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离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离娄章句上(6)

富贵出身的天才

我们读历史,看到晋朝的晋惠帝,当时天下饥荒,老百姓没有饭吃,他说为什么不吃肉末稀饭,大家都笑他笨。不是笨啊!他讲的是绝顶聪明的话。为什么是绝顶聪明的话?由于他在宫廷里长大,看到宫女们吃稀饭,就问是什么稀饭啊,回答说肉末稀饭。在宫廷里,肉末稀饭是很差的,他从小长大,也没有看过外面,人家报告老百姓没有饭吃,他认为怎么不吃那种差劲的稀饭呢,这是他的智识范围。所以他在华林园听到青蛙叫,就问:青蛙是为公家叫还是为私人叫?旁边大臣就讲,皇帝啊,在官家叫就为公,在私家叫就为私。

这个马屁拍得恰到好处,拍马屁的人是真坏蛋,但是你说聪明不聪明?那我们学过逻辑的,学过禅宗的,你们研究研究,青蛙叫是为公的还是为私的?参参看,是空还是有?这不是一样道理吗?你再仔细一想,他的确是绝顶聪明,可怜的是他做了太子,出生在宫廷里头,不知民间疾苦。

所以富贵人家出生的子弟,许多是天才,但被富贵环境所误,误了一个天才。人从艰苦中出来,是苦难环境才造就他成为一个人才。你再看古今中外历史,圣人也好,英雄也好,每从艰苦中站起来,他才能够了解一切。再看晋惠帝,历史上都笑他笨,错了,我们才笨呢,因为没有过过富贵生活,所以不懂。

他问青蛙叫为公为私,绝不是笨,他的脑子非常逻辑。我的学生之中,有许多学科学的,那个脑子就是这个样子。譬如我说你把苍蝇给我赶出去,他说苍蝇为什么在这里飞啊?他一边赶一边还在看,研究了半天。我说你赶快把它赶出去,这个时候不是研究苍蝇的问题。是,是,是。他那个脑子就是这样,你说他不聪明吗?绝顶聪明。这都是我们要留意的地方。

所以《孟子》这一篇开始就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聪明灵巧不足以作为领导的修养,高明必须要中庸,道德要浑厚。至于政治的权术,《孟子》点了题,他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一般人都认为孔孟之道是呆板的,只讲仁;其实有个秘密,现在把它揭穿。至少在我读书的经验,虽然读书不多,还没有看到过有人具体把它揭穿的。孔子同孟子有个密宗,孔子写了一部《春秋》,他自己感叹,“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这两句话有什么秘密呢?

先说为什么知我者《春秋》。《春秋》记录了乱臣贼子、帝王一切的错误不良行为,一切的怪事,造成了社会乱象、历史演变。对此应该负责的是政治领导人、知识分子读书人,以及担负教育责任的人。是这些人的罪过,所以他们要负历史的责任,这是《春秋》的目的。所以说,对于《春秋》,“乱臣贼子惧”,这是正面的了解,知我者《春秋》,懂得它的精神所在。

什么是罪我者《春秋》呢?有些人懂了《春秋》,才会用权谋,才会用手段,所以《春秋》也是一本谋略之书,也是一本兵书。懂了《春秋》相反的一面,谋略就很厉害了,所以天下事有正面一定有反面。有人读了历史而学好的,变成好人;读了历史学不好的,所有的坏本事都学会了。一个坏人学问越好,做坏事的本事越大,所以学足以济其奸。

同样的道理,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倡仁道。仁道的密宗在什么地方呢?那些专门爱人、仁慈,连蚂蚁都不敢踩的,不叫仁,因为“徒善不足以为政”,这是孟子所反对的。“徒法不能以自行”,谁懂啊?其实后世汉、唐、宋、元、明、清,每一个开创的帝王,都懂孔孟的仁政,都了解仁政并不是呆板的仁义思想。上次提到过,我们历史上最光彩的一段,在汉代是文景之治。汉文帝是“内用黄老”,里面真正用的是道家黄老的方法;“外示儒术”,外面表示是儒家,这是汉文帝政治的原则。

