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百炼成钢

2012年,我注意到深度学习在学术界和应用方面都有了突破。比如,用深度学习的方法来识别图像,突然就比以前的任何算法都有明显提升。这个时候我马上意识到,新的时代来临了,搜索将被革新。过去我们用文字搜索,现在可以用语音和图像进行搜索。比如我看到一株不认识的植物,拍一张照片上传搜索,就可以立刻识别出来它叫福禄桐。过去用文字搜索是没法描述这样的植物的。不仅是搜索,很多过去不可能的事情现在都可能了。

语音识别能力、图像识别能力、自然语言理解能力,包括为用户画像的能力,这些都是人的最本质的智慧能力。当计算机拥有了人的这些能力时,一场新的革命就会到来。以后速记员和同声传译人员可能会被机器代替,计算机可以做得更好。以后也许不需要司机了,车自己就可以开起来,更安全,更有效率。在企业里面,金牌客服可能人人都可以做了,因为有了智能客服助手。人工智能对人的这种赋能,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工业革命解放了人的体力,过去一些像搬石头之类的粗活需要人类自己来干,现在机器可以替你把更巨大的石头搬起来。智能革命到来之后,原本很多需要费脑子的事情,机器也可以帮你做。未来20~50年,我们会不断看到各种各样的变化,收获各种各样的惊喜。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然而,站在智能革命开始的时点,有必要向那些人工智能科学的坚守者、开拓者致敬。

在资本寒冬期,有少数科学家依然坚持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如今百度拥有一支庞大且实力雄厚的人工智能研究团队,其中不少担纲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从事机器学习研究工作,或师从名师,或在大科技公司从业多年,今天的研发成绩只是水到渠成、顺势而为的结果。

20世纪90年代只有Geoffrey Hinton(杰弗里·辛顿)、Michael Jordan(迈克尔·乔丹)等少数科学家坚持机器学习领域的探索。原百度首席科学家吴恩达在20世纪90年代就师从Jordan,后来他通过开创在线课程,把机器学习的理论传授给无数年轻人。现任百度研究院院长林元庆,百度杰出科学家以及世界上最早利用神经网络做语言模型的徐伟等人,十多年前就在深度学习的重镇NEC(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美国实验室工作。在那里工作过的人工智能专家,有发明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支持向量机)的美国工程院院士Vladimir Vapnik(弗拉基米尔·瓦普尼克),有发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领军人物、现任脸书(Facebook)人工智能实验室主管的Yann Le Cun(扬·勒丘恩),还有深度学习随机梯度算法的核心人物Leon Buttou(利昂·布托),以及原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主任余凯等。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经历了人工智能研究的数次潮起潮落。简单来说,最初的人工智能研究大多基于规则——人类总结各种规则输入计算机,而计算机自己并不会总结规则。比这个高级的方法是基于“统计”的机器学习技术,让计算机从大量数据和多种路径中寻找概率最大、最合适的模型。

这两年促使人工智能再度技惊世人的技术,则是机器学习技术的升华版——基于多层计算机芯片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方法。通过多层芯片联结,模仿人脑大量神经元的网状联结方式,辅以精妙的奖惩算法设计和大数据,可以训练计算机自己从数据中高效地寻找模型和规律,从而开启了一个机器智能的新时代。

正是少数人的坚持,为人工智能的王者归来保存了火种。在中国,百度是最早布局人工智能的公司之一,我们似乎是自然而然地做了很多其他公司当时还没听过的事情。六七年前,在美国,陆奇和我畅谈了深度学习的巨大进展。于是我们下定决心要大举进入这样一个领域。最终,在2013年1月,百度年会上我正式宣布了IDL(深度学习研究院)的成立,这应该是全球企业界第一家用深度学习来命名的研究院。我自任院长,不是因为我比其他人更懂深度学习,而是用我这块牌子,来展示对深度学习的高度重视,来召唤那些坚守多年的科学家一起奋斗。

过去百度从不专门成立研究机构,我们的工程师就是研究人员,研究始终与实际应用结合得非常紧密,但是我认为,深度学习会在未来很多领域产生巨大影响,而那些领域并不都是百度现有业务范围之内的。所以,有必要创造一个专门的空间,把人才吸引进来,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创新,在百度过去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做研究,为全人类的人工智能革命探索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