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专业特色课程设计理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体育教育专业现实问题

教师,肩负着传播人类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其价值取向、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关系到全民素质的形成和国运的兴衰。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差距,就是教师的差距。基于此,我国在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中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又确立了教师的职业的特殊地位,肯定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以培养体育教师为己任的体育教育专业,对实施以人为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进行全民素质教育、培养体脑和谐发展的人才,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质量高低和价值的大小,因而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厚基础、宽口径”是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理念层面的培养目标,它决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提出和设定。为配合这一目标的实现,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2003版《课程方案》),这是在该目标统领下现行的课程实施方案。当前,全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和发展基本是围绕着这一目标以2003版《课程方案》实施为实体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认定“厚基础、宽口径”及2003版《课程方案》对全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既具有来自国家文件方面抽象的指导性、政策性、权威性的功能;又兼有具体统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左右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

近年以来,随着“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理念和2003版《课程方案》在全国体育教育专业的推行(至今已有13年、9届毕业生),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严重下滑并受到来自用人单位、家长、学生等多方面质疑。根据毛振明教授的相关研究和范文慧、王修方等的相关研究总结得出质疑的问题为:①毕业生的体育学力水平下降趋势明显,尤其表现在运动技能水平下降明显,形成多级运动技能弱化链条;②毕业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低,不得不加长了工作见习期;③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完善,缺少必要的人文知识;④毕业生缺乏应有的自信心、专业思想极不稳定,呈现发散性流动等,如上述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继续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导致更大的隐患和危机,甚至失去专业的存在空间——专业“沉没”现象趋势明显。体育教育专业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具体的现象表现,可归纳如下:

现象一,专业“沉没”现象趋势明显,并有继续加大的趋势。夏端阳.湖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市场需求的现状调查及其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专业“沉没”是指向专业教育投入各种资源,却无法通过输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回报的现象。其有多种表现形式,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专业就业率的降低。专业就业率主要是指以体育教师为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毕业生人数之比。虽然影响就业率的因素很多,有社会经济、政治、人口基本素质等根本原因,还有大学扩招政策等直接原因;但由于我们具体的培养目标是以塑造“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为核心,而其职业实体集中在“体育教师”职业上,因此,专业就业率低从实质上也反映了其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方案与基础教育的需求之间矛盾的加剧,体现了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存在着较大的不合理性。目前,依据相关调查得出,高考生在选择报考志愿时,在决定报考的因素中,除自身因素外最核心的因素就是毕业时的专业就业率,因为这关系人一生得到的保障如何,体现了专业的社会认可程度和社会地位。由此,势必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下降;因为很难想像一个越来越“所学非所用的专业”,能够把有更多的优秀报考人才吸引过来。马克思说过:“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为实现复杂劳动的高效率,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是分工日益扩大且朝着“高、精、专”方向发展。社会分工愈细,意味着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由于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人们的工作效率将成倍提高。因此,专业化的劳动比非专业化的劳动的报酬也高得多。一个专业化的劳动者转而从事非专业的劳动,将面临收入明显减少的问题。高校专业为特定领域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而设立,如果所培养的人才大部分不能从事该领域的相关工作,该专业所培养的人力资本无疑在某种程度上“沉没”了。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常常面临这样的命运。

根据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调查结果(表1和表2)显示,学科性质强的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与专业相关率普遍较低,专业就业率与学校的学科性质形成强烈反差,而其中“体育类”的专业就业率最低,反映了其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背离程度最大。“体育教育专业”包含在“体育类”专业内,虽二者不能等同,但专业就业率变化趋势应该是一致的。因此,以上的结论,对体育教育专业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表1 不同类别学校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表

(资料来源:储召生.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调查结果[N].中国教育报.2009-3-3. )

表2 不同专业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

续表

续表

(资料来源:储召生.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调查结果[N].中国教育报.2009-3-3. )

从表1中可以看到,“体育类”学校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最低;从表2中可以看到,“体育学类”专业毕业生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率也是相对偏低的。以上两项数据反映了体育专业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和体育教育资源的浪费,显示了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与实际需求的脱节。

现象二,当前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从理念到行为上的运动技能弱化链,从而导致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本质特性被逐渐弱化,专业的差异性衰减,淡化了其专业的不可替代性和必要性,去专业化趋势明显。加之招考制度较大变化(如取消运动技能的专项测试和面试,网上录取等),使生源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加速下滑,进而形成毕业生运动技能下降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毕业生“文不能文,武不能武”“越来越不像体育人”周登嵩.我国优秀体育教师成长规律的阶段与促进因素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4,14(6):10-15.。这种职业技能的缺失就像语文教师不认汉字、数学老师不会数学一样的性质,如果任凭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下去,体育教育专业发展和存在的空间会越来越小、直至完全失去存在的空间,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前景堪忧。

综上可知,“厚基础、宽口径”这一理念层面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的提出和设定;而为配合这一具体目标的实现,2003年教育部印发了2003版《课程方案》),这是在该目标统领下现行的课程实施方案。上述问题形成的原点就是“厚基础、宽口径”这一理念层面的培养目标。沿着这一原点前行,就是其统领下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计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而这一实施行为就突显了以上这些问题的形成过程。

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计的内在关系(图1)可以看出,社会需求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会直接影响人才质量。

图1 社会需求、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三者关系

(资料来源:朱汉义.对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2):74-75)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继续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培养目标,实施2003版《课程方案》,将会导致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路径越来越艰难、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发展动力越来越不足。因此,对实施“厚基础、宽口径”这样的目标,应该重新审视,对其统领下的课程设计应该全面反思。但非常遗憾的是,面对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文件和具有政府主管部门背景的学者,以往的相关研究一直绕开它或表浅、零散以致于难以触及本质,形成了至今还没有正面的、系统的反思性、质疑性的研究局面。可见,对我国现行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进行全面的反思、质疑、重塑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讨[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64.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重要的;另外,由于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的领域,如果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有偏颇,势必造成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低效性、社会认可度低、目标达成度低的不可逆转的结果。因此,对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的深入研究,寻找出适合社会需求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也就显得紧迫,这种现状是促成本研究的初衷。试图全面反思和修正“厚基础,宽口径”这一目标和2003版《课程方案》,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应该有的培养目标——“高素质、精专业”与相应的课程设计,就成了本研究的主要动力和重要目的。

本研究力图从历史、现实、未来三维视角,全面地寻找、梳理和分析“厚基础、宽口径”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路径和方向的影响。系统地揭示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的基本规律,探寻符合体育学科特性、适合体育教育需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实际、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构建和解析“高素质、精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确定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理论的新的逻辑起点;从新的视角和维度构建影响该专业发展的理论框架。并试图从培养目标这一根源上,解析该专业发展中的本源性问题;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深入认识和理解,试图整合影响其发展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计的相关因素,形成共促专业发展的合力,探寻其专业发展的最佳路径,扩大其专业发展空间,挖掘其专业发展的动力。

本研究意图对实践中的问题采用趋近本质的方式加以解决。通过为体育教育实践重新确立新的路标和原点,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引导体育教育专业进入持续、协调发展的轨道,推动对体育教育专业的研究向纵深层次发展,引发对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本原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