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后花园:想象有你的全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章 托尔金:在每天凌晨两点,创造一个世界

人物名片

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

1892年1月3日

代表作品:《霍比特人》《精灵宝钻》《魔戒》

主要成就:现代奇幻文学之父

“让人不朽的,只会是作品。”

托尔金已经离世52年了,但人们时常觉得他还活着。

当灰袍巫师甘道夫白发飘飘出现在荧幕上,当小矮人比尔博·巴金斯获得万众喜爱的时候,人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一个名字——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没有他,就没有魔戒,没有霍比特人,更没有精灵语言。

1892年1月3日,新年伊始。

在奥兰治自由邦,布隆方丹,一个小男孩儿出生了。他是个德国后裔,父系祖先18世纪从萨克森移居英国。

和其他外国小孩儿一样,他的名字里有一长串的父辈名,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大家都叫他托尔金,因为前面几个都是他爸爸、他爷爷、他祖父用的名字。

托尔金4岁的时候,在银行工作的父亲不幸客死他乡。12岁的时候,母亲又因患糖尿病去世。他成了孤儿,由法兰西斯神父抚养。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个可怜的孤儿能够写出《霍比特人》《魔戒》和《精灵宝钻》三部旷世魔幻巨著。

跟着神父长大的托尔金,当然得学点拉丁文、希腊文,不然怎么在天主教混。好在他语言天赋挺高的,拉丁文和希腊文对他来说完全不是问题。没事儿的时候,他还学了点哥特语、芬兰语。

1911年,托尔金进入牛津大学艾克塞特学院,开始学的是古典文学,两年后换成了英国语言与文学专业。总之都是特别考究的语言学。1914年,22岁托尔金和18岁就爱上的女孩伊迪丝订了婚。伊迪丝是个邻居家的女孩儿,私生女,而且大托尔金3岁。

始料未及的是,就在那一年,英德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了。

1915年,年轻的托尔金进入兵营受训,成为兰开夏步兵团的二等陆军中尉,等着前往法国前方战场。那年圣诞节,战士托尔金和伊迪丝商量着在上战场之前把婚结了,于是他们把结婚日子定在了1916年3月。

结婚不到100天,托尔金就被派往法国加莱。托尔金参加的第一场战斗,持续了48小时,很多战友牺牲在敌人的枪炮之下。“下级军官成批地被杀害,一分钟就有一打战死。离别我的妻子,然后……就好像死亡。”不管过了多久,战争的记忆,仍然历历在目。

托尔金是幸运的,他受过伤,但总归是活了下来。1916年10月,在离开英国5个月后,托尔金突然患了“战壕热”,这是由虱子传播并导致发烧的疾病。11月8日,托尔金顺利回到英国治病。很多人说,若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托尔金也许早已战死在沙场,那就不可能有后来的魔幻世界了。

半个世纪后,在《魔戒》的前言中,托尔金这样写道:“1918年以前,除了我,朋友们都死了。”一句简单的话,表露了他无尽的悲伤。

就在养病期间,托尔金开始撰写《贡多林的陷落》,里面的战争场景都是他对现实战争的记忆。这个故事,第一次打开了托尔金的魔幻世界,第一次讲了小精灵与小矮人的故事,还发明了简单的精灵语,比如昆雅(Quenya)、辛达林(Sindarin),而且出现了反抗魔多、刚铎陷落等情节。

后来,这个故事收录进了《精灵宝钻》一书里。不过,《贡多林的陷落》并没有开启托尔金的写作之路,结束一战兵役后,他的第一份工作是修订《牛津英文词典》。托尔金觉得,这才是自己的专长所在。

1920年,托尔金和伊迪丝的大儿子约翰3岁了。小孩子特别喜欢听故事,而在他们家,给孩子讲故事哄睡觉的不是妈妈,而是爸爸。托尔金喜欢这份差事,看到儿子满足地在故事中睡了,他感觉特别享受。

日子一天天过去,家里面又添了3个小孩子,托尔金的故事也越讲越多,人物角色越来越复杂。1925年至1945年,托尔金在牛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担任盎格鲁—撒克逊语的劳林森与博斯沃思教授。