其实中国历史上的帝王,走的都是这个路子。前面也曾讲到过,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刘邦的儿子们差不多被吕后这一帮人杀光了,只有一个小儿子在北方苦寒的边地。突然中央决定请他来当皇帝,就是后来的汉文帝。那个时候内政也乱,外面南方那个南越王赵佗已经准备要造反了。汉文帝上台只写了两封信,就把整个的天下安定了下来。一次是写信给赵佗,一次是给北方的匈奴。

他写给南越王赵佗的信,“朕高皇帝侧室之子……”这一句话就把赵佗打垮了。他的意思是说,我不过是爸爸小老婆生的小儿子,你老人家是跟我爸爸一起打天下的,你要多照应照应我啊,我是后辈嘛。然后讲现在自己的政策,军事的布署,都告诉你了;讲完了以后又说,你山西家里祖宗的坟墓我都给你修好了,而且派兵保护起来。在古代,如果有叛乱,只要你一动,先把你的祖坟挖掉,但是汉文帝没有这样说,这叫做瞎子吃汤圆,肚里有数。他又派了一个老外交家,很厉害的陆贾前去,一下就成功了。

赵佗这个老头子看到这一封信,哎呀!汉高祖这个儿子一定成功,赶快收兵,不打了。于是南越王回了一封信,也很妙,说自己是南方蛮子的头子,向你报告,一切都听你的。一封信就解决了南方的叛乱问题,还有北方匈奴,也是一封信解决,天下就太平了,这个就是汉文帝。

汉文帝的道德效法尧舜,几十年穿一件袍子还是补过的,朴素节省,并且尽量地减刑罚,保养百姓。因为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下来,又经过他父亲刘邦跟项羽多年打仗,那真是民穷财尽,完全是靠他长养生息,这就是《书经》形容尧的话,“文,思,安安”,安的基础打稳了,社会也得到了休养。

这时出了一个很有名的晁错,前面也说过,晁错这个人当然是谋臣之流,就是孔子所讲的,罪我者《春秋》也。他写了一篇奏议给汉文帝,说教育太子除了道德以外,要他懂术数。古代这个术数是手段,术就是方法,数就是精于计算。术数也代表中国文化的天文地理、阴阳八卦、风水等的一门学问,专门名词就是术数。在政治思想上,术数就是表示要懂得方法,要懂得政治的手段。

汉文帝一看这篇报告,有道理,立刻命他为太子府里的秘书长,辅助太子。所以后来景帝上台,才引起了七国之乱等。到了景帝曾孙汉宣帝更妙了,出生在监狱里,是丙吉保住他的。所以汉宣帝是在艰苦中出来,老百姓的艰苦,社会的艰难,人心的好坏,他都清楚得很。他英明,有道德,因为他是艰苦中起来的。所以历史上皇帝死后得了一个“宣”字谥号的,都是好的。

他的儿子汉元帝太子出身,宫廷中长大,那就比较仁慈了,他向汉宣帝建议,应该完全用儒家的思想,讲仁义道德,其他的都废掉。汉宣帝就大发脾气骂他儿子,说汉家自有章法,杂家霸术都用的,你光晓得讲仁义,仁义能够治天下吗?刘家的天下到你手里恐怕就完了。实际上汉宣帝这一句话,说明了千古以来中国帝王君道的道理,这才真懂了《孟子》所说的“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这两句话就是孟子的密宗。

所以认为孔孟是呆板的仁义思想,那是绝对的错误,用起来非失败不可。孔子的密宗是在“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你把这四句学会以后,中国政治哲学的应用就懂了;再加上一个最重要的道德修养,孟子的这个密宗都传了,告诉我们后一代的子孙,这个民族自然会有人才出来的。

因仁而得 不仁而失

孟子曰:“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这个原文的重点我们先加以说明。我们晓得,在蒋介石先生的文告里,经常引用这一段,尤其是“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这一句话。因为他喜欢读《孟子》,而且对《孟子》很下功夫的,这是现代史上我们记录的一个重点。

