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心定
近来闲暇,开始回问内心,管理到底可以是怎样的状态?做了十几年的管理学教师,看了十几年的管理文章,也写了十几年的管理文字,总是感觉欠缺点什么,那到底是什么呢?人生真的有很多东西是不能够理解的,就如人生的意义,管理的意义,成功的意义,事业的意义……这些年来,我对陈让的行动很感兴趣,他总是能够很好地享受工作成果,每年带着背包与相约的人上路,看稻城、看四姑娘山、看喜马拉雅山,即便是东北的小镇,他所拍摄的缕缕炊烟,也会带给我欣喜和赏心悦目。我们一直没有探讨过这样不断探索新的境地,不断调整工作内容的人生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只是他这样做让我想起从前一个美国的朋友,他从2002年1月开始,放弃工作,放弃家庭,到柬埔寨、越南、泰国去看风土人情,一直到来到中国大陆。他告诉我,他就是想弄清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之后他到禅院里修行半年,又在东南亚走了半年,他的结论是:人生的意义就是心定。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心定”的境界,但是这句禅语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人不能够了无欲望,但是任何意义都是“心”的感受的延伸。想起六祖,幕夜,风过幡有声,两个和尚于是辩论,一个说是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争论不息,六祖便说:“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对普通人的尊称)心动。”境由心造的确如此。也许管理有时是一件令人惆怅的事情,但是如果惆怅可以让人细细地体味,本身也是一件好事。所以可以不必担心陈让是否可以继续工作,因为他已经是心定之人了。
曾看超女,湖南卫视总是能够给观众惊喜,这个被誉为“带来2005年全民快乐”的运动,展示了其独有的魅力。大报小报、大新闻小新闻、大人物小人物都在谈论、评论,喜之洋溢其表,弃之躲之不及,唯独超女显现出超然的气概,令我佩服不已。我在想,超女用各种武器来打动不同“阶层”的人群,打动我的是李宇春的超然和单纯,我甚至在怀疑这份定力可以持续多久,因此在内心中祈祷超女能够“心定”。
其实,我们都很清楚,成功只是来源于一个非常简单的要素,那就是单纯,单纯地理解环境,单纯地做事,单纯地对待变化。我曾经在自己的散文里描述我对于单纯的花的偏爱,如百合、马蹄莲、白玉兰、墨兰。很多诗文赞美荷花的高洁,牡丹的富贵,菊花的清雅,但是我独爱百合的包容,马蹄莲的孤独,白玉兰的沁香,墨兰的幽逸。我现在明白,其实打动我的是它们单纯的宁静,这份宁静包容了色彩的缤纷,包含了芳香的四溢,兼容了层次的复杂。一份嫩白,就是一片明矾,倒映在水中,便是一池爱意溢淌了出来。如果花是诗、是神、是气、是宇宙,那么单纯就是花的精髓,不管风吹雨打,不管气象万千,花以自己的节气单纯地花开花落,却因带给宇宙无限的芬芳而成就了花。
这几天在学校与2004级管理硕士班的同学谈论今天做管理的困境,班里同学不断地告诉我,他们的困难,在于环境的多变,在于政府政策的多变,在于人员的素质,在于中国文化的根深蒂固。我很能够感受他们的困难,只是我还是坚持,管理者总是可以超越环境,顺应政策,超越人员的素质,超越中国文化的糟粕,这里需要一个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心定”,需要像花一样,单纯地做事,单纯地对待变化,沿着自己对于规律的理解,找到成功的轨迹。
我们对于环境的理解实在是太过现实主义了,环境固然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东西,然而正如佛祖的智慧,非幡动,非风动,而心动。对于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认知能否超越环境的变化。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讲授如何应对变化,当我不断地灌输应对变化最成功的方式,是改变自己而非改变环境的时候,学生才清楚所有的变化只是源于自己的心态,如果自己的心态接受变化,那么环境的变化只是一个因素而已,因为自己的心态,可以使环境的每一次变化变成自己每一个成功的因素。其实“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人的根本就是要静静地观察和了解自己内在的思想和意识,反观内心来感受世事,正如南怀瑾大师所言,我们所感受到东西,一部分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如痛苦、快感、饱暖、饥饿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幻想等活动;另一部分是由于知觉所产生的意识思想,如莫名其妙的情绪、郁闷、苦恼,对于自己和别人之间所产生的各种事情的不同思维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能够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所以我们应该知道,我们自己有着感觉和知觉两部分的思想意识在作怪,因此痛苦、快乐也好,莫名其妙、郁闷也好,其实都是我们自己的感觉和知觉的范畴,如果我们愿意放弃这些对于思想意识的刻意追逐,你会有一种雁过长空,风来水面的体验。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是无根可依的。因此,你会知道,心中的一切一切,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你就会明白六祖所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了,也就能够体会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你的想象沉浮在世间而已。
我这样的解释,只是想告诉自己,对于环境的理解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心态的一个折射,学会放下自己,学会心定,才会真正地理解环境和世事,就如同对于六祖非幡动、非风动而心动的公案,并不是禅宗指示明心见性的法要一样。“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恰恰能够让我们明白,如何把自己与环境联系在一起,如何看待环境所带来的价值:境风吹识浪,一切情感思绪,都是从外境之风吹起的,“依他起”之理,才是“仁者心动”的真实感悟。没有自己,只有本心,只有境遇,结果看到幡动,看到风动,这才是对于管理者认知的要求。
我常常怀疑自己能否适应这个“变是唯一不变的法则”的世界,今天才知道自己的误区,不是这个世界是否改变,而是自己的心态无法调适过来。我曾经羡慕过恩师的从容,佩服她的安然,我知道这是功底和定力,而今天更加知道,这份定力是面对今天这个环境所必需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