这20年里,英国艰难地弥补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创伤,却又被迫踏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混乱。而这20年,对于托尔金来说,是黄金创作时期。

在牛津大学教课期间,托尔金对古英语研究愈加深入。慢慢地,他再也不满足对古英语纯粹地进行枯燥研究,他想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有创造性、更有意义。也许别人不会在意,英国没有像北欧或希腊那样优秀的民族史诗,但对于托尔金教授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遗憾。

托尔金体内的创作热情,促使他决定出手,亲自写一部英国的史诗。白天在学校上课的时候,托尔金会忽然脱离教学主题,给学生讲起精灵和怪物的故事,好像是在自言自语。但学生们无一例外都听得津津有味。毕竟,精灵故事和枯燥的语言学比起来,好玩儿太多。

若干年后,托尔金的一位学生给他写信说:“老师,当初您在讲台上讲话的声音,和我想象中的甘道夫一模一样,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给学生讲完课回到家,托尔金又要接着给孩子们讲故事,而且和白天讲的内容还不一样。

托尔金的二子迈克尔记得:“父亲往往背靠火炉,站在他那间小书房里,给我们兄弟几个讲故事;有一次,父亲说他准备给我们讲一个很长的故事,关于一个长着毛茸茸双脚的小东西,然后问我们该给这个小家伙起个什么名字——随后他自己回答道,就叫他霍比特人吧。”

终于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孩子们也安稳睡去,托尔金才拿起笔写作。他似乎忘却了一天的疲惫,一直坐在书桌前,从晚上10点一直写到凌晨2点。他的大脑在4个小时内,保持着高强度运转,一个个错综复杂的情节从他的脑子里蹦出来,一个个生动的人物角色跃然纸上。

当然,托尔金的人物角色不全是他杜撰想象出来的,他在伯明翰的亲戚、利兹大学性格坚毅的大学生、战壕里他很欣赏的士兵、和他共事的教授、牛津市中心市场的杂货商……全都都被托尔金幻想成了小说角色,为他们设定了各种不同的性格。

天马行空的夜晚,总让人觉得短暂。一觉醒来,托尔金又精神抖擞地去学校上课,日复一日。

托尔金说:“我迷上了‘空想’,或者确切地说,迷上了通过魔苟思、半兽人、艾尔达等等,把我的经验转化为另一套形式和符码;从那时起,它就平稳地支撑着我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我至今仍在那时获得的观念中汲取力量。”

托尔金读书会的一些朋友,在他写作《霍比特人》的时候,给了他很多的鼓励和好的建议。1935年左右,托尔金基本完成了《霍比特人》的宏大创作,全书共有20多万字。

这时候,托尔金以前的一个学生,伊莱恩·格里菲斯,前去拜访老师。托尔金知道她在出版行业,就顺手把手稿借给她看看。格里菲斯像个小孩儿一样,被《霍比特人》故事深深吸引住了。

1936年,格里菲斯向她的好友,乔治·艾伦&昂温出版公司的编辑苏珊·达格纳尔推荐说:“我的大学老师托尔金教授很厉害!他写了一本非常好的儿童魔幻故事,我已经看过了,非常好看!我觉得一定会吸引你的!”

格里菲斯建议苏珊·达格纳尔立即去拜访托尔金,看看他是否愿意将书稿借给她一看。苏珊·达格纳尔之前不了解托尔金,以为托尔金只是个呆板的大学教授,专注于学术,写不出什么大作。不过好友如此盛情邀请,倒是勾起了她的兴趣。

在托尔金的办公室,苏珊拿到了书稿。没有过多的停留,她与教授道别,坐上了回伦敦的火车。在火车上,苏珊翻阅了几页书稿,之后就止不住好奇地读了下去。苏珊认为,这部手稿并没有最终完成,但是极有潜力。

在苏珊的努力下,托尔金听取了她的建议,对书稿进行了最终的补充修改。再次拿到新手稿时,苏珊兴奋不已。她大声说道:“太棒了!这是一部完美的作品!”苏珊对《霍比特人》充满了信心,她直接把手稿交给了公司董事长斯坦利·昂温。

