年时间,最终研制出改良型蒸汽机,并成功地应用于实际生产,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贝尔(1847—1922)不分昼夜地用了3年时间,最终研制出了电话。

国外的科学家有长期坐冷板凳的毅力与献身精神,我国的科学家,比如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李四光等人也无不具备这种精神。实际上,对科学的献身精神,是不分国界的。在任正非看来,这些国内外杰出的科学家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精神,值得全体华为人学习;同时,员工只有具备这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才能最终在自己专注的领域里做出显著的成绩。

正因为这样,任正非才鼓励那种敢于坐冷板凳、在冷板凳上执着地钻研的精神。实际上,那些在冷板凳上长期发愤图强的人,最终都会成长为某方面的专家或能手,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微语录

员工要具备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在本职工作上精益求精,才能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