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革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变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工智能的黎明

人工智能的历史早于互联网,与计算机历史相伴。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召开,人工智能被正式提上日程。那时候一台计算机的体积有一栋房子那么大,计算能力低下,为什么就有人敢于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这就在于科学家的洞察力。当时,香农早已完成他的三大通信定律,为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打下基础。明斯基已经造出第一台神经网络计算机(他和同伴用3000个真空管和一台B-24轰炸机上的自动指示装置来模拟40个神经元组成的网络),不久后写出了论文《神经网络和脑模型问题》。这篇论文在当时没有太受重视,日后却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鼻祖。而图灵则早在1950年就提出了如今人尽皆知的图灵测试理论以及机器学习、遗传算法、强化学习等多种概念。

图灵去世两年后,在达特茅斯会议上,麦卡锡正式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参与会议的十位年轻科学家在会议之后都成为世界各国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物。人工智能短暂的春天开始了。不过当时他们的成绩更多被埋没在计算机发展成果之中,比如,可以解决闭合式微积分问题的程序,搭建积木的机械手等。

理想超前但基础设施尚在襁褓中。超前的人工智能遇到两个难以克服的瓶颈:一个是算法逻辑自身的问题,也就是数学方法的发展还不够;另一个是硬件计算能力的不足。比如,机器翻译就是典型问题,科学家夜以继日地总结人类语法规则,设计计算机语言模型,机器却始终无法把翻译准确率提升到令人满意的程度。

图1-1 达特茅斯会址

注:使用手机百度或智能革命App扫描图片可见AR效果。

新技术和产业链条没有被打通,令人兴奋的产品应用没有被发明出来,政府投资和商业投资都大幅度减少,人工智能研发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经历了两次低潮,只是普通大众并没有感受到,毕竟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本身就已经是很神奇的智能工具了。

对于普通人来说,接触最多的“人工智能”实例大概就是街机游戏了,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的一些小县城街头就已经出现了游戏厅。那些街机NPC(非玩家控制角色)总是能被熟练玩家轻松战胜,这不仅可以看作“人工智能”能力低下的表现,也造成了一种错误观念:智能是安装在一台计算机中的事物。直到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兴起,这种观点才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