不出所料,斯坦利·昂温也在第一时间被小说吸引了。但他担心,《霍比特人》是一部完全脱离现实的魔幻小说,而且里面不乏生涩的精灵语,小孩子能看懂这本书吗?毕竟,成人还不是他们最主要的目标读者。

于是,斯坦利·昂温把书稿拿给了10岁的儿子雷纳,并给他1先令让他写一篇短短的读书报告。那几天,雷纳的空闲时间都给了这本书。昂温看到儿子对这本书爱不释手的样子,心里就有了答案。

一切都很顺利,书商说OK了,托尔金却不干了。他提出要花费大量的功夫修改文稿,以保证句子表达的意思和他脑子里想的一模一样。比如,原来版本中,他常常跳出书页和读者直接对话。在重新审阅时,他不喜欢这种写法,就进行了全面的修改。

此外,地理位置介绍、故事年代顺利的连贯性等等,都是托尔金仔细审读的细节。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被他重新检查了个遍。这份书稿,就是他的宝贝。

不仅如此,托尔金对小说的样刊设计也是各种挑剔,详细到每张图的印刷色彩、绘制方法,他都会亲自审查,并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托尔金对作品的认真严谨,在出版商眼里变成了吹毛求疵、钻牛角尖、难伺候。

可是没办法,遇到这么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作者,出版方也只有尽量多忍耐,与作者进行无数次的沟通。一直生活在大学象牙塔里的托尔金,也不太理解出版商的意图。他只是觉得小说在推出之前,一定要过自己这关,所以他不厌其烦地修改,重新安排构思,打散重来。

一路磕磕碰碰,1937年的某一天,《霍比特人》总算在千呼万唤中出版了。

图书出版后,和想象中一样,获得了畅销。1938年,托尔金得知美国出版方卖出了3000册,英国出版商在出版的第一年也卖出了相同的数量。在那时,3000册图书也算是一个不小的数量。1938年春天,托尔金获得了纽约先锋论坛报最佳图书奖。

有些沮丧的是,小说的畅销没有给托尔金带来大笔财富,只能给他带来一点额外的收益。他无法从喜欢的事情中得到足够的经济报酬,仍然要在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家庭开支也越来越大,私立学校教育费用、大学学费、医药费等等,每一样都困扰着托尔金。

要是在小说里的“中土世界”该多好啊,和霍比特人生活在一起,无忧无虑。托尔金有时候会这样幻想。《霍比特人》出版后,托尔金曾非常开心地称自己就是霍比特人。虽是玩笑,但托尔金的性格和典型的霍比特人的确有相似之处。

和霍比特人一样,托尔金怀疑,甚至是蔑视20世纪,他认为科学与科技对人类命运毫无建树,他反对买车,从没买过电视机,也极少听收音机,讨厌现代文学作品、音乐和戏剧艺术,无暇关心当代政治,打心眼里喜欢“中土”。

然而,无法脱离现实束缚的托尔金,开始想办法在文学方面增加收入。他想,既然自己写的小说能够卖钱,而这也是他擅长的,何不抓紧时间多写一些,尽快卖钱呢?另一方面,斯坦利·昂温也认为,托尔金可以跟着《霍比特人》的故事脉络继续写下去。

“有许多人要求在明年能听到更多关于霍比特人的故事!他们还想看!”昂温在寄给托尔金的信中说,这时,《霍比特人》才出版3周的时间。可托尔金是个任性的作家,他不想迎合市场,不想巴结读者的口味。“我写不出来更多的霍比特人了!”他说。

1个月后,托尔金自行决定,把《精灵宝钻》和尚未完成的长诗《蕾希安之歌》寄给昂温出版。很快,稿子被退了回来。昂温坚持让托尔金“再写一本关于霍比特人的书”。

托尔金大为恼火,他很快回信反击:“霍比特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他们可以很好笑,但他们的可笑之处是土里土气的,除非把他们投入到一个更为强大与可怕的背景中去。”