在中国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方面,这里有三个要点。第一,“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所谓的国就是地区。譬如姜太公分封在齐国,就是齐那个地区,周公分封在鲁国,就是鲁那个地区。譬如《老子》里提到“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往往把老子所讲这个国字,解释成现代国家的观念,这是有问题的。其实就是《孟子》这里所讲的国,代表了诸侯的分封区域,这个观念要搞清楚。

第二,“天子不仁,不保四海”,所谓四海,是中国古代的观念,指广大的地区。《说文解字》:“凡地大物博者皆得谓之海。”《尔雅》:“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礼记》:“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谓之四海。”所以这个四海,并不是指海洋的海。又像《左传》中《齐桓公伐楚盟屈完》上讲:“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个海不作海洋解释,而是地区的意思。

做这个研究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在战国的时候,拿现代人来吹的话,科学早就发达了。譬如那时的邹衍,历史上称为辩士,非常会讲话,思想很奇怪,那当然比孟子高明多了。我开始讲《孟子》的时候已经介绍过他。孟子同孔子一样,到别的国家去,很受冷落;邹衍就不同了,诸侯都亲自出来迎接,那个威风很大,因为邹衍是阴阳学家。像现在的阴阳学家,大概只能挂牌看相算命罢了。邹衍曾说天下有九大州,有四海,所以四海就是现在所讲国家的观念。

第三,诸侯保社稷,这个社稷是宗庙。到了秦汉以后,历史演变,政治的体制也变了,全国统一之后,宗庙也称为社稷。譬如在北京有社稷坛,有天坛,社稷坛就代表一个国家的精神。像日本有神社,也是社稷的精神。中国上古文化所谓的社稷,实际上是农耕社会集体生活为基础的一个统称。这是本文里的三个观念,大家先要清楚。

现在我们回过来分段讨论它的内容。他说夏商周三代之所以得天下,因为创业的帝王是行仁道;三代在末代之所以失天下,因为不仁而亡。什么叫做仁?到今天没有下过定论,这个是我们要注意的,只晓得一个原则,以仁得天下,以不仁而亡。什么叫做仁政?这是最后我们要讨论的。

我们看《孟子》这一段,再以这个原则看自己几千年的历史,几乎每一代都是如此;不是几乎如此,是绝对如此。岂止是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家庭,乃至个人的成功都是如此,离不开这个原则。

几十年前曾经有些同学问,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毕业后可以在社会上站住?我说只有一个方法,笨,也就是做人诚恳、老实,除了这个以外没有其他方法。你听起来很古老,但我告诉你一个道理。人类历史到了现在,今天的青年,每一个都是聪明绝顶,不但知识方面高明,玩手段、用办法,那个刁钻古怪的主意,比我们当年高明得太多了。但是,玩聪明玩手段,没有一个不失败的,最后都是失败。真正唯一的手段只有老实、规矩、诚恳;假使你把这个当做手段,那最后成功是归于你这个老实的人了。这是我们几十年人生的经历所得到的结论。历史上看到玩聪明的人,像花开一样,一时非常的荣耀,光明灿烂,很快的那个花凋萎了,变成灰尘。

所以我们晓得孟子这个话,不但是国家天下整个政治的原则,家庭以及做人,原则也是这样,都是成功者以仁,失败者以不仁。至于仁怎么样下注解,我们再三交代过,这一篇还没有做结论。下面是重复的话,这是他的文章。会写文章的人小题可以大作,拿到一点东西可以写一大篇。

曾有一个外国学生来,说研究我们明朝末年。问他哪一段?他说研究张献忠的少年时代。那很简单了,我说,告诉你,我少年的时候看到有一首诗,都说是张献忠作的,结果几十年后读书我才发现是唐朝人作的。唐朝有一个爱作打油诗的叫张打油,下雪天作诗,他说“江山一笼统”,下雪嘛,江山全是一样;“井上黑窟窿”,水井上都是雪,井口像个黑洞;“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是下雪的情形。我对那个外国同学说,你研究张献忠少年时代,谁看到过啊?历史上随便找个证据来,你把这一首诗也插进去,你们美国那些教授一定查不到。这个是说笑话。

