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金融控股公司(中央财大2007研)

答:金融控股公司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的金融企业集团。金融控股公司具有如下特点:(1)集团控股,联合经营。集团控股是指存在一个控股公司作为集团的母体,控股公司既可能是一个单纯的投资机构,也可能是以一项金融业务为载体的经营机构,前者如金融控股公司,后者如银行控股公司、保险控股公司等。(2)法人分业,规避风险。法人分业是金融控股集团的第二个重要特性,指不同金融业务分别由不同法人经营。它的作用是防止不同金融业务风险的相互传递,并对内部交易起到遏制作用。(3)财务并表,各负盈亏。根据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控股公司对控股51%以上的子公司,在会计核算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报表的意义是防止各子公司资本金以及财务损益的重复计算,避免过高的财务杠杆。另一方面,在控股公司构架下,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责任、子公司相互之间的责任,仅限于出资额,而不是由控股公司统负盈亏,这就防止了个别高风险子公司拖垮整个集团。


2.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

答:单一银行制和分支行制是指商业银行的两种组织制度。单一银行制又称单元银行制,指业务只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经营,而不设分支机构的银行组织制度。目前只有美国还部分实行,但许多州也放宽了限制,单一制向分支行制发展的趋势确已形成。分支行制指银行在大城市成立总行,并在全国及该市或国外各地设立分支行的制度,分支行的业务和内部事务统一遵照总行的规章和指示办理。目前绝大部分国家都采用这种形式。

两种银行制度相比,单一银行制可以限制银行间的吞并和金融垄断,有利于协调政府和银行间的关系,自主性和灵活性较好。但是由于限制了竞争,不利于提高效率,与经济的外向化发展矛盾,金融创新不佳。而分支行制则有利于开展竞争,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调剂和充分运用现金,分散风险,便于国家直接控制管理。但是需要较好的控制手段和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优势。


3.贷款(上海财大1996研)

答:贷款指商业银行以还本付息为条件,将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提供给借款人使用的一种借贷行为,作为贷款人必须按照一定的贷款原则和政策进行申请。按贷款期限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三类;按贷款的保障条件可分为信用贷款、担保贷款和票据贴现三类;按贷款质量可分为正常贷款、关注贷款、次级贷款、可疑贷款和损失贷款5类;按

贷款用途可分为流动资金贷款和固定资金贷款。贷款业务一般由贷款的对象、条件、用途、期限、利率和方式等因素构成。


二、简答题

1.简述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及存在的问题。(人大2005、2006研)

答:(1)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在这一制度安排下,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吸收存款的数额,按规定的保费率向存款保险机构投保,当存款机构破产而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提款要求时,由存款保险机构承担支付法定保险金的责任。

(2)存款保险制度的功能

①维护存款人的利益。存款人是关心自己存款安全的。但是,就每一个存款人来说,不可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和具备良好分析能力,来选择业绩优良和最为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而且,纵然选择了业绩优良和最为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也不见得这样的金融机构不会在金融震荡中遭受严重的打击。因而,为数众多的小储户、小投资人在存款这种金融交易中是弱势群体,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则有利于保护他们的权益。

②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在金融震荡中,当小储户、小投资人的权益没有存款保险制度的保护时,他们保护自己权益的行为就是“挤兑”。如果某几家金融机构的问题导致存款人利益受损,影响到其他金融机构存款人的信心,就很容易发生挤兑风潮。这时,即使经营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在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情况下,也很难度过难关,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的连锁倒闭。存款保险制度对存款人提供保护,就可大大降低挤兑和金融机构连锁倒闭的可能性。

(3)存款保险制度的问题

①对存款人来说,存款保险制度对其利益提供了保护,但却由此降低了他们关心银行经营业绩和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监督的积极性,甚至缺乏积极性将其存款从潜在破产的银行中取出。因此,就使低效率、甚至是资不抵债的银行能够继续吸收存款。这就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协会中所谓的“僵尸银行”的状况。这些“僵尸银行”从其竞争者手中吸收走了存款,并以低的贷款利率与竞争者争夺市场份额。

②对投保机构来说,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意味着存款人挤提威胁对存款货币银行可能施加的惩戒力量受到削弱。无“后顾之忧”的银行,更倾向于从事风险较高、利润较大的银行业务。

③对于监管当局来说,存款保险制度还有延缓金融风险暴露的作用,容易导致风险不断累积,由此加大解决问题将要付出的代价。

存款保险制度在以上几个方面促成的风险,大都属道德风险,不仅会削弱市场规则在抑制银行风险方面的积极作用,而且使经营不善的投保金融机构继续存在。由此导致的实际结果与设计存款保险制度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初衷相悖。


2.相对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人行2001研)

答: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象,能利用负债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的金融企业。商业银行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信用中介、支付中介、金融服务、信用创造和调节经济五项功能。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对全社会的货币供给具有重要影响,是全社会资本运动的中心,并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途径和基础。

相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有:

(1)从金融体系来说,金融体系一般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组成。中央银行是一国的金融管理机关和政策制定机构,它的政策效应首先是通过商业银行传递的。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创造的能力,而它创造货币的能力正是它通过向商业银行体系发放贷款或进行再贴现而实现的。现代经济中,货币已经不是金属货币,它的产生首先是由中央银行通过自己的信用或政府给予的货币发行权而创造出一部分高能货币。这些高能货币贷放给商业银行以后成为商业银行放款的基础。商业银行将得到的高能货币发放给企业或个人,转化为他们在银行的存款,除一部分上交中央银行作为存款准备金之外,这些存款又一次成为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如此循环,最终使得社会资金量增大。相反,如果中央银行要在某一时间紧缩货币量,则可采用反向操作。从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中央银行作为一个货币的最终供给者与管理者,在调控货币时,需要通过商业银行才能进行。所以,商业银行处于货币政策传递的枢纽地位。

(2)商业银行处于金融体系的核心位置。商业银行从资金盈余单位吸收存款,为企业和个人资金提供了获利的工具。商业银行向资金缺乏单位发放贷款,推动生产的进行,特别是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商业银行的贷款成为生产经营得以进行的第一推动力,生产经营单位首先要得到一笔货币资金才可能进行生产,而这笔资金往往来自商业银行的贷款。商业银行向企业和个人提供结算服务,提供资金划拨的便利,从而使资金能够快速有效地服务于社会,起到节约社会资金的作用。


3.试述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上海对外贸易学院2004研)

答: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金融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更是在经济中发挥着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的主要作用有:

(1)充当信用中介。充当货币供应者与货币需求者之间的中介,是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一方面,它动员集中社会上各种暂时闲置的资金,作为银行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它再将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贷放出去,投向需要资金的企业和部门。将闲置资金转换到生产用途中。这个职能对于提高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2)充当支付中介。银行可接受企业或客户的委托,办理货币的收付与结算、货币与贵金属的保管等业务。银行为客户办理非现金结算,对于加快资金的流通、节省货币流通费用有很大的作用。

(3)创造信用流通工具。银行能创造出信用工具,执行货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职能。银行最初创造的信用工具是银行券,在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以后,纸币由中央银行发行。而后,银行产生的支票又逐步成为现代经济社会最主要的支付工具,在欧美经济发达的国家,经济交易约90%是以支票为支付工具的。目前,信用卡和“电子货币”等新的信用支付手段,地位日益重要。

(4)作为信用创造的主体。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在留足法定准备金与超额准备金之后,可以基于盈利的动机,利用剩余的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形成存款的增加和信用的扩张。由于商业银行接受存款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能力远远超过其他金融机构,所以在信用创造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5)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利用自身的资源、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开展广泛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例如,商业银行开展的代转工资、信息咨询、电脑处理等等服务都超出了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范畴,既增加了自身的盈利,又可以借以扩张自身的资产负债业务。

(6)调节经济。商业银行通过其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余缺,同时在中央货币政策指引下,在国家其他宏观政策的影响下,实现调节经济结构,调节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引导资金流向,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引导作用。有时,商业银行还可通过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活动,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三、论述题

试论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对策。(北京工商大学2005研)

答:(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1994年以后,四大国有银行开始由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轨。通过改革,四大国有银行发生了很大变化,银行的整体素质有很大提高,但当前面临的问题仍不容忽视: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制度的缺陷决定了银行法人治理结构无法得到根本改善;经营运行机制特别是风险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提高;积存的大量不良资产尚未得到有效处置,潜在风险依然很大。

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看,我国国有银行存在着严重的制度性缺陷:①一股独占,100%由政府拥有。②仍然保持准行政机构的性质,没有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国有商业银行在公司化治理中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a.国有商业银行为国家独资所有,尚未进行股权多元化的公司化改造,因此真正的资本所有者缺位、银行家缺位。b.政府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主管和名义上的所有者,加之对银行的垄断偏好,常常对国有商业银行施加过多的干预,甚至当作准行政部门进行管理。政银不分在中国是比政企不分更难处理的问题。③业务工作往往被要求符合于行政目标。④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取所谓“官本位的激励方式”,没有形成科学、现代的激励手段。

从经营绩效看,一是资本充足率仍然较低,这反映了国有银行资本扩张和资本金补充不相匹配,使其经营具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二是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仍然较差;第三,国有银行在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等盈利指标方面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第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到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监管体系。

(2)改革对策

分步将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为多元产权主体的现代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形成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的实质性转变,当务之急是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引入战略投资者,丰富产权主体,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并在合适的时候上市,进一步壮大银行业的规模,建立现代的金融企业。

①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要求,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国有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激励机制、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完善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科学决策机制、监督制约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与内控水平。

②通过自我积累、财政注资、外汇注资、发行债券和其他方式,增加资本金。

③要充分运用市场和法律手段,采取多种形式消化、处置不良资产,大幅度地降低不良资产比例,特别是要强化制度约束,减少国有商业银行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

④要根据世界银行业的发展趋势,调整经营管理理念和发展战略,加快创新的步伐,包括金融工具创新(增加金融工具的种类、提高金融工具的质量)、金融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电子网络等的作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营效率)、金融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增加个人金融服务、家庭理财等),从而改善运行效率和提高竞争实力。

⑤要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管理体制,不断改进和完善内控机制,并使之更加具有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稽核审计机制,充分发挥内部稽核在内控机制中的再监督作用,保证各项内部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的贯彻实施,真正使国有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成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保证。

⑥培养大量的现代金融人才,形成我国自己的金融家队伍和高水平的金融企业职业经理人。