“除非把他们投入到一个更为强大与可怕的背景中去。”托尔金写完回信,盯着这句话看了很久。3天后,他告诉出版商:“我已经写下了一个关于霍比特人的新故事的第一章——‘盼望已久的宴会’。”这,正是《魔戒》的第一章。

托尔金第一句写道:“1918年以前,除了我,朋友们都死了。”他之所以这样写,一是因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更重要的是,他隐约感觉到,一场新的战争正在逼近。

1937年起,英国的天空就蒙上了德国法西斯的阴影。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法英被迫向德宣战,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这一切,再次勾起了托尔金对一战的回忆。

托尔金所在的牛津,被希特勒认为是最美的城市,他不想破坏牛津的美丽,甚至打算胜利后把牛津当作首府。所以说,在战争刚开始时,参战国就签订协议,英国皇家空军不轰炸海德堡和格丁根,德国纳粹空军也将不轰炸牛津和剑桥。

这一次,上战场的不是托尔金,他40多岁了,不是身强力壮的年青人。二儿子迈克尔于1939年入伍;战争后期,三儿子克里斯托弗随皇家空军部队转驻南非;大儿子约翰正在罗马受训,准备成为神父。在托尔金家里,只有他和伊迪丝、小儿子和女儿住在一起,房子里还收留了一些难民。

受到战争的影响,《魔戒》的写作速度很缓慢。加上托尔金本来就是个完美主义者,字斟句酌花费他大量的时间。1938年8月31日,托尔金把书名暂定为“The Lord of Ring”,小说定位从面向儿童转变到神话创作。

在此之后,《魔戒》的写作进度就变得出奇的慢。到1940年底,3年过去了,托尔金才写到《魔戒》第二部,小精灵、霍比特人、小矮人和人类才刚发现巴林的坟墓。

1940年3月27日,老昂温催稿:“哪怕只写两三句也行”。托尔金回信,因家里水管爆了,两口子身体不好,研究工作太认真了,还没写完真是不好意思啊。而就在这一年,托尔金干脆停止了写作,原因不太清楚,外界猜测是因为战争。

1944年,胜利的曙光开始照耀到英国。托尔金似乎也恢复了精气神,重新投入到了狂热的写作中,他给昂温写信说:“尽管被琐事缠住,但还要赶在被打断前绝望的续写。”

又过了3年,托尔金才决定收尾。然而,一等又是3年。1950年,《魔戒》进入出版准备阶段。与《霍比特人》出版时一样,托尔金和出版商又进行了漫长的周旋。托尔金要求,《魔戒》要和《精灵宝钻》一起出版,但遭到了拒绝。

本来昂温的要求是,“第二年就要看到霍比特人的新故事”,可托尔金却写了整整17年之久。在这17年里,他也没有因为写作得到什么额外收入,就不用说改善家庭经济环境了。

一直到1954年,《魔戒》才出版了第一部和第二部。1955年3月,《魔戒》第三部的附录还没写出来。1955年10月,第三部终于带着偷工减料的附录出版,附作者致歉,因为曾许诺的附录中名词索引被取消了。

那时候,托尔金已经61岁。从他动笔写《霍比特人》到《魔戒》出版,一共用了55年时间。毫不夸张地说,托尔金用了大半生的时间,写成了两本大作,超过70万字。这70万字文稿,为他带来了荣誉和金钱。

1972年,托尔金获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颁发的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同年,牛津大学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不过1973年,托尔金就因胃出血在牛津逝世,与2年前去世的妻子合葬在牛津北郊的一个公墓里。

临终前,托尔金心里最牵挂仍然是尚未完成出版的《精灵宝钻》。从1917年起,托尔金就开始写作,他对这本书倾注了毕生心血。从浩大壮阔的宇观宏景,到缠绵悱恻的浪漫传说,架构的神话世界格局恢弘精深,托尔金自称该史诗的类型为“Legendarium(可理解作神话故事集)”。

一直到1977年,三儿子克里斯托弗才把《精灵宝钻》整理出版,实现了父亲的愿望。

2008年,《泰晤士报》把他列为“1945年后50位最伟大的英国作家”榜单第6位。2009年,他在《福布斯》收入最高的“已故名人”榜单中位列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