废兴存亡四现象

现在回过来看,孟子讲仁与不仁,这些都是文章,下面都是加上去的,当然不是乱加,而是一层一层地来,由大到小。他说所以一个国家,是指战国时期那些诸侯的国家,开创的人能够行仁道、仁政,就兴旺了;最后亡掉的都是因为不仁。这个里头有四个字要特别注意,“废兴存亡”,我们研究历史哲学,要特别注意这四个字,中国文化经常用四个字连贯,譬如“循环往复”,譬如佛家的“生老病死”,都是四个字。这些观念,都是从《易经》阴阳生四象的观念来的,是四个现象。宇宙间本有两个现象,动静、是非、善恶、好坏、明暗,都是相对的。这是形而下的宇宙一切相对的动态;再分化就有四个现象,所以叫四象。它的代号叫做阴阳,就是太阴、太阳、少阴、少阳这四个现象,所以先讲这四个字的来源。

历史有“废兴存亡”,但是超过了这四个字呢?那就是文化的力量了。整个的宇宙,历史的生命是永恒的存在,“废兴存亡”只是四个现象而已。譬如现代大家非常担心中国文化的问题,你们放心,文化目前不是“存亡”的问题,现在只不过是“废兴”的问题,是一半倒霉的时候,不是断绝的时候。所以“废兴存亡”四个现象,仔细研究起来,意义绝对不同。

当一个历史的时代,或者是一个国家政权倒霉的时候,衰败一点是“废”;但是它会复“兴”,历史的记载也是这样。至于谈到“存亡”就非常严重了,我们举例来说,《论语》中孔子提到过,他说一般落后地区,没有文化的,但是也有文明,文明跟文化这两个观念不同。孔子说文化落后地区的文明,还不如亡了之后的夏朝;夏朝虽然亡了,它的文化永远千秋存在。像我们中国人,到现在沿用的,很多都是夏朝的文化,譬如过阴历年,这是夏朝的文化;过清明等,是夏朝跟周朝联合起来的文化。因为夏朝以阴历的正月为正月,周朝是以我们阴历的十一月当正月,商朝是以我们阴历的十二月当正月。我们现在还喜欢过阴历年,这是几千年文化的根,变不了的。

所以我经常说,看文化的“废兴存亡”,就可以看到文化的力量,研究起来,科学哲学的问题很大了。譬如我讲到《易经》的文化,中国人过年门口贴一个“三阳开泰”,很多年前在台湾,《易经》没有太提倡的时候,有人写成“三羊开太”,好像吃火锅,要太太来开似的。

“三阳开泰”怎么来的呢?那是八卦,是一画一画来做代表的,也与二十四节气有关。阴历的十一月就是子月,子月有一个节气叫做“冬至”,冬至一阳生,画卦是一个阳爻,就是地球吸收了太阳的热能,到了地心,地面上很冷,地心里开始有一个热的阳了,所以冬至后井水是温热的。到了十二月是二阳生,到了正月就三阳生,所以叫做三阳开泰。为什么叫泰卦呢?上面是三个阴爻,代表是坤卦,坤是地;下面这三笔阳爻,代表天,是地天卦,这个卦名叫《地天泰》,所以正月是三阳开泰。到了二月阳能从地气又上升,这个卦又变了,叫做《雷天大壮》。我们介绍这个是说明夏朝文化的存在,所以说,文化是超越了“废兴存亡”的范围。

讲到“废兴存亡”四个字,我们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它所有的阶段,拿佛学的名词来讲,只不过是分段生死,也就是“废兴存亡”而已;而这个民族的文化是永恒不断、绵绵不绝的。所以我们要由这个精神去了解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历史。尤其是青年同学们注意,这个时代正是“废兴存亡”的关键,只是年轻人挑不起这个“废兴存亡”的担子,但是也不可被历史的演变压倒而失去信心。

刚才我来上课前,正好看到菲律宾的侨领在电视台讲,过去华侨在外面以中文为主,现在因为英文流行了,年轻的学生对中文都不重视了。这是个大问题,当时我就有一个感想,重视不重视是看我们自己民族站不站得起来,中华民族真站得起来,照样会受重视。这也是“废兴存亡”的问题,不要因偶然一段的悲哀,自己就垮下去了,这不是我们的精神。所以关于“废兴存亡”的问题,一